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明不同生态条件下超级杂交稻产量稳定性及其与产量构成因子的关系,以两优培九、中浙优1号等8个具有代表性的超级杂交稻品种为材料,普通杂交稻汕优63和超级常规稻品种胜泰1号为对照,于2007~2009年在湖南桂东、长沙、南县进行了大田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超级杂交稻在不同地点种植条件下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子表现出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地点间差异及年度间差异。其中,超级杂交稻比汕优63平均增产2.3%~22.2%,比胜泰1号平均增产4.3%~29.3%;不同地点间产量均以桂东点最高,3年平均为11.45±1.08 t/hm2,其原因是有效穗数多、结实率高。超级杂交稻品种的产量构成表现出大穗型、多穗型、大粒型等多种类型,但不同类型品种均以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其次为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2.
以盐恢888为父本,盐161S、盐220S、盐221S为母本,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母本和栽插密度对两系杂交水稻制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 表明,栽插密度、母本以及两者的互作效应都对制种产量有显著影响.随着栽插密度的提高,制种产量、有效穗数、总颖花数表现为增加趋势.栽插密度对不同母本制种产量的影响存在差异,盐161S、盐221S在中密度处理下制种产量最高,盐220S在高密度处理下制种产量最高.相关分析表明,有效穗数、结实率与制种产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以辽宁省2004~2005年中晚熟水稻区试参试品种为试材,分析了水稻品种在不同试点的产量和产量结构的差异,方差分析表明:水稻品种产量的变化主要受环境效应影响,年份×地点互作效应是影响产量的主要随机因素。每穴穗数、每穗总粒数、成粒率、千粒重都与产量有显著线性效应,每穴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每穗总粒数通过每穴穗数对产量表现为显著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4.
玉米RILs群体穗粒性状表现及其环境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普通玉米自交系丹232与爆裂玉米自交系N04为材料,构建含有258个家系的重组近交系群体。在新乡、温县和郑州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田间试验,分析8个穗粒性状的表现及其环境稳定性。联合方差分析表明,各性状家系间和环境与区组互作显著或极显著;地点间穗长、穗粗、穗重、穗粒重和百粒重差异显著或极显著;除穗粗和秃尖长外,其余性状的家系与地点互作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F9群体各性状多呈连续正态分布,并表现超双亲分离。穗行数与穗长相关不显著;秃尖长与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相关不显著;其他各性状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杂交稻谷优3301母本直播制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谷丰A和闽恢3301为试验材料,比较了不育系谷丰A在直播和育秧移栽两种制种方式下生育期、育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直播较移栽生育期缩短3 d左右,花期更加集中,午前花率、柱头外露率和异交结实率等均显著提升,最高苗数、有效穗数和结实率等农业性状也得到较大提升,制种产量表现突出,与育秧移栽制种方式相比增产达5.76%。谷丰A直播制种可节约成本,增加制种产量,提高制种效益,每hm2增收达6786元,增收10.17%。  相似文献   

6.
施用氮肥对杂交水稻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2015,(6):30-34
以9个杂交水稻组合为材料,在无氮肥和施氮肥(225 kg/hm2纯N)2种条件下研究氮肥对杂交水稻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氮肥的敏感性不同,Y两优1号、准两优527、冈优725、云光14、两优培九、Ⅱ优838、云优1981施氮肥后产量增加达显著水平,两优2186、云优1973施氮肥后增产未达显著水平。相关分析表明:无氮肥条件下,单株有效穗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施氮条件下,单株有效穗、结实率与产量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在无氮肥条件下,单株有效穗和每穗实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应依靠有效穗和每穗实粒数提高产量;施氮条件下,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的贡献率最大,说明氮肥能促进每穗总粒数增加,从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7.
以杂交粳稻组合常优5号为材料,采用10行水稻制种专用型插秧机,设置机插和人工移栽的对比试验,分析了机插和人工移栽在叶龄动态、生育期以及制种产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机插移栽和人工移栽的母本叶龄动态、生育期、基本苗、有效穗数、穗形和制种产量等无显著差异,但机插移栽的结实率显著高于人工移栽;机插移栽每公顷节省移栽费用2 257.5元,显著节省人工,提高制种效率。  相似文献   

