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定期室内外观察的方法,研究了美国山核桃警根瘤蚜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习学特性,重点记录其虫瘿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警根瘤蚜越冬卵于3月末4月初开始孵化,4月上中旬为孵化盛期,10月中旬开始产生越冬卵。警根瘤蚜成虫有多个形态,由越冬卵孵化出的为干母,干母在寄主的幼叶上形成第一代虫瘿。警根瘤蚜在寄主叶片上形成虫瘿,成虫、幼虫均在虫瘿内吸食叶片汁液,严重影响了美国山核桃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警根瘤蚜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根瘤蚜(Phylloxera notabilis pergande)又名长山核桃叶根瘤蚜,属同翅目根瘤蚜科,是随苗木由美国传入我国的外来虫种,现分布于江苏,浙江,是危害长山核桃的主要害虫之一。严重时,叶片上布满豆粒状虫瘿,植株生长缓慢,产量下降。为了寻求有效的防治途径,作者于1987~1990年通过田间调查,定虫观察和室内间断的饲养,认为该蚜在南京地区一年发生4代虫瘿,早春阻止干母上行是比较理想的防治方法。 1 形态特征 1.1 成虫 警根瘤蚜届叶瘿型根瘤蚜,成虫有6个型,即干母、无翅雌蚜、短翅雌蚜(性母)、长翅雌蚜(迁飞雌蚜)、雌蚜和雄蚜。 1.1.1 干母:干母系越冬卵孵化出来的无翅  相似文献   

3.
薄壳山核桃苗圃警根瘤蚜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根瘤蚜是薄壳山核桃苗圃中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经过6a 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育苗与种植水稻轮作的办法,能有效控制警根瘤蚜的危害,不污染环境,不增加生产成本,是最好的防治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警根瘤蚜是危害薄壳山核桃嫩叶的重要害虫之一。运用扩散系数、丛生指标、Morisita扩散型指数等7个常见的聚集度指标,分别对南京苗圃地的1年生与2~3年生美国薄壳山核桃苗上警根瘤蚜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并用Iwao的m*-m回归分析法进行验证,还运用种群聚集均数概念分析警根瘤蚜的聚集度原因。结果表明,警根瘤蚜在2~3年生和1年生薄壳山核桃上虫瘿的分布型都呈聚集分布,但聚集原因是不同的。其在2~3年生薄壳山核桃上聚集是由昆虫本身特性或由其本身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异质性两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在1年生薄壳山核桃上个体聚集的原因是由某些环境因子引起。  相似文献   

5.
不同药剂对薄壳山核桃警根瘤蚜的防治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内吸性药剂吡虫啉、乐果和敌敌畏对薄壳山核桃Carya illnoensis k.Koch警根瘤蚜Phylloxera notabilis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3种药剂施用后警根瘤蚜的数量均大幅减少,防效均在91%以上,以6%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防效最好;施药4个月后,6%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处理调控效应最好,株危害率和叶片危害率分别降低至3.3%和8.5%。生产上可选用6%吡虫啉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1988—1990年的研究,找出了角倍蚜在瘿外、瘿内阶段及春季迁飞期的种群消涨规律和影响因子.给出了角倍蚜瘿外阶段的种群生命表,性母蚜在湿地匐灯藓上的种群成活曲线,角倍蚜在瘿内阶段的种群增长曲线,以及春季迁飞期到产生致瘿干母时,春迁蚜、性蚜的损失率.  相似文献   

7.
庞泉沟自然保护区优势种种群竞争关系及其动态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对庞泉沟自然保护区优势种群的种内、种间竞争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随着林木径级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种内竞争较之与其伴生树种间的竞争剧烈。华北落叶松种内、种间竞争强度大小顺序为:种内>云杉>红桦>白桦>关帝柳>花楸>山杨。竞争强度与对象木胸径之间存在显著的幂函数非线性回归关系,回归结果与林分实际相符,从而为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混交林理论研究和合理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澳大利亚实地观测了木麻黄根瘤与22种寄主和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在调查的5种木麻黄中,发现4种具有完整的根瘤。有效磷含量高的土壤,木麻黄属(Casuarina)根瘤比异木麻黄属(Allocasuarina)出现频度大,后者有8个种在任何土壤上都无根瘤存在。而在有根瘤的9种异木麻黄属树种植株上,根瘤的数量也很少。土壤化学性质(除有效磷水平外)与根瘤无显著关系。在温室条件下,用生长有木麻黄苗的野外土壤接种时,其结果与野外观测相似。异木麻黄属树种形成外生菌根比木麻黄属树种普遍。两个属树种都形成囊枝状菌根。第二个温室试验说明低磷和侵染性放线菌(弗兰克氏菌属缺乏是某些野外土壤中根瘤缺乏的两个因子。本文考虑了限制植物生长的其他土壤性质对木麻黄根瘤的影响,并且讨论了木麻黄科植物固氮的潜在意义。在田野木麻黄(A.campestris)、笛尔斯木麻黄(A.dielsia-na)及洛赫尔木麻黄(A.lehmanniana)上发现的根瘤,前人都未做过记录。  相似文献   

