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土高原沟壑区退耕还林优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一 ,由于其作为一项大型工程来建设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技术操作又十分复杂 ,所以急需系统的科技体系指导 ,特别是其优化模式及配套技术等关键科技问题 ,都亟待研究解决。本文以退耕还林工程典型立地黄土高原沟壑区为研究对象 ,引入系统动力学等多种先进理论和技术 ,采取试验站点观测与广泛调研集成等 5个结合的技术路线 ,横跨自然科学、经济科学、社会科学 3大领域 ,共获取原始数据10 0 0 0多个 ,对退耕还林的优化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 ,提出了黄土高原沟壑区山西省乡宁县试验点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最优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油松×侧柏×花椒×刺槐模式 ,并提出了配套技术及模式机理。 相似文献
2.
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是制约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群众收入是黄土高原地区乃至全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为了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2000年,以中国西部为重点,国家 相似文献
3.
甘肃黄土高原沟壑区文冠果种植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冠果又名木瓜,植物分类上属无患子科文冠果属,为落叶灌木或乔木,寿命可达200余年,树高可达8米,胸径可达90厘米,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野生资源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次生林区,陕西、甘肃、山西、青海、内蒙古相对较多,宁夏、河南有散生孤立树木或小群落,吉林、辽宁、黑龙江也有少量分布,是北方特有的优良木本油料树种。文冠果种子含油率为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沟壑区一直是我国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地区,1991年,位于黄土高原沟壑区的陕西省长武县和甘肃省泾川县被列为全国首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试验示范县,以使水土保持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由于农田防护林能保护农田,防御或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危害,保障农业生产的稳产和高产,所以,农田防护林的经营和发展也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探索农田防护林建设的新路子,保证其健康发展,我们对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农田防护林建设有一定代表性的长武县农田防护林的发展历史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经营对策,以期指… 相似文献
5.
南酸枣 (ChoerospondiasaxillarisBurtt.etHill)为漆树科、南酸枣属 ,属珍稀濒危树种。别名酸枣、山枣、五眼果、花心木。主产我国长江以南的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浙江、福建、江西等省 ,为亚热带树种 ,是落叶大乔木 ,为速生的用材树种和良好的园林观赏树种。木材色纹美观 ,材质柔韧 ,收缩率小 ,耐腐蚀。枝、叶、树皮及果实具有多种功用 ,极具开发价值。为丰富北方造林和园林用树种 ,我们于 1999年试引南酸枣 ,经过近几年的观察 ,尤其经历了 2 0 0 2年冬季的极低温 ,南酸枣一年生苗安然无恙 ,表现出极好的适应性 ,初步认… 相似文献
6.
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刺槐和油松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碳密度及其分配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基于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刺槐人工林和油松人工林样地调查数据,分析其生物量、碳含量、碳密度及其分配规律,为该地区人工林碳效益估算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12年生刺槐人工林和12年生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与生物量实测的方法,研究刺槐人工林和油松人工林乔木不同器官、灌草层和枯落物层生物量,以及刺槐人工林和油松人工林乔木层、灌草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刺槐人工林乔木层平均碳含量(468.44 g·kg -1)低于油松人工林乔木层平均碳含量(512.77 g· kg -1);刺槐林乔木各器官碳含量为458.00~496.96 g·kg -1,不同器官碳含量表现为干>枝>叶>根>皮,油松人工林乔木各器官碳含量为503.83~536.27 g·kg -1,不同器官碳含量依表现干>叶>枝>皮>根;刺槐林草本层、灌木层及枯落物层平均碳含量分别为390.52,398.72和402.82 g·kg -1,油松林草本层、灌木层及枯落物层平均碳含量分别为413.17,436.85和414.03 g·kg -1;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刺槐林和油松林土壤碳含量依次降低,0~10 cm土层土壤含量显著高于10~20,20~30和30~50 cm土层;刺槐林0~50 cm 土层土壤平均碳含量(4.96 g·kg -1)高于油松林(4.45 g·kg -1);刺槐林植被层生物量为54.80 t·hm -2,乔木层、草本层和灌木层分别占95.88%,2.65%和1.46%;油松林植被层生物量为24.37 t·hm -2,乔木层、草本层和灌木层分别占93.43%,5.17%和1.40%;刺槐林枯落物层生物量和碳密度分别为1.36和0.55 t·hm -2,分别是植被层的2.48%和2.12%,油松林枯落物层生物量和碳密度分别为0.92和0.39 t·hm -2,分别是植被层的3.78%和3.09%;刺槐林和油松林土壤层碳密度分别为31.15和24.35 t·hm -2,0~10 cm土壤层碳密度较高,分别占0~50 cm土层土壤碳密度的40.19%和38.73%;刺槐林植被层生物量(54.80 t·hm -2)高于油松林植被层生物量(24.37 t·hm -2);刺槐林和油松林生态系统总碳密度分别为57.60和37.38 t·hm -2,且均表现为土壤层>植被层>枯落物层。【结论】刺槐林和油松林植被层生物量表现为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生物量均以树干占比最大,分别为40.02%和37.29%;2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主要分布在土壤和植被中,且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7.
