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机深松整地技术是指利用深松机械作业,不翻转土层,保持原有土壤层次,局部松动耕层土壤和耕层下面土壤的一种耕作技术。深松深度一般在25~30厘米,以打破犁底层为目的。  相似文献   

2.
农机深松整地技术是指利用深松机械作业,不翻转土层,保持原有土壤层次,局部松动耕层土壤和耕层下面土壤的一种耕作技术。深松深度一般在25~30厘米,以打破犁底层为目的。  相似文献   

3.
分析双翼深松铲耕作行为是探究双翼深松铲耕作机理和优化深松效果的前提。本文采用离散元法建立了双翼深松铲的耕作模型,分析了深松过程中土壤扰动、土壤运动及双翼深松铲的受力情况。结果表明:在双翼深松铲的工作过程中,各层的扰动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耕作层、犁底层和心土层;双翼深松铲对土壤的扰动呈“扇形”分布,对土壤的扰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土壤抬升、土壤的破碎和不同层土壤的混合等方面,犁底层与耕作层的混合程度大于犁底层与心土层;土壤颗粒最大运动速度下各方向数值从大到小依次为z方向、x方向、y方向;双翼深松铲在0.8 m/s耕作速度、300 mm工作深度的工况下,其土壤扰动系数为63.9%,土壤膨松度为11.1%,地表平整度为22.43 mm;双翼深松铲受到的阻力主要来源于土壤对深松铲前进的阻碍作用,双翼深松铲向上抬升土壤也受到了一定的阻力,土壤对双翼深松铲的侧面挤压作用力较小。  相似文献   

4.
锡林郭勒盟在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同时,采用了机械深松技术。土地免耕播种两三年以后,由于土壤板结,必须进行机械深松。深松技术具有少扰动土壤上下层使土壤疏松、增强土壤通透性、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提高土壤蓄水保墒和抗旱防涝能力功能。使作物根系发达,增产增收。为保护性耕作技术在锡林郭勒盟应用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农机深松技术是针对近年来土壤板结情况进行的一次耕作制度改革,在河北省已开始深松作业项目实施工作。所谓机械化深松是指不翻土的耕作作业,在不打乱原有土壤结构的情况下,利用机械松动土壤,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  相似文献   

6.
20210301带翼深松铲深松土壤扰动行为仿真与试验//DOI:10.25165/j.ijabe.20211401.5447揭示带翼深松铲深松土壤扰动行为有助于深入理解带翼深松铲与土壤的相互作用规律,进而为带翼深松铲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基础。该研究综合利用离散元法和室内土槽试验,研究了带翼深松铲对土壤宏观和微观扰动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翼铲主要对其上方土壤的扰动范围和破碎程度产生影响;带翼深松铲的铲尖段、犁底层圆弧段、耕作层圆弧段、直柄段受到的牵引阻力分别占69.53%、25.22%、4.73%、0.52%;带翼深松铲对不同深度土壤的侧向扰动范围和破碎程度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耕作层、圆弧段犁底层、铲尖段犁底层;增加翼铲使圆弧段犁底层、耕作层、铲尖段犁底层土壤扰动面积分别增加47.52%、7.74%和4.59%,同时使总牵引阻力增加36%。与不带翼深松铲相比,带翼深松铲耕作后的土壤蓬松度、土壤扰动系数、地表沟槽宽度和犁耕比均不同程度的增加。离散元仿真与土槽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表明离散元仿真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带翼深松铲的耕作过程。  相似文献   

7.
常见的耕地土壤病有以下10种:1.耕作层变浅在长期不深耕深松和机械耕作碾压、践踏条件下,耕地土壤耕作层由过去的20~30公分变为15公分左右,加之降雨、灌水沉实,“犁底层”位置上移并加厚,成为坚硬深厚的阻隔层,阻碍土壤水分、养分和空气的上下运行,阻碍作物根系下扎延伸,土壤蓄水减少,抗旱性能下降,土壤养分有效性和作物营养状况恶化。  相似文献   

8.
李参 《北京农业》2012,(22):38-39
<正>1旱地机械化深耕深松技术前茬农作物收获收后,用804拖拉机配套三铧机械翻转犁深耕,耕深为20~25厘米。经试验,耕层由原来的15厘米加深到25厘米,可使土壤每公顷多蓄水600米~3以上。1SQ-340型全方位深松机,采取只疏松土层不翻转土壤的保护性抗旱耕作法,利用全新的梯形框架式深松部件对土壤  相似文献   

9.
正机械深松技术是保护性耕作的四大核心技术之一,该技术是在不打乱土壤土层结构,保持熟土在上,生土在下的情况下,利用深松铲松动土壤,创造虚实并存的土壤构造,解决土壤虚实度过大问题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深松有效打破犁底层,加深了耕作层,提高了土壤通水透气度,推广并应用该技术是农业耕种领域内的一场技术革命,可分为全方位深松和间隔深松的方式,不需要年年进行,应视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及土壤疏松情况灵活掌握深松间隔期,一般三年深  相似文献   