9.
连续三年的室内外养虫试验证明,马尾松毛虫食树势强盛的马尾松针叶,幼虫死亡率明显提高,长期食用,还会推迟幼虫结茧期,降低虫重、雌雄比例、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等。从而明显地减小了马尾松毛虫的种群趋势指数,使马尾松林对马尾松毛虫有较强的抗性和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不同温度下赤杨根瘤的固氮活性与碳消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赤杨(Alnus mandshurica)和毛赤杨(A. sibirica var. hirsuta)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林区,它不仅能适应山地高寒气候和贫瘠土壤条件,而且具有较强的结瘤固氮能力。许多研究表明,赤杨的固氮能力与温度条件关系极大。本研究试图从固氮酶活性与根瘤碳消耗的变化,来探讨两种赤杨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固氮效能。  相似文献   

11.
采用野外系统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栎空腔瘿蜂Trichagalma glabrosa及其虫瘿种群数量动态,并分析了虫瘿密度及种群死亡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栎空腔瘿蜂初始期虫瘿的高峰期出现在5月中旬,成长期虫瘿的高峰期出现在6月上旬,成熟期虫瘿高峰期出现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栎空腔瘿蜂化蛹高峰期为9月下旬,羽化高峰期为11月下旬。4月气温、4月中旬气温和降雨量对虫瘿密度有着重要影响,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720,0.854和-0.906。5月的总降雨量对种群死亡率有显著影响,相关系数达到了0.889。  相似文献   

12.
倍蚜种间亲缘关系及角倍蚜种群分化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40条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了13条和9条,分别对11种倍蚜和角倍蚜4个地理种群的DNA进行PCR扩增和分析.结果表明:倍蚜的遗传距离在不同属之间为0.482 8±0.170 8,不同种之间为0.252 0±0.178 0,不同亚种之间为0.147 2±0.076 4,聚类分析反映了倍蚜属间、种间的亲缘关系及其远近程度,与形态分类结果基本一致;圆角倍蚜属与其他3个属的差异明显,可能是倍蚜中较早分化的类群.角倍蚜不同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075 9±0.030 2,种群间具有丰富的DNA序列多态性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造成这种分化的原因可能是地理上的隔离.  相似文献   

13.
14.
华山松球蚜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山松(Pinus armandi Franch.)是我国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区域分布较广的乡土树种,也是大规模人工造林的首选树种之一,约占长防林面积的40%,对长防林体系效益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华山松球蚜(Pineus armandicola Zhang)是华山松最主要的害虫之一,同时还分泌大量的蜜露,引起煤污病,每年都有大量的华山松林受到危害,轻则降低林木生产量,重则导致整株林木枯萎死亡,尤其在中、幼林中发生最为严重.目前,对该虫的生物学及其天敌、危害情况、综防措施已有研究报道[1-3],而发生与环境的关系报道较少.作者于1998-1999年对该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采用表型性状测定结合RAPD标记,研究福建境内8个光皮桦野生种群的遗传变异,探讨遗传变异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光皮桦野生种群在DNA和表型水平上的遗传变异基本一致,即约2/3的变异存在于种群内,1/3存在于种群间;叶、果序和种子3类性状的变异系数(CV)分别为0.063 2,0.070 6和0.069 3,各类性状的形状指数(长宽比)的变异系数均比单个性状小;种群平均多态位点百分比(PPL)、Nei's基因多样性(h)和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65.27%,0.246 1和0.362 8.相关分析表明:表型性状间及其与经纬度、年均温、年日照时数、海拔及有机质等环境因子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与各环境因子相关的主要表型性状有叶长宽比、侧脉数、叶基角、种翅宽、种子千粒质量和果序长宽比等;PPL,h和I与年日照时数呈显著相关,与经纬度、年降水量呈负相关;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不显著,而与年均温分异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山楂叶螨种群动态及其危害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15a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冀中南部果产区,山楂叶螨种群消长呈单峰曲线,不同年份或同一年份不同果园的发生高峰不同,梨、桃园发生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苹果园发生在6月中旬至8月上旬。发生高峰的温湿度界限指标是旬日均温度26.14±2.11℃,日均相对湿度61.67%±8.92%;在发育起点温度(9.2℃)与界限指标温度范围内,种群增长与有效积温呈高度正相关,符合线性函数logy=-3.5574+2.5195logx,在果园和树冠内的种群空间分布属聚集型;山楂叶螨危害苹果、梨、桃树造成早期落叶的螨口指标分别是叶均31.79、32.34、19.47头(均指雌成螨),叶片被害指数分别为61.27%、60.07%和58.01%。  相似文献   

