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木霉菌对松枯枝病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绿色木霉和哈茨木霉的提取物对松枯枝病的抑制作用机制,通过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提取物对松枯枝病病原菌(Cenangium ferruginosum Fr.)进行平板表面涂抹法和混合培养基法抑制生长试验,观察松枯枝病病原菌生长情况,结果表明,2种木霉菌的提取物对松枯枝病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且效果比较明显,抑制效果最佳的为绿色木霉,病原菌的被抑制率达53.54%,混合培养基法中哈茨木霉菌20%提取物对枯枝病原菌的抑制率高达31.67%。  相似文献   

2.
2014年3月—2015年10月系统调查了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松落针病的发生危害并进行药剂防治试验。结果为:经形态学鉴定,引起该地区松落针病的病原菌为斑痣盘菌科Rhystimataceae 2属4种,即针叶树散斑壳菌Lophodermium conigenum、松针散斑壳菌L.pinastri、光亮散斑壳菌L.nitens、华山松舟皮盘菌Ploioderma pini-armandi,其中松针散斑壳菌分布广泛,感染率高,针叶林感病率34.7%,苗木感病率32.6%;主要寄主有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华山松P.armandii和樟子松P.sylvestris var.mongolica;几种常用药剂防治,45%代森铵200~300倍液防治率为86%,防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对辽东主要地区发生落针病的赤松针叶上采集病害标本,室内进行分类鉴定,确定了在赤松针叶上有5种真菌,均是活体寄生。按照Minter(1981)分类标准进行了形态学种的分类鉴定,最后确定了5种真菌的分类地位,5个种分别为针叶树散斑壳菌、松散斑壳菌、光亮散斑壳菌、雪松散斑壳、小环绵盘菌。其中有3个种为我国赤松寄主上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4.
两种木霉菌对松枯枝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根据木霉菌对植物病原菌具有防治作用的理论,选取绿色木霉菌和哈茨木霉作为试验对象,采用两种木霉菌与松枯枝病病原菌对峙培养和混合培养的方法进行试验研究,以期对松枯枝病的生物防治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给防治新疆野苹果病害提供生防性能优良的木霉菌株,利用孟加拉红平板分离法进行新疆巩留县野苹果根围木霉菌株分离,通过形态特征和ITS rDNA序列比对进行菌种鉴定,利用平板对峙试验检测分离木霉抑菌能力,用NBT染色和根部观察检验木霉诱导后新疆野苹果幼苗叶片活性氧含量、抗病和促生能力。结果表明:分离鉴定出俄罗斯木霉22株,渐绿木霉13株,哈茨木霉4株。从长势和产孢量等特性上看,俄罗斯木霉T7和哈茨木霉T2为新疆野苹果根围优势生防木霉菌种。哈茨木霉T2对尖孢镰刀菌的抑菌率为75.47%,对链格孢菌的抑菌率为78.17%。俄罗斯木霉T7对尖孢镰刀菌的抑菌率为79.66%,对链格孢菌的抑菌率为91.53%;NBT染色发现木霉处理后野苹果苗叶片活性氧含量降低,叶片染色颜色更浅。总之,木霉能有效抑制病原菌生长,能有效减少新疆野苹果幼苗中活性氧含量,促进和保护根系生长。本研究为防治新疆野苹果病害防治提供生防性能优良的木霉菌株,为苹果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可以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健康的樟子松针叶上分离得到25种真菌,从中选出具有生防潜能的11种用于控制樟子松赤枯病的病原菌拮抗菌株的筛选。拮抗真菌与病原菌的平板对峙试验结果表明: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血红毛壳Chaetomium cruentum和印度毛壳C.indicum能有效抑制该病原菌,其中长枝木霉对病原菌菌丝的抑制效果最强,抑制率为72.81%,后2种的抑制率分别为49.16%和42.36%。  相似文献   

7.
木霉菌和毛壳菌对板栗疫病的抗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T88菌株、深绿木霉T.atrovorideT95菌株和螺旋毛壳Chaetomium spiraleND35菌株与板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LY菌株的平板对峙培养结果表明,木霉菌对营养和空间有强烈的竞争作用,表现在可使病原菌菌丝消解,对病菌菌丝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毛壳菌生长速度较慢,但可形成抑菌带,使病菌不扩展。室内水培枝条接种试验结果表明,接种拮抗菌的拮抗效果好,而且先接种拮抗菌后接种病原菌的处理比拮抗菌和病原菌同时接种的处理效果还好,毛壳菌没有木霉菌的作用明显。接种枝条的木霉菌、毛壳菌和病原菌的再分离结果表明,T95和ND35的定殖能力强。  相似文献   

