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解放眉足蟹形态性状对重量性状影响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解放眉足蟹(Blepharipoda liberate Shen)形态性状与重量性状的关系,测量了解放眉足蟹甲高(C)、体长(L)、甲长(L_1)、甲棘长(L_2)、棘间长(L_3)、棘间宽(W_1)、甲宽(W_2)、甲基宽(W_3)、第一腹节长(F_1)、第一腹节宽(F_2)、螯长(A_1)、螯棘长(A_2)、湿重(W_W)、干重(W_D)等14个生物学指标,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解放眉足蟹雌性个体在14个数量指标上显著高于雄性(P0.01),重量指标的变异系数大于形态指标,形态指标和重量指标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对于雄性个体而言,体长(L)、甲棘长(L_2)、棘间宽(W_1)对湿重、干重的直接作用和直接决定系数较大;对于雌性性个体而言,体长(L)、甲宽(W_2)对湿重、干重的直接作用和直接决定系数较大。雄性和雌性个体形态性状对湿重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4.992+0.238L和Y=-9.903+0.285L+0.167W_2。雄性和雌性个体形态性状对干重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523+0.082L-0.04W_1和Y=-2.65+0.098L。本研究可为解放眉足蟹选育评价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不同规格解放眉足蟹(Blepharipoda liberate Shen)的饵料需求,采用全人工养殖的1龄[头胸甲长(11.4±1.6)mm,体重(0.27±0.11)g]和2龄[头胸甲长(20.6±2.2)mm,体重(3.48±1.37)g]两种规格的解放眉足蟹为试验材料,开展其对卤虫(Artemia spp.)无节幼体和糠虾(Mysidacea)的72 h摄食试验。结果表明,各试验组解放眉足蟹存活率均为100%,1龄和2龄解放眉足蟹对卤虫无节幼体和糠虾均有摄食,其中1龄解放眉足蟹对卤虫无节幼体的摄食强于2龄,对糠虾的摄食弱于2龄。在解放眉足蟹人工养殖过程中,随着个体规格的增大,应及时进行饵料转换。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解放眉足蟹形态学特征(包括雌雄外部形态差异),补充国内解放眉足蟹相关资料的空缺,通过对采集到的野生活体进行解剖及显微观察,对成体口前板、组成口器的各个部分、第四步足、肛门及雌雄差异等进行了研究。口前板位于头胸部腹面第一、二触角的后方,口器的前方。口器由大、小颚及3对颚足共同组成,大颚单枝型,大颚须3节;第一小颚单枝型;第二小颚双枝型,内肢即小颚须棒状,外肢很发达,形成颚舟叶;第一颚足双枝型,内肢1节,外肢2节,具有上肢;第二颚足双枝型,内肢5节,外肢3节;第三颚足双枝型,内肢5节,外肢3节。胸足4对,均为单枝型,第1对为螯足,后3对为步足。腹部共7节(包括尾节),尾节无附肢,腹面有一肛门。腹部共6对腹肢,第6腹节的1对附肢与尾节共同形成尾扇,司游泳功能,是解放眉足蟹唯一的游泳器官。雌雄差异明显,生殖孔1对,雌体位于第二步足基节腹面,雄体则位于第四步足基节上;第2–5对腹肢,雌性双枝型,雄性单枝型。与虾蟹比较,其没有腹甲,头胸部腹面更近似于虾类,但背部形态又更接近蟹类。其腹部没有蟹类的腹甲沟及用于锁住腹部的搭扣,故腹部常常处于半伸展状态。第四步足则位于腹部第一腹节上,与虾蟹类明显不同。另外,观察发现其腮部及身体外表各部位均附着有双壳类软体动物。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出产的几种河蟹蟹种外部形态特征进行了鉴别对比研究,旨在找出区分我国各水系蟹种切实可行的鉴别方法,以利于蟹种购销及成蟹养殖、放流生产中借鉴,促进河蟹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5.
