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向年,一些平胸鸟类(如鸵鸟、鸸鹋)的饲养和贸易已扩展到世界各地。这些鸟类对几种家禽疾病,如新城疫等非常易感。目前已从南非鸵鸟血清中分离到的14株新城疫病毒(NDV)的特性表明,这些鸵鸟携带有疫苗株病毒(如Lasota)和一定数量的野毒株。因此,鸵鸟可能会成为NDV的携带者并散毒。故对进口的一些鸟类如各种家禽应进行血清学检查,结果呈阳性的应通过病毒分离进行证实。  相似文献   

2.
鸵鸟新城疫病毒野毒株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鸡胚从疑似鸵鸟新城疫的送检病料中分离到 2株病毒。 2株病毒均能凝集鸡红细胞 ,且能被抗新城疫病毒 ( NDV)阳性血清抑制 ;用抗 NDV单抗 PEG夹心 ELISA测定 2株分离毒均为阳性。对其中 1株作进一步生物学特性鉴定 ,按照国际上规定的 NDV毒力判定标准测定的该毒株最低致死量致死鸡胚的平均死亡时间 ( MDT)为 54h,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 ( ICPI)为 1 .88,6周龄雏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 ( IVPI)为2 .75。结果表明 ,本分离株为鸵鸟新城疫病毒强毒  相似文献   

3.
新城疫(ND)已成为国内外鸵鸟养殖业最重要的传染病.目前我国鸵鸟群中流行的新城疫病毒(NDV)毒株的基因型与我同家禽及邻近国家和地区的NDV毒株基因型密切相关,NDV在不同种类家禽中的广泛流行,使得ND防治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国内外关于鸵鸟ND的免疫程序偶见推荐与报道[1-5],针对鸵鸟免疫前后的抗体变化情况进行科学制定免疫程序.不同年龄鸵鸟及不同免疫状态的鸵鸟在免疫前后体内抗体是如何变化的,确定这些也恰是制定鸵鸟免疫程序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4.
对分离自广西4种鸟类的10株新城疫病毒(NDV)分离株,进行HN基因的RT-PCR扩增、序列测定和分析,旨在探讨广西野鸟源NDV HN基因的分子进化特征,为科学防控新城疫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0株广西野鸟源NDV分离株HN基因的ORF全长均为1 716 bp,编码571个氨基酸,符合强毒株的基因长度特征。核苷酸同源性比较显示,2株鹧鸪源NDV分离株与NDV基因XII型同源性高达98.0%~98.1%, 5株斑鸠源和3株鸽子源NDV病毒与NDV基因VI型的同源性高达90.0%~91.9%。遗传进化分析显示,10株广西野鸟NDV分离株与我国经典强毒株F48E9、弱毒疫苗株LaSota和基因VII型NDV(我国目前应用最广的疫苗株基因型)遗传距离较远。  相似文献   

5.
鸵鸟新城疫实验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鸡源新城疫(ND)强毒株F48E9和鸵鸟源新城疫强毒株O-XJ99-12,对不同免疫状态下2~4月龄鸵鸟进行动物试验。动物发病后经剖检、组织切片、病毒分离等方法证实:鸵鸟源和鸡源新域疫病毒(NDV)毒株,经静脉和黏膜感染非免疫鸵鸟,均可引起特征性的鸵鸟ND症状和病变,对鸡胚致病力强的NDV毒株,对非免疫鸵鸟的致病力也强;鸵鸟ND的免疫临界点,HI抗体效价最低为5log2。  相似文献   

6.
从2005年山东省某鸵鸟饲养场发病鸵鸟分离出1株新城疫病毒,命名为SD01,采用一步法R-PCR扩增了该分离株F基因的重要功能区片段(535bp),并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中,进行序列测定,研究了其分子生物学特性。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株F基因裂解位点的氨基酸组成与NDV强毒株的特征性结构一致(^112R—R—Q-K—R-F^117);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该分离株在分类地位上属于基因Ⅶd型,与目前报道的鸵鸟源和其他禽类NDV毒株基因型一样,说明目前我国流行的仍然是NDV基因Ⅶ型。提示,对于鸵鸟新城疫的防治,除进行疫苗免疫之外,采取生物安全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应用已建立的新城疫病毒(NDV)强、弱毒株RT-PCR快速鉴别诊断技术,对来自广西各地疑为禽副黏病毒血清1型(APMV-1)感染的144份不同禽类的病料进行了检测,并用常规方法对RT-PCR检测为阳性的部分病料进行了病毒的分离和鉴定。结果,从鸡、鸽、鹅、鸭、鹌鹑、珍珠鸡、孔雀、鸵鸟和画眉鸟9种禽的病料样品中检测到A19MV-1,阳性检出率为64.58%(93/144);从7种禽病料中分离到29株APMV-1地方野毒株。部分分离株用NDV强、弱毒株快速鉴别技术鉴定属中、强毒株。  相似文献   

