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1 毫秒
1.
阐述了森林成熟的概念、森林成熟在林业生产中的意义,以及在实际生产中如何确定森林成熟年龄。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林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森林经营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森林经营的理念也在随之变化和发展。本文提出“林木市场成熟理论”并主张用其指导商品林经营,深入分析林木市场成熟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并从背景、方法、应用、成效和研究内容几个方面介绍林木市场成熟与经济成熟的区另1。  相似文献   

3.
程鹏 《中国林业》2008,(24):8-9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自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概念已在全球获得了普遍认同,林业发达国家都开始调整和改造传统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并组织、研定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自建国以来,我国照搬了前苏联二三十年代的森林经营思想,森林经营方案的制定以数量成熟和工艺成熟为指导,森林经营追求的目标是最大限度的取得产品数量的收获,这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使森林培育经营过程很难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使林业企业很难适应高层经济的特点,并立足于市场竞争。文中提出应当重新认识森林的成熟问题,确立经济成熟在编制森林经营方案中的指导地位。并阐述了森林经济理论的两个学派,森林经济成熟理论的发  相似文献   

5.
重视森林的多效益性、商品林经营以经济效益为核心、森林永续利用有了新的内涵等特点都表明现代林业经营不同于传统林业;在现代林业经营条件下,传统森林经理理论和技术存在较多问题,为了适应林业生产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科的发展与变革,森林经理学理论和技术必须进行革新;面向生产实践融入现代科学技术成就,更新学科内容,实现学科突破,扩展森林经理学的研究领域,调整原有理论体系结构,增强学科对生产实践的指导能力等都是森林经理学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法正林林业是与工业经济相适应的森林经营,二百年里曾两度恢复荒芜衰退的德国森林,现在称为传统林业.适应自然林业、近自然林业是近百余年来批判、纠正法正林林业缺点、弊病而酝酿发展起来的,是在充分认识森林从其诸多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与当今知识经济相适应.欧洲已普遍接受近自然林业的经营思想,日本、北美也给予了广泛重视,因此可以认为近自然林业已是当代世界林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传统林业、现代林业都是产业,都把森林、林地当作资本,重视生长量、蓄积量、木材产量的增长.近自然林业兼顾了环境、自然保护以及其它社会效益,认为没有必要把过多森林划为自然保护对象.自然保护是社会事业,将完全依靠政府财政维持.  相似文献   