陈永乐 《水产学报》2002,26(4):375-378
丝足鲈(Osphronemus goramy),英文名为Giantgouramy,分类上隶属鲈形目(Perciformes),长丝鲈科(Osphronemidae),原产于东南亚诸国,为东南亚的养殖对象。1998年,我所从越南引进该种鱼,见图1。由于其生长快,食性杂,易饲养,在国内已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养殖对象。其体型奇特,尾鳍鲜红,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因该种鱼引进我国时间不长,有关的研究很少。为了推广养殖该种鱼,有必要全面了解该鱼的形态特征以及其核型。因此本文对于丝足鲈的形态特征及核型进行了详细观察及研究。  相似文献   

6.
苗种的培育方式对中华绒螯蟹幼体形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时萍 《水利渔业》2007,27(6):36-37
研究了生态培育、土池培育和温室培育3种不同育苗方式对中华绒螯蟹幼蟹形态特征的影响。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先用逐步判别法找出6个最能代表其形态特征的参数并建立贝叶斯判别函数,再利用聚类分析法进行判别。聚类分析得出的典型判别函数图表明,代表生态苗、土池苗和温室苗培育的幼蟹从图象中可以比较容易地区别开来,其差异非常明显。苗种培育方式对中华鳌蟹幼蟹形态特征变化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7.
不同水系绒螯蟹群体外部形态的判别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长江、辽河、瓯江和海河四个水系及南流江和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两个地区的绒螯蟹为研究对象,测量了其头胸甲及附肢等37个形态特征,应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的方法对不同水系的绒螯蟹形态特征进行数理统计分析。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瓯江、海河和辽河水系的样本分为一组,而南流江和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地区的样本分为另一组。判别分析结果显示:选用4个特征值时,Ⅰ组和Ⅱ组判别分析的准确率分别为97.46%和87.10%,判对的概率为95.302%。四水系的判别准确率海河为76.47%,长江为100%,瓯江为87.50%,辽河为91.89%,判对的概率为92.373%。  相似文献   

8.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对条纹锯仔、稚、幼鱼形态发育的异速生长模式进行研究。对条纹锯(0–80日龄)的可量性状进行测量并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0–80日龄条纹锯全长的生长符合Y=4.529-(9.227×10-5)X3+0.015X2-0.189X(R2=0.994),干重增长符合Y=0.002X3-0.151X2+3.257X-18.232(R2=0.993),其变化曲线呈"J"型增长。多数功能器官具有异速生长的特性,与摄食、运动相关的功能器官的生长拐点相对较早,在拐点之前,相对于全长呈正异速生长,拐点之后相对于全长呈负异速生长或等速生长。口裂、吻长、眼径、胸鳍、尾鳍的生长拐点分别为20、44、32、36、19日龄,其他相关器官的生长拐点相对较晚,头长、头高、腹长、体高的生长拐点分别为56、37、44、60日龄,其中头长相对于全长在拐点之前呈负异速生长,拐点之后呈等速生长。条纹锯部分功能器官的优先发育保证了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早期摄食能力和对敌害的躲避能力的完善,有效地提高了其生存能力。条纹锯异速生长模型的建立,有助于针对性地为其提供适宜条件,从而获得其最适和最大生长效能,为人工繁育和养殖条纹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丁(鱼岁)仔幼鱼的形态特征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丁(鱼岁)(Tinca tinca Linnaeus)分类上属鲤科,雅罗鱼亚科,丁(鱼岁)属.  相似文献   

10.
为了全面认识黄条(Seriola aureovittata)生物学特性,利用传统测量方式、框架测度法、几何形态测量法和解剖学方法,观察和测度了其外部形态特征、可量与可数性状及内部结构特征,并模拟构建了黄条形态性状度量框架图.观察了黄条不同部位鳞片和耳石形态特征,比较了各形态度量性状的比值关系,发现全长与体长比值、下颌长与上颌长比值、尾柄长与尾柄高比值变异较小,表明这些性状关联密切.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黄条全长(TL)与体重(BW)之间的关系模型:BW=2.1652TL2-140.35TL+2479.9 (R2=0.9812),体高(BH)与体重间的关系模型:BW=0.7575BH30059(R2=0.9816).研究分析表明,在黄条的12个可量形态性状中,除眼径外的其他11个形态性状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通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体高和体长性状是影响体重的2个关键因素,其对体重的决定程度分别达41.34%和13.11%,它们对体重的共同决定程度达42.88%.本研究观察描述了黄条内部结构特征,其比肠长为0.62-0.69,脊椎骨数量为23-25,总出肉率可达75%.本研究结果可为黄条种质判别、系统分类及人工繁育与养殖技术开发提供形态认知依据.  相似文献   

11.
