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马铃薯加工淀粉后会产生大量马铃薯渣,薯渣中含有淀粉、纤维素、果胶及蛋白质等可利用成分,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由于薯渣松散、含水量高、容积密度小,且腐败后极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脱水难、储运难成为了制约薯渣开发利用的瓶颈。为此,综述了近年来马铃薯渣利用的发展现状以及薯渣脱水设备和处理方法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目前影响薯渣高效利用的关键问题及产生原因,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思路与对策,为马铃薯渣的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薯渣固态发酵制作蛋白饲料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马铃薯淀粉生产中产生的废渣为主要原料,利用筛选出的糖化菌种和高蛋白菌种组成的双菌发酵体系,对马铃薯薯渣固态发酵生产蛋白饲料的发酵工艺进行研究,确定了发酵培养基的最佳组成与配比为硫酸铵添加量1.5%、尿素添加量1.5%、菌种T1接种量5%、菌种D1接种量20%。测定结果表明,发酵产品氨基酸种类齐全,营养价值提高,安全性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淀粉废水处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铃薯淀粉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高浓度酸性有机废水,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对马铃薯淀粉加工产生的废水的处理技术受到高度关注。本文介绍和评价了目前国内外淀粉废水的各种处理方法和工艺。  相似文献   

4.
北海道是日本的马铃薯主要产区,马铃薯加工技术比较先进。本文作者重点对马铃薯淀粉、粉渣饲料生产工艺进行了考察。有关生产工艺可供我国生产厂家和科研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混凝Ⅰ-Fenton氧化-混凝Ⅱ-活性炭吸附处理高浓度马铃薯淀粉废水,试验结果表明:混凝Ⅰ中,PAC和PAM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1 000、10 mg/L; Fenton试剂中H2O2∶Fe2+最佳配比为5∶2(体积比),COD的去除量达到51.6 g/mol H2O2;混凝Ⅱ中PAC和PAM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3 500,35 mg/L.经混凝Ⅰ-Fenton氧化-混凝Ⅱ-活性炭吸附工艺处理后的马铃薯废水,COD去除率达到99.1%,废水脱色率为100%,SS去除率为96.4%,出水达到《淀粉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浓度限值.可见该方法对高浓度马铃薯淀粉废水具有较好地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淀粉废水属于中高浓度有机废水。采用Fenton试剂氧化处理马铃薯淀粉废水,试验结果表明:H2O2/Fe2+=5∶2时对马铃薯淀粉废水的氧化处理效果最佳,COD去除量最高达到48.5g COD/mol H2O2;废水pH值在7.02左右时COD去除量最高,因此实际马铃薯废水采用Fenton氧化处理时无需进行pH调节;Fenton氧化反应速率高,且受温度影响小,故该处理方法适用于北方低温马铃薯淀粉废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7.
以提高淀粉提取率和质量为目标,研究了全旋流分离的工艺排布、旋流管配置,确定了旋流器级数的理论计算方法。对于给定的物料情况和分离效果,淀粉提取率、质量与分离级数有关。通过合理选择分离级数,可确保一定的淀粉提取率和质量,将薯渣、汁液混合物中所带走的游离淀粉量控制在许可范围。最后确定了全旋流分离的工艺配置和级数。  相似文献   

8.
呼伦贝尔市地理纬度位置是国际上公认的马铃薯最佳种植带,它具有发展马铃薯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呼伦贝尔地势为浅山丘陵,土地肥沃,平均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薯块膨大和淀粉的积累。"呼伦贝尔马铃薯"以其产品淀粉含量高、品质好、无病毒、无污染享誉国内外。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漫灌、喷灌、露地滴灌、膜下滴灌下马铃薯生物量、田间农艺性状、块茎商品特性等.结果表明,膜下滴灌下,马铃薯苗期到淀粉积累期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及收获时块茎产量、单株薯数、可溶性蛋白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喷灌和漫灌相比,滴灌(露地和膜下)下单株薯数、大薯比率、单株薯质量和淀粉质量分数升高,但还原糖降低.露地滴灌和膜下滴灌下,节水、高产、质优.  相似文献   

10.
试验明确了沼肥在黑色全膜马铃薯生产中增产、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效果,以秋覆膜亩施1500 kg沼渣,马铃薯生长苗期、现蕾期和花后分别按照沼液和水1∶4的比例混合,每株200 mL灌根.增产效果与其它处理差异性显著,而且能有效控制黑痣病,病薯率、病情指数都明显好与其它处理.  相似文献   

11.
用多年收集和选育、引进的云南马铃薯30个品种,以在宣威推广种植面积较大的宣薯4号为对照品种,在宣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马铃薯品种展示园进行抗旱性、丰产性和稳产性评价鉴定,筛选适宜当地种植抗旱、丰产的马铃薯品种和育种材料。结果表明:结合根提拉力和产量作为评价旱作马铃薯抗旱种质资源和筛选马铃薯抗旱品种的主要技术指标,05-290、05-363、S03-3276、夏波蒂、05-287、04-016、05-188、宣薯5号、05-225、丽薯200202均高于对照,表现出显著抗性,是较为抗旱的品种。   相似文献   

