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松口蘑为材料,建立了松口蘑SRAP反应的优化体系。即在20μL反应体积中,模板DNA 10ng,引物浓度0.3μmol/L,dNTP 250mmol/L,MgCl 22.5mmol/L,Taq DNA聚合酶0.5U,1×Buffer;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5min,94℃变性1min,35℃退火1min,72℃延伸1min,共5个循环;94℃变性1min,50℃退火1min,72℃延伸1min,共35个循环:72℃延伸5min。  相似文献   

2.
不同培养基对3个来源不同的松口蘑菌株和1个栎松口蘑菌株菌丝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培养基上,各菌株之间在菌丝生长速度、菌丝干重和菌落形态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长白山区栎松口蘑子实体不同部位的组织分离、培养条件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子实体菌褶部位分离成功率最高,达50%,菌肉与菌柄基部为15%,菌柄中上部外缘与中央为10%;栎松口蘑菌丝生长在17~22℃(室温)2、4℃、26℃梯度之间差异不显著,培养基以E配方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4.
不同培养基及温度对栎松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栎松口蘑菌丝生长在17~22℃(室温~变温)、24℃26℃3个梯度之间差异不显著,培养基之间差异极显著,以Ⅴ号配方较为合适,而且培养基和温度之间有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5.
鹅掌楸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立鹅掌楸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ISSR的PCR优化反应体系,以鹅掌楸叶片基因组DNA为材料,系统地测试了模板DNA、引物、dNTPs、Mg2+浓度、TaqDNA聚合酶用量及退火温度对ISSR-PCR反应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的PCR反应体系为:20μL总体系中,含30 ng模板DNA,0.3μmol.L-1随机引物,0.2 mmol.L-1dNTPs,1.4 mmol.L-1Mg2+,0.8 UTaqDNA聚合酶;最佳退火温度为60℃;PCR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94℃变性1 min,60℃退火45 s,72℃延伸2 min;45个循环;72℃再延伸7 min。  相似文献   

6.
红花石蒜 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红花石蒜叶片基因组DNA为模板,分析了模板DNA、引物、dNTPs、Mg2 的浓度及Taq DNA聚合酶的用量对ISSR-PCR扩增结果的影响.建立了石蒜ISSR分析最优化的反应体系及应用程序:即25 μL反应体系中,有20 ng模板DNA、0.5 μmol·L-1随机引物、150 μmol·L-1 dNTPs、2.0 mmol·L-1 Mg2 、1.0 U Taq DNA聚合酶.反应程序为:94 ℃预变性5 min;然后45个循环:每个循环94 ℃变性45 s,55 ℃退火60 s,72 ℃延伸2 min;循环结束后72 ℃延伸7 min.  相似文献   

7.
松口蘑人工促进增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松口蘑因无法进行人工栽培且松口蘑山处于放任状态,加之产地居民不合理的采挖对菌落造成严重破坏,已使松口蘑资源日趋减少。为此,我们自1986年起承担了黑龙江省科委下达的“松口蘑人工促进增产及保鲜措施的研究”课题,目的在于通过增产栽培技术,改善其生态环境,保护资源,促进扩大生产,从而更好的开发、利用这一资源。  相似文献   

8.
1 绪言 关于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S.Ito&Imai)孢子的发芽,最早从三村(1909年 )开始试验研究,后来西门和山内(1936年)、浜田(1950年)、富永(1958年)、广本(1960),松口蘑研究座谈会(1983年)、森永(1985年)、太田(1986年)小川、伊藤(1989年)等人,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有关发芽率试验研究结果总结于表1。  相似文献   

9.
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S.1toet Imai)Sing亦称松茸,是一种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很高的食用菌,1988年每公斤鲜重160~200元。它与赤松共生。人工栽培技术目前尚未解决。然而人工促进天然丰产,则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生态环境的研究则是人工促进天然丰产的基础。近年来我们对黑龙江省松茸产区东宁—宁安—带进行了调查,获得适宜松口蘑生长的生态环境资料。  相似文献   

10.
松口蘑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APD标记技术分析中国主产区和日本松口蘑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供试样品聚为3类,且供试松口蘑之间遗传距离较近,表明它们是一个物种下的不同居群.  相似文献   

