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查哈阳农场太阳湖分场场区繁育点1997年配种年度奶牛产后配种记录的整理,调查和分析了568头奶牛产后配种记录,情期受胎率为51.7%。1奶牛产后第1次配种时间与情期受胎率568头奶牛产后第1次配种时间平均为85.7天,情期受胎率为51.7%。详见表1。表1奶牛产后第三次配种时间与情期受胎率从表1看出,产后第1次配种时间除少于50天者,情期受胎率无显著差异。产后50天以内情期受胎率较低,产后70~89天情期受胎率较高,这时期是奶牛产后第1次配种的理想时间。对产后3个月以上不发情奶牛应进行检查,对症治疗,加强饲养管理,使奶牛产后尽快…  相似文献   

2.
为了评估本中药方剂对围产后期奶牛的保健情况,研究产后奶牛体内炎性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试验将30头正常分娩奶牛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测定了奶牛在产后第3,7,14,21天血浆中白细胞介素(IL)-1β(IL-1β)、IL-10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试验组奶牛在产后第21天血浆中的IL-1β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奶牛在产后第7天血浆中的IL-10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此中药方剂对奶牛血浆中部分细胞因子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对正常分娩奶牛有一定的产后保健效果。  相似文献   

3.
《畜牧与兽医》2017,(1):98-102
为了探讨奶牛胎衣不下对子宫内膜先天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在产后第1天和第7天,对9头胎衣不下的奶牛和10头正常分娩的奶牛进行子宫内膜活检;每周收集子宫内容物进行需氧菌分离培养;在产后第1天和第7天,检测所有奶牛子宫内膜TLR1/6、TLR2、TLR4、TLR5、TLR9、NOD1、NOD2、CD14和MD2的基因表达。结果表明:无论奶牛有无胎衣不下,在产后21 d内大肠杆菌是子宫内容物中最常见的细菌;产后第7天与第1天相比,胎衣不下的奶牛子宫内膜TLR2、TLR4和CD14的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正常分娩的奶牛在相同时间段上述受体基因表达无明显差异,说明产后1周胎衣不下的奶牛子宫内膜TLR2、TLR4和CD14的基因表达减少可能与子宫感染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中药产后康对产后瘫奶牛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探讨奶牛产后瘫与氧化损伤的关系,试验将20头奶牛分为健康组、病理组、预防组和治疗组,预防组和治疗组奶牛分别在产前2天、产前1天、产后第1~7天给药,每天早晚各灌药1次,预防组奶牛每次给药1袋(350 g),治疗组奶牛每次给药2袋,每组奶牛分别于产前1天,产后第1天、第3天、第5天和第7天早晨空腹颈静脉采血,测定奶牛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表明:病理组奶牛血清中MDA含量升高,GSH-Px和SOD活性降低;而预防组和治疗组奶牛血清中MDA含量降低,GSH-Px和SOD活性升高。说明产后康能够通过调整体内自由基含量的变化,维持体内自由基动态平衡,具有防治奶牛产后瘫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选取40头经产奶牛,根据体重、胎次、预产期、上一泌乳期305d产奶量相近的原则,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产后的头3天喂给产后营养补充剂,研究奶牛产后营养补充剂对新产奶牛采食量、血液中血糖和血钙、产后疾病及繁殖恢复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奶牛产后头3天喂给产后营养补充剂有增强奶牛产后食欲的作用,饮用后1小时奶牛血液中血糖血钙水平分别比对照组提高34.02%,18.28%。繁殖方面试验组奶牛比对照组奶牛胎衣滞留发生率减少50%,子宫恢复情况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奶牛产后生殖机能恢复的好坏是衡量奶牛营养、饲养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提高奶牛繁殖效率的重要措施,是维持奶牛正常生产的重要保障[1]。奶牛产后生殖机能监控是奶牛繁殖工作的关键点,笔者在多年生产实践中总结出奶牛产后生殖机能监控的方法和措施,现分述如下:1奶牛产后生殖机能监控的目标繁殖是奶牛正常生产的前提和基础,要维持奶牛正常的繁殖机能就必须尽早尽快地恢复其生殖机能。奶牛产后生殖机能监控的目标是使奶牛达到理想(最佳)的繁殖指标,具体指标见表1。表1中最佳繁殖指标的实现是建立在奶牛产后生殖机能恢复正常或经及时治疗得以…  相似文献   

