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息烽县褐家鼠种群繁殖特征变动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摸清息烽县褐家鼠种群繁殖特征的变动规律,通过对息烽县1986-2008年23年系统监测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共解剖褐家鼠标本2 672只,其中,雌鼠1 442只,雄鼠1 230只,全年均可繁殖,每年3-11月为主要繁殖期,3月-5月、10月出现2个繁殖高峰,12月至翌年1月出现繁殖低谷期.种群性比(♀/♂)为1.17,多年平均怀孕率为(31.17±11.68)%,平均胎仔数(6.59±0.27)只,平均繁殖指数1.01±0.39,雄鼠睾九平均下降率为(79.53±5.73)%.可为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贵州三都县农田褐家鼠发生规律与预报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三都县褐家鼠种群发生及繁殖规律,采用木夹板捕获法对三都县2000-2011年农田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种群数量动态及繁殖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褐家鼠是三都县农田害鼠优势种,占捕鼠总数的55.56%,种群数量以6月最高,2月最低,主峰期为3月、5-6月和10-12月,是预测预报的主要时期;褐家鼠全年均可进行繁殖,每年3月、7月、10月出现3次怀孕高峰期,主要繁殖期为3-10月,3月、7月和10月为褐家鼠防治的最佳时期;对主害期预报因子进行筛选,找出与春季主害期5-6月和秋季主害期10月捕获率发生密切相关的因子,建立了种群数量峰预报模型,可以提前2-3个月预报数量峰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3.
余庆县1986~2008年褐家鼠种群动态及繁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贵州省余庆县1986~2008年褐家鼠种群动态和繁殖特征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褐家鼠主要分布于住宅区,是余庆县家栖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85.14%.研究期间住宅区共捕获褐家鼠504只,种群总性比(♀/♂)0.98,平均捕获率1.53%,平均怀孕率20.40%,平均胎仔数7.33只,平均繁殖指数0.74,平均睾丸下降率27.95%.褐家鼠全年均可繁殖,每年在3月、6月、11月出现3个数量高峰期,在2~3月和10~11月出现2个繁殖高峰期.因此,每年3月和10月为最佳防治时期,毒饵站灭鼠技术是目前防治褐家鼠最好的方法之一.本研究同时还比较了国内其他地区褐家鼠种群动态和繁殖特征的变化规律,以期为其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褐家鼠种群年龄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相似文献   

5.
息烽县褐家鼠形态特征、种群数量动态及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夹夜法调查逐月捕获率,用捕获率表示种群数量,对贵州省息烽县1986~2009年褐家鼠种群数量进行系统监测。结果表明:褐家鼠是当地家栖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47.68%,为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年均捕获率为(3.73±0.70)%,最高为(9.26±4.49)%,最低为(1.09±0.30)%。全年种群数量在3月、7月、10月出现3个数量高峰期,平均捕获率分别为(4.74±3.39)%、(4.67±4.33)%、(4.01±3.42)%;1月和12月为数量低谷期,平均捕获率分别为(3.36±1.54)%、(2.67±1.92)%。在不同季节,种群数量变化以夏季(6~8月)最高,平均捕获率为(4.33±3.71)%,冬季(12~2月)最低为(2.75±2.19)%。以此建立以捕获率为单因子指标的预测方程式为:Y1=0.508 2X1+2.459 5,Y2=1.017 1X2+0.849 6,Y3=1.315 8X3-0.263 4,Y4=1.055 7X4+0.866 3,其相关性极显著,可提前1~3个月对褐家鼠种群数量高峰期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6.
雷山县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动态及繁殖参数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贵州省雷山县1985~2011年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动态及繁殖参数变化规律分析表明:黑线姬鼠多年平均捕获率达3.15%±1.37%,全年种群数量变动曲线呈单峰型,一年内种群数量在7月出现1个数量高峰期,平均捕获率达5.34%±2.25%,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之间种群数量存在显著差异。黑线姬鼠种群繁殖参数具有明显的季节周期性波动,主要繁殖期在4~9月,一年中在春季4~5月和秋季8~9月出现2次怀孕高峰期,多年种群总性比为0.96,平均怀孕率为38.23%,平均胎仔数为6.12只,平均繁殖指数为1.15,平均睾丸下降率为59.55%,雄鼠睾丸下降率的季节变化与雌鼠怀孕率季节变化呈同步变动趋势。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种群繁殖参数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8.
日本弓背蚁种群动态及繁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3巢日本弓背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平均每蚁巢有卵249粒、幼虫592头,蛹306只、工蚁1298只、无翅雌蚁(蚁后)1只,各虫态数量无稳定比例.种群数量与蚁群年龄及土壤性质有关.每年秋季产生有性蚁,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婚飞.婚飞后单个雌蚁繁育出第1批工蚁需37天.雌蚁在有工蚁照顾下每天产卵,日均产卵12.5粒,单个雌蚁产卵量低.雌蚁缺乏时,工蚁也可少量产卵.大、中、小型工蚁均有产卵能力,大型工蚁产卵力较强.单个饲养的工蚁不能产卵.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临海市1986-1995年10年农田鼠情系统监测记录,分析农田鼠类构成及其变化特征,阐述农田鼠类种群数量的季节消长和年间变动规律及三大主要影响因素,建立3种种群动态模型,可反映全年1-12月的种群数量变化动态,作提前两个月的预报,回测吻合度达86.7%《  相似文献   

