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胡敏 《河南农业》2008,(7):51-51
一、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一)总量和从业情况。据统计,2005年全省农村劳动力4752.36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3127.67万人,占65.96%;从事第二产业920.91万人,占19.38%:从事第三产业703.78万人,占14.91%。  相似文献   

2.
朱守忠  郇刚 《山东农业》2002,(10):21-2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影响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因素。据2000年底统计,济宁市农村劳动力总数为320.7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总数为90.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8%。为了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出路,我们对济宁市影响和制约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我市郊县农村劳动力在1996年未实有138.95万人,人均劳力耕地0.152hm^2,且耕有宵年减少,劳力逐年增多,从多地少矛盾突出。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从事农林牧渔业劳动者小学与初中占70%以上。劳力中从事第一产业占57%左右,劳力利用率仅25%。我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是向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之间转移,树立大农业观念,向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全方位发展;  相似文献   

4.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是指超过农业需要的劳动力相对于劳动力市场条件的变化,在职业间、产业间和地区间的运动。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关键。主要思路是寻找发展乡镇企业的新契机,扩大就业需要,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充分的空间和载体;建立健全规范化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5.
漳县位于西秦山地北带,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大多数地方光照差、气温低、湿度大,年降雨480mm左右,农业人口多,人均资源少,是经济和技术相对后,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全县农业劳动力8.08万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0.54万人,占6.68%;初中文化程度1.31万人,占16.21%;小学文化程度2.92万人,占36.14%;文盲半文盲3.31万人,占40.97%;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农村劳动总人口的77.1%,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4.70万人,占农村劳动总人口的58.2%,这些劳动力大部分为文盲或半文盲,只有少数为小学文化程度,农业劳动力素质之低由此可见一般 .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产业升级存在互动关系,劳动力的思想意识、技术素养对其从业选择产生较大影响,而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排挤和吸纳的双重影响。浙江省目前三次产业之间关联度不高,第二产业在产业升级中占比过大,造成第三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降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健全非农就业服务体系、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工作,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另一方面又能切实推动产业化升级进程。  相似文献   

7.
据调查,莆田市农村常年外出劳动力达40万人左右,占农村劳动力总数近三成,主要从事二、三产业,常年在外的约占55%。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效拉动了莆田全市的经济增长。在莆田市人多地少矛盾特别突出的地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落实中央经济  相似文献   

8.
日前,完成的首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有农村从业人员5.6亿人,其中离开本乡到其它地区找到就业机会的有7200余万人。 据统计,1996年末,全国农村从业人员为5.6亿多人。其中,从事农业人员占75.67%,其他人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从事非农业人员所  相似文献   

9.
由于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的限制,西部地区农民的农业收入十分有限,要想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必须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根据目前情况,在寻找非农就业机会方面,有两条途径:一是兴办企业,构建农村小城镇,发展农村本地工业经济;二是劳务输出,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总之,  相似文献   

10.
衡量工业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非农就业人数在全部就业人数中占绝对优势。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己达17876万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积存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木文在分析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有效促进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业特点和存在问题分析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一)总量和从业情况.据统计,2005年全省农村劳动力4752.36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3127.67万人,占65.96%;从事第二产业920.91万人,占19.38%;从事第三产业703.78万人,占14.91%.  相似文献   

12.
福建诏安县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有效拓宽农民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目前,全县有1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截至去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3719元,同比增长7%,而其中非农收入占一半以上。 地处山区的太平镇,利用毛竹、藤条等资源优势,引导农民从事竹编、  相似文献   

13.
我市郊县农村劳动力在1996年末实有138.95万人,人均劳力耕地0.152hm2,且耕地逐年减少,劳力逐年增多,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从事农林牧渔业劳动者小学与初中占70%以上。劳力中从事第一产业占57%左右,劳力利用率仅25%。我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是向第一产业农业内部结构之间转移,树立大农业现念,向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全方位发展;然后是向第三产业转移。今后农村劳力资源利用的主要措施是: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改变农民传统的就业观念,加快小城镇建设等。  相似文献   

14.
以河南省1992年价值型投入产出在为依据,分析研究了全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配置问题。提出了农村劳动力配置的优化方案,即河南省农村劳动力新增901人·a ̄(-1)~110万人·a ̄(-1),大约向第二、三产业转移35万人·a ̄(-1)~45万人·a ̄(-1)。农村劳动力一,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全省劳动力的比重从1992年的68.6%下降到2000年的64.9%。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现有农业人口1455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700万人。到2012年全省有近500万农村劳动力需要转到非农领域就业。2007年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350万人,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178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8%。山东等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户籍制度改革政策的出台及施行,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引力"以及农村对劳动力"推力"的现象更加显著,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2019年年初,中国最新人口数据显示,中国总人口近14亿,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6401万人,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40.29%。农村劳动力流动也成为了中国劳动力流动的主要流向,农村流入城市的劳动力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陕西省是中国农业地区和农业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业人口数量大、地方经济发展不均衡。随着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劳动力外向流动速度加快,规模日趋增大。劳动力的流动对流入地、流出地的发展都存在着积极、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也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湖北城镇绝大多数是以农业发展和农村人口转移为载体发展起来的,而城镇发展又反哺农业,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规模效益提高和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这种城乡共荣、互动的发展格局又必然会使湖北城镇化成为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1湖北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政策调动困境湖北省农业人口4292.72万人,占总人口72.03%。农业劳动力1781.7万人,占全省劳动力的59.93%。耕地328.296万hm2,人均0.83亩,户均5.93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估算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为科学制定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合理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提供参考.[方法]以当前农业劳动力生产率水平为标准,从种植业和养殖业两个部分估算农业生产实际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进而根据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和已转移劳动力数量估算剩余劳动力数量.[结果]在每个农业劳动力年实际劳动时间为250、300和320个工作日情形下,2012年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分别为-165.29万、17.04万和74.01万人,从总体上判断,四川省农村劳动力供给将出现短缺,“刘易斯转折点”已经到来.[建议]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尽快实行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从而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强农业对优质劳动力的吸引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降低种养业的劳动力需求,以确保四川省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施汉钱 《新农村》2005,(12):29-30
缙云县新建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全镇61个行政村,有农业人口5.4万多,农村劳动力近3万人,其中常年外出打工1.3万多人,从事非农行业0.7万多人,尚有0.3万多个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20.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浩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5298-5299
从5个方面论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对策。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拓展农业就业规模;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转移;推动小城镇建设则增加农村地区当地就业机会;加强技能培训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关键;同时应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