10.
<正>机械化深松技术是不翻土的耕作作业,是在不打乱原有土层结构的情况下,利用机械松动土壤,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的耕作技术。机械化深松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通透性,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利于作物扎深根,起到涝能蓄水,旱能提墒的效果。应用这一技术可较大幅度的提高农作物产量。1农机深松项目实施情况现有耕地面积105.32万亩,拜城县水土光热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具有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新疆维吾尔  相似文献   

11.
1、深耕松土保墒。长期浅耕及机械的田间作业会将土壤压实,在距地表16—25厘米处形成坚硬、密实、黏重的犁底层,阻碍雨水下渗。深耕松土就是使用深松机械将犁底层耕松,创造疏松深厚的耕作层,深度宜30厘米左右。深耕松土要抢时间进行,夏季进行效果最好,春耕宜浅不宜深。深耕松土后及时耙耱,使土壤平整细碎。一般深耕后耙耱可使耕层水分提高10~30%。  相似文献   

12.
<正>由于传统耕作方式影响,土地多年得不到深松,土壤耕作层显著变浅、犁底层逐年增厚、耕地日趋板结,制约了粮食产量的提高。在农业生产上,要想获得粮食丰产丰收,不仅需要有优良的种子,足够的肥料,控制病虫害的方法手段,还需要有先进适用的机械化技术做为支撑。机械化深松技术作为一项先进的农机化耕作技术,在农业生产中能够创造较好的播种条件。一、深松作业的机械化技术机械深松的目的是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层,增强  相似文献   

13.
<正>1机械化深松技术的好处机械化深松技术是在不翻土、不打乱原有土层结构的情况下,通过深松机械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耕层深度的耕作技术。一是深松促进土壤蓄水保墒,增强抗旱防涝能力;二是促进农作  相似文献   

14.
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是通过拖拉机牵引深松机或者带有深松部件的联合整地机具,进行行间或全方位土壤耕作的机械化整地技术。该技术可在不翻转土垄、不打乱原有土层结构的情况下,打破坚硬的犁底层,加厚松土层、改善土壤耕层结构,从而增强蓄水保墒和抗旱防涝能力,能有效改良土壤、增强粮食等作物基础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5.
机械深松整地技术是提高地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实行以机械深松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不翻转土层,保持原有土壤层次,局部的松动耕层土壤和耕层下面的土壤,作业深度一般为30—50厘米,打破犁底层,创造良好的耕层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为作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相似文献   

16.
彭辉 《新农村(黑龙江)》2012,(7):243-243,266
机械化深松整地是不翻土的耕作作业,是在不打乱原有土层结构的情况下,利用机械松动土壤,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创造虚实并存土壤结构的耕作技术。机械化深松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利于作物扎深根,起到涝能蓄水,旱能提墒的效果;有助于气体交换,矿物质分解、活化微生物、培肥地力,是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内容之一。机械化深松技术顺应了当前倡导发展低碳农业的大趋势,应用该技术在不增加投入的前提下,既可较大幅度的提高农作物产量,又可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农机深松整地技术是利用大功率的农机机械设备,对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改良,在不翻土、不打乱原有土层结构的情况下,通过深松机械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耕层深度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本文主要探讨昌吉地区农机深松整地技术及推广措施。1农机深松整地技术1.1农机深松原理应用农机深松整地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农田土壤容重,增加土壤颗粒间的空隙度,进一步改善土壤通透性。同时还能使耕作层疏松,吸收水分养分能力提高,促进作物更好的利用水  相似文献   

18.
农机深松作业是通过拖拉机牵引深松机或带有深松部件的联合整地机等机具,进行行间或全方位深层土壤耕作的机械化整地技术。应用这项技术可在不翻土、不打乱原有土层结构的情况下,打破坚硬的犁底层,加厚松土层,改善土壤耕层结构,从而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和抗旱防涝能力,能有效增强粮食基础生产能力,促进农作物增产、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9.
机械化深松技术是不翻土的耕作作业、是在不打乱原有土层结构的情况下,通过深松机械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耕层深度创造虚实并存土壤构造的耕作技术。此技术是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技术之一,应用这一技术可较大幅度的提高农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20.
正农机深松作业是通过拖拉机牵引深松机或带有深松部件的联合整地机等机具,进行行间土壤耕作或全方位深层土壤耕作的机械化整地技术。应用这项技术可在不翻土、不打乱原有土层结构的情况下,打破坚硬的犁底层,加厚松土层,改善土壤耕层结构,从而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和抗旱防涝能力,能有效增强粮食的基础生产能力,促进农作物增产、农民增收。一、农机深松整地的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发展农机深松整地作业。2009年10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