10.
2008年三都县白背飞虱发生动态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8年三都县白背飞虱发生动态进行系统监测与调查,发现白背飞虱是三都县优势种,灯下有3个明显迁入虫峰,5月下旬为主迁入峰期;田间危害高峰期出现在6月上旬末至中旬,为特大发生程度,局部田块成灾发生,平均虫量为5700头/百丛,以小若虫为主要虫态。通过监测结果,结合相关因子,作出科学预报,为指导三都县大面积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林来金 《福建农业学报》2014,(11):1127-1131
2002-2011年云霄农田鼠情系统监测结果表明,黄毛鼠是云霄县农田优势种,占84.5%,其种群消长动态呈现明显季节性波动,月平均捕获率为5.4%~9.2%,年内出现2次高峰,除个别年份外,年度间种群消长动态较为平稳.调查数据显示,黄毛鼠雌雄总性比为1.5∶1,每年的1~12月份均能捕到怀孕鼠,不存在12、1、2月为偶然繁殖期,平均月怀孕率为45.9%,繁殖指数为160.6%,说明黄毛鼠在云霄乃至闽南农区具有较强繁殖能力,成为影响农田黄毛鼠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笔者根据黄毛鼠种群消长规律分析,提出了可持续防控农田鼠害的策略,为农田科学灭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并掌握三都县的农作物施肥状况,对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蔬菜等经济作物的肥料投入和施肥效益远高于大宗粮油作物;多数作物的氮磷素施量过多;水田施用有机肥量远高于旱地,导致旱地施肥效益低于水田.  相似文献   

13.
褐家鼠原产东南亚,是我国100种外来入侵生物之一,为世界数量最多、危害最大的鼠种,我国除西藏外的所有省份均有分布,是我国城乡主要害鼠。褐家鼠曾随兰新铁路入侵新疆,严重影响新疆鼠类多样性,并造成巨大损失。青藏铁路通车,须重视防控褐家鼠随青藏铁路侵入西藏。  相似文献   

14.
褐家鼠体表蚤类流行分布预测(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预测褐家鼠体表蚤的感染率。[方法]在云南省的23个县(市)进行现场抽样,采集褐家鼠体表蚤,运用包涵平均感染度及方差的流行性模型。[结果]蚤感染率与感染度的对数值成线性相关,蚤感染率的预测值与实际值成线性相关。[结论]褐家鼠体表蚤的平均感染度可以预测其感染率。  相似文献   

15.
黄胸鼠种群年龄鉴定和种群繁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贵州省三都、关岭县1996~2001年1 714只黄胸鼠标本(雌鼠874只,雄鼠840只)以体重指标划分种群年龄,根据体重的频次分配,将黄胸鼠划分为5个年龄组,确定了各年龄组的体重划分标准,幼年组(Ⅰ):小于或等于40.0 g;亚成年组(Ⅱ):40.1~75.0 g;成年Ⅰ组(Ⅲ):75.1~115.0 g;成年Ⅱ组(Ⅳ):115.1~150.0 g;老年组(Ⅴ):150.0 g以上。黄胸鼠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种群繁殖力不断增加,参与繁殖的群体为成年Ⅰ组、成年Ⅱ组和老年组,平均怀孕率为59.15%,平均胎仔数为6.48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96.46%。同时探讨了各年龄组体长、尾长的变化和种群年龄结构。  相似文献   

16.
褐家鼠活动规律与毒饵站比对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查和试验,进一步了解了裼家鼠在山西省的活动规律,并对毒饵站的使用方法和效果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息烽县住宅黄胸鼠种群数量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胸鼠种群数量发生动态分析结果可以为该鼠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依据。本文分析了1986-2015年间贵州省息烽县黄胸鼠种群数量调查数据,总结了其季节性及年际种群数量动态。结果发现,在息烽县,黄胸鼠主要栖息于住宅区,作物区仅有零星分布。期间共捕获黄胸鼠938只,总捕获率为1.07%,住宅区黄胸鼠占总捕获鼠数的15.20%,不同年度间其群落占比为1.14%~32.49%,变化差异极显著。从季节性捕获率看,种群数量夏季(6~8月)最高,总平均捕获率为1.32%,其中7月捕获率为1.55%,是全年最高点。冬季(12月至翌年2月)最低,总平均捕获率为0.66%,其中1月数量最低,平均捕获率为0.4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