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继安 《蚕桑通报》2006,37(2):47-50
黄山是安徽省重点蚕区,蚕业是我市农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蚕业经济比例占安徽省蚕业经济的25%以上.既具有生产规模大,技术力量强的优势;又具有充足劳动力资源,较好的区位优势.在以后的蚕业发展中,必将成为中部省区的一个重要蚕茧资源基地.  相似文献   

2.
张健  窦永群  任永利  李龙 《蚕业科学》2005,31(2):191-195
基于为我国蚕业科学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调查了我国19家蚕业科研机构的科研资源情况,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及基础设施,对近20年来我国蚕业科研资源的变化与分布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丝绸公司与蚕农博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崔云  牟志美  慕振军 《蚕业科学》2003,29(4):412-41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日渐深化 ,蚕业生产经营中各参与者逐渐成长为理性的经济利益个体 ,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决策自己的经济行为。蚕业发展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 ,所有参与者相互间经济行为的选择影响着蚕业的发展。分析了蚕业发展中两大主要经济利益主体丝绸公司与蚕农间的非合作博弈与合作博弈 ,指出合作博弈可提高蚕业资源配置效率 ,增加蚕业竞争力 ,促进蚕丝业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了二者合作博弈存在的问题及目前蚕茧定购合同的作用 ,并提出了蚕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加强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体制 ,制定蚕丝业法 ,引导农民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蚕业合作社 ,建立有效的机制抑制双方的不合作行为 ,加大科技投入等  相似文献   

4.
魏幼平 《中国蚕业》2002,23(4):48-49
近十几年,我国蚕业科技领域有一道"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科技风景线,这就是自"七五"以来国家组织实施的蚕业科技攻关计划.这一计划着重在桑种质资源、蚕品种选育及种质材料创新、规模化养蚕生产、重大疫病防治等方面突破了一批制约我国蚕丝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可以说,蚕业科技攻关对促进我国蚕业科技进步和推动蚕丝业发展的深远影响,在蚕业科技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可以通过对蚕业科技攻关计划内容及成就的分析与考察,触摸到当代蚕业科学跳动的脉搏,感受到当代蚕业科学技术研究的新特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5.
蚕业现代化是中国蚕业发展的方向.实现蚕业现代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科技、服务、推广、管理等方方面面的根本改革,其中推行优质高效的技术服务直接关系到蚕业生产发展及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是加快实现蚕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吉华  孙书云 《江苏蚕业》2008,30(1):43-44
长期以来,我国的蚕业发展速度缓慢,新技术推广覆盖率普遍较低,各地的蚕桑资源不能共享,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蚕桑生产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快发展蚕业产业信息化,提升蚕业产业化水平,加速传统蚕业向现代蚕业的转变。1海安蚕业信息化的现状海安是著名的“中国茧丝绸  相似文献   