17.
山杨、水曲柳种群密度与种群性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白山次生杨桦林及次生针阔混交林中各建立1块5.2hm2固定样地,于2006—2008年的4—10月观察繁殖器官(花、种子),据此判断样地内雌雄异株树种山杨和水曲柳成熟植株的性别,研究雌雄异株树种山杨和水曲柳性比与种群密度及林分密度间的关系,并利用随机区块抽样技术,建立种群性比与取样面积、种群密度和林分密度之间的关系,通过GLM模型检验种群性比的密度依赖性。结果表明:雌雄异株树种山杨和水曲柳雌雄植株数均随着取样面积的增大而呈线性增加;山杨和水曲柳种群性比具有显著的密度依赖性(P0.001),种群性比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次生杨桦林样地中,繁殖植株密度及种群密度与山杨种群性比呈显著负相关,与水曲柳种群性比呈显著正相关,次生针阔混交林样地中,繁殖植株密度和种群密度与山杨性比呈显著正相关,与水曲柳种群性比呈显著负相关。可见,不同林型内山杨和水曲柳种群性比对繁殖植株密度及种群密度反应不同。  相似文献   

18.
朱红大杜鹃是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也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了厘清朱红大杜鹃的群落特征,评估其种群的生存潜力,通过样地调查,分析群落物种组成,编制静态生命表,研究朱红大杜鹃的径级结构、种群动态。结果显示:(1)样方中重要值>1%的木本植物有17种,其中窄叶青冈、白穗石栎、云南越桔和云南松为群落优势种。(2)朱红大杜鹃种群第Ⅱ龄级个体数量最多,占总体数量的17.06%,各龄级的个体数量随着龄级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种群径级结构呈“纺锤”型,种群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3)朱红大杜鹃存活曲线趋近Deevey-Ⅰ型分布,种群的死亡高峰出现在X龄级,死亡率为40%,种群动态变化指数(Vpi)和受外界干扰种群动态变化指数(V′pi)均大于0,但V′pi较小,种群在外部环境干扰下承担的风险概率最大值(Pmax)为0.07%,说明该种群受外界随机干扰时增长趋势不明显。建议对朱红大杜鹃种群进行就地保护,以提高幼苗和小树的存活率,促进种群的自然更新和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坡垒(Hopea hainanensis Merr. et Chun)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是海南热带雨林的表征种,对其种群结构、数量动态变化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开展研究,有助于为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利用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以及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等种群统计方法,对分布于海南尖峰岭地区的坡垒种群结构和动态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 (1)尖峰岭野生坡垒种群结构基本呈倒“J”型,其中,Ⅰ龄级的幼苗个体占比高达95.24%。(2)尖峰岭地区原始林和次生林中的坡垒种群均表现为增长型,但在由幼苗转变为幼树的过程中存在增补限制,导致其成体数量极少。(3)原始林中坡垒种群的自我更新能力低于次生林,但次生林中坡垒种群的恢复过程更易受外部干扰的影响。(4)在保持尖峰岭地区现有坡垒种群和生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原始林和次生林的坡垒种群数量在经历2~5个龄级的时间后均具备较好的恢复潜能。 结论 尖峰岭地区仍保存有一定数量的野生坡垒个体,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亟待破解自然状态下坡垒幼树缺乏的难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角倍蚜春迁蚜在倍林内的迁飞距离及春迁蚜上树量与温湿度的关系的研究表明,春迁蚜在倍林内的迁飞半径多在10m 以内,随着迁飞距离的增加,盐肤木上的春迁蚜数减少。其上树量与14时的温度成正相关,与相对湿度成负相关。并给出了相应的数学关系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