8.
滴灌量对新疆高产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设置不同灌溉量处理,研究新疆滴灌高产玉米(≥15 000 kg/hm2)的需水规律及其灌溉量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年两地(伊宁县、奇台)均表现为玉米产量随着灌水量增大而显著增加,灌水量显著影响穗粒重,而对收获穗数无显著影响;相同灌水量不同基因型间的耗水量无显著差异,但同一基因型不同灌水量处理间的耗水量均表现为随着灌水量增大而显著增大;同一灌水量不同基因型的水分利用效率有差异,不同基因型间均表现出较低灌量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较高。综合考虑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现行高产田灌溉量减少10%或20%,可在不影响产量的同时达到节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杂交水稻》2016,(6):29-31
在杂交粳稻组合常优5号制种中,采用10行水稻制种专用插秧机,研究分析了母本不同播种量育秧对制种产量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母本的秧苗素质有明显的影响,播种量为55 g/盘处理有利于壮秧,提高秧苗移栽后的活棵和分蘖、成穗;55 g/盘播种量处理在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这3项产量结构中,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与其他处理一致,但每穗实粒数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最终制种产量达到3.12 t/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10.
生态环境对籼粳交后代株型特性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两个籼粳稻杂交F2群体(F2 A:晚轮422/沈农265;F2 B:泸恢99/沈农265)为试材,在四川和辽宁同年种植,研究生态环境对株型特性、产量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对株型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从四川到辽宁,株高和穗弯曲度显著提高,而穗长、剑叶长、剑叶宽及剑叶张角则表现出降低趋势。在辽宁,有效穗数、千粒重、结实率以及产量均显著高于四川,每穗粒数则显著低于四川。千粒重、结实率和产量表现为Cw(长剑叶、弯穗)> Cz(长剑叶、直穗) > Dw(短剑叶、弯穗) > Dz(短剑叶、直穗),穗数和每穗粒数以Dz最低,Cz和Cw较高。剑叶长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而剑叶宽与每穗粒数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在辽宁,剑叶宽与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穗弯曲度只在四川分别与结实率及产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在辽宁则表现为与大多数产量构成因素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玉米重组群体果穗性状的遗传潜势与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含有Reid、Lancaster及国内地方种血缘的自交系和地方品种作为基础材料,按血缘关系分别合成3个群体,再进行群体间杂交,以3个群体和6个群体间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探讨群体内遗传潜力和群体间杂种优势.结果表明,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子粒产量6个果穗性状在群体内遗传差异极显著,且群体间杂交后这6个性状的杂种优势均为正值,依次为子粒产量>行粒数>百粒重>穗长>穗粗>穗行数.综合这6个果穗性状表现,以D×R、R×L、R×D和L×R的总优势较。  相似文献   

12.
不同插植密度与插植苗数对辽优0201制种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优质、高产杂交粳稻新组合辽优0201制种田中母本的不同插植密度与插植苗数对其制种产量性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穗颖花数、单穗结实率、单穴成穗数在不同插植密度下存在显著差异,单穗颖花数在不同插植苗数下存在显著差异,单穗结实粒数、单穴成穗数、群体穗数、测产产量等指标在插植密度与插植苗数互作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距离父本不同的母本行在单穗结实粒数上也有显著不同,靠近父本的边行有利于提高这个指标;各处理中,D2P2(即插植密度为20.0cm×13.3cm,每穴插植苗数2苗)可作为该组合制种的较好设置,行比以1:4或1:5为宜.同时初步构建了辽优0201制种产量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3.
以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二亚1号为材料,研究其在六种不同栽插规格处理下的抽穗期、株高、有效穗、穗长、穗总粒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重和产量表现。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株高、穗长、穗总粒数、抽穗期和千粒重未见明显差异。而单株有效穗数、结实率、穗实粒数、单株重和单产不同处理间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栽插规格以9×4寸的产量最高,其次为5×5寸。8×8寸的产量最低。这一研究说明二亚1号作双晚栽培的适宜裁插方式为宽行窄株9×4寸。  相似文献   