11.
松茸菌塘出茸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云南保山市海棠村连续对松茸菌塘进行定点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实施“土山育茸”为主的人工促繁措施明显促进菌塘的发展,促进菌塘内松茸数量的增加达110.64%,而松茸损失则下降12.6%;出茸菌塘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常规时间出茸,另一种是后期才出茸,二者分别点菌塘总数的58.6%和41.4%,常规出茸一般时间早,出茸时期较长,产量分布较平均,而后期才出茸的一般时间迟,出茸期较短;6个松茸菌塘连续3a观测结果表明,菌塘中收获的松茸数量提高了102.6%,产量增加达112.5%;在该林地所有菌塘中,最高年产量可达1.28kg;利用松茸开伞的方法可以形成新的菌塘,2-3a后可产出松茸。  相似文献   

12.
从松茸深加工综合利用的角度,利用其菌丝体提取多糖与燕麦结合,制作松茸燕麦营养餐,重点研究了松茸燕麦营养餐原辅料用量比例。从滤液比例、甜味剂、酸味剂、感官指标方面进行综合评,根据感官评定结果,由极差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口味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松茸多糖液与燕麦的比例、甜味剂比例、柠檬酸比例。其中松茸多糖液与燕麦的比例主要影响色和香气;甜味剂和酸味剂主要对口感和风味影响较大。5号配方得分最高,因此确定5号为最佳配方,即:松茸多糖液与燕麦粉的比例为1∶10,柠檬酸0.04%、甜味剂比例10%。  相似文献   

13.
香格里拉县松茸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松茸的形态特征、经济价值、药用价值以及香格里拉县松茸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该产业目前存在着产权不明晰导致无序采集、掠夺式采集导致资源破坏、市场交易不规范、保鲜及精深加工技术落后等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松茸在防癌、抗肿瘤、降低血糖、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治心血管疾病等方面效果显著;绿茶中营养成分众多,也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以绿茶和松茸为原料研究的松茸速溶茶,既具有松茸的营养功效,又保留了绿茶的清香高爽,饮用方便。结果表明:确定绿茶浸提的最佳参数为:料液比1∶13,温度为65℃,浸提时间为40min;松茸速溶茶的最佳配方为:松茸多糖浸提液与绿茶浸提液比例为1∶5,柠檬酸为0.04%,甜味剂为10%(白砂糖∶蜂蜜=3∶2),产品为浅棕色、颜色发亮,具有松茸和绿茶特有的香味,酸甜可口,感官评定得分为92.1。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长白山区松茸驯化研究的进展以及松茸窝的意义、形成机理、层次结构、动态变化、适地判断等基本理论进行了专题论述。  相似文献   

16.
微波、超声波萃取技术提取松茸多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松茸多糖因具有抗肿瘤、增强免疫力、降血脂、抗病毒等生物活性作用,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黑龙江林副特产研究所对松茸多糖的提取进行了研究。1)采用微波萃取技术,对微波萃取功率、微波萃取时间、料液比3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和分析,确定微波萃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微波功率660W,萃取时间45min,料液比1:25;2)采用超声波技术对松茸中水溶性粗多糖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并用硫酸-蒽酮法测定了松茸多糖的含量,结果表明,在超声功率180W、超声时间13min,提取温度100℃的条件下进行提取,料液比1:20,多糖提取率最高;3)比较超声和微波萃取松茸多糖的提取率,可知微波萃取方法更加优于超声方法,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松茸菌株对6种松树幼苗的感染及其菌根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我国滇产松茸9924菌株及日产松茸99606菌株,分别对云南松、华山松、马尾松、火炬松、湿地松及加勒比松6种松树幼苗实施人工菌根接种。研究结果表明,接种后90d的云南松和湿地松分别有75%和78.1%的幼苗受感染并形成菌根;接种后180d,6种松树幼苗分部都可形成菌根,菌根感染率分别达90.63%-100%,感染指数达50.00-84.68;菌根形态主要有棒状、二叉分枝状及多叉分枝状3种;随树种的不同,各类菌根形态所占比例也不同;不同树种根系上形成菌根的长度也有差异,以马尾松根系上的菌根最长,华山松的菌根最短;此外,各种组合之间在菌套厚度,哈蒂氏网结构上也略有差别。  相似文献   

18.
对黑龙江省3个松茸发生地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调查发现:松茸发生地的坡向多为西坡、西北坡和北坡,海拔在370~500m之间,植被稀疏、种类相对单一,土壤养分含量偏低,土壤机械组成多为石砾和沙砾,土壤pH值在5.02~5.21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