7.
把蚕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作为突破口,通过提高土地的产出率,桑枝、蚕房、劳力等蚕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来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效益,拓宽蚕业的应用领域,实现蚕业多方位、多途径和跨领域、跨行业的开发利用,为蚕桑产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永川区蚕业综合开发的有利条件、发展现状,提出了发展桑枝食用菌、桑叶茶、观光蚕业三种主要的综合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8.
蚕业资源循环利用及模式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阐述了目前几种典型的蚕业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旨在积极探索蚕业资源循环利用的物质能量转化模式,实现蚕业资源的多方位开发、多途径利用,最终实现更大规模的经济效益,为蚕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使农业发生质的飞跃,实现农村经济的第二次跨越的必由之路和必然趋势.蚕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蚕业产业化经营在蚕业生产中同样极具重要性和战略性.笔者就实现蚕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作用及途径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蚕业产业化经营是蚕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径途径蚕业产业化是实现蚕业生产质的飞跃的最佳选择,它的实现必然会引起蚕业生产内部五个重大方面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2009年全省蚕业工作会暨四川省蚕业协会二届二次会员大会于3月2日在成都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各市、州农业(林业)局蚕业(质检)站(局)长、省蚕业协会会员单位负责人共170余人。会议由省农业厅涂建华副巡视员主持,省农业厅傅志康常务副厅长到会作了《坚定信心,狠抓落实,奋力推进四川蚕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讲话;中国蚕丝学会理事长、西南大学鲁成教授作了“我国蚕业发展的思考”的报告,概述了茧丝市场运行的波浪规律和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广阔前景,指出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是当前蚕业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和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在解决温饱之后,人们除吃穿以外的追求日益增多,日趋多样,对观光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节假目的增多,双休目的实行,为人们和少年儿童外出休闲、游玩、观光旅游,提供了大量的时间。从民众旅游情趣多向性来看,追求田园式的生活情趣是个重要的发展趋向,而现实中这样的景点场所显得相对匮乏。我市蚕桑产业历史悠久,蚕业文化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但至今还没有一处集观光、采摘、科普和游玩休闲的蚕业旅游点,通过蚕业文化休闲观光园的建设,将会对传承蚕业文化、普及蚕业技术和增加我市旅游景点及内涵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关于加快蚕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阐述了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分析了蚕业生产的特点和现状,初步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发展蚕业循环经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蚕桑文化源远流长,距今已有5 000多年的历史.在这段蚕业发展史中,不乏有像汉朝这样蚕业鼎盛的时期.但时至今日,中国蚕业的发展遇到了国际竞争激烈,劳动成本增加,边际效益减少,国内需求萎靡等发展瓶颈.关于蚕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很多学者专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提高蚕业技术水平,研发新技术,发展多功能蚕业等重要建议.文章借鉴日本蚕业的振兴之路,主要通过分析我国蚕业转变为特色体验服务的条件和要求,以具体的角度来为农户的创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四川蚕品种选育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彪 《四川蚕业》2005,33(2):37-39
良种是推动农业发展最活跃、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农业部“七大体系”建设将良种体系建设放在首位,作为确保我国农业安全,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关键措施。四川省是全国重要的蚕业产区,蚕业一直是四川省农民增收致富的骨干产业。蚕种作为蚕业的基础,构建良种创新体系,开展蚕品种的选育改良,对蚕业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蚕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省蚕业资源丰富,有柞坡面积160万hm2,桑园面积6667hm2,年产柞蚕茧1万t以上,桑蚕茧800t左右。介绍了黑龙江省蚕业发展状况和蚕业资源综合利用现状,阐述了蚕业精深加工项目、生物防治、基因资源利用方面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6.
家蚕基因资源持续保存的重要意义与我国的任务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代方银  鲁成 《中国蚕业》2001,22(3):8-12
1家蚕基因资源是蚕丝产业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1.1庞大而重要的蚕丝业归根到底以家蚕生物基因资源为支撑生物基因资源是农业及相关产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家蚕基因资源是其中极其重要而颇富特色的部分.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具有5000年以上悠久历史,对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和中国传统文明的传播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等具有杰出贡献,故蚕丝业有"功勋产业"之誉.中国作为蚕的故乡,自1970年蚕茧产量超过日本而跃居世界首位以来,又一直是蚕业生产第一大国.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蚕业的特点、蚕业生产的现状及其我国蚕业科技发展与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我国二十一世纪的蚕业发展战略应该是:加强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发展高科技蚕业;同时,提出了今后15年我国蚕业科技发展战略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贵州蚕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发展贵州蚕业生产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9.
蚕沙保健药枕的研究与产业化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闻名世界的蚕业大国,中国的蚕桑资源属世界之首,约占全世界的80%。实践证明,蚕、桑浑身都是宝,但是,由于我们过去仅限于对衣着的追求,只重视缫丝织绸,而大量的蚕桑副产品如蚕沙、雄蚕蛾、蚕蛹、废丝、桑椹、桑枝等没有进行很好的综合利用,没有形成新的产业技术体系,造成许多宝贵资源的极大浪费。现代农业是产前、产中、产后的有机结合,其产前产后副产品价值往往高于产业本身。今天,蚕桑业的比较效益越来越低,单一的以提高蚕茧价格来促进蚕业发展是缺乏生命力的。未来蚕业的发展,要在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强…  相似文献   

20.
蚕业生产是本地区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但蚕业这种传统小规模、零星分散的家庭经营方式,已难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需要,必须走规模经营之路.蚕业生产的经营规模主要取决于桑园面积,而蚕业因季节性、劳动力、设施及单位时间劳动强度等因素的特殊性,其规模不可能与本地区的水产业相提并论.根据本地区蚕业生产现状、茧丝市场和蚕业大户的经营情况调查分析,笔者认为蚕业适度规模经营有其存在的空间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