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五元二次回归设计,研究了油菜新品种浙油18在直播条件下的播种期(X1)、播种量(X2)、纯氮量(X3)、磷肥量(X4)和各期施氮比例(X5)对产量的作用效应。应用回归函数模型进行栽培因子模似寻优,筛选出产量≥1 875kg/hm2的优化组合方案:播种期11月1~4日,播种量4.80~5.25kg/hm2,纯氮量302.3~316.4kg/hm2,磷肥量过磷酸钙583.6~658.5kg/hm2,施氮比例为基肥26.3%~29.7%,苗肥30.3%~33.7%,春肥16.3%~19.7%,薹肥20.3%~23.7%。  相似文献   

2.
浙粳22单季直播主要栽培因子的综合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播种期(X1),播种量(X2),纯氮量(X3),钾肥量(X4)和施氮比例(X5)因子对产量及其主要性状的作用效应,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播种期显著影响分蘖、株高、齐穗期、有效穗、每穗总粒、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播种量对分蘖、有效穗、每稳总粒和产量的效应显著;纯氮量对分蘖、产量等8个目标性状均呈显著效应:钾肥量主要对有效穗、千粒重和产量的效应显著;施氮比例主要显著影响分蘖、齐穗期、有效穗和结实率.全因子模拟优化组合筛选单产≥8250kg/hm2的优化方案:播种期5月26~30日,播种量39.0~44.7kg/hm2,纯氮量224.5~262.5kg/hm2,钾肥量138.0~156.0kg/hm2,氮肥施用比例为苗肥26.4%~31.0%,促蘖肥33.6%~29.O%,壮秆肥16.4~21.0%,穗肥(促花,9月初)23.6%~19.0%.该方案经生产验证拟合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杂交油菜浙杂201高产栽培主要农艺措施优化组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五元二次回归设计,研究了杂交油菜新品种浙杂201的基本苗(X1)、纯氮量(X2)、磷肥量(X3)、钾肥量(X4)和各期施氮比例(X5)对产量的作用效应。并应用回归数学模型,对产量进行栽培因子模似优化组合筛选,提出了单产≥3t/hm2的优化组合方案:种植基本苗9.09~9.68万株/hm2,纯氮肥用量277.5~291kg/hm2,磷肥用量过磷酸钙450~487.5kg/hm2,钾肥用量氯化钾84~91.5kg/hm2,施氮比例为基肥346%,苗肥26%~24%,腊肥24%~26%,薹肥16%~14%。  相似文献   

4.
采用五元二次回归设计,研究了杂交油菜新品种浙杂201的基本苗(X1)、纯氯量(X2)、磷肥量(X3)、钾肥量(X4)和各期施氮比例(X5)对产量的作用效应.并应用回归数学模型,对产量进行栽培因子模似优化组合筛选,提出了单产≥3t/hm2的优化组合方案:种植基本苗9.09~9.68万株/h2,纯氮肥用量277.5~291kg/hm2,磷肥用量过磷酸钙450~487.5kg/hm2,钾肥用量氯化钾84~91.5kg/hm2,施氮比例为基肥346%,苗肥26%~24%,腊肥24%~26%,薹肥16%~14%.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特早熟晚粳秀水417作连晚种植的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方法]采用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播栽期(X1),播种量(X2),基本苗(X3),氮化肥量(X4)和施氮比例(X5)因子对产量及其主要性状的作用效应,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播栽期显著影响齐穗期、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产量;播种量对齐穗期、每穗总粒数和产量的效应显著;基本苗与单株分蘖、产量等8个目标性状均呈显著效应;纯氮量与齐穗期等6个性状效应显著;施氮比例主要影响每穗总粒数和产量。全因子模拟优化组合筛选单产≥6375kg/hm2的优化方案:播栽期07-12-14/08-1-3;播种量1158.4-1717.5kg/hm2;基本苗199.9万-208.5万/hm2;施纯氮123.0-130.2kg/hm2;氮化肥施用比例为基肥36.7%-38.3%,苗肥49.4%-50.6%,穗肥13.9%-11.1%。[结论]随播栽期延迟,要求秧田播种量减少,基本苗增加,纯氮量稳定,施氮比中基苗肥比例增加、穗肥比例减少。方案经生产验证拟合较好。  相似文献   