8.
油松落针病是危害油松的一类重要的真菌性病害.引起油松落针病有9种病原菌,其中散斑壳属6种、环绵盘属2种、拟盘多毛孢属1种.本文概述了这9种油松落针病病原菌的分类、特性及防治现状,以期推进油松落针病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森吉木霉M75发酵粗提液对松球壳孢菌Sphaeropsis sapinea代谢系统及生理生化的影响,探究其抑菌机制.[方法]采用分光光度计法,分别测定在不同处理时间段内森吉木霉M75发酵粗提液对松球壳孢菌代谢系统酶活性,以及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森吉木霉M75发酵粗提液可显著影响松球壳孢菌代谢...  相似文献   

10.
松落针病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试多菌灵、百菌清、炭疽福美、福美双、代森锌、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代森铵、苯菌灵、退菌灵、炭特灵、克菌丹等12种不同杀菌剂对松针散斑壳菌(Lophodermiumpinastri(Schrad )Cher )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认为不同杀菌剂对松针散斑壳菌作用效果不同,药剂筛选结果表明代森铵、多菌灵、百菌清和退菌特等杀菌剂对松针散斑壳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马尾松幼林的松落针病作小区和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林间应用45%代森铵水剂防治效果最佳,平均防效达81 2%。  相似文献   

11.
采用种子培养基对采自东北林业大学试验林场的土样进行初筛,获得11株能够降解氧化乐果的菌株;通过菌种生长速度与抑制率2项指标综合评价获得降解效果较好的真菌为DL04、DL16、DL11和DL03。最后对产生降解酶较高的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这4株菌种分别为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木霉属(Trichoderma sp.)、绳状青霉(Penicilliumfuniculosum)和冻土毛霉(Mucorhiemalis)。该研究为植物氧化乐果残渣的资源化利用及氧化乐果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绿粘帚霉诱变生物型(GVD)对三种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峙、对扣培养试验,扫描电镜观察,胶霉毒素粗提液的拮抗活性和热稳定性试验系统研究了绿粘帚霉诱变生物型(GVD)对三种苗木猝倒病菌的抗生机制。结果表明:绿粘帚霉GVD对三株病原真菌均有竞争作用;绿粘帚霉GVD对丝核菌、镰刀菌和腐霉有重寄生现象,可缠绕、侵入寄主菌丝,使菌丝溶解或断裂,变形。绿粘帚霉GVD产生的非挥发性代谢产物对病原菌的抑制率为100%,挥发性代谢产物对丝核菌、镰刀菌和腐霉的抑制率分别为26.7%、51.5%和43.5%,胶霉毒素粗提液在100℃以下具有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用常规内生真菌分离方法从健康华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针叶上分离到17种内生真菌,其中子囊菌1种、酵母菌1种、半知菌15种。通过对峙培养初步筛选出抗真菌活性的内生真菌优势种:绿木霉Trichoderma viridePers.:Fr.、拟康宁木霉T.pseudok ningiiRifai,并对这2种木霉培养滤液的抑菌作用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这2种木霉培养滤液对来自于针叶的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Stey.和针叶树散斑壳Lophodermium conigenum(Brunaud)Hilitz菌落生长只有较弱抑制作用,对来自于枝干的拟茎点霉Phomopsis(Sacc.)Bubak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拟盘多毛孢孢子萌发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木霉菌对杨树树皮溃疡病菌拮抗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高克祥  刘晓光 《林业科学》2001,37(5):82-86,T002
应用哈茨木霉(Trichodema harziaunm)T88菌株和深绿木霉(T.atroviride)T95菌株分别与杨树烂皮病菌(Cytospora chrysosperma)和杨树水泡溃疡病菌(Dothiorella gregaria)进行了平皿对峙培养和载片对峙培养;并研究了两种木霉菌产生的挥发性代谢物对病原菌菌落的影响和其非挥发性代谢物对菌丝干重的影响;分别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了两种木霉菌的重寄生现象。结果表明:对峙培养中木霉菌T88和T95对两种病原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两种木霉菌均能产生挥发性代谢物质并不同程度地抑制病菌菌落的生长,在密闭条件下T95的抑制率最高达到80.30%。两种木霉菌产生的非挥发性代谢物质可以强烈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明显降低其菌丝干重,并具有热稳定性。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可以观察到木霉菌的菌丝在病原菌的菌丝上平行或波浪式生长,并在其上产生钩状分枝、吸器或附着胞吸附于病原菌的菌丝上,或穿透病原菌的菌丝生长,或使病原菌的菌丝细胞生质浓缩和菌丝断裂。  相似文献   

