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选择甘肃省环县城西川小流域,采用实地测量、全面调查和在沟道内布设拦沙输沙监测点的方法,对该流域坡面治理措施和坝系工程的拦沙效果进行了连续5年的监测。对监测成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坡面治理措施和坝系工程均能有效拦截小流域产沙,坝系工程的拦沙量大于坡面治理措施的拦沙量,这主要是由于坝系工程能抬高侵蚀基准面、稳定沟坡,控制沟床下切和沟岸扩张,能快速有效地拦蓄径流泥沙,控制水土流失。监测成果可为开展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牡丹江市苇子沟小流域土壤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水土流失总面积451.27 hm2,占流域面积的41.93%,水土流失治理采取坡面治理和沟壑治理相结合的办法,坡面采取修筑坡式梯田,保土耕作(改垄)措施,封禁治理,果树台田等措施,沟壑治理采取修筑沟头埂,跌水,谷坊,削坡造林等措施,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到各项治理措施全部生效,流域内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方略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43 万k m 2 ,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达16 亿t ,侵蚀严重的部位年土壤侵蚀模数高达2-0~3-0 万t/k m 2。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形态复杂,水力、重力、风力侵蚀均存在,沟壑产沙量占流域产沙量的50 % ~60 % 或更多。实施“坡沟兼治,综合治理”的方略,应坚定不移地抓好基本农田建设,有计划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实行退耕还林还草。黄土高原主要水土流失地区,宜就地解决群众吃粮问题为好。  相似文献   

4.
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坡道路防蚀措施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山坡道路连接农田、果园 ,对山区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黄土高原山坡道路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 ,侵蚀方式主要有沟蚀、泻溜、崩塌、陷穴、悬沟侵蚀与滑坡等。山坡道路网应按照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合理布置 ,其主要防护措施 :①修筑梯田 ,防止坡面径流冲刷道路 ;②将路面整修成拱形以分散径流 ;③在道路内侧修蓄水窑窖 ,拦蓄径流 ;④路面及边坡栽植草灌 ,防止雨水冲刷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范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土高原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其主要地貌类型区之一的黄土高塬沟壑区,其农业发展有着比黄土高原其他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但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该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塬面径流下沟导致沟头不断前进,塬面逐年萎缩。由于沟坡坡度大而导致重力侵蚀异常活跃,侵蚀强度逐渐加强。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人口压力以及经济发展需求的条件下,探索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范式成为水土保持领域科技人员和当地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在解析黄土高塬沟壑区自然地理特征、水土流失特点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对该区现有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进行梳理,结合范式的概念,提出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范式。  相似文献   

6.
黄土丘陵沟壑第Ⅲ副区罗玉沟流域水土流失监测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Ⅲ副区水土流失监测是我国开展较早的区域.该区1943年开始坡面径流小区监测,1954年开始了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监测.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在水土流失监测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经过20 a多的建设,罗玉沟流域水土流失监测网络体系在设施、设备及监测内容等方面已比较完善.通过对罗玉沟流域在黄土丘陵沟壑第Ⅲ副区的典型性、代表性的分析,系统总结了罗玉沟水土流失监测体系建设的原则、方法、思路,并对监测体系的构成框架进行了详细说明,可为今后开展流域水土流失监测站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侵蚀沟是地表径流集中的场所,携带大量泥沙,冲刷沟岸,发生崩塌,形成复杂多变的地形。沟壑治理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票市水土保持工作的“短板”。为了更好地提高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平,发挥更大的流域综合治理总体效益,形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立体防护体系,减少沟壑侵蚀,防止泥沙对下游影响,沟壑治理势在必行,同时应协调农、林、牧、水等部门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8.
在对陕北黄土高原库坝群泥沙淤积治理模式研究的基础上,从该区地貌特征、水土流失成因出发,提出了解决库坝群泥沙淤积的途径。通过采用沟头、支毛沟、干沟及坡面的综合治理,实现相对就地拦截泥沙,从而达到控制库坝淤积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针对建平县长期形成的沟壑侵蚀状况及沟蚀发展走向和特点,采用了沟壑纵剖面信息熵采集术、模糊聚类分析法、主成份分析等研究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对沟壑归类分析,将建平县沟壑划分为初期侵蚀"V"型发展沟、中期侵蚀"U"型扩蚀沟、后期侵蚀""型缓蚀沟等三种类型。本着"区别类型、依据特点、因沟施治、因害设防"的原则,按照"五先五后"的治理模式进行综合治理。"五先五后"具体是:先缓坡,后陡坡;先坡面,后沟底;先支毛沟,后治主心沟;先叠次坝,后叠主坝;先实施工程措施,后实施生物措施。在此基础上,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密切结合,以工程措施为环节,以生物措施为根本;防御型治理与利用型治理相结合,以利用型治理为核心;全乔、半乔半灌、全灌、灌草、全草相结合,以全灌、半灌半草为主;治水与改土密切结合,以治水为主,创立在辽西北半干旱地区具有开发前景、利用价值的低山丘陵区沟壑三维梯级综合治理开发模式。"沟壑三维梯级"治理开发模式技术在建平县全面进行了推广应用,应用沟壑达0.45万条,治理开发总面积158.46km^2,占全县沟壑总面积的31.9%,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商洛市土石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土石山区在实施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如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有效结合,经对商洛市多年来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果的分析研究,总结出了封山治沟—大封禁小治理、封治结合—封山育林与治理坡沟相结合、沟坡兼治—治理坡面和整治沟道并重3种成功模式,提出了需要注意的忌治表不治里、忌治沟不治坡、忌搞形象工程等3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过程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正> 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破碎,各种侵蚀十分活跃。由于坡度和坡面位置的不同,这些侵蚀过程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图1)。在顶部坡面(1区和2区),坡度由1区的几度增加到2区的35°,这里多为坡耕地,部分已辟为梯田,主要的侵蚀过程是溅蚀、面蚀和细沟侵蚀。2区下部的坡段存在一明显的转折,坡度往往陡增到40°以上(3区),土地利用方式主要为草坡。3区重力侵蚀和沟道侵蚀活跃,除地表侵蚀之外,洞穴侵蚀较发育,其入口多发育在1区和2区,而出口则往往出现在3区。谷坡的底部坡度平缓(4区),是坡面径流、泥沙流向沟口的通道。  相似文献   