8.
鸵鸟新城疫的诊断及病原分离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陕西某鸵鸟场发生一种以呼吸困难、严重下痢、死亡率高为特征的疫, 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学检查、病毒分离,治疗性诊断确诊为鸵鸟新城疫(ND)。从发病鸵鸟分离到1株病毒,经鸡胚传3代,其血凝性逐渐稳定,致死胚均表现皮肤出现;经血凝试验(HA)及血凝抑制试验(HI)鉴定为新城疫病毒(NDV),这是陕西省首次从鸵鸟分离到NDV。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吉林省查干湖地区某番鸭养殖场的患病番鸭进行诊断,将经临床诊断疑似新城疫(ND)的番鸭组织病料通过细菌与病毒分离试验,成功分离到1株细菌和1株病毒。通过镜检观察、生化试验、HA与HI试验、分子生物学试验等,鉴定分离到的细菌和病毒为鸭疫里默杆菌(RA)和新城疫病毒(NDV)。结合临床诊断与实验室诊断,确诊番鸭死亡原因系RA与NDV混合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10.
《畜牧与兽医》2017,(6):106-110
根据发病鸽群的临床症状、病理剖检、组织病理学变化,并结合RT-PCR方法对武汉地区某鸽场疑似鸽新城疫进行了确诊,同时对分离的2株鸽源新城疫病毒(NDV)进行了HN基因结构特征及其与已知毒株的遗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两株鸽源NDV分离株HN基因片段均含有6个保守的糖基化位点。2株NDV分离株HN基因序列与参考株同源性在80.0%~97.2%,与湖北株(AY225110.HB92)、印度株(KM056357.ndv61/B1)、江苏株(GQ245832.YC-24-07-CH)、陕西株(JF795531.HX01)在同一分支上,为基因II型。研究为武汉地区鸽新城疫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广西野生鸟类中的新城疫病毒(NDV)感染状况,从4种临床健康鸟类中,采集口咽/泄殖腔棉拭子650份,通过病毒分离、RT-PCR和F基因序列测定,进行NDV感染状况调查和分子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共分离到10株NDV,分离率为1.54%;10株分离株F基因的氨基酸裂解位点基序均为112 R-R-Q-K-R-F 117,符合NDV强毒株的典型特征;分离的10株毒株中,5株来源于斑鸠,3株来源于鸽子,2株来源于鹧鸪,8株为II类NDV基因VI型,2株为XII 型。结果表明,我国野鸟中流行的NDV以II类基因VI型强毒株为主,但已出现了新基因型(基因XII型)。因此,应加大对野鸟NDV监测的力度,防止其将病毒传染给家禽,同时应开展当前疫苗对NDV XII型的免疫效果评估。  相似文献   

12.
新城疫病毒(NDV)为RNA病毒,突变频率高,已进化出21种基因型.NDV强毒株引起的新城疫(ND)对我国养禽业造成巨大威胁.疫苗株与流行株基因型的不匹配导致疫苗效果不佳,影响了ND的防控.NDV可感染多种家禽,在不同宿主中流行的NDV基因型不同.目前,缺乏对我国家禽中NDV流行基因型的系统分析,影响了针对不同家禽ND...  相似文献   

13.
采集送检实验室的鸡和鸭的咽拭子及泄殖腔拭子,处理后进行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的RT-PCR检测以及病毒分离鉴定,对获得的分离株进行F基因高变区测序分析并构建遗传进化树.结果显示,采集的样本经RT-PCR扩增得到NDV特异性目的条带,接种鸡胚获得的病毒分离株具有血凝活性,两株...  相似文献   

