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沟道内的小堰是一种适用于沟道改造,对分洪实用可行的方法.本文讨论透水和不透水小堰建筑的设计、使用以及新南威尔士中部台地的筑堰经验.  相似文献   

2.
葫芦岛市沟壑治理形式及其效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葫芦岛市水土流失面积52 81万hm2,其中沟壑水土流失面积10 96万h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1%。1999年以来,全市先后治理干、支沟59条,修谷坊5000座,建塘坝61座,建蓄水坝399座,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为当地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介绍了治理形式和取得的效益。  相似文献   

3.
朝阳县位于辽宁省西部,是干旱少雨的丘陵山区。全县有大、小凌河两大流域,只有沿河有部分平地,其余全为山丘、坡地。小凌河流域位于朝阳县东南部,流域面积为1810km^2,2001年遥感普查水土流失面积尚有1021km^2,占总流域面积的56.5%。沟壑面积256.47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5.12%,  相似文献   

4.
侵蚀沟是地表径流集中的场所,携带大量泥沙,冲刷沟岸,发生崩塌,形成复杂多变的地形。沟壑治理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票市水土保持工作的“短板”。为了更好地提高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平,发挥更大的流域综合治理总体效益,形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立体防护体系,减少沟壑侵蚀,防止泥沙对下游影响,沟壑治理势在必行,同时应协调农、林、牧、水等部门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5.
针对建平县长期形成的沟壑侵蚀状况及沟蚀发展走向和特点,采用了沟壑纵剖面信息熵采集术、模糊聚类分析法、主成份分析等研究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对沟壑归类分析,将建平县沟壑划分为初期侵蚀"V"型发展沟、中期侵蚀"U"型扩蚀沟、后期侵蚀""型缓蚀沟等三种类型。本着"区别类型、依据特点、因沟施治、因害设防"的原则,按照"五先五后"的治理模式进行综合治理。"五先五后"具体是:先缓坡,后陡坡;先坡面,后沟底;先支毛沟,后治主心沟;先叠次坝,后叠主坝;先实施工程措施,后实施生物措施。在此基础上,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密切结合,以工程措施为环节,以生物措施为根本;防御型治理与利用型治理相结合,以利用型治理为核心;全乔、半乔半灌、全灌、灌草、全草相结合,以全灌、半灌半草为主;治水与改土密切结合,以治水为主,创立在辽西北半干旱地区具有开发前景、利用价值的低山丘陵区沟壑三维梯级综合治理开发模式。"沟壑三维梯级"治理开发模式技术在建平县全面进行了推广应用,应用沟壑达0.45万条,治理开发总面积158.46km^2,占全县沟壑总面积的31.9%,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葫芦岛市沟壑治理模式研究通过专家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7月20日,在葫芦岛市水利局,由葫芦岛市科技局主持召开了“石质山区沟壑多功治理开发模式研究”成果鉴定会。专家组听取了葫芦岛市水土保持办公室主持完成的石质山区沟壑多功能治理开发模式研究课题组汇报答辩,经专家认真讨论,通过了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7.
8.
低山丘陵区沟壑三维梯级治理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朝阳市水土流失面积 1195 1 4km2 ,占全市总面积的 60 67% ,沟壑侵蚀面积占水土流失面积的 2 2 40 %。利用沟壑纵剖面信息熵分析法 ,进行沟壑侵蚀地貌形态计量分析 ,按照沟壑三维特征值变化规律 ,将沟壑侵蚀概化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采取典型沟壑治理开发试验与大面积沟壑治理开发应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建立沟壑三维梯级治理开发措施体系 ,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10.
石笼谷坊在沟壑治理中的应用苑树贵(吉林省抚松县水利电力局,134500)实践证明,在水蚀沟中修建谷坊,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谷坊不仅可以拦截泥沙,通过淤积使沟谷的区段坡降变缓,水的流速减慢,从而达到封沟固土、减轻山洪对下游危害的目的。在长...  相似文献   

11.
选择黄土高塬沟壑区杨家沟小流域(经过多年人工治理)和董庄沟小流域(未进行治理)两条典型对比流域,通过对比两条小流域的土壤容重、孔隙度、土壤肥力、土壤粒径组成、流域径流与输沙模数等指标,旨在揭示两条对比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蓄水保土效益,为水土保持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杨家沟小流域坡上、坡中、坡下等不同坡位0-20cm的土壤容重平均值分别是董庄沟小流域的89%,87%,96%;在径流模数一定的情况下,杨家沟小流域的输沙系数多年平均值为1 045t/km2,董庄沟多年平均输沙模数为4 333.1t/km2,杨家沟小流域输沙模数只相当于董庄沟小流域的40%左右;杨家沟小流域土壤的速效磷均值为2.05mg/kg,董庄沟小流域土壤的速效磷均值为1.25mg/kg;在浅层土壤(0-20cm)中,杨家沟小流域速效钾含量为399.6mg/kg,董庄沟小流域为303.2mg/kg,比杨家沟低32%,董庄沟小流域土壤全氮(0.65g/kg)、有机质(11.19g/kg)分别比杨家沟土壤全氮(1.05g/kg)、有机质(16.53g/kg)低38%,15%。  相似文献   