12.
浅沟发育对土壤侵蚀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浅沟是坡面细沟侵蚀发生与发展的产物。浅沟形成后,改变了原坡面形态,加速了侵蚀作用过程,增大了土壤侵蚀量。本文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装置在黄土小区上进行试验,结合野外调查,对浅沟侵蚀进行了研究:坡面浅沟的分布密度变化于10~65km/km~2之间;深度变化于0.3~3m之间,并且以1~2m的为多;新倾斜面的倾角变化于10°~30”之间。在相同降雨条件下,浅沟发育坡面的产沙率比未发育浅沟坡面的产沙率要大,二者可相差3倍多。当雨强为1.31mm/min和2.4mm/min时,有浅沟发育坡面的侵蚀量分别增加0.66倍和0.386倍。据估算,由于浅沟的存在,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间地坡面的侵蚀量将增加25%左右。  相似文献   

13.
定西于家山黄土洞穴的分布特征与侵蚀临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洞穴与滑坡、沟蚀等侵蚀过程联系紧密并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程度,但目前黄土洞穴发育的分布特征与侵蚀临界暂未明晰。利用无人机获得了研究区高分辨率影像与数字表面模型,基于影像标识了黄土洞穴并统计了其土地利用类型与洞穴直径,利用标识点在数字表面模型上提取了黄土洞穴的坡度、坡向、曲率和汇水面积等地形数据并分析了黄土洞穴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土洞穴直径大多4 m。黄土洞穴在耕地上发育较少,多发育于牧草地区域流水汇聚的凹形坡,且在阴坡更为发育。同时,黄土洞穴坡度正切值范围集中于0.4~1.0,汇水面积一般不超过3 000 m~2。依托统计的坡度正切值与汇水面积数据绘制了黄土洞穴的侵蚀临界图并对比了黄土洞穴与浅沟、切沟的侵蚀临界。黄土洞穴的侵蚀临界边界分别为SA~(0.150)=0.368与SA~(0.135)=7.580,分布较广且覆盖了浅沟与切沟的侵蚀临界。浅沟、切沟的演化与黄土洞穴的发育有关,黄土洞穴通过连通与坍塌促进了浅沟、切沟的发育、转换与扩展,并因此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研究量化了黄土洞穴发育的分布特征,建立了黄土洞穴与浅沟、切沟的联系并深化了对黄土洞穴侵蚀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侵蚀沟道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甘肃省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侵蚀沟道的分级分类进行简要研究,为进一步推动该区水土保持和生态治理工作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甘肃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结果的基础上,运用GIS技术,采用地貌几何定量数学模型分级方法,定量化分级沟道,并从地质、地貌、大小以及形状对侵蚀沟道进行分类,由此来推断黄土高原区侵蚀沟道的特征。[结果]甘肃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侵蚀沟道主要以Ⅰ级沟道为主,其中丘陵沟壑区主要以半开析、中度割裂、半主沟型为主;高塬沟壑区主要以半开析、中度割裂、支沟型为主。[结论]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沟壑狭窄陡峭,沟道破碎化程度高,水土流失量高,治理难度大,沟道难以利用。  相似文献   