6.
针对本地区目前花椰菜氮肥用量偏高的现状,开发、推广自行复配加工的35%专用配方肥(N∶P∶K=18∶10∶7),以减少氮肥用量,并对667 m2花椰菜施28.1 kg、24.6 kg、22.3 kg和36.5 kg(CK)4种剂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用35%花椰菜专用配方肥,在纯N 22.3~28.1 kg/667 m2情况下(较对照减少23.01%~38.90%),产量、出口商品率、经济效益分别比对照增加10.96%~17.39%、8.3%~11.1%和207.16~285.94元(人民币)/667 m2。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氮化肥用量宜控制在24~28 kg/667 m2。  相似文献   

7.
高产抗病小麦丰优3号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播种量(x1)和氮(x2)、磷(x3)、钾(x4)肥施用量为研究对象,采用4因子5水平二次旋转回归组合设计,对高产抗病小麦丰优3号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试验,建立了各因素与产量指标的数学模型y=305.75 11.67x2 14.5x4-9.270 83x22-8.02x24。综合得到丰优3号丰产栽培配套技术措施的优化组合是:施用2 000 kg/667m2农家肥作底肥的基础上,播种量6 kg/667m2,氮施用量22.5 kg/667m2,钾施用量30 kg/667m2,不施磷肥,产量可达314.63 kg/667m2。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毕节市马铃薯栽培水平,促进马铃薯产业的持续发展,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对影响马铃薯高产超高产的主要栽培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试验因子对产量的影响作用依次为施钾水平种植密度施氮水平施磷水平。增施钾肥、提高种植密度和合理施用氮磷肥是获得高产超高产的技术关键环节。通过计算机模拟寻优,提出毕节市马铃薯产量在3 500kg/667m2以上的栽培技术措施:种植密度5 181~5 819窝/667m2,纯N用量6.72~7.82kg/667m2,P2O5用量10.06~16.9kg/667m2,K2O用量22.72~28.18kg/667m2,N∶P2O5∶K2O=1∶1.85∶3.50。  相似文献   

9.
以早熟晚粳稻9915为试验材料,从密度、氮肥运筹和水浆管理3个因子分别对机直播稻、机插稻的分蘖和产量构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机直播稻的播种量宜在3.5 kg/666.67 m2左右,基本苗、高峰苗和成穗率分别控制在9万株/666.67 m2、52万株/666.67 m2、50%左右;总施氮量(纯氮)控制在18 kg/666.67 m2左右,基蘖肥与中后期穗肥比例定在5~6∶4~5;当搁田苗数达预期穗数的90%~100%,高峰苗控制在50万~51万株/666.67 m2时,应开始搁田。机插稻的密度宜定在13.3 cm×30.0 cm左右;总氮量(纯氮)在18 kg/666.67 m2左右,基蘖肥所占比例控制在50%~60%;当搁田苗数占预期穗数的90%~100%,即苗数达到21.5万株/666.67 m2左右,高峰苗控制在23.9万~24.7万株/666.67 m2时,开始搁田,可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0.
超级稻Q优6号高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Q优6号具有产量高、米质好、适应性好等优点。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促进水稻高产的密度、氮、磷、钾肥不同用量和氮肥次数进行了试验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Q优6号稻谷产量以10.5t/hm2以上为目标,优化农艺措施方案:种植密度为1.208 0~1.229 6万株/667m2,施氮肥(纯氮)9.862~10.138kg/667m2,分3次施用(60%作底肥,20%作分蘖肥,20%作穗肥),施磷肥(五氧化二磷)6.052 5~6.367 5kg/667m2,施钾肥(氧化钾)8.972~9.528kg/667m2。  相似文献   

