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提高其产量一直是育种工作者的育种目标之一,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是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及千粒重,改良任何一个产量构成因素均能提高其产量,本文分别从株高和穗部性状这两个方面综述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 高产,历来是棉花主要育种目标之一.以往棉花遗传育种工作者,主要着重于单株皮棉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和选择的研究.但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以及产量诸因素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种直接选择的效果愈来愈不明显.小麦、水稻育种家早已将注意力集中到与产量因素有关的株型和生理性状的研究上,进行了矮化育种、高光效育种,使产量获得较大幅度的提高。徐风从源、库、流角度来选育小麦高产品种,提出了一些有见解的育种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单株种子产量若干数量性状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产是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冬小麦单株种子产量高低与其产量构成性状有关,不同的农艺性状对单株种子产量的作用不尽相同。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冬小麦单株种子产量与其组成因素的9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并把各性状对单株种子产量的相关部分区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进一步明确各农艺性状在单株种子产量组成中的相对重要性,从而为冬小麦高产育种提供选择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对产量与产量构成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河南省 2018 年度主要推广的40个半冬性小麦品种产量构成三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及产量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大小为穗粒数>千粒重>有效穗数>产量;简单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一致,其相关程度大小顺序均为千粒重>穗粒数>有效穗数。河南省小麦(半冬性品种)高产育种策略应注重对千粒重的选择,稳定穗粒数,挖掘有效穗数,同时一定要注意三因素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5.
黄淮麦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效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研究表明,近期育出小麦品种的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更加接近,之间的换算系数应以0.95为宜;经对新育出的品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偏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穗数(r=0.3389)>穗粒数(r=-0.3346)>千粒重(r=0.3256);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数,以穗数与之最大为0.6052,其次是千粒重为0.5198,最小的是穗粒数为0.1988;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数,又一次说明了三个产量构成因素的负相关性。根据上述分析及本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的特点,提出黄淮麦区小麦高产育种策略应增加有效分蘖数,稳定千粒重,挖掘穗粒数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冬小麦不同穗型对产量构成因素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提高小麦产量,以多穗型、中穗型和大穗型小麦为材料,通过不同密度对产量结构的调查、分析和探讨及其有关性状的研究,找出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证明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中,决定产量的主导因子是穗数,其次是千粒重,最后是穗粒数。并提出今后小麦高产育种策略应增加有效分蘖,稳定千粒重,挖掘穗粒数的潜力;并对今后黄淮北片麦区小麦高产育种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分析豫北小麦12个品种的主要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与其他各性状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千粒重(0.773)>有效穗数(0.746)>株高(0.690)>穗粒数(0.689)=生育期(0.689)。产量构成因素间,生育期与其他各性状都较为密切。在豫北地区小麦高产育种中,应注重对千粒重和有效穗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小麦单位面积产量是由亩穗数、穗粒重(一穗粒数×千粒重)构成的。各构成因素的数值大,产量就高。 高产性是由许多性状构成的综合性状,与许多基因有关,是多基因遗传。近几年来,国外不少学者对控制小麦主要性状的基因及染色体进行了研究。表2所示为小麦主要性状及其控制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日本已将染色体工程应用于小麦抗锈育种。随着遗传学研究的进展,基因工程也有可能应用于育种实践。  相似文献   