7.
世界林业发展理论的演变历程充分说明,人类对森林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发展和创新始终伴随着林业的发展过程。随着林业实践的不断发展,在17世纪德国创立的森林永续利用理论基础上,先后又出现了森林多功能论、林业分工论、新林业理论、木材培育理论,自然林业理论,生态林业理论及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可以说:一部世界林业发展史也是一部林业发展理论不断创新,不断调整人与森林关系的演变史。世界林业经营理论经历了4次大的飞跃,每一次理论上的飞跃都对当时的林业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人们对以生态效益为主的森林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并呈现多样化趋势,传统的森林经营理论已经明显不适应实际林业生产的需要。特别是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后,以获取木材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森林经营思想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森林经营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和理论指导。河北省自1996年开展森林分类经营试点以来,通过在部分地区的森林经营改革试验,对森林经营的作业模式、作业类型、技术方法等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9.
基于现代林业思想对当前林业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国际林业经营理念发生了较大变革,提出了较多新的森林培育和经营理念模式。我国现代林业论的思想内涵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传统林业观以木材永续经营利用为基本原则,这使林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以主要树种造林和经营技术为主导,难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林业意为“和谐林业”,以实现“人地共荣”为目标,体现在林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主要是培养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结构单元进行经营的综合型管理人才;要求课程设置体现以生态系统理论、环境保护与建设科学理论、生态经济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主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林业正处于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跨越的进程中,这就要求森林防火事业也必须跟上现代林业建设的步伐,由传统森林防火进入现代森林防火。现代森林防火与传统森林防火不但具有时限上的差异,更主要的是存在着内在质的不同。这些内在质的不同,表现在进行森林防火的目的、组织管理体制、战略对策以及指挥行为等方面的特征上。本文依据现代林业和现代森林防火的内涵与我国林业的“五大转变”,对现代森林防火的特征,做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关于非公有制林业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非公有制林业的范畴进行了理论阐述,澄清了易混淆的概念,进而将现阶段我国非公有制林业分为4个大类12个组成部分。介绍了“林业市场交易循环流向图”,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林业市场交易循环中家庭、企业、政府三者的有机联系,我国林产品市场的“二元结构”及林业要素市场的特殊性。最后分析了非公有制林业与林业分类经营的关系,认为林业分类经营的理论与实践为非公有资本进入林业产业提供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2.
森林分类经营的基础和技术条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林业分类经营的实质是森林分类经营”这一认识基础上,对“林业分类经营”在指导全国和区域林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做了客观的分析和定位,同时提出森林分类经营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是“森林立地分类”和“森林群落分类”;要实施分类经营,必须建立和完善针对不同林种的森林经营技术体系.文中还对森林永续利用原则的现实意义和法正林理论的核心内容及其在用材林经营中的作用做了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3.
生态林业,高效林业与林业分类经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林业分类经营是中国林业发展之路,生态林业是应用理论和技术原则,高效林业是目标,集约经营是技术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新经济体制,它们之间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林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德国森林经营历史经验的借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者介绍了德国森林经营理论的阶段性特征,包括:德国人工造林思想的形成和“森林永续利用理论”的诞生、膨胀的工业化对木材的需求和“土地纯收益理论”的诞生、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认识和“接近自然的林业理论”的诞生、国家对林业的扶持和“林业政策效益理论”的诞生.我国林业正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借鉴德国森林经营的经验,对于我国的林业改革和选择适合我国特点的森林经营模式,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西和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分散生产的林农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林农个体经营和林业规模经营性质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公益林补偿低,森林资源保护形势严峻;林业生产短期效益有限,导致林农对从事林业生产热情不高;在林业生产中林农经营、管理等技术能力相对较差;资金投入不足;林业科技服务工作滞后;管理机制不健全、制度...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当前商品林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商品林与传统林业的区别,商品林的基本特性,商品林理论以及与公益林和林产工业的关系,提出了商品林是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产物,它与传统林业具有本质区别:商品林与公益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商品林主要是解决林业的次要问题;商品林的发展要在体制上创新,必须树立商品林就是商品的意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商品生产一般规律的商品林经营管理模式;商品林最终发展有赖于林业市场繁荣和政策引导,同时对商品林经营管理有关政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丰富的森林资源促进了第2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和高速发展。此后,林产品市场供求、生产经营和产业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文中分析了日本森林资源和森林经营现状、木材供求和森林功能多样化的趋势,以及林业政策、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的动向,以期为理论研究和业务决策提供参考。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期过后,木材需求量减少,自给率维持低位。近年来,日本林木进入集中主伐利用期,社会对森林生态环保需求增大,森林经营面临着规模过小、国有林缺乏经营活力、年轻劳动力减少等问题。日本森林经营管理创新的重点包括提高科技贡献率、改革林业特别是国有林的生产经营体制、提升森林在生态与环境和经济减贫等多方面价值。目前,上述创新已经效果初现,也是今后日本林业改革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澳大利亚的森林经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满足发展林产工业和保护环境的双重要求, 近20年来澳大利亚显著改进了森林经营, 其核心是在景观层次上考虑木材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问题。具体措施包括分类经营、拟态经营、健康经营、经济经营、多目标经营、社会化经营、认证经营和安全经营等, 从森林的宏观格局配置到经营作业实施, 从管理体制到技术规程, 从人员素质提高到劳动安全, 进行了全面的调整, 走上了具有明显的现代特征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应借鉴其有价值的经验, 坚持以现代林业的思想指导森林经营, 实行差别经营政策, 完善技术体系, 培养有现代经营理念的人员, 加快推进现代林业, 为完成新时期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任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