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环县小杂粮生产现状、发展优势、存在问题的分析 ,提出了加强优质小杂粮品种引进推广 ;推广综合丰产栽培技术 ;建立优质无公害生产基地 ;狠抓拳头产品 ,加快产业化建设步伐的小杂粮生产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2.
谷子是环县的主要杂粮作物,年播种面积稳定在0.7万hm^2,其产量的高低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全县农村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品种退化、投入不足、栽培管理粗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县谷子产量低而不稳,其平均产量只有1432.5kg/hm^2严重影响了我县谷子生产的发展。因此,认真分析环县谷子低产的制约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充分挖掘其增产潜力,对进行全县谷子产业化开发、商品化生产和繁荣经济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环县小杂粮品牌建设现状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介绍环县小杂粮品牌建设的基本现状,剖析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推动环县小杂粮品牌建设的发展建议是: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提升品牌附加值,建立品牌宣传链条,定期举办推介会和交易会。  相似文献   

4.
农户养羊,应从实际出发,不可把眼光放在品种的纯与新上,应选择价格不高的地方绵羊品种、山羊改良品种或者波尔山羊杂交羊。首先应注重母羊的生产性能。养殖过程中一旦发现母性差、泌乳能力差、繁殖率低的母羊。及时淘汰。同时农户养羊也不可贪多。以养母性好、繁殖率高的母羊5~10只最好,并及时出售育肥的羔羊。  相似文献   

5.
甘肃环县小杂粮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环县小杂粮生产现状,揭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措施:加大品种更新力度,提高品质效益;加大基地建设力度,实现规模种植;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增强开发实力;加大产品研制力度,增强竞争优势;加大食疗宣传力度,增强消费意识。  相似文献   

6.
据山西日报讯,杂粮作为山西省的优势粮食作物,目前在国内外市场上行情看好,小米、杂豆等已成为山西省粮食出口创汇的主要品种。 山西省是北方杂粮的主要产区,主要分布在晋北、晋西北和晋东南地区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种类之多居全国之首。据统计,2000年全省薯类、豆类及其他谷物种植面积分别达37.6万hm2、48.4万hm2、28.7万hm2,分别比1999年增长10.4%、9.9%和12.2%。由于山西省杂粮市场完全开放;多渠道经营,不实行保护价政策,农民安排杂粮生产主要靠市场引导。 由于山西省杂粮无公害,无污染,加之人们对食物需求的多样化,营养化,其消费量与日俱增,所以山西省杂粮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据了解,"汾州香"、"沁州黄"等名优小米以及一些地方的传统特色品种和有订单的优质小米,销路一直不错。豆类随着出口外销市场的放开,销势也日渐看旺。以订单生产为主的红芸豆,高油、高蛋白大豆以及豌豆等,这些具有加工需求的专用品种,发展空间颇大。此外,山西省马铃薯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特别是夏马铃薯,市场价格在南方受到追捧。 (本刊辑)  相似文献   

7.
杂粮是一种健康营养食品,对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河北省杂粮种植分布广泛且种类繁多,为做好河北省杂粮生产和稳定供给,笔者基于河北省杂粮生产历史变化、当前种植分布2个方面,选择2007年和2020年河北省杂粮生产县种植面积做对比,确定河北省杂粮种植分布在坝上、燕山和太行山及其山前地区、黑龙港流域等区域。最后从加强杂粮政策支撑;加大品种推广和更新速度;加大新技术示范推广应用;打造高端和健康杂粮品牌、推动杂粮生产;加大杂粮科研支持力度;加强宣传、扩大消费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
杂粮是干旱半干旱、老少边穷地区的重要粮食作物和经济来源,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改善居民饮食结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杂粮生产和贸易形势进行研究,有助于把握杂粮的发展脉络,对促进杂粮产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利用国家统计局和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数据对杂粮生产和贸易形势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生产方面,杂粮的生产面临下降趋势,谷子、高粱、大麦、绿豆和红小豆等品种的产量约占杂粮产量的一半,杂粮生产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云南、吉林、山西和河北,受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消费者健康意识增强的影响,杂粮的消费需求预计会有所增加,受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杂粮产量预计稳定增长,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生产布局进一步优化;在贸易方面,杂粮进口自2013年以来迅速攀升,出口自2009年以来呈下降趋势,其中杂粮进口以谷物类杂粮为主,出口以杂豆类杂粮为主,进口品种集中,出口品种多元化,杂粮总体处于净进口状态。受国内畜牧业和玉米产业发展的影响,短期内杂粮进口预计仍保持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9.
黑大豆是吉林省重点小杂粮品种,但农户种植普遍产量不高,针对这个问题重点分析正确的黑大豆栽培技术各要点,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绿豆是环县特色小杂粮之一,通过介绍环县绿豆无公害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选地整地、施肥、病虫害防治、收获、建立生产档案等内容,以期为绿豆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玉米新品种敦玉13号以其综合农艺性状好、产量高、品质优良、粮草兼备和抗旱、耐瘠性强、活秆成熟等特点在环县深受广大农户喜爱,有望替代豫玉22号成为环县中、南部晚熟玉米区主栽新品种,促进品种的更新换代和提高单产优质水平,同时解决青贮饲料原料短缺困难,为提高环县粮食总产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针对冀北地区2/3以上年份均遭遇严重伏旱(卡脖旱),致使无灌溉条件的"靠天田"采用稀种植大穗喜肥水高产春玉米品种严重减产的实际,3位当地知名的农业技术专家结合多年从事玉米种子生产经营和对上百种在冀北地区多年种植的春玉米生产的考察,向广大农户介绍河北北部干旱及半干旱区春玉米品种选种原则,并向广大农户推介冀北地区不同土壤条件下春玉米种植多年表现突出的优良品种,供农户在选购春玉米品种时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甘肃省武威市杂粮生产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市场前景的分析,提出武威市杂粮产业的发展途径是:加强优质杂粮品种的选育工作;依靠科技,提高杂粮产业的整体效益;建立优质杂粮生产基地;加快杂粮产业化建设的步伐;创新营销方式。  相似文献   

