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了分析陕西省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性病原菌及其耐药性,为奶牛乳房炎的治疗提供依据。对陕西铜川、杨凌和宝鸡等地奶牛场患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48头奶牛进行奶样采集,并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根据培养特性、形态特征及生化试验鉴定结果,将分离得到的54株病原菌分为9种,分别为链球菌(15/54)、大肠埃希菌(12/54)、金黄色葡萄球菌(10/54)、绿脓杆菌(8/54)和志贺氏菌(5/54),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的54株病原菌对13种常用抗菌素均具有一定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2.
从四川成都、绵阳和眉山地区部分奶牛场共分离奶牛乳腺炎病原菌120株,采用VITEK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和16S rDNA序列分析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研究发现引起四川成都、绵阳和眉山奶牛乳腺炎以细菌混合感染为主,主要致病菌有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单胞菌属、鲁氏不动杆菌、吉氏库特氏菌和芽孢杆菌属。其中,葡萄球菌的感染最为普遍,检出率最高(33株,27.50%);其次为大肠杆菌(17株,14.17%)、单胞菌属(12株,10%)、鲁氏不动杆菌(11株,9.17%)、吉氏库特氏菌(9株,7.50%)和芽孢杆菌属(9株,7.50%);再次为巨型球菌(6株,5%)、阴沟肠杆菌(6株,5.00%)、产吲哚金黄杆菌(6株,5.00%)和链球菌属(4株,3.33%);最低的是棒杆菌属(3株,2.50%)、粪肠球菌(2株,1.67%)、弗氏志贺菌(1株,0.83%)和普通变形杆菌(1株,0.83%)。本研究为防治奶牛乳腺炎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奶牛子宫内膜炎和隐性乳房炎之间的相关性,在宁夏地区3个大型奶牛场(根据临床型子宫内膜炎的诊断标准)选择子宫内膜炎患牛111头,用兰州隐性乳房炎检测法检测(LMT)乳样,其中82.5%的病牛同时患有隐性乳房炎,然后进行了子宫样和乳样的采集,并用常规细菌分离、培养结合高智能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VITEK 2 Campact),确定引起宁夏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病原菌有18种110株,引起乳房炎的病原菌有23种107株,其中大肠杆菌、停乳链球菌、克氏库克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假单胞杆菌、乳房链球菌、产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杆菌、产酸克雷伯菌、副溶血弧菌、克雷伯氏菌可以同时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和隐性乳房炎。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湖南省规模化奶牛场乳房炎致病菌类型和耐药性,从4个规模化奶牛场采集了77头患有乳房炎的鲜奶样品,共分离出37种、162株病原菌,其中葡萄球菌95株(58.64%)、芽孢杆菌28株(17.28%)、克雷伯菌10株(6.17%)、埃希菌9株(5.56%)、棒状杆菌、链球菌、沙门菌及其他菌属均在5株以下。耐药性试验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阿莫西林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对青霉素、头孢西丁、苯唑西林、四环素、庆大霉素、万古霉素和环丙沙星敏感;而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敏感,对其他抗生素耐药性较强。综上所述,湖南地区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可作为该地区奶牛乳房炎的首选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5.
为了了解南宁周边地区大型养殖场现阶段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种类、组成及药敏情况,试验对南宁地区3个大型奶牛场多次采集到的奶样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分离得到7种共73株细菌,其中包含无乳链球菌12株(16.43%)、停乳链球菌7株(9.58%)、乳房链球菌3株(4.11%)、金黄色葡萄球菌14株(19.17%)、大肠杆菌34株(46.57%)、变形杆菌2株(2.74%)、黏质沙雷杆菌1株(1.37%);分离菌株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头孢拉定、复方新诺明等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说明南宁地区现阶段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种类的变化不大,但病原菌组成呈现非典型化,且病原菌对常用广谱抗生素的耐药性呈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6.
韩春 《中国奶牛》2012,(17):33-36
对某奶牛场30头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主要致病菌是大肠杆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采集经产健康奶牛阴道黏液,经细菌分离纯化以及形态和生化鉴定,结果表明,主要的细菌是嗜酸乳杆菌、表皮葡萄球菌、柠檬酸肠杆菌、大肠埃希氏杆菌、多粒芽孢杆菌、肠膜明串珠菌、短小芽胞杆菌、干燥奈瑟氏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用经产健康奶牛阴道正常细菌培养的全菌液和过滤液,对三种致病菌进行拮抗试验,参照抗生素药敏试验标准判定结果。结果表明,在上述几种健康牛阴道细菌中,多粒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的细菌全菌液和过滤液对三种病原菌的拮抗作用最强,其中对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呈高度敏感状态。  相似文献   

