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5)
研究了不同淀粉糊化度的饲料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和体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共设5组,前4组饲料中淀粉的质量分数为18%,淀粉糊化度分别为7.78%、32.07%、56.35%和70.34%,第5组饲料的淀粉糊化度为76.74%,淀粉的质量分数为28%,分别饲喂初始体重为(0.5±0.02)g的凡纳滨对虾,饲料为等氮饲料。每组设3个重复。试验采用循环水族箱系统,盐度为614 g/L。日投喂量为对虾体重的7%。经过56 d饲养,检测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成活率和体营养成分情况。结果表明:当凡纳滨对虾饲料中淀粉的糊化度为32.07%时,对虾的生长速度最快(P<0.05);对虾肝胰腺脂肪含量随着饲料淀粉糊化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P<0.05)。总之,在饲料糖含量不超过20%的前提下,当凡纳滨对虾饲料中淀粉的糊化度为32%左右时,对虾可以获得最大生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水提和碱提2种方法提取的糜子淀粉的糊化特性,为糜子淀粉提取工艺的选择和综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水提法、碱提法提取糜子淀粉的最佳工艺,测定糜子淀粉的理化指标和糊化特性,并对2种方法提取的糜子淀粉品质和糊化特性进行比较。【结果】糜子淀粉水提法的最佳工艺为:浸泡温度30℃,浸泡时间24h,固液比1∶10,在此条件下淀粉提取率为(71.59±0.21)%;碱提法的最佳工艺为:碱液质量分数0.30%,浸泡温度35℃,浸泡时间20h,固液比1∶10,在此条件下淀粉提取率为(82.40±0.13)%。与水提法相比,碱提法提取的糜子淀粉含量(845.1g/kg)、白度(99.9%)、峰值黏度(1.546Pa·s)均有所提高,淀粉热糊稳定性、抗老化能力分别降低1.05%和25.1%,糊化温度降低8.05℃。【结论】采用碱提法提取糜子淀粉时,其提取率较水提法提高了15.1%,峰值黏度提高29.5%,碱提法提取糜子淀粉的理化指标较好。 相似文献
3.
不同淀粉糊化度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体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淀粉糊化度的饲料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和体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共设5组,前4组饲料中淀粉的质量分数为18%,淀粉糊化度分别为7.78%、32.07%、56.35%和70.34%,第5组饲料的淀粉糊化度为76.74%,淀粉的质量分数为28%,分别饲喂初始体重为(0.5±0.02)g的凡纳滨对虾,饲料为等氮饲料。每组设3个重复。试验采用循环水族箱系统,盐度为6~14 g/L。日投喂量为对虾体重的7%。经过56 d饲养,检测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成活率和体营养成分情况。结果表明:当凡纳滨对虾饲料中淀粉的糊化度为32.07%时,对虾的生长速度最快(P〈0.05);对虾肝胰腺脂肪含量随着饲料淀粉糊化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P〈0.05)。总之,在饲料糖含量不超过20%的前提下,当凡纳滨对虾饲料中淀粉的糊化度为32%左右时,对虾可以获得最大生长。 相似文献
4.