2个青蛤异域种群的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江苏启东和东台青蛤(Cyclina sinensis)2个地域群体的样本,测量其形态学性状并分析差异性.结果表明,2个地域群体青蛤在受检测的19个形态学性状上存在一些差异,但只在肉重性状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青蛤性状间的相关基本上是以正相关为主,但差异较大,不同群体的相关系数中均是总重和壳重性状间的相关系数最大;总重与肉重间属于中等以上相关性,虽然不是最强的相关性,但基本上反映出总重与肉重间的直线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采集江苏启东和东台青蛤(Cyclina sinensis)2个地域群体的样本,测量其形态学性状并分析差异性。结果表明,2个地域群体青蛤在受检测的19个形态学性状上存在一些差异,但只在肉重性状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青蛤性状间的相关基本上是以正相关为主,但差异较大,不同群体的相关系数中均是总重和壳重性状间的相关系数最大;总重与肉重间属于中等以上相关性,虽然不是最强的相关性,但基本上反映出总重与肉重间的直线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描述了长江、瓯江、辽河水系河蟹(Eriocheir sinensis)种群的主要生态和形态特征。三个水系的河触在生态、形态、几种同工酶及遗传多样性上存在的差异,但差异不大,尚不足以形成特征群体。据此认为三个水系的河蟹是属于同一个种的不同种群。同一水系蟹种的质量应从外形、个体规格、均匀度、伤残率、复位能力、肥满度和致病菌、寄生虫的感染寄生等指标上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14.
鲈鱼的形态生态特征与养殖效果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现有文献和笔者的研究,比较了不同产地、不同种群鲈鱼的形态、生态特征和各地的养殖结果,分析了产生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大泷六线鱼的外形特征与消化系统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观察并描述了大泷六线鱼的外部形态特征,详细测量了30个个体的大泷六线鱼外部形态参数,进行了相关关系分析;并解剖观察了其消化系统结构特征。外部形态参数全长(LT)与体长(LB)相关关系为LB=0.8489LT+1.0309(R2=0.978),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0.0211LB2.9927,(R2=0.8337),其余形态参数相关性较低;可数性状背鳍、臀鳍、腹鳍、胸鳍、尾鳍鳍条数分别为38~43、18~22、5~7、17~18、13~15;侧线5条;第3侧线鳞数80~128;第1鳃弓鳃耙数16~19;消化系统结构特征:口咽腔较小,颌齿发达;食道短粗;胃发达,具有27~36个幽门盲囊;胃发达且分化明显,肠在腹腔内呈两个盘曲,肠长/体长为0.801±0.01,表明大泷六线鱼为典型的肉食性鱼类。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胚后早期发育各阶段可观、可量和可数性状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3.0±1.0) ℃条件下,1 d出现胸鳍;4 d卵黄囊消失,鳔基和第1背鳍鳍基清晰可见;7 d油球消失,出现腹鳍;8 d第1背鳍鳍基和腹鳍出膜;9 d披透明圆形小鳞;12 d鳔和腹两侧后匙骨清晰可见;14 d出现第2背鳍支鳍骨和臀鳍支鳍骨;16 d披锥形小鳞,上、下颌出现锥形齿;19 d分化出第2背鳍鳍条和臀鳍鳍条;20 d尾柄下侧长出尾鳍鳍条;24 d时,第2背鳍、臀鳍和尾鳍的鳍条形态发育完全;27 d鳔大量充气。可量性状变化的曲线方程 R2 值均>0.90,第1背鳍鳍高,4~30 d呈指数递增;视囊0~11 和11~20 d为线性递增,0~11 d递增程度<11~20 d,21~30 d为指数递增;口裂4~13和22~30 d为线性递增,13~22 d为线性递减;全长、体长、体高和矢耳石直径等拐点前为线性递增,拐点后为指数递增,拐点集中在19~23 d。