14.
利用40对SSR核心引物和MaizeSNP3072芯片对京科968雄性不育及常规制种的母本和杂交种进行遗传背景分析发现,雄性不育制种母本不育系S京724与常规制种母本京724之间、雄性不育制种京科968(S京科968)与常规制种京科968(N京科968)之间均未检测到差异位点。结果表明,S京724与京724在株高等农艺性状、单穗粒重等产量性状上的表现均无显著性差异。经花粉I_2-KI染色鉴定,S京科968花粉表现约50%可染、50%败育,与S型细胞质的恢复型F_1代植株花粉育性吻合。多点鉴定结果表明,S京科968与N京科968在株高、穗位高、雄穗分枝数、雄穗主轴长等农艺性状和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单穗粒重、容重等产量性状上的表现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证明,利用S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进行京科968三系配套杂交种制种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Ⅱ优838”是四川省原子核应用技术研究所用不育系“Ⅱ-32A”与自选恢复系“辐恢838”组配而成的中舢稻新组合,1995年5月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由于该组合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抗倒、制种产量高等特点,在全国很多地区逐渐取代“汕优63”作为杂交稻当家组合使用。本场1996年引进“Ⅱ优838”组合,1996-1998年连续三年进行了高产制种技术研究和大面积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母本直播制种,简化了栽培程序,省工高效,节约成本,更适合于大型农场广泛应用。1“Ⅱ-32A×辐恢838”直播制种表现及特点1.1不育系“Ⅱ-32A”表现为…  相似文献   

16.
中国杂交水稻Ⅱ优838在越南母本直播制种高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4年春季在越南广义省进行了Ⅱ优838直播制种高产试验,面积3.2 hm2,经验收,产量高达4 220.6 kg/hm2;不育系Ⅱ-32A主茎叶片为14.5叶,播始天数为85 d,恢复系辐恢838主茎叶片为14.0叶,播始天数为82 d.辅助试验结果表明,GA3("九二○")用量以250 g/hm2较好;撒播制种产量随氮肥(尿素)用量的增加而增加;Ⅱ优838制种,母本采用撒播为佳,播种量以51.27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不同类型土壤对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黑土、潮土和红土对来自天津的小麦品种津强8号和来自埃及的Egypt New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黑土条件下,小麦的株高、穗长、穗粒数及籽粒产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潮土和红土;千粒重表现为黑土的高于潮土,但差异不显著,而显著高于红土;相同类型土壤条件下,两个品种间上述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种植于红土的小麦籽粒总蛋白、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及谷蛋白含量均高于黑土和潮土;而总蛋白及其组分的产量表现为黑土潮土红土,处理间差异极显著。综上所述,黑土条件下小麦被测植株性状、籽粒产量和蛋白产量均高于潮土和红土。  相似文献   

18.
新疆冬小麦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新疆冬小麦不同产量层次群体特性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以冬小麦品种新冬41号为材料,采用不同施肥和栽培管理措施,使其形成超高产(≥9000 kg·hm~(-2))、高产(7500~9000 kg·hm~(-2))、农户(6 000~7 500 kg·hm~(-2))三个产量水平群体,比较分析了不同产量水平间小麦群体的特征、产量及其结构差异。结果表明,超高产、高产和农户小麦间穗数差异不显著;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穗粒数增加,不同产量水平间均差异显著;超高产、高产小麦间千粒重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农户小麦。随产量水平的提升,孕穗期、开花期、灌浆期的LAI及群体叶面积持续时间、光合势、LAI增长率和生长率均逐渐增加,群体净同化率在不同产量水平间差异不显著。小麦超高产、高产栽培的关键为在获得适宜收获穗数的基础上,主攻穗粒数与千粒重的协调增加。提高穗粒数是实现超高产、缩小产量差的关键。超高产、高产小麦应在孕穗期适宜光合面积的基础上,花后维持较高的光合面积,提高生物重和籽粒重。  相似文献   

19.
以20份产量差异显著的杂交粳稻组合为试材,分析高产杂交粳稻的产量结构和穗部性状特征.结果表明:高产的杂交粳稻组合产量结构优势主要表现在有效穗数多、结实率高、生物产量大;穗部性状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次枝梗粒数多上.穗数与二次枝梗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一次枝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结实率与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7年黑龙江省三大积温带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第一、二积温带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与产量相关性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第一积温带千粒重与产量表现显著正相关、空秕率与产量表现显著负相关,第二集温带千粒重与产量表现正相关、空秕率与产量表现负相关;第三积温带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表现正相关,空秕率与产量表现负相关,但相关性未达显著水平。主成分分析表明,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第一积温带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每穗粒数空秕率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第二积温带表现为每穗粒数空秕率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第三积温带表现为单位面积穗数空秕率每穗粒数千粒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