15.
黄土区城市工程建设产生了大量黄土堆填边坡,因其结构松散,缺乏必要防护,水土流失严重。该研究基于野外调查,设计室内堆填边坡降雨冲刷模型试验,分析其侵蚀破坏过程中含水率和基质吸力的响应变化规律,结合水土动力学原理,分析了降雨切沟侵蚀阶段沟坡坍塌破坏机理,并揭示了坡度对侵蚀产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坡度增大,坡顶含水率饱和速率加快,边坡基质吸力响应速率先增后减,且在40°范围内响应速率最快,在此坡度附近需更加注重坡面防护和坡脚排水。2)切沟侵蚀阶段,沟坡坍塌破坏为水力-重力复合侵蚀过程,且坡度越大,越容易达到临界破裂角,沟坡重力侵蚀现象越普遍。3)黄土堆填边坡在极端降雨条件下,其临界坡度在41°附近。该研究成果可为黄土区工程堆积体的地质灾害防治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与生态建设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特征,介绍该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成就。根据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理论与实践,提出了黄土高原国土整治的“28字方略”及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概念;研究了小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建议退耕还林还草与沟道工程措施结合,加强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的系统研究;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基础上,加强中尺度生态环境建设试验示范研究和科学评估生态恢复的环境效应等。  相似文献   

17.
陇东黄土高塬沟壑区土壤侵蚀的137Cs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通过运用铯-137法对陇东黄土高塬沟壑区土壤侵蚀进行研究,定量地分析了塬、坡、沟各土地利用类型的侵蚀及产沙。结果表明,通过生物及工程措施治理后的沟谷其侵蚀量都大大减小,然而塬面侵蚀问题却相对突出,塬面侵蚀量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罗玉沟流域土壤侵蚀的基本特征,将流域坡面土壤侵蚀划分为梯田平台微度侵蚀、荒坡轻度侵蚀、农田缓坡侵蚀等7种侵蚀类型,采用定位观测和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测算了1987年流域坡面土壤侵蚀量,并用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式的推算值对测算的结果进行了验证。1987年罗玉沟流域坡面土壤侵蚀量约32.5万吨,其中农田层状侵蚀量约占总侵蚀量的42.6%,林草地鳞片状侵蚀量约占16.9%,细沟侵蚀量约占36.7%,浅沟侵蚀量约占4%。  相似文献   

19.
[目的]内蒙古十大孔兑地区属黄河中上游多沙粗沙区和生态脆弱区,对该区典型流域西柳沟的土壤侵蚀进行实地调查,分析流域土壤侵蚀特征及成因,为该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2年9月19—26日和2023年6月21—26日沿X640解柴线(解家营—柴沟堡)和G109京拉线(北京—拉萨)2条公路分别布设15个调查点和14个集水区,对调查点及集水区植被、土壤、土壤侵蚀特征和水土保持措施等进行调查。[结果]流域内草地片蚀较为严重,耕地侵蚀不严重,沟谷内裸地风蚀较为严重。上游黄土高原丘陵区沟蚀严重,且溯源侵蚀、下切侵蚀及沟岸扩张未停止,伴随较为严重的重力侵蚀。中游风沙区以风水复合侵蚀为主,大幅增加了流域的产沙总量。流域内道路建设及边坡开挖等人为扰动进一步加剧了侵蚀风险。径流泥沙含量测定结果验证了流域泥沙的主要来源为上游地区。流域内水土保持措施以植被措施及工程措施为主,虽已起到一定水土保持作用,但由于形式单一而未能发挥理想效果。[结论]西柳沟短历时高强度的降雨特点叠加下层砒砂岩土壤条件共同加剧了该区土壤侵蚀,经济发展压力下的人类活动扰动加剧了生态风险,当地政府亟需持续增加水土保持投入,提...  相似文献   

20.
泻溜侵蚀是黄土高原一种严重的土壤侵蚀方式,它是高含粘量地层因粘土矿物的强烈吸水膨胀而引起的地质现象。在一个流域里,泻溜面的分布数量和规模,随侵蚀沟不同发育阶段内在侵蚀力的变化而变化,主要发生于中游以上地区,愈向下游分布愈少。支沟中泻溜的分布状况与主沟分布状况十分相似。河谷阶段的沟谷,泻溜分布于河谷阶地下红层露头处和沿新谷坡发育起来的短小切沟中,切沟阶段沟谷的泻溜面沿沟床两侧条状分布。防治泻溜侵蚀,最关键的是要稳定坡脚和沟床。只有当泻积物在坡面堆积创造了条件后再在泻溜面上种草、造林,才会收到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