初孵仔鱼共27对肌节,头部6对,躯体21对;仔鱼末期,第2背鳍支鳍骨数为31~36根,臀鳍支鳍骨数为33~35根;稚鱼末期,第2背鳍和臀鳍鳍条数与支鳍骨数相对应,胸鳍鳍条数为15~18根,尾鳍鳍条数为12根;早期幼鱼45 d时,鳍条分节明显,第2背鳍鳍条2节,臀鳍鳍条3节,尾鳍鳍条为7~10节,50 d躯体4~5条黑色条带。研究较详尽地描述了绿鳍马面鲀胚后早期发育各阶段的形态特征,丰富了绿鳍马面鲀胚后早期发育基础资料,可为其苗种繁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美国大口胭脂鱼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测定,同时对其食性、习性、生长、病害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为该鱼的养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出现在中国南海美济礁的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幼鱼的形态特征及其各性状特性与体重的关系,对其附近海域捕捞的52尾野生黄鳍金枪鱼幼鱼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分析,并对其全长、体长、头长、体高、头高、眼径、眼间距、口裂、吻长、尾柄长、尾柄高和体重12个可量性状进行测量.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决定分析方法,分析各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程度,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建立主要性状对体重的多元回归方程.结果显示,鱼体呈纺锤形,粗壮而圆,向后逐渐细尖,尾柄细长,背部较暗,呈深蓝色,腹部银白色,体表具有浅银灰色间隔的纵向条纹,并有明亮的光泽,尾鳍末端呈黄褐色;体长、体高和尾柄高与体重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是影响体重的主要性状.体长对体重的通径系数最大(0.479)、决定系数最高(0.229),体长、体高主要通过直接作用对体重产生影响,而尾柄高主要通过体高、体长对体重起间接作用;以体重为因变量(y),体高(x1)、体长(x2)、尾柄高(x3)为自变量,得到估算体重的最优多元回归方程为y=30.482 x1+18.328 x2+ 199.490 x3-500.785.  相似文献   

19.
乌贼(Sepia officinalis)是生活在大西洋西岸的重要头足类之一,研究乌贼角质颚形态及生长特征有利于对其的开发利用。本研究根据2015年在毛里塔尼亚附近海域生产期间所获得的乌贼渔获样本,对乌贼角质颚的各项形态参数进行描述,探究不同胴长和不同性腺成熟阶段角质颚生长情况的差异,并估算乌贼个体的大小。通过对乌贼上、下颚各长度指标的比值比较发现,乌贼角质颚下颚的长度比值波动较大,较不稳定。t检验表明,将各项形态参数除以胴长消除样本规格影响差异后,乌贼雌性个体在角质颚的各项形态参数上均极显著大于雄性(P0.01);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LSD法)表明,随着胴长的增加,乌贼的各个角质颚的形态参数也极显著增加(P0.01)。在性腺成熟期Ⅱ~Ⅳ中,乌贼角质颚的形态参数随着性腺成熟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但性腺成熟度为Ⅴ期的个体的角质颚形态参数却显著小于前面几期(P0.05)。主成分分析显示,第一主成分的负载绝对值最高的指标为上头盖长(Upper hood length,UHL)和下脊突长(Lower crest length,LCL);第二主成分下喙长(Lower rostrum length,LRL)和下喙宽(Lower rostrum width,LRW),利用主成分分析得到的前2个主成分可以对乌贼的胴长进行估算。研究表明,同一种类不同性别的乌贼个体角质颚形态参数及其比值存在特异性,研究结果为西非沿岸乌贼类分类及生态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