直链淀粉含量对玉米淀粉糊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玉米淀粉和玉米面粉为原料,用RVA(快速粘度分析仪)和DSC(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淀粉的糊化参数,并分析直链淀粉含量与各糊化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直链淀粉含量的增加,淀粉的RVA糊化参数和DSC热力学参数有很大差异。其中,直链淀粉含量对淀粉的RVA峰值粘度、破损值、糊化温度与DSC吸热焓值(ΔH)的影响极显著,对淀粉的RVA回生值较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小利马豆淀粉的糊化特性,为小利马豆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用湿磨法制备小利马豆淀粉,以小利马豆淀粉乳质量为基准,分别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蔗糖、食盐和明矾,利用快速黏度测定仪(RVA)测定小利马豆淀粉的糊化特性。【结果】与马铃薯淀粉和玉米淀粉相比,小利马豆淀粉的黏性较大,糊化温度较低,为63.60℃;随着淀粉乳质量分数的增加,小利马豆淀粉糊的黏度增加,破损值增大,热稳定性变差;添加一定量的蔗糖和食盐,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小利马豆淀粉糊的黏度,冷、热稳定性变好;添加一定量的明矾,在一定程度上使小利马豆淀粉糊的谷值黏度和终黏度下降,热稳定性变差,冷稳定性变好。【结论】蔗糖、食盐和明矾等食品添加剂对小利马豆淀粉的糊化特性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研究退火处理对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和木薯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将样品分别配制成1:10(w/w)的淀粉乳,用在55℃的条件下保温48 h后迅速冷却至室温的方法进行退火处理。分别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快速黏度分析仪(RVA)分析淀粉的糊化热力学特性和淀粉糊的粘度特性,结果表明,退火处理使淀粉的糊化温度和糊化焓变增加,糊化过程的温度范围缩小;淀粉糊的峰值粘度,崩解值和回升值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土壤质地对不同筋型冬小麦品种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以探明土壤质地对小麦淀粉品质的影响。[方法]在池栽条件下,对黏土、壤土、砂土3种质地土壤种植条件下高、中、低3种筋型冬小麦品种藁麦8901、豫麦49和洛麦1号淀粉糊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同质地土壤种植条件下,3个小麦品种高峰黏度、稀懈值、最终黏度均以黏土种植条件下最低;洛麦1号和豫麦49的高峰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糊化时间以及洛麦1号和藁麦8901的稀懈值均以砂土种植条件下最高,壤土次之,黏土最低;藁麦8901的高峰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和豫麦49的稀懈值均以壤土种植条件下最高;3个品种的淀粉糊化特性指标中,低谷黏度和最终黏度变异系数较大,其次是高峰黏度和稀懈值,糊化时间变异系数较小。[结论]为小麦淀粉品质改良、区域化种植和优质高效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超声处理对玉米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采用淀粉黏度仪对不同超声时间玉米淀粉的起糊温度、峰值黏度、回生度、冷糊稳定性等糊化相关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声处理时间与起糊温度(0.05双侧)、总回生度(0.01双侧)显著正相关,与峰值黏度(0.01双侧)、淀粉降落值(0.01双侧)显著负相关,说明超声对玉米淀粉的糊化性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纬度及气象因子变化对新疆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方法]选用7个不同品质类型冬小麦品种,种植在新疆7个不同纬度(N 36 ~46°)的试验点,待成熟收获后,利用快速粘度分析仪(RVA)进行淀粉糊化特性指标测定.[结果]不同品质类型冬小麦淀粉糊化特性在年份间、地点间、品种间以及互作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各品质指标平均值都以塔城点最高,于田点最低;且各淀粉糊化特性指标随着纬度升高出现递增的趋势(除峰值时间外).对不同品质类型冬小麦品种糊化特性表现分析表明,中强筋类糊化特性指标平均值最大,其次是中弱筋类、强筋类.生态因子与不同品质类型冬小麦品种淀粉糊化特性指标的相关分析表明,纬度、平均温度与6个粘度参数指标的相关性都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光照与稀懈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峰值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降水量对所有品质参数(除稀懈值外)都呈负效应.[结论]新疆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淀粉糊化特性差异显著,同一品种在不同环境下淀粉糊化特性差异也显著;且淀粉糊化特性指标值有随着纬度升高而递增的趋势,过多降水对提高糊化特性不利,较高平均温度则有利.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德美亚玉米烘干产生的焦糊籽粒的淀粉成分是否发生变化,以德美亚2号玉米为试验材料,通过改变玉米物料温度使烘干后产生焦糊籽粒,并探究不同物料温度焦糊程度对玉米淀粉得率、热力学性质和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燥德美亚玉米产生的焦糊籽粒的淀粉成分已经变质。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淀粉得率逐渐下降,尤其当物料温度超过60℃,淀粉得率明显降低。与自然干燥相比,物料温度40℃时,最弱微晶结构完善或优化。物料温度高于80℃时由于高温使支链淀粉双螺旋结构解旋,淀粉颗粒结构疏松。物料温度40℃、60℃干燥的淀粉与自然干燥的黏度变化相一致;物料温度80℃,部分淀粉颗粒开始糊化,开始产生焦糊籽粒;物料温度100℃的淀粉完全糊化,冷却后老化,籽粒全部变色成焦糊籽粒,黏度变化不显著。因此,为提高玉米干燥后品质,玉米干燥时物料温度不宜超过80℃。研究结果可为玉米干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不同品种玉米淀粉糊化特性比较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测定了辽宁省22种不同普通品种玉米淀粉中直链淀粉的含量,采用快速粘度分析仪(RVA)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定了这些玉米品种的淀粉糊化特性和热力学性质。比较分析了不同普通品种玉米的淀粉糊特性、热力学性质、直链淀粉含量之间的差异和相关性。结果表明:普通品种玉米之间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糊化特性和热力学性质等存在很大差异,其中一些具有良好的应用品质。通过对淀粉品质的全面分析,可以找出适合不同加工用途的专用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13.