7.
健康的繁殖性能是奶牛泌乳和生产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奶牛养殖经济效益和奶业的可持续发展.奶牛产后繁殖机能的恢复,即奶牛产后正常发情与配种.它与奶牛产后的情期受胎率、产犊间隔及终身繁殖效率均关系密切,是评判奶牛繁殖力的重要指标.本文对奶牛产后繁殖机能恢复与品种、营养水平、胎次与胎儿、产奶量、季节与环境、疾病等因素的关系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对判定为产后恶露不尽奶牛进行分组,分别为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对照组,试验Ⅱ组采用中药对奶牛产后恶露不尽进行治疗,试验Ⅰ组采用西药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不进行治疗.结果表明,用中药对奶牛产后恶露不尽进行治疗,治愈率达100%,并且治愈奶牛全部恢复发情.用西药进行治疗,治愈率达53%,治愈奶牛全部恢复发情.对照组只有1头奶牛自愈,但未恢复发情.试验证明中药治疗奶牛产后恶露不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某规模牧场产后奶牛酮病的发病情况,随机选择产后奶牛86头在产后1 d、7 d、14 d和21 d跟踪检测酮病发生情况,并分析酮病与胎次、泌乳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奶牛在产后1 d、7 d、14 d和21 d的酮病发病率分别为2.32%、24.42%、11.63%和4.65%;随着奶牛胎次的增加,酮病发病率也有增加的趋势,3~6胎奶牛发病率较高;亚临床酮病和临床酮病奶牛的发病率均随着日产奶量的增加而上升。结果表明,奶牛酮病发病率与胎次和泌乳量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确立能量平衡对奶牛产后卵巢静止的作用,为今后预防该病提供科学依据。从黑龙江省某集约化牛场随机选取产后14~21d奶牛80头(年龄2~4岁,胎次1~3次,泌乳量(34.82±9.51)kg/d),跟踪观测至产后60~90d,进行奶牛发情鉴定,结合B超观察与生殖激素检测从观测奶牛中选出卵巢静止与发情奶牛各16头。对2组奶牛产后14~21d和60~90d的血浆能量代谢及肝功能指标进行了统计比较。结果显示:产后60~90d卵巢静止奶牛血浆β-羟丁酸和游离脂肪酸含量高于发情奶牛(P0.05),血浆促卵泡素、雌二醇和孕酮浓度极显著低于发情奶牛(P0.01);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确定产后14~21d血浆β-羟丁酸0.69 mmol/L、游离脂肪酸0.52mmol/L作为产后卵巢静止预警值,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7%和83.30%,92.3%和86.70%,产后60~90d2项指标的预警值分别为0.42,0.17mmol/L。奶牛产后14~21d与60~90d血浆β-羟丁酸和游离脂肪酸浓度超过预警值,奶牛产后发生卵巢静止的风险会增大。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通过产后异食沙土奶牛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阐明产后奶牛异食沙土的可能发生机制。采用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了16头产后健康奶牛和15头产后异食沙土奶牛的血液生化指标,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2组血样生化指标进行模式识别;根据OPLS-DA模型中的VIP值(VIP1)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检验的P值(P0.05)筛选2组血样差异生化标志物。结果表明:(1)产后异食沙土奶牛与健康奶牛血样生化指标轮廓存在明显差异;(2)8个差异生化标志物钙(Ca)、磷(P)、葡萄糖(Glu)、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对2组血样都具有显著的区分能力。综上表明,由于产后奶牛采食量下降,导致能量负平衡、钙磷和蛋白质摄入不足可能是引发产后奶牛异食沙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为了监测和诊断围产期奶牛常见营养代谢病,分别对产前15d、产前7d、产前1d、产后1d、产后7d、产后15d各10头共计60头围产期奶牛进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在整个围产期内奶牛血液中白细胞数、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压积差异不显著,不能作为围产期奶牛营养代谢病的监测依据。产前1d奶牛血清游离脂肪酸含量最低,为460.76±268.34μmol/L,与产前15d、产后7d、产后15d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产后7d奶牛血清葡萄糖含量最低,为2.12±0.35mmol/L,与其他时间测定值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产后1d奶牛血清中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含量最高,为15.33±3.24U/L,与产前15d、产前7d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产后15d奶牛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和甘油三酯含量升高,分别为14.10±4.40U/L和0.90±0.14mmol/L,与产前不同时期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产后1d血清Ca含量降至最低值,为1.76±0.32mmol/L,血清羟脯氨酸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分别为25.50±7.90μmol/L和85.13±7.57IU/L,与产前不同时期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利用血清游离脂肪酸、血清葡萄糖含量和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按公式计算Y值可作为诊断奶牛脂肪肝的依据。奶牛血清钙含量降低,血清羟脯氨酸含量和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可作为奶牛骨营养不良的诊断依据。尿酮体监测可作为奶牛酮病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正>1病因奶牛产后倒地不起症是发生于产后奶牛的常见病,是由于奶牛产后血钙过少、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等原因而导致其产后瘫痪、卧地不起。从临床发病率来看,晚秋至初春发生较多,怀孕第1胎及第3胎以上的奶牛多见,只有第2胎少见。大多数在产后3天内发病,5~10岁、产犊3~6胎次的母牛发病最多,愈是高产牛,发病愈多。发病与犊牛性别、体重大小、死胎和双胎无关。产后母牛发生瘫痪的原因,目前一致认为有以下3点:(1)钙随初乳丢失  相似文献   