7.
对佳木斯市8所规模型奶牛场做了乳腺炎发病情况调查,随机采集了88份临床型乳腺炎乳样和176份隐性乳腺炎乳样做了细菌学检查,并对分离得到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同时采用中草药透皮剂治疗发病奶牛.试验结果表明,引起奶牛乳腺炎主要病原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化脓链球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绿脓杆菌、沙门氏菌;中药透皮剂治疗奶牛乳腺炎实验表明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杜光波 《当代畜牧》2006,(10):14-16
在淮安的4个地区,按不同季节,采集32份患有子宫内膜炎的奶牛子宫分泌物,进行细菌学分离鉴定与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84株细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7株,占20.2%;表皮葡萄球菌9株,占10.7%;粪链球菌2株,占2.3%;化脓链球菌7株,占8.3%;大肠杆菌14株,占16.7%;变形杆菌7株,占8.3%;克雷伯氏菌7株,占8.3%;志贺氏菌3株,占3.6%;沙门氏菌7株,占8.3%;绿脓杆菌5株,占6%;白色念珠菌2株,占2.3%;化脓放线菌4株,占4.7%。经分析发现,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原菌的种类季节差异明显,夏秋以球菌感染为主,冬春季节以肠道杆菌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对大连某奶牛养殖场15头患临床型乳房炎病牛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使用鉴别培养基对乳样中的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及沙门氏菌进行分离,并对分离出的大肠杆菌进行血清学“O”抗原检测试验。结果显示,25个乳区的乳样共分离到病原菌37株,其中大肠杆菌15株、链球菌13株、葡萄球菌8株、沙门氏菌1株,乳房炎阳性率为5.2%,乳区阳性率为2.2%;大肠杆菌分离株以O51、O148、O78、O60血清型为主。  相似文献   

10.
从40头患子宫内膜炎奶牛的子宫阴道分泌物中,经细菌的分离鉴定,共分离出52株细菌,其中链球菌18株、大肠杆菌13株、葡萄球菌10株、变形杆菌和克雷伯氏菌各3株、棒状杆菌2株、绿脓杆菌1株及其他细菌2株。  相似文献   

11.
上海地区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为了获得上海地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及其药物敏感性的系统资料并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提高奶牛乳房炎防治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对在上海郊区4个奶牛场采集的临床型和隐性乳房炎患牛的126份奶样进行细菌培养、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共分离到萄葡球菌,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3种主要病原菌107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74株,占分离菌株的69.16%;无乳链球菌27株,占分离菌株的25.23%;病原菌单独感染率为48.78%,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单独感染率达39.02%;病原菌混合感染率占51.22%,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混合感染.主要病原菌对头孢拉定、环丙沙星、庆大霉素敏感,对大多数抗菌素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氨苄青霉素产生了完全耐药性.  相似文献   

12.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检测及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对内蒙古包头市某奶牛场饲养的451头生产奶牛的1 728个乳区进行检测、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患隐性乳房炎的奶牛252头,阳性率为55.9%:有效乳区1728个,阳性乳区480个,乳区阳性率为27.8%.从检测为隐性乳房炎阳性的乳区乳汁中分别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棒状杆菌、沙门氏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检出菌中传染性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检出率高.从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看,头孢唑啉和沙星类药物除了沙门氏菌以外对其他菌均高度敏感,常用药物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耐受性;狼毒中草药对链球菌有一定的敏感性,对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不好,对棒状杆菌和沙门氏菌没有抑菌作用:乳炎金针为中西药合剂,对6种致病菌抑菌效果都比较好.  相似文献   

13.
广州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原菌检验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从40头患子宫内膜炎奶牛的子宫阴道分泌物中,经细菌的分离鉴定,共分离出52株细菌,其中链球菌18株,大肠杆菌13株,葡萄球菌10株,变形杆菌和克雷伯氏菌各3株、棒状杆菌2株,绿脓杆菌1株及其它细菌2株。  相似文献   