干旱胁迫对春小麦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品种抗旱性鉴定,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对春小麦全麦粉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淀粉的峰值黏度、低谷黏度、终结黏度、稀懈值及反弹值等糊化参数均随干旱胁迫而增大,其中以稀懈值、终结黏度受水分胁迫的影响较大,而糊化黏度受影响最小。表明干旱胁迫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中筋小麦品种面条加工品质。不同品种间淀粉黏度参数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且受水分胁迫的影响大小存在明显差异。不同抗旱性品种随抗旱指数降低各黏度参数呈减小趋势,表明抗旱性强的品种具有相对较好的面条加工品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食品添加剂对糜子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为糜子产业发展提供依据。【方法】以糜子“榆黍1号”为供试材料,用碱提法制备糜子淀粉,测定其基本理化特性和糊化特性,并研究了不同食品添加剂(淀粉乳、蔗糖、NaCl、pH)对糜子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制备的糜子淀粉的淀粉含量为895.8 g/kg,白度达到98.2%,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均较低,不易变质;与小米淀粉相比,糜子淀粉的黏度较大,热稳定性好,抗老化能力强,糊化温度较低。随着淀粉乳质量分数的增加,糜子淀粉的峰值黏度增加,热稳定性变差,抗老化能力减弱,糊化温度降低;随着蔗糖和NaCl的加入,糜子淀粉的峰值黏度增加,抗老化能力减弱,糊化温度升高;酸性或碱性条件下,糜子淀粉的峰值黏度增加,热稳定性变差,抗老化能力增强,糊化温度基本不变。【结论】糜子淀粉的糊化特性优于小米淀粉,接近于糯米淀粉,不同食品添加剂对糜子淀粉的糊化特性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糊化淀粉缓释尿素质量影响因素及品质评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从配方组成、加工工艺参数及饲喂技术等方面,论述了影响糊化淀粉缓释尿素产品质量及缓释效果的因素,综述了体外法、体内法、尼龙袋法等品质评定方法,以提高糊化淀粉缓释尿素产品质量及科学准确地评定该产品的缓释效果,为其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对二倍体马铃薯表观淀粉、直链淀粉含量及淀粉糊化特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期对二倍体马铃薯淀粉加工应用品质作出初步评价。利用乙醇沉淀法提取二倍体马铃薯淀粉,进而采用双波长比色法测定直链淀粉含量和快速黏度分析仪测定淀粉糊化特征值。直链淀粉含量与淀粉糊化特征值崩解值、谷值黏度、糊化时间及温度四者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消减值及最终黏度呈显著相关(P<0.05)。表观淀粉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结合淀粉、直链淀粉含量与二倍体马铃薯淀粉糊化特征值可初步判断出淀粉糊的稳定性及凝沉性,便于淀粉的加工利用。该研究通过对二倍体马铃薯淀粉、直链淀粉含量及糊化特性的相关性分析,为马铃薯淀粉加工应用和品质改善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因型和播期对不同筋力小麦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于2004-2005年,选用适于沿淮地区水稻茬种植的6个不同筋力小麦品种(强筋、中筋、弱筋),分别在3个时期播种.利用快速粘度分析仪(RVA)研究基因型和播期对籽粒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沿淮地区小麦基因型和播期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均有一定影响,6个不同基因型品种的峰值粘度变化基本一致,都随播期的推迟明显有增大的趋势,其他淀粉糊化特性指标在不同播期条件下不同品种存在一定差异;在淀粉糊化特性上两个强筋小麦品种各项指标比较一致,弱筋小麦品种与强筋品种有明显差异,2个中筋、弱筋小麦品种表现不稳定. 相似文献
18.