14.
奶牛产后期是指从奶牛胎衣排出后开始到生殖器恢复到正常状态为止.在此期间,奶牛没有明显的发情表现、卵巢无周期性机能活动,称为产后乏情.为了能够及时给产后的奶牛进行配种,缩短产犊间隔,要特别注意奶牛产后的第一次发情.奶牛产犊后,需要经过卵巢功能、子宫形态、子宫和内分泌机能等恢复过程,才会出现发情.奶牛产犊后第一次发情时间,通常在产后20~60 d.如果产后90 d还没有出现发情,就视为产后乏情.在奶牛生产实践中,其经济效益主要受奶牛产犊和产奶量的影响,要提高奶牛生产的经济效益,就是缩短产犊间隔.为了能达到奶牛1年1胎的目的,就要在产后75~85 d范围内受胎,不能超过90 d.一般认为在产后40~60 d发情配种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5.
1产后护理不当引发奶牛不孕良好的产后护理是防治奶牛产后不孕的关键。产后第1d产道与子宫的感染是最危险的,因为这时产道开放,子宫黏膜无上皮增生,类似表面创伤。损伤的黏膜和子宫阜是微生物生长的良好环境,所以母牛产后必须加强护理工作,每天用消毒水洗母牛阴部、  相似文献   

16.
奶牛产后卧倒不起综合征又称奶牛爬行综合征,产后奶牛经常发生。常由于奶牛分娩后血钙过少,分娩损伤造成麻痹,微量元素、维生素缺乏等原因致使奶牛产后瘫痪卧地不起而发病。本病可发生于一年四季,尤以夏季与初春较为多发。临床特征是奶牛产后长期卧地不起,对钙制剂治疗基本无效,但知觉、意识尚存,食欲、反刍正常。  相似文献   

17.
奶牛产后卧倒不起综合征又称奶牛爬行综合征,产后奶牛经常发生。常由于奶牛分娩后血钙过低,分娩损伤造成麻痹,微量元素、维生素缺乏等原因致使奶牛产后瘫痪卧地不起而发病。本病可发生于一年四季.尤以夏季与初春较为多发。临床特征是奶牛产后长期卧地不起,对钙制剂治疗基本无效,但知觉、意识尚存,食欲、反刍正常。  相似文献   

18.
奶牛产后不孕是提高繁殖率的重大障碍 ,直接影响奶牛的利用和降低经济效益 ,给经营者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造成很大损失。引起奶牛不孕的原因较多 ,为了采取相应对策 ,本人于 2 0 0 1年 5~ 11月对本县 2 0 9头产后奶牛进行了不孕原因调查 ,从中收集带有普遍意义的资料 ,以分析主要影响因素 ,为控制奶牛产后不孕提供依据。1 年龄与胎次按照奶牛的生理特点 ,奶牛的生殖机能随着年龄和胎次的增加逐渐出现减退。奶牛一年产一胎 ,多胎次后 ,体内营养和体力急需恢复 ,延长了生产间隔 ,形成不孕。随着胎次增加 ,子宫抵抗力降低 ,易受病原微生…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奶牛养殖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广大农户致富的有效途径。但奶牛产后瘫痪,尤其是高产奶牛产后瘫痪发病率的明显增高,严重影响着奶牛业的发展。通过十几年的临床实践,就该病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措施介绍如下。1发病原因奶牛产后瘫痪,是奶牛产后1~3 d,以昏迷和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不同胎次、妊娠天数、围产时间、犊牛初生重及月份与奶牛产后疾病的相关性,为降低奶牛产后疾病发病率提供参考。本文调查了宁夏某场2 975头中国荷斯坦牛不同胎次、妊娠天数及月份等对奶牛产后疾病胎衣不下、乳房炎、子宫炎、蹄病及产后瘫痪的影响程度,并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胎次的增加,奶牛胎衣不下、乳房炎、蹄病和产后瘫痪的发病率逐渐增加,但对子宫炎发病率的影响不明显,其中第6胎奶牛的产后发病率最高。5-7月份奶牛产后疾病的发病率最高。妊娠天数和奶牛进入围产圈时间的增加使得产后疾病的发病率降低。犊牛初生重的增加使得奶牛胎衣不下和产后瘫痪的发病率升高。患胎衣不下导致乳房炎和子宫炎发病率增加,患蹄病导致胎衣不下、乳房炎和子宫炎发病率增加,产后瘫痪导致胎衣不下、乳房炎发病率增加。不同胎次、妊娠天数、产犊月份、围产时间和犊牛初生重对奶牛产后胎衣不下、乳房炎、子宫炎、蹄病和产后瘫痪有一定的影响,且产后疾病间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