<正>山苍子属樟科落叶小乔木,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省区,多与杉阔混生于丘陵低山的沟溪山涧旁。山苍子的果实富含柠檬醛,成熟果实经蒸馏加工得山苍子油,其得率可达4%~6%,山苍子油的柠檬酸含量达70%~80%,而柠檬酸是一种用途十分广泛的香料工业原料。山苍子油是我国大量出口创汇的大宗传统的林产品。林区群众长期以来就有加工山苍子油的习惯,在正常年景下,山苍子油每吨价格5~7万元,加工户每加工1t山苍子油需山苍子果实25t左右,可获纯利约5000元,林农由此而获得不少效益。 相似文献
8.
9.
甘肃省实施退耕还林已有5年了.5年来甘肃省根据国家的总体部署,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于退耕还林工程之中,较好地完成了任务.2003年是甘肃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最为繁重的一年,任务总量达800万亩,其中退耕还林400万亩,荒山造林400万亩,比前4年645.7万亩任务的总和还多100多万亩. 相似文献
10.
刺槐--退耕还林工程的先锋树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刺槐根系发达、适生范围广、适应性强、综合经济价值高等方面,分析了刺槐之所以适用于退耕还林工程的诸多优点,并简单介绍了刺槐的育苗、造林技术及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11.
芦维忠 《绿色中国(A版)》2003,(2):39-40
甘肃省天水市实施退耕还林工程3年来成效显著,国家林业局2002年在天水召开了退耕还林现场会,研究总结天水市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实践经验,对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文章以夏季、春季两个季节对黄土丘陵区林一草边界不同层次深度土壤温度的水平梯度分布特征作了比较分析,并应用DEI(5%)法对边界进行定量判定.结果表明:林地各层次土壤温度一般都低于草地;土壤温度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6:00左右;边界不同层次土壤温度水平分布在日变化不同时间上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林一草边界土壤温度在夏季与春季具有不同形态的水平分布特征;林缘处土壤温度在夏季处于中等水平,而在春季处于最高水平;夏季林一草边界边缘效应的宽度为8~16 m、边缘效应宽度的最大值一般出现在12:00~16:00,春季林一草边界边缘效应的宽度为6~12 m、边缘效应宽度的最大值一般出现在10:00~12:00.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酸枣直播后当年苗木的生长规律,开展了不同播种时间出苗率、生长量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酸枣的高生长量主要取决于酸枣的播种时间。直播Ⅰ(4月25日)和直播Ⅱ(5月6日)高生长量之间无差异,与直播Ⅲ(5月16日)之间有差异,直播Ⅰ和直播Ⅱ较直播Ⅲ高生长量分别提高24.7%和21.8%;不同播种时间之间在酸枣苗粗度生长方面差异显著,4月下旬播种的地径生长量最大,5月上旬播种的次之,5月中旬播种的粗生长量最小;酸枣直播建园在该区域播种时间应以4月下旬或5月上旬为宜;酸枣幼苗抽梢展叶后进入初生期,生长35~42d,之后进入速生期,快速生长50d,地径快速生长期在7月上中旬至8月中旬,8月下旬停止生长。 相似文献
15.
