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试验研究以高粱恢复系“0-30”幼穗作外植体,用10Gy60Co辐照处理,离体培养得到89株再生苗(R0)。R1代株系27.9%出现7种可见性状的变异,从第2代(R1)中筛选出稳定或分离的优良变异株,经多代选择最终选育出高粱恢复系“011”,用其配制的杂交种“7050A/011”产量高且抗病性强。  相似文献   

3.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发生的遗传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4.
孙振元  韩蕾  李银凤 《核农学报》2005,19(6):479-484
本文综述了有关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类型、机理、筛选与鉴定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其在新品种培育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八倍体小黑麦体细胞无性系性状变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八倍体小黑麦‘h739’护颖分化期幼穗作外植体,成功地建立了愈伤组织诱导和再生程序,并获得了长期保持胚性的无性系。经446天继代培养后,在HC-0、HC-4和HC-5三个无性系再生植株中观察到广泛的形态变异,包括育性、株高、抽穗期、穗形和穗颈毛等。在SC_1代中这些变异除抽穗期外均有较坚实的遗传基础。SC_2代的表现表明,在SC_1代发生的是隐性突变或纯合突变更长时间(852天)继代后,无性系变异更丰富,但育性明显下降,有害突变增加,所以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中也有一个适宜的继代时间问题。  相似文献   

6.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组织培养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对改良植物品种和选育新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同时也是植物组培在所有其它应用领域的一大难题。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遗传基础包括染色体变异、转座子活化、DNA甲基化状态改变、基因突变和DNA重复序列的改变等,这些因素相互关联,不是孤立地作为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起源。在影响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主要因素中,外植体脱分化的细胞分裂方式、培养基的生长调节物质、培养物经受氧化胁迫水平与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其中外源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是最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通过本综述,在减少组培过程中无性系变异方面,建议深入了解生长调节物质与体细胞无性系变异遗传基础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尝试无性系变异防控办法。  相似文献   

7.
对中籼材料 3 0 2 7的幼穗先经 1 5Gy的6 0 Coγ射线辐照处理 ,而后接种于N6 培养基上进行愈伤组织诱导 ,MS培养基上分化诱发产生了一系列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株 ,从中筛选出早熟恢复系突变体R3 0 2 7。与原亲本 3 0 2 7相比 ,突变体R3 0 2 7的多个农艺性状和配合力均明显改良。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系Ⅱ 3 2A配组 ,成功选育单产最高达 1 0 477kg hm2 的杂交稻新组合Ⅱ优 3 0 2 7。  相似文献   

8.
王彩霞  杨志玲  欧阳彤 《核农学报》2011,25(6):1164-1168
以外植体母株为对照,利用ISSR标记对来自同一忽地笑鳞茎诱导,通过不定芽和体胚发生途径形成的再生一代和二代植株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再生植株出现不同程度的ISSR位点变异,表现为新增加带和缺失带。体胚发生途径出现的ISSR位点变异率高于不定芽形成途径。第二世代的变异率高于第一世代。体胚发生途径形成的第...  相似文献   

9.
苹果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RAPD评估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以苹果栽培品种Gala试管苗叶片为材料 ,将叶片刺伤后接种于附加了BA1mg L、2 ,4 D 0 5mg L和NAA 5mg L的MS培养基 ,黑暗培养 7d后转移至附加BA1mg L的MS培养基 ,继续暗培养 40d ,97%叶片发生直接类型体细胞胚胎 ,单位叶片平均再生体细胞胚胎 2 5个。对来自同一植株上的前 3片展开叶中的 1片叶进行组织培养 ,再生得到 1 5株直接体细胞胚胎发生、植株再生后代。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技术 ,以供体 (原初供体 )为对照进行了供体和再生体间及再生体彼此之间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研究 ,没有观察到供体和再生体间及再生体彼此之间有DNA多态性 ;接着用同样的方法对上述 1 5株体细胞胚胎植株随机抽取 7个单株单叶进行培养 ,得到二代直接体细胞胚胎植株 ,分别从 7个单株单叶再生的二代植株中各随机抽取 1株 ,再次用RAPD方法进行原初供体和二代再生体间及二代再生体之间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分析 ,结果二代直接体细胞胚胎植株 5和引物OPF 0 6组合中出现一条多态带 ,其分子量约为 90 0bp,命名为OPF 0 690 0 ,重复 3次多态性稳定。结果表明 ,苹果离体叶片直接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再生植株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率接近自然变异率  相似文献   

