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蝗虫微孢子虫与绿僵菌协调使用对东亚飞蝗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亚飞蝗三龄蝗蝻为试虫,室内生物测定蝗虫微孢子虫与绿僵菌对试虫的毒力,并研究了这两种病原物以5种比例联合使用的各方面效果。结果表明,蝗虫微孢子虫与绿僵菌对东亚飞蝗LD50分别是7.72×104个/g和5.04×105个/g。两者联合使用增效显著,其中绿僵菌与微孢子虫以1∶1比例处理试虫,饲养24d的LD50(2.5×104个/g)和LD90(1.99×106个/g)均较其他比例最小,效果最佳。比较7个不同剂量处理组的致死时间,LT50从小到大为2∶1,16∶1,1∶1,1∶2,0∶1,1∶0,1∶29;LT90从小到大为2∶1,1∶1,1∶2,16∶1,1∶0,0∶1,1∶29,若同时考虑接种剂量大小,则1∶1处理组致死时间相对最佳。比较6组处理的存活试虫的蝗虫微孢子虫感染情况,各组存活试虫仍可达到较高感染率,联合使用两种病原物在统计学生对微孢子虫感染情况无显著影响。综合各方面因素,当接种剂量绿僵菌∶蝗虫微孢子虫为1∶1时,达到防治东亚飞蝗的最佳实验室配比。 相似文献
3.
以东亚飞蝗三龄蝗蝻为试虫,室内生物测定蝗虫微孢子虫与绿僵菌对试虫的毒力,并研究了这两种病原物以5种比例联合使用的各方面效果.结果表明,蝗虫微孢子虫与绿僵菌对东亚飞蝗LD50分别是7.72×104个/g和5.04×105个/g.两者联合使用增效显著,其中绿僵菌与微孢子虫以1:1比例处理试虫,饲养24 d的LD50(2.5×104个/g)和LD90(1.99×106个/g)均较其他比例最小,效果最佳.比较7个不同剂量处理组的致死时间,LT50从小到大为2:1,16:1,1:1,1:2,0:1,1:0,1:29;LT90从小到大为2:1,1:1,1:2,16:1,1:0,0:1,1:29,若同时考虑接种