12.
黄土残塬区侵蚀沟道分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黄土残塬区的沟道由于地质地貌基础及土壤侵蚀强度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按沟道开析状况可将沟道划分为开析型、半开析型和深切型 ,按地面割裂程度可划分为强度割裂型、中度割裂型和弱度割裂型 ,按主支沟状况可划分为主沟型、半主沟型和支沟型。沟头从发生学角度可划分为原生侵蚀沟头和次生侵蚀沟头两类 ,从目前的发育程度和活跃状况可划分为顶极型、遏止型和前进型沟头。对不同类型的沟道和沟头提出了积极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几条典型小流域和现有治理模式的分析评价,初步确定了该区不同侵蚀类型区水上保持综合治理的关键措施及其组合方案。各区的组合比例如下。第1副区和第2副区:水平梯田18%~25%,人工造林45%~55%,人工种草20%~25%,坝地5.5%~7.5%,水地0.5%~2.7%;第3副区:水平梯田42%~48%,人工造林32%~38%,人工种草18%~22%;第4副区和第5副区:水平梯田28%~35%,人工造林40%~46%,人工种草13%~17%,坝地小于5%,水地小于6%。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能快速提升黄土高原沟壑区矿山废弃地土壤肥力的适宜恢复植物种类和种植模式,为该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白三叶、草木樨、紫穗槐、柠条、黑麦草5种植物试材,在中国科学院长武农业生态试验站的模拟弃土场上做长期连续定位监测试验,监测不同速效氮处理下各植物小区0—10cm,10—20cm土层的养分含量变化。设3种施肥处理:A:设施有机肥(羊粪),施肥量为30 000kg/hm~2;B:施秸秆,施肥量为9 000kg/hm~2;C:不施肥,作为对照。[结果]与对照相比,单播模式土壤平均硝态氮含量为9.05mg/kg,比对照提高0.44mg/kg;混播模式土壤平均硝态氮含量为9.02mg/kg,比对照提高0.41mg/kg。单播模式土壤铵态氮平均含量为4.49mg/kg,比对照减少了2.06mg/kg;混播模式土壤铵态氮平均含量为7.06 mg/kg,比对照增加了0.51 mg/kg。[结论]不施肥和施秸秆条件下,单播模式对土壤改良效果优于混播模式;而在施有机肥条件下,混播模式对土壤改良效果优于单播模式。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户水土保持行为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 ,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户的水土保持行为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农户进行水土保持的目的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这和国家希望通过治理水土流失改善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 ,确保黄河及中下游地区的安全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提出了协调农户和国家目标及诱导农户进行水土保持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动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黄土丘陵沟壑区选择典型植被油松林(Pinus tabulaeformis)、柠条(Caragana microphylla)、人工草地(Clover)、农田、荒地和裸地,对其土壤水分进行观测分析。得出结论:观测期内林地和草地的土壤储水量最低,农田和灌木的储水量较高。与荒地和裸地相比,灌木的耗水量少,其次是草地、农田,林地最次。灌木和草地的水分补偿程度较高,其次是农田,而林地是负补偿。这些结果为该地区植被恢复中的植被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改善黄土高原治沟造地土壤结构较差的问题,采用一维定水头土柱模拟试验,探讨了不同有机物料(生物有机肥、粉碎秸秆、50%粉碎秸秆+50%生物有机肥、尿素、对照)对治沟造地土壤湿润锋推移、累积入渗量、入渗速率和土壤水分蒸发特征的影响,并采用Green-Ampt模型、Philip模型和Kostiakov模型拟合分析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结果表明:(1)粉碎秸秆与有机肥均降低了土壤水分移动速率,增强了土壤持水能力;粉碎秸秆同时降低了土壤稳定入渗速率,与对照相比减小了17.65%;(2)湿润锋推进深度与累积入渗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通过对3种入渗模型拟合发现,Philip模型和Kostiakov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符合黄土高原治沟造地土壤入渗率和时间的动态关系;(3)土壤水分蒸发过程中,添加粉碎秸秆具有阻截和蓄积土壤水分,提高土壤含水量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栗妍  魏玮  邱扬  刘栩如  张琳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6):115-121,128
为定量揭示植被恢复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本文借助土壤养分指数(SNI)评价方法,对典型黄土丘陵区小流域不同恢复方式下典型植物群落的土壤养分进行定量化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恢复方式的土壤SNI值大小依次为:退耕还林(0.814) > 退耕还灌(0.659) > 弃耕或退耕还草(0.364) > 对照农地(0.220);不同植物群落土壤SNI值大小依次为:柠条群落(0.777) > 小叶杨群落(0.658) > 刺槐群落(0.545) > 杏群落(0.510) > 草群落(0.425) > 茵陈蒿群落(0.310) > 沙棘群落(0.271) > 白羊草群落(0.257) > 硬质早熟禾群落(0.249) > 大豆群落(0.227) > 铁杆蒿群落(0.224) > 达乌里胡枝子群落(0.103)。研究表明,生态退耕后不同恢复方式对土壤养分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退耕还灌的三种植物群落土壤养分指数差异显著,退耕还林、弃耕或退耕还草内部各群落间土壤养分指数差异不显著,除铁杆蒿和达乌里胡枝子群落外,其他植物群落的土壤养分指数均高于农田作物大豆群落。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水保措施减水减沙效益评价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黄土高原不同区域性主要水文站40多年观测资料基础上,结合黄土高原多沙区不同水文年型与不同水保措施治理下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建立了不同降雨条件下单项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指标预测模型以及不同治理措施配置下减沙效益预测模型.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益评价系统.该评价系统可实现对不同水文年型条件下主要水保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进行定量评价,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0.
科研与推广是黄土高原世行项目实施的重要技术支撑和保证孙太 (黄委会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陕西绥德县718000)一、项目区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随着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内涵与外延的日趋扩展和逐渐协调、完善,人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