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植物修复技术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阐述了植物修复技术的含义,即利用植物去修复和消除有机毒物和无机毒物引起的土壤环境污染,介绍了对有机污染物修复的方法:(1)根收获,(2)叶表挥发,(3)植物降解;对无机污染物修复的方法;(1)收获生物量或将污染物进行生物挥发从而将污染物将出土体,(2)将污染物转变成为无生物活性的形态收获生物量对于回收某些贵重金属是很有价值的。基因工程技术以及农业技术的综合运用可以更好地促进植物修复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5.
植物基因是一种迅速发展的新型生物技术,在农作物育种中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但该技术以及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种植也存在一定的潜在危险性。文中从转基因向杂草传播、抗病毒转基因、害虫抗毒性和作物遗传资源儿方面讨论了植物基因工程对农业环境可能的不利影响,以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并采取相应的避害趋利措施。 相似文献
6.
7.
8.
环境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植物修复技术在当前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进行了综述,强调植物修复作为一种更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技术措施,在治理污染的土壤、大气及水体中具有低成本、无二次污染和潜在的效益等优势,同时提出了在应用该技术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10.
镉污染土壤根际环境的调节与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简要回顾了近年来土壤镉污染现状,介绍了根际环境的调节作用、镉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的类型、特点及植物修复情况,并对今后植物修复发展前景作了进一步展望,为实现对镉污染土壤进行有效的生态整治与安全高效益的利用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1.
螯合剂在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向土壤中施加螯合剂可有效提高植物修复效率。根据螯合剂的作用原理,文章着重阐述了螯合剂施用后对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活化、植物吸收和体内转移的影响,并对使用螯合剂的环境风险和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及基因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叙述了植物修复基本内容,重点介绍了基因技术在植物修复中的应用,章认为,与传统的修复技术相比,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由于具有成本低,不破坏环境,保护人类健康和易为大众接受等优点而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但是,应用于修复的植物往往植物矮小,生长速度慢,近年来,国外出现了将基因技术应用到植物修复中的研究,能有效地克服了上述缺点,将基因技术应用于植物修复将是今后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城市环境是人生存的物质和精神载体,园林植物改善城市环境的同时,又受到城市环境中各种不良因子的影响。文章就此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应对的技术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4.
采用人工模拟实验,探讨了四种植物篱系统在不同坡度(5°、10°和20°)、不同污染物进水浓度(低、中、高)下对坡耕地农田径流污染物TN、TP、NH3-N、TOC、COD的去除效果。植物篱系统分别是红叶石楠+小叶女贞+黑麦草(T1)、红叶石楠+小叶女贞(T2)、小叶女贞+黑麦草(T3)、红叶石楠+黑麦草(T4)。结果表明:植物篱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率均随坡度的增加而下降,TP、NH3-N、COD尤为明显,当坡度由5°增加到20°时,TP的去除率由52.25%~76.75%降至33.68%~60.34%,NH3-N的去除率由36.84%~68.33%降至34.30%~45.46%,COD的去除率由13.26%~38.69%降至3.15%~26.74%。除NH3-N外,随污染物进水浓度的升高,植物篱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越明显,TP的去除率可由33.33%~60.11%升至57.06%~81.44%,TOC的去除率可由-0.84%~2.92%升至9.64%~17.69%, COD的去除率可由-14.75%~11.25%升至20.62%~42.33%。植物篱系统对TN、TP、NH3-N、TOC、COD的去除效果显著优于裸土(对照系统),在不同坡度下去除率最高分别能由12.81%升至47.02%、34.29%升至76.75%、18.27%升至68.33%、-0.93%升至11.52%、2.31%升至38.69%,在不同污染物进水浓度下分别能由15.57%升至53.05%、37.93%升至81.44%、17.60%升至64.05%、2.92%升至17.69%、-33.40%升至11.25%。总体而言,植物篱系统平均去除效果依次为T1>T4>T3>T2,即红叶石楠+小叶女贞+黑麦草去除效果最佳,这与三种植物的地表覆盖率高、根系发达以及在功能上相互取长补短、协同固定污染物有关。 相似文献
15.
地下环境中胶体促使下的污染物运移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胶体能促使地下环境中污染物的运移。胶体的沉积、释放和运移等动力学过程受许多因素的控制,如胶体的表面性质(亲水或疏水)、胶体的稳定性、水溶液的化学组分、离子强度、pH值和水的流速等。许多研究者已提出了考虑不同影响因素的模型从理论上或用实验室土柱试验来模拟胶体的运移行为。在未来应加强野外条件下不同类型的天然介质中胶体促使下污染物运移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和运移过程的研究,这有助于人们提出有效的策略或发展新的治理技术以防止污染的扩大或修复污染,最终达到保护地下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17.
介绍了植物矿质营养生态研究发展停滞的原因,探讨了植物营养、环境与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今后植物矿质营养生态研究的若干重点。 相似文献
18.
菌根真菌对土壤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土壤真菌和植物的结合体菌根真菌修复土壤,尤其是修复有机污染的根际土壤,正作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开始受到广泛关注。菌根真菌作为土壤真菌的一种,与放线菌和细菌等微生物相比,对土壤中有更大的忍耐能力,并且能将许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做为碳源来获取能量。文章通过总结近20年菌根真菌与土壤有机污染物关系的研究。列出了43种能分解POPs的菌根真菌,并探讨了菌根真菌通过直接分解和共代谢的方式降解土壤有机污染物的可能性,为进一步研究菌根真菌生物降解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利用菌根植物生物修复有机污染土壤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9.
植物中不同转基因方法转化外源基因的T-DNA整合特征既具有共性,又具有特性,使得转基因的遗传在各独立转化体间呈现多样性,另外多种遗传因子和限制因素使受体植物中外源基因的表达存在下降,甚至出现基因沉默等复杂现象。本文主要对农杆菌介导及裸露DNA直接转化转基因植物中T-DNA的分子特征和转基因表达的影响因子进行了介绍和概述。转化体中转基因的遗传稳定性和表达主要取决于转基因在植物基因组中的整合位置、拷贝数及组成结构。因而,通过对具有表达水平各异的转化体进行深入的遗传分析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转化体之间进行的比较研究,将对转基因技术自身的完善、定点整合以及更有效的利用转基因技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