15.
杨树叶枯病〔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分布广泛,是杨树主要病害之一。目前针对杨树叶枯病主要是化学防治为主,大量使用杀菌剂污染环境,同时促使该地区抗性种群的形成。木霉菌是一种资源丰富的拮抗微生物,已作为生物制剂应用于一些树种的病害防治。文章以生防菌绿色木霉菌(Trichoderma viride)、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为试材,研究2种木霉菌株对杨树叶枯病病原菌株生长的拮抗作用,及其对杨树叶枯病菌株生长的抑制作用,以期为利用木霉菌有效防治杨树叶枯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从落叶松梢栖真菌筛选出对落叶松枯梢病病原菌有抑制作用的菌株,对落叶松枯梢病进行生物防治。将自落叶松梢部分离到的11种梢栖真菌与落叶松枯梢病病原菌进行对峙培养,根据被覆盖程度、抑菌率、拮抗系数和防治预试验的结果,综合评价后发现:粪生粪壳、深绿木霉和球毛壳3种梢栖真菌对落叶松枯梢病有良好的拮抗作用。利用这3个菌株在黑龙江省勃利县通天一林场国富沟进行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防治效果为粪生粪壳>代森锰锌400倍液>深绿木霉>球毛壳;深绿木霉和粪生粪壳喷洒浓度50%和球毛壳喷洒浓度75%时,真菌多样性最多,梢栖真菌系统较其他浓度更为稳定,与化学防治相比,既达到了防治目的又具有不污染环境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厚环鹅膏、鹅膏菌、珊瑚菌、白霜杯伞、冠状柄环菇、细鳞环柄菇、鳞柄白鹅膏、绒白乳菇、毒蝇鹅膏9个毒蘑菇菌株及毒素粗提液对樟子松枯梢病原菌菌丝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厚环鹅膏和鹅膏菌外,其他7个菌株对病原菌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鳞柄白鹅膏和细鳞环柄菇相对抑制效果最好,分别为10.80和10.40。除毒蝇鹅膏外,其他8个菌株的毒素粗提液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珊瑚菌和绒白乳菇毒素粗提液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分别达到63.89%和58.89%。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二郎山林场华山松针叶凋落初期针叶上的真菌多样性,分析凋落物分解初期的真菌结构组成及其功能性,揭示真菌多样性与凋落物分解的关系以及根球壳孢菌在针叶分解中的产酶特性。[方法]采用研磨法对分别从海拔2 750,2 650,2 510和2 460 m采集的华山松新近凋落针叶进行真菌分离,结合形态学和真菌ITS序列的分子生物学对分离物鉴定分类。选取3株在形态学上存在明显差异的根球壳孢菌以及1株分离自华山松的二郎山散斑壳为分解菌株,以华山松针叶为唯一底物,采用试管培养法进行发酵,探讨根球壳孢菌的腐生性能。[结果]分离鉴定结果显示,从华山松凋落针叶中获得了23个属于不同分类单元的真菌,其中半知菌数量最多,共有15个分类单元,子囊菌次之,为5个。所有分离菌株隶属15属,毛霉属、木霉属、根球壳孢菌属、青霉属和蓝状菌属在4个海拔凋落物中均存在,为华山松凋落物前期的丰富物种。木霉属和青霉属等丝状真菌在数量上的优势以及种类上的多样性,说明其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担子菌在数量以及种类上的缺乏说明其在分解前期参与少,推测其后期将从环境进入参与木质素的分解。通过测定4株真菌分解华山松凋落针叶时的纤维素酶活,4株真菌分泌的内切纤维素酶和β-葡聚糖酶活性在第13天达到峰值,外切纤维素酶活性在第17天达到峰值,但4株真菌菌株之间的各纤维素酶活力差异不大,引起的针叶质量损失率也并无显著差异。根球壳孢菌和二郎山散斑壳对针叶的纤维素成分具有分解作用,内切纤维素酶、外切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之间存在协同效应。二郎山散斑壳分解的华山松针叶的平均质量损失率为15.74%,该菌多存在于落地华山松针叶上,而活体针叶中鲜有发现,且未能造成华山松的落针病害;根球壳孢菌在25天内引起华山松针叶质量损失率为12.00%~13.40%。[结论]木霉属和青霉属等丝状真菌在凋落物初期发挥主要作用,且在不同海拔均为优势物种。二郎山散斑壳与根球壳孢菌均存在弱腐生性,但其产纤维素分解酶能力是否与其致病力相关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运用滤纸片法、二倍稀释法和平板涂布法,研究了火炬树叶的鲜汁液、水提液、畔提液对常见致病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木霉、黑曲霉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显示:提取物对供试微生物均有抑制作用,水提液的抑菌效果最好,且对金黄色萄萄球菌的抑菌作用优于其他4种供试微生物.此外,火炬树叶提取液热稳定性较好,经121℃灭菌15min后仍具有较强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20.
混菌固态发酵生产纤维素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固态发酵试验,以羧甲基纤维素酶(CMC)酶活力和滤纸酶(FPA)酶活力为指标,筛选组建二元混菌体系;并通过正交试验,对混菌体系纤维素酶固态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元混菌体系黑曲霉和绿色木霉混合发酵时纤维素酶活力较单菌发酵大幅度提高,最佳产酶条件:颗粒度为0.246,底物配比为1∶4,培养基起始pH为5,混合菌种配比为1∶1,FPA酶产酶高峰出现在5d,CMC酶产酶高峰在7d,较单菌绿色木霉发酵分别提高了48.9%和4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