11.
采用回归最优设计方法,研究了稻茬免耕栽培小麦的播种期、播种量、施氮量和各期施氮比例对产量等主要性状的作用效应。应用回归数学模型,进行栽培因子模拟优化组合筛选,获得高产最佳群体结构及性状指标,提出了单产≥4875kg/hm^2的优化方案。即播种期11月10~14日,播种量118.3~135.6kg/hm^,折施纯氮297.8~327.3kg/hm^2,氮化肥施用比例为基肥29.4%~34.5%,苗肥19.4%~24.5%,拔节肥30.6%~25.5%,保花肥20.6%~15.5%。方案经生产验证拟合较好。  相似文献   

12.
密度和施肥量对杂交玉米黔单21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四元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分析杂交玉米黔单21的主要栽培因子即种植密度、N、P、K肥施用量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子对产量影响的顺序为:种植密度K2O施用量N施用量P2O5施用量;经模拟寻优分析,初步筛选出该品种产量超过700 kg/667m2的主要农艺措施方案:种植密度为3 414~3 573株/667m2,纯氮用量21.97~27.81 kg/667m2,P2O5用量5.89~16.56 kg/667m2,K2O用量8.19~10.11 kg/667m2。  相似文献   

13.
黔西北高寒山区水稻移栽密度及施氮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余本勋  张时龙  何友勋  张玉龙  顾霄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9869-9869,9877
以粳稻新品种毕粳42号为试验材料,选择移栽密度、追肥纯氮用量及其在分蘖肥和穗肥的分配比例中3个试验因子,采用单纯型格子设计,通过田间试验、参数估计,建立了3个试验因子对产量的回归数学模型。通过模型解析寻优,得出毕粳42号的最适移栽密度30万~33万穴/hm2,追肥纯氮用量85~103 kg/hm2,分蘖肥纯氮用量占追肥总纯氮用量的57%~68%,穗肥纯氮用量占追肥总纯氮用量的33%~42%。  相似文献   

14.
棕紫泥田水稻氮磷钾肥料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3414"试验研究棕紫泥田水稻氮磷钾的施肥效应,结果表明,棕紫泥田对水稻的土壤供肥量为纯氮6.55~7.12 kg/667 m2、五氧化二磷3.20~3.50 kg/667 m2、氧化钾8.73~9.59 kg/667 m2,肥料当季利用率为纯氮40.2%~49.4%、五氧化二磷5.2%~15.7%、氧化钾0~36.4%;根据试验结果获得肥料效应函数方程,由此得出理论氮、磷、钾最佳施肥量分别为纯氮9.79~10.66 kg/667 m2、五氧化二磷4.86~5.93 kg/667 m2、氧化钾2.56~3.60 kg/667 m2。  相似文献   