14.
试验对内蒙古包头市某奶牛场饲养的451头生产奶牛的1 728个乳区进行检测、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患隐性乳房炎的奶牛252头,阳性率为55.9 %;有效乳区1 728个,阳性乳区480个,乳区阳性率为27.8 %.从检测为隐性乳房炎阳性的乳区乳汁中分别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棒状杆菌、沙门氏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检出菌中传染性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检出率高.从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看,头孢唑啉和沙星类药物除了沙门氏菌以外对其他菌均高度敏感,常用药物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耐受性;狼毒中草药对链球菌有一定的敏感性,对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不好,对棒状杆菌和沙门氏菌没有抑菌作用;乳炎金针为中西药合剂,对6种致病菌抑菌效果都比较好.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上海地区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种类、分布及药物敏感特性,为奶牛乳房炎治疗选用敏感性药物提供依据。采集该地区奶牛场71份临床型奶牛乳房炎奶样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并对主要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71份奶样共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2株,分离率最高,为16.9%,大肠杆菌11株,占15.5%,克雷伯氏菌8株,占11.3%,粪肠球菌5株,占7.0%。药敏试验显示,4种主要病原菌主要对头孢噻吩、氨苄西林、磺胺异唑抗菌药物表现不同程度的耐药,耐药率在75.0%~100.0%,对头孢噻呋、环丙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抗菌药物较敏感,敏感率在60.0%~100.0%;多重耐药菌株共16株,占22.5%,大肠杆菌和克雷伯氏菌存在同时对9种和10种抗菌药物耐药现象,多重耐药较严重。说明引起该地区奶牛乳房炎的关键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克雷伯氏菌。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氨苄西林、磺胺异唑、庆大霉素具有较强耐药性;对头孢噻呋、环丙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抗菌药物敏感,上述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奶牛乳房炎的防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巩义市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种类和药物使用情况,本试验选取236头份乳房炎奶牛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奶牛乳房炎病原菌主要为葡萄球菌46株,占24.8%,表皮葡萄球菌36株,占19.5%,链球菌100株,占54.1%,大肠杆菌34株,占18.4%,其他细菌主要为沙门氏菌和棒状菌20株,占10.8%。药敏试验表明,分离出的细菌绝大部分对环丙沙星、左氟沙星、氧氟沙星高度敏感,但对青霉素、红霉素和链霉素有较强耐药性。  相似文献   

17.
奶牛子宫内膜炎主要病原菌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掌握淮安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主要病原菌的种类及分布情况,以便给淮安地区奶牛场制定科学的预防计划,在淮安的4个地区,按不同季节,采集32份患有子宫内膜炎的奶牛子宫分泌物,进行细菌学分离鉴定与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84株细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7株,占20.2%;表皮葡萄球菌9株,占10.7%;粪链球菌2株,占2.3%;化脓链球菌7株,占8.3%;大肠杆菌14株,占16.7%;变形杆菌7株,占8.3%;克雷伯氏菌7株,占8.3%;志贺氏菌3株,占3.6%;沙门氏菌7株,占8.3%;绿脓杆菌5株,占6%;白色念珠菌2株,占2.3%;化脓放线菌4株,占4.7%。经分析发现,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原菌的种类季节差异明显,夏秋以球菌感染为主,冬春季节以肠道杆菌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18.
奶牛的隐性乳房炎是奶牛产科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据国内外有关资料报道,可占泌乳牛的50~80%。致病的病原菌种类繁多,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肠球菌、棒状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2〕。由于本病感染后乳房局部不出现临床症状,乳汁亦多无肉眼可见的异常,主  相似文献   

19.
从2003年776批15.9万吨的进口鱼粉中,随机抽出81个样品,按(GB17012-1997)《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致泻性弧菌的检测》和《全国临床检测操作规程》,(GB478P14-P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和《NY/T550-2002)《动物和动物产品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等方法进行鱼粉病原菌分离。结果TCBS培养基未分离到细菌;碱性营养琼脂分离到76株细菌,生化鉴定结果表明其中阴沟肠杆菌14株、腊样芽胞杆菌29株、凝结(固)芽胞杆菌10株和球形芽胞杆菌23株;从SS和DHL培养基上共分离到66株细菌,其中阴沟肠杆菌16株、非发酵菌16株、枸橼酸杆菌10株、沙门氏菌13株、大肠杆菌5株、非脱羧勒克氏菌4株、肺炎克雷伯氏菌2株。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湖南省部分地区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情况,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案,对来自不同地区的74份奶样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并对其主要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地区奶牛乳房炎奶样中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乳房链球菌、棒状杆菌的分离比例分别为47.72%、18.18%、13.64%、10.23%,其他菌种仅占10.23%。对其中检出率较高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乳房链球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3种病原菌对头孢拉啶和恩诺沙星高度敏感,对链霉素和磺胺异噁唑有较强的耐药性;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有较强的耐药性;乳房链球菌对四环素有较强的耐药性。因此,头孢拉啶和恩诺沙星可以作为该地区奶牛乳房炎治疗的优选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