14.
<正>近2年,我国杂粮产业出现生产蓄势待发、加工业发展步伐加快和流通日趋活跃的新态势,值得高度关注。杂粮生产蓄势待发,前景看好。表现在:加大重点品种的发展力度、着力发展杂粮优势品种和政府以及有关方面的支持。加大重点品种的发展力度重点是甜高粱和薯类的马铃薯、甘薯和木薯。据有关资料显示,已上马或准备上马的以非主粮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工程,3~5年需  相似文献   

15.
大同市小杂粮产业化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现代商品市场对粮食多样化的需求,使杂粮生产在粮食生产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山西省素有"杂粮王国"之称,杂粮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品种优良,杂粮一直是重要的出口商品。大同市作为"杂粮之乡"在全省杂粮板块中占有重要席位,全市盛产30多种具有大同特色的优质杂粮,以绿色、环保、安全、健康饮誉三晋,名扬华夏,在国际市场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生产优势和食品安全优势。文章着重分析了大同市小杂粮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发展小杂粮产业的具体措施,为大同市杂粮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半番鸭白色羽毛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正交、反交和轮交的结果,揭示产生半番鸭白羽起主导作用是家鸭;不同基因型家鸭产生白羽半番频率是不同的,含有白羽肉鸭血统家鸭所产生的半番鸭的白羽率高于蛋用型品种,肉鸭血统愈高其F1的白色羽率也愈高;同一品种母家鸭个体间产生白羽半香鸭亦不同,生产白羽率高的个体,交换公番鸭交配后,其F1仍然是高的,可以选用这种个体纯繁,建立产白羽半番鸭的专门化品系。  相似文献   

17.
半农半牧区的盐池县四墩子村,应用线性规划及计算机软件对以牧为主,半农半牧,以农为主三种类型的家庭生产结构进行优化。优化的结果表明:半农半牧区的家庭生产优化模式的两种,一种是以人工草地种植为纽带,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业,提高饲料粮的生产,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结合;另一种则是以经济作物种植为主方向,适度兼营小规模养殖。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杂粮产业已成为大同市特色产业之一,呈现出迅猛发展趋势。该文分析了大同市杂粮产业发展的现状,发现存在品种更新慢、机械化水平低、品牌意识不强、全产业链开发滞后等问题。要强化杂粮品种科技创新,推进杂粮生产机械化,加快全产业链开发,争创名优特品牌,创新销售模式,以推动杂粮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建平县小杂粮生产现状 朝阳市建平县地处辽宁省西部,土地资源丰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素有中国"杂粮之乡"的美誉,独特的自然环境为谷子、黍子、荞麦、绿豆、红小豆、芸豆、芝麻等杂粮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产条件,所产杂粮籽粒饱满,色泽纯正,营养丰富,醇香可口。杂粮产业已成为最具优势和地方特色、群众受益最多富民兴县产业之一.在全县形成了以市场带龙头,以品牌打市场,以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20.
近两年,中国杂粮产业出现生产蓄势待发、加工业发展步伐加快和流通日趋活跃的新态势,值得高度关注. 1 杂粮生产蓄势待发,前景看好. 表现在:加大重点品种的发展力度、着力发展杂粮优势品种和政府以及有关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