12.
针对惠州市冬种马铃薯种植田块较小、时间短、含水量高、皮薄和机收时容易伤薯等特点,设计开发了新型的冬种马铃薯收获机.该机采用工农-12K"手拖"为动力,一次完成翻土、薯土分离、薯草分离和平铺等作业.为此,介绍了其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并着重阐述了关键组成部件的设计及主要特点.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该机伤薯率低,明薯率高,作业质量符合农艺要求;机具结构设计合理,为南方冬种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正>云南是我国西南鲜食用、加工用和种用马铃薯优势区典型省份,马铃薯种植分布广、鲜薯产量高,已逐渐成为当地保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是,受天然地理条件、种植习惯等因素影响,云南马铃薯生产方式整体粗放落后,机械化水平非常低,已严重制约了马铃薯产业全面发展。一、云南马铃薯种植特点和分布近年来,云南马铃薯种植面积呈扩大趋势,2013年种植面积超过1068万亩,鲜薯产量达1355万吨,  相似文献   

14.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为阳离子醚化剂,采用预干燥干法制备出取代度为0.3903的高取代度阳离子变性淀粉絮凝剂,并将其与聚合硫酸铁复配使用。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出最佳絮凝工艺:阳离子淀粉质量分数为0.15%、聚合硫酸铁质量分数为0.15%,废液初始pH值为7.0。经过絮凝处理的马铃薯淀粉生产废液的化学需氧量去除率(COD)为64.31%。  相似文献   

15.
中心组合设计法优化马铃薯薯渣固态发酵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优化马铃薯薯渣固态发酵工艺,选择发酵温度、湿度和发酵时间为自变量,产品粗蛋白含量为因变量,采用中心组合设计的方法,研究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产品粗蛋白含量的影响。利用SAS6.0和响应面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模拟得到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并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29.63℃,湿度73.86%,发酵时间54h。  相似文献   

16.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采用复合酶水解马铃薯淀粉得到低DE值麦芽糊精来制备脂肪模拟物产品。研究酶配比、复合酶添加量、底物浓度、水解时间、水解温度对产品DE值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制备工艺(100 mL反应体系):复合酶配比为中温α-淀粉酶︰普鲁兰酶=4︰6、复合酶添加量1 125 U、底物浓度20%、反应温度60℃、水解时间10 min,此条件下水解产物的DE值为2.92。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是重要的旱粮作物,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积极作用,在其生产过程中,机械化收获是促进高效生产的关键环节。目前,马铃薯机械化收获过程中会造成薯块损伤,进而容易引起薯块腐烂,影响整体品质和产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马铃薯机械化收获技术的推广应用。阐述了国内外马铃薯收获装备研究状况,探讨分析防缠绕、挖掘、薯土分离、集薯等收获技术及其过程中存在的马铃薯机械损伤情况,以期提高马铃薯机收效果。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二级输送分离装置伤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有马铃薯二级输送分离装置破皮、挤压等伤薯现象严重的问题,对马铃薯输送分离作业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确定了主要影响伤薯性能的作业参数。针对伤薯率等作业指标进行田间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通过因素编码、中心化处理和试验结果方差分析,确定了伤薯率和二级输送分离装置倾斜角度、驱动轴转速和垂直距离的影响规律,并判定了显著性因素中影响伤薯率的主次顺序:倾斜角度和转速的交互作用、倾斜角度、垂直距离。田间试验表明:二级输送分离装置伤薯率极大值为1.48%,符合马铃薯收获机质量评价技术规范(NY/T 1130-2006)要求。所获得的试验数据和结论分析可为马铃薯二级输送分离装置的结构改进和参数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科右前旗在大力发展和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中,确定马铃薯产业为全旗农业产业化的主导产业之一。但多年来,原始的耕作方式和加工手段费时费工,劳动强度大,马铃薯也大多作为鲜薯食用或用手工作坊制成淀粉、粉条出售,所获效益较低,很难形成规模。要加快产业化进程,提高薯类产业化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人,实现马铃薯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是行之有效的途经。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明不同品种淀粉薯茎秆的机械特性,以提高马铃薯机械化粉碎还田作业质量,对马铃薯收获阶段不同时期的茎秆进行物理特性分析。以北方地区淀粉薯兴佳2号、延薯4号为试验对象,采用电子万能试验机、电子天平及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等仪器设备,研究收获期内两种淀粉薯茎秆的离地高度和剪切力的变化,得出最佳打秧离地高度为9cm及破坏马铃薯茎秆的基础数据。同时,对收获3个时期、两个品种的薯秧含水率进行测量,得出越临近收获期茎秆含水率越低的规律,确定淀粉薯杀秧最佳时期;在离地高度为9cm时,分别对3个时期、两个不同品种的淀粉薯茎秆进行直径与剪切力的测量,分别拟合出淀粉薯兴佳2号、延薯4号茎秆剪切力与作物直径间的函数关系式,对比相同作物的函数关系式变化趋势,得出最佳的时间为10月7号。本研究为马铃薯茎秆粉碎机转速、切刀速度及切刀拉力等参数的设计提供了依据,并为适宜的马铃薯茎秆粉碎期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