14.
11株新城疫病毒广西分离株NP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基因库中新城疫病毒(NDV)的NP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应用RT-PCR技术对广西在2000~2003年暴发新城疫的鸡群中分离的11株NDV毒株NP基因进行RT-PCR扩增和序列测定,拼接出11个NDV广西分离株的NP基因的全序列,10个NDV广西分离株的NP基因阅读框的核苷酸序列全长均为1470 bp,编码489个氨基酸,它们的NP基因核苷酸全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全序列与10个已发表的NDV参考株的NP基因全序列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4.8%~98.2%,氨基酸同源性为89.8%~99.4%.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对广东地区某鸽场疑似鸽新城疫病毒感染的鸽群进行病原学诊断,试验采用血凝试验(HA)、血凝抑制试验(HI)、F基因扩增及序列测定等一系列综合试验对其进行病原学鉴定。结果表明:该分离株具有血凝活性,且这种血凝性可被新城疫病毒(NDV)标准阳性血清抑制,而不能被减蛋综合征病毒(EDSV)、禽流感病毒(AIV)-H5、AIV-H7、AIV-H9阳性血清抑制;用针对NDV F基因设计的特异性鉴定引物对该分离株进行PCR扩增,可扩增出相应的目的片段;该分离株与天津分离株AG/Tianjin/07的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高达99%。说明该分离株为鸽新城疫病毒,命名为Pigeon/Guangdong/SD54/2006。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基因Ⅶ d亚型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的分子流行病学及遗传变异规律,作者对2008年分离自江苏地区16株具有一定代表性NDV分离株的F和HN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根据F基因和HN基因序列绘制的2个遗传进化树基本一致,表明分离株中不存在囊膜糖蛋白基因发生重组的NDV;同时,HN蛋白线性表位发生E347K突变的变异株的分离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基因Ⅶd亚型变异株的出现应引起相关领域从业者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我国部分地区新城疫病毒的流行现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近年来由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宿主分离到的新城疫病毒(NDV)野外分离株中,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16株,用RT PCR技术扩增其F基因重要的功能区片段,进一步进行克隆和序列测定.参照国内外已发表的部分毒株的F基因序列,构建了59株NDV的遗传进化树,分析其毒株间的遗传进化关系.序列分析表明,所扩增的目的片段长度为535bp,所分离的毒株在分裂位点的氨基酸顺序为112R-R-Q/R-K/R-R-F117,均相当于NDV的强毒株.通过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16株分离株中有13株为基因Ⅶ型NDV,说明目前基因Ⅶ型NDV所引起的新城疫在国内呈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两种禽源新城疫病毒分离株F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鸡胚分离结合血清学鉴定,从近几年江苏省及河南省分离到来自鸡和鸽子的6株新城疫病毒(NDV).病毒蚀斑纯化后,选取3个克隆利用RT-PCR技术扩增F基因重要功能区片段,在对PCR产物直接序列测定分析基础上,选取一致克隆株进行全长F基因克隆、序列测定分析.根据分离株序列与GenBank中NDV相关毒株序列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所分离的6个分离株归属为3个NDV基因型,其中有基因VIId亚型(3株)、基因VI型(2株)和基因Ⅱ型(1株).这6株NDV的F蛋白裂解位点的氨基酸序列均为112R-R-Q-K-R-F117,属于NDV强毒株典型序列.  相似文献   

19.
2005-2006年流行的致病性鹅新城疫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能导致鹅临诊疾病的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进行监测,2005-2006年从江苏、安徽2省不同地区的发病鹅群分离、鉴定了10株NDV,并对其中8株病毒的部分生物学特性及分子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测定结果表明8株病毒皆为NDV强毒株.对融合蛋白(F)和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基因序列的分析发现,8株病毒中有7株病毒在基因型分类上属于基因Ⅶd亚型,并与1997-2001年间流行的对鹅具有高度致病性的NDV高度同源(95.5%~99.8%),而且这7株病毒的F、HN蛋白具有出现于2001年以前流行的致病性鹅NDV的绝大部分特征性氨基酸,进一步说明这些特征性氨基酸非常保守,可以作为对鹅具有高度致病性的NDV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新城疫病毒(NDV)西藏分离株的免疫效果,以便控制当地NDV的流行,保障禽类健康,试验采用灭活油乳疫苗的制作方法,对藏鸡新城疫病毒(NDV)弱毒株FX10进行了灭活油乳疫苗的研制,并将其免疫效果与商品灭活疫苗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自制灭活油乳疫苗的各项指标均达到疫苗要求,并能达到商品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说明NDV弱毒株FX10可作为疫苗候选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