不同生育期甘薯块根淀粉糊化特性的差异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DSC)和淀粉粘度速测仪(RVA)分析了3个甘薯品种(系)在块根发育过程中淀粉糊化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甘薯生育期的延长,3个品种的淀粉率都呈下降趋势,但直链淀粉率的变化则因品种而异。早期收获,徐薯18和浙大9201的直链淀粉率表现较高,而浙3449则较低。随生育期延长,DSC糊化峰向低温方向移动,且峰宽增大、峰逐渐消失,其糊化温度和热焓变化也随之递减,而RVA的最高粘度则呈现递增趋势。相关分析发现,甘薯直链淀粉含量与各糊化特性参数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但这种相关性的大小又受到品种制约。 相似文献
1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
【目的】研究热烫和微波预糊化处理对荞麦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为荞麦面制品的开发及在主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水洗法提取荞麦淀粉,利用热烫和微波对其进行预糊化处理,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荞麦淀粉颗粒形貌,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定荞麦淀粉焓变(ΔH),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扫描荞麦淀粉红外光谱图,通过流变仪测定剪切速率对荞麦淀粉剪切黏度和剪切应力的影响,并采用HerschelBulkley方程进行拟合分析,得到稠度系数K、流动特征指数n、屈服应力τ0。利用十八角度激光散射联用系统测定荞麦淀粉分子质量分布情况,得到重均分子量Mw、数均分子量Mn、分子质量分布系数Mw/Mn及均方根旋转半径Rz。【结果】 经过热烫和微波处理后,荞麦淀粉颗粒表面变得粗糙且出现凹坑,ΔH从10.870 J/g降至9.388和8.896 J/g,红外光谱中波数995与1 022 cm-1峰强的比值从0.78上升至0.81和0.85。随剪切速率的增加,3种荞麦淀粉剪切黏度均下降,剪切应力均增加,但预糊化处理荞麦淀粉的以上2个指标均低于未经处理的荞麦淀粉。热烫和微波预糊化处理后,荞麦淀粉的τ0从0.744 4 Pa分别升高至1.667 4和1.913 2 Pa,K从28.058 7 Pa·sn分别降至12.808 7和8.862 1 Pa·sn,n从0.409 1分别降至0.388 9和0.376 2,Mw/Mn从1.279升至1.317和1.365,Rz从392.5 nm降至365.8和335.4 nm。预糊化处理使淀粉颗粒拥有更紧密的晶区结构,淀粉分子链断裂,分子间作用力变大,分散程度增强。【结论】2种预糊化处理均可以改变荞麦淀粉的理化特性,但以微波处理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20.
添加面筋蛋白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添加面筋蛋白对淀粉糊化特性影响的规律,为活性面筋蛋白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及小麦品质改良提供依据。【方法】以PH1391普通小麦淀粉为试验材料,添加3种类型的面筋蛋白(强筋、中筋和弱筋),5个添加量处理,分析其糊化特性并对形成的网络结构进行显微镜观察。【结果】随着面筋蛋白添加量的增加,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黏度面积、反弹值和峰值时间都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每增加2%的面筋蛋白,以上糊化特性指标平均值分别下降了纯淀粉相应指标的3.6%、4.8%、3.4%、3.8%、4.0%和1.18%,除峰值时间外,下降率都超过了纯淀粉的2%;面筋蛋白添加量对稀懈值、糊化温度和糊化起始时间没有显著影响。面筋蛋白添加量10%时,面筋蛋白之间形成的复合物镶嵌在淀粉糊浆之中,没有明显的面筋蛋白隔层存在,面筋蛋白添加量增加到18%,在糊化体系中观察到较大的面筋蛋白隔层。3种面筋蛋白对峰值黏度、低谷黏度、黏度面积、反弹值和峰值时间影响差异极显著,对稀懈值的影响差异显著,而对糊化温度和糊化起始时间影响没有显著差异。3种面筋蛋白对峰值黏度、低谷黏度和黏度面积的影响按降低大小的顺序都为强筋>中筋>弱筋,而对反弹值的影响则表现出相反的顺序。【结论】面筋蛋白添加量和面筋蛋白类型会显著影响峰值黏度、低谷黏度、黏度面积、反弹值和峰值时间,而对糊化温度和糊化起始时间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