9.
<正> 小麦亩产量由亩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三个因素构成,但因自然条件和品种特性的不同,对产量的影响也各不相同,而且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影响效应又是不断变化的。弄清这一点,对小麦生产和育种都有现实意义。本文应用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方法,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以期为本地区小麦生产和育种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0.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度分析法,以甘肃省庄浪县为例对全膜覆土穴播小麦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全膜覆土穴播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几个因子中,其贡献率依次为穗/穴粒/穗千粒重成穗率穴/m2,说明每穴穗数、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在今后的推广过程中,宜选择穗大粒多及分蘖能力强的品种作为当地主栽品种,同时,采取栽培措施增加有效穗数,提高穗粒数,增加千粒重,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何贤芳  赵莉  朱昭进  汪建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7):10204-10206
[目的]寻求小麦高产和超高产育种的关键指标。[方法]以安徽省种植的10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品种(系)的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有效穗数、千粒重、穗粒数、穗粒重、单位面积粒数、穗长、结实小穗数、不实小穗数)、生物学产量、株高、收获指数等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产量与其他若干性状在相关方向和程度上均有差异,且其他性状之间相关性及差异显著性均有不同;大多数品种(系)的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中的生物学产量及穗粒重显著相关,同时某些品种(系)的产量与其他性状之间显著相关。[结论]以产量作为小麦高产及超高产育种的选择指标之一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系运用系统思想分析小麦育种问题的尝试。小麦的产量形成可视为一个系统,产量因素之间及其与环境条件的有机联系体现了系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观点;产量可分解为产量构成因素以及后者的可继续分解性体现了系统的层次性观点,据此提出在分析有关性状与产量的关系时采用分层次回归和多级通径分析方法,以避免传统的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中自变量之间仍存在的因果关系。产量构成因素决定产量体现了系统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产量构成因素的优化配置则体现了系统结构优化的观点,据此提出了研究产量结构优化的定量化方法.不同生态条件下具有不同的产量结构,这体现了系统与环境互作的观点。而杂交小麦的产量系统当考虑亲本有关性状对其的影响以及杂交 F_1产量的信息对亲本选配的反馈,则可看作是一个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3.
关于油菜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已有许多报道,但多数从育种的角度分析油菜产量构成因素对单株产量的影响。本文从高产栽培的角度对油菜的每亩株数、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和产量诸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以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产量的作用,探讨其合理的高产结构和增产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小麦上三叶性状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方法]选用10个优产小麦品种(系),采用相关及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小麦上三叶与产量构成因素问的相关性。[结果]结果表明,小麦上三叶性状与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和产量等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最后,建立了上三叶性状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最优多元回归分析方程。[结论]为西南地区小麦高产、稳产提供了参考,为小麦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冬小麦产量与群体整齐度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12个冬小麦品系为试验材料,收获后分析其产量性状、农艺性状和群体整齐度。探究有显著差异性状遗传力及群体整齐度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影响。结果表明,穗长整齐度和穗粒数整齐度与小麦产量及千粒重显著相关。育种过程中,通过提高冬小麦穗长和穗粒数整齐度增加冬小麦产量是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豫南地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是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各因素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表现不同。针对豫南地区特殊的生态条件,选用1986~1990年河南省小麦区试和南方小麦区试信阳点共56个品种(系)的试验结果,对影响豫南地区小麦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以估测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为该区的小麦高产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小麦穗部产量性状主要由总小穗数、穗粒数、穗长、不育小穗数等构成;穗部性状是典型数量性状。研究小麦穗部产量性状的遗传规律对小麦育种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已有较多科研工作者对小麦穗部性状等产量性状进行连锁分析或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麦21条染色体上均有控制穗部性状的QTL位点分布,但目前只有少数的QTL功能基因位点被克隆与应用,将优异等位变异辅助选择与聚合,有望突破传统育种局限,有助于解决小麦育种"卡脖子"瓶颈。  相似文献   

18.
遮阴条件下小麦穗粒数形成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阐明遮阴对小麦穗粒数形成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以便在果粮间作模式下采取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方法】在人工遮阴和不同果麦间作模式下(枣麦、杏麦和核麦间作),研究遮阴对小麦穗粒数形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遮阴明显降低了小麦的可孕小花数、生物量、穗粒数、穗粒重和公顷穗数等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最终导致产量降低。【结论】遮阴后小麦穗粒数的改良应更多地关注小花的分化、发育、退化和结实过程,产量的提高应更多地关注植株的生长发育、公顷穗数和籽粒灌浆过程。  相似文献   

19.
提高小麦产量潜力性状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库、源、流限制与促进进行了研究。在研究库的过程中,得出了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19对产量、物质分配、产量构成因素、生育期、开花习性和生理生化等方面的主要影响,并指出了增加产量潜力的几个途径和维持库、源平衡对产量潜力充分发挥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超级小麦育种产量突破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简述了目前小麦高产育种的研究现状与局限性,认为超级小麦育种应重视非叶片光合作用地位,提出了非叶片光合面积比值、非叶片光合贡献率的概念;并研究了它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及品种间的差异,认为植株性状的突破是超级小麦育种成功的关键,提出了实现超级小麦产量突破的育种策略与性状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