Water is the key factor in vegetation growth in a loess area. Researchers have been keen on the study of tree transpiration
for a long time.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and practical instruction for vegetation reconstruction and recovery in a loess
area, the paper measured and calculated the water consumption of potted Platycladus orientalis, Robinia pseudoacacia, Armeniaca vulgaris and Pyrus hopeiensis separately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from Apr. to Nov.). The four were the main afforestation species in a loess area of
western Shanxi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water balance. Using data on soil water dynamics and the range of available moisture
on potted mature tre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supply and consumption and soil moisture availability and deficit state
were analyzed. Several conclusions are listed as follows: 1) In the dry year (2002),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the precipitation
was 430.7 mm and the water consumption of potted trees was from 430 to 490 mm. More water consumption and less available water
supply occurred, showing a serious water deficiency. In the rainfall-rich year (2003),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the precipitation
was 870.2 mm and the water consumption of potted trees was from 480 to 515 mm. Due to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the water budget balance was slightly affected in May and November. 2) The curves of soil water content of different species
had similar annual changes, although the trends were different in the same month, and those of the same tree species in different
test plots also had different trends in the same month. 3) Non-available soil water content of Platycladus orientalis, Robinia pseudoacacia, Armeniaca vulgaris and Pyrus hopeiensis was less than 8.0%, 8.4%, 9.2% and 9.7% respectively, which indicated that Pyrus orentalis used water more efficiently than the others. In the dry year (2002), for several months, soil water content of potted trees
was lower than its threshold value for non-available soil water content, which could influence the healthy growth of trees.
After supplements of precipitation of winter in the year and spring in the next year, soil water content was higher than the
lower limit of soil readily available moisture content, which implied that a balance between inter-annual water supply and
consumption could be maintained.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6, 42(9): 18–23 [译自: 林业科学] 相似文献
16.
以枣Ziziphus jujuba var. inermis、君迁子Diospyros lotus和拐枣Hovenia acerba等几种高Vc植物为材料,对叶片Vc含量及Vc存在形态(总Vc、氧化型Vc、还原型Vc)的年变化、日变化及随叶龄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叶Vc的年变化明显,枣叶Vc累积高峰在9月,君迁子叶则在5~7月,而拐枣叶Vc的存在形态变化极大.植物叶Vc亦存在日变化,总Vc积累高峰时间在中午.此外叶Vc随叶龄不同而变化,一般以稳定叶中Vc含量较高.因此,对高Vc植物Vc含量和存在形态的变化规律的认识,为科学地合理加工利用植物Vc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黄土丘陵区梨枣树氮、磷、钾施肥效应与施肥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3因素2次D-饱和最优设计,通过大田试验建立氮、磷、钾施肥量与梨枣产量和品质综合评分的效应函数.结果表明,氮、磷、钾肥对梨枣产量的作用顺序为:钾肥>磷肥>氮肥;氮、磷、钾肥对梨枣品质的作用顺序为:钾肥>氮肥>磷肥.采用频率分析法对各效应函数进行寻优结果表明:梨枣目标产量在23 000 ~27 000kg·hm-2,95%置信区间的优化施肥量为N 272 ~499 kg·hm-2、P2O5 204 ~297 kg·hm-2、K2O 243~323 kg·hm-2;梨枣品质综合评分在85分以上,95%置信区间的优化施肥量为N407~737 kg·hm-2、P2O5158 ~306 kg·hm-2、K2O285 ~376 kg·hm-2;梨枣高产优质的最优施肥量为N 407 ~499 kg·hm-2、P2O5 204~297 kg·hm-2、K2O 285~323 kg·hm-2. 相似文献
18.
张秀斌 《绿色中国(A版)》2001,(11):9-12
陕西、甘肃、青海三省三北工程资金投资到位率高 ,使用效果较好 ,工程计划执行较好 ,超额完成造林任务。但在编制计划时 ,存在上下级衔接不够紧密、计划部门同工程管理部门沟通不够、工程建设资金统计口径不一等问题。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对加强管理提出 3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青杄进行物候、表型、生长情况、抗性等各方面的观测和调查研究表明:青扦在本地成活率高,适应性较强;耐荫,喜温凉气候;生长快,生长状况良好。适宜在甘肃省河张掖地区大面积推广栽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