10.
体细胞变异是来源于细胞和组织培养过程中的变异.本文综合国内外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相关研究,概述了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来源、遗传学基础及筛选与鉴定途径,详细介绍了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选育抗逆境胁迫、抗病虫害、抗除草剂草坪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叙述了应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存在变异类型复杂、变异方向难以预期、劣变多、突变细胞系分化能力下降、变异遗传不稳定等问题以及讨论了利用离体筛选的方法获得相应变异体来丰富草坪草育种材料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小麦体细胞无性系籽粒胚乳醇溶蛋白的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表明,小麦体细胞无性系籽粒胚乳醇溶蛋白发生了变异,这种变异在SC_1代就能表达。测定的两个基因型间存在显著差异,农大139的变异频率明显高于衣大142;同一基因型不同株系间也有差别。SC_1代的变异有的直至SC_3代仍发生分离,但绝大部分变异能稳定地遗传到后代。  相似文献   

12.
对野败型保持系珍汕97B、恢复系IR24、IR26和泰引1号等4个水稻材料的幼穗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培养、再生植株及对其后代进行育性和测交鉴定及其它遗传分析,探讨了雄性不育变异株的恢保关系,结果表明:在IR26、泰引1号和珍汕97B的R1、R2群体中都获得了不同比率的雄性不育变异株,这些不育株的花粉败育可分为无花粉、典败、圆败和染败4种类型.对离体培养产生的雄性不育变异株用一批现有CMS不育系的保持系和恢复系进行杂交,其中有2株分别来自IR26(编号为269157)和珍汕97B(编号为B29154)的不育株,其恢保关系与野败型一致,现已回交5代.来自IR26(编号为2692411)的另一雄性不育株,用上述亲本已连续回交5代,后代均不育,其恢保关系似与野败不同.而有些来自珍汕97B和IR26的12株雄性不育变异株,杂交后代(F1)全部可育,结实率85%以上.  相似文献   

13.
文心兰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倍性检测和CE-A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文心兰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特征,分别利用流式细胞术和毛细管电泳-AFLP(CE-AFLP)技术,对10份文心兰体细胞无性系条纹突变体(N1~N10)进行倍性分析和遗传多样性检测。结果表明,10份突变体均为二倍体,未发生染色体倍性的改变。28对引物组合在突变体(N1~N10)和正常植株(CK)中共扩增出596条大小为100~1 000 bp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92条,总多态性位点比率为32.2%,不同突变体相对于正常植株的变异频率在12.3%~19.9%之间;突变体与正常植株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8132~0.8838之间,相似系数为0.85时,突变体N1、N5、N7、N9、N4、N2与CK聚成Ⅰ类,突变体N3、N6、N8和N10聚成Ⅱ类。10份突变体与叶色正常植株相比存在遗传差异,说明其在DNA水平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本研究结果为创造基于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兰花新种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利用无性系变异改良定型小麦品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晋阳345和晋麦73两个定型品种存在抗寒性较差的缺点,对其幼胚愈伤组织进行了4种处理。结果表明,4种处理后代R2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率差异显著,且紫外灯照射幼胚愈伤组织比低温2℃和常温25℃交替处理幼胚愈伤组织的变异率高,其后代各种农艺性状的变异范围较大,变异率较高。但后者有利于改良抗寒性较差的定型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不同减氮栽培模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调控效应,为水稻减氮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杂交籼稻品种'成优981'和'宜香优2115'为试验材料,以常规高产栽培为对照(湿润灌溉、种植密度20.0×104/hm2、施氮量187.5 kg/hm2,T0),设3种减氮栽培处理:单一减氮(湿润灌溉、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6.
如何建立一套快速、准确的杂交水稻真伪及纯度检测体系一直是困扰着口岸检疫人员的难题。实时荧光PCR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检验技术。通过对已报道的雄性不育特异片段R2-630WA进行PCR验证,发现其可作为鉴定杂交稻不育胞质的分子标记。依据此片段设计并合成1对引物和1条TaqMan荧光探针,对17个水稻(Oryza sativa)品种进行实时荧光PCR检测并对反应体系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此探针能特异扩增三系杂交稻F1及不育系,并可准确地鉴定单粒稻种,准确率为100%。探针在测定低浓度(10%~40%)样品时偏差在2%左右,在测定高浓度(50%~100%)样品时,偏差在5%左右,能初步用于三系杂交稻的纯度检测。反应体系的最佳复性-延伸温度为60℃;最佳Mg2 浓度为3.5mmol/L,由此建立了一套准确、快速的三系杂交稻鉴定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