15.
不同施肥水平对扁穗雀麦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N肥、P肥、K肥和有机肥4因子对扁穗雀麦种子产量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N肥用量在15.98~19.02 kg/667m2、P肥用量在22.83~27.17 kg/667m2、K肥用量在9.23~10.69 kg/667m2、有机肥用量在2 350.77~2 497.04 kg/667m2时,扁穗雀麦种子产量大于192.5 kg/667m2,是较适宜的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16.
氮磷采用2因素5水平最优回归设计,钾硫采用单因素分别设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氮磷钾硫配合施用对大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综合考虑大蒜最高产量和经济效益,其适宜的氮(N)用量为24.7kg/667m2,磷(P2O5)适宜用量为12.7kg/667m2,钾(K2O)适宜用量12.9kg/667m2,氮磷钾适宜比例为2∶1∶1,硫肥(SO3)适宜用量为20kg/667m2。试验同时表明,施钾有利于大蒜壮苗、蒜茎增粗和蒜头膨大,施硫蒜头大、产量高、皮色白,能显著提高大蒜的商品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多元二次正交旋转回归模型"在云南省保山市进行了小麦栽培试验,研究了5个主要栽培因素密度、氮肥施用量、磷肥施用量、钾肥施用量、氮肥施用期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个因子对产量影响作用顺序为磷肥施用量>氮肥施用量>密度>氮肥施用期>钾肥施用量。磷肥对产量的作用最大,在试验范围内产量随着磷肥的增加而呈直线上升。在山区通过增施磷肥来增加产量是一项高产、低耗的措施,但同时还必须配合增施尿素和适当增加密度,以发挥其更大的增产作用。优化措施方案筛选结果表明,要获得高产,其氮肥施用期以分蘖肥50%+拔节肥50%和分蘖肥50%+种肥50%的施肥方式为最好。产量250~270 kg/667 m2的组合优化方案为:密度14.54万~15.84万株/667 m2,施尿素37.31~39.91 kg/667 m2、普钙43.27~49.77 kg/667 m2、硫酸钾9.93~12.10 kg/667 m2,尿素施用期为分蘖肥50%+拔节肥50%。产量在230~250 kg/667 m2的优化组合方案为:密度12.15万~13.05万株/667 m2,施尿素37.81~39.62 kg/667 m2、普钙41.36~45.87 kg/667 m2、硫酸钾8.27~9.77 kg/667 m2,尿素施用期为种肥50%+分蘖肥50%。产量210~230 kg/667 m2的措施优化组合为:密度11.39万~12.16万株/667 m2,施尿素35.87~37.41 kg/667 m2、普钙36.32~40.15 kg/667 m2、硫酸钾8.74~10.02 kg/667 m2,尿素施用期为种肥50%+分蘖肥50%或种肥30%+分蘖肥20%+拔节肥50%。  相似文献   

18.
进行了单季晚粳稻直播生产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直播密度、施氮量、施钾量3因子对产量影响的相对重要程度表现为,施氮量〉直播密度〉施钾量。据参试因子对产量的回归模型的模拟分析,得出武运粳7号作直播单季晚稻产量≥600kg/667m2的栽培措施为:直播密度(6.2~7.7)万/667m2,纯氮量17.1~17.5kg/667m2,氧化钾量14.8~15.4kg/667m2。3因子都取平均值时产量为676.0kg/667m2。  相似文献   

19.
采用L9(34)正交设计,对影响西芹产量的主要因素--基肥比例及追肥次数、密度、氮肥用量、钾肥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因子对西芹产量影响大小的次序是密度>氮肥>基肥>钾肥.最优组合是基肥比例及追肥次数2/5+5次+5211株/667m2+纯氮15kg/667m2+纯钾12kg/667m2.  相似文献   

20.
氮肥运筹对陆两优996吸氮、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选用超级稻组合陆两优996,通过不同氮肥用量和不同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的处理,探讨陆两优996的物质生产和产量潜力及需氮特性。结果表明:陆两优996是一个需氮量较多、物质生产能力较强、产量高的组合,要获得7.5 t/hm2以上的稻谷产量,地上部干物质生产达13 t/hm2以上,稻谷收获指数0.53以上,产量结构为有效穗270万/hm2以上,每穗粒数不少于120粒,结实率达90%以上。陆两优996的氮肥效益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百千克稻谷产量的耗氮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上升;前期氮肥过量,影响后期氮素吸收积累。每公顷稻谷产量7.5 t以上总施氮量165~225 kg/hm2,以施氮量195 kg/hm2产量最高;基蘖肥用量115 kg/hm2,约占总氮肥用量的60%~70%,总施氮量等于或低于165 kg/hm2时,基蘖肥施氮量需占70%,如总施氮水平高于165 kg/hm2,基蘖肥比例宜下调到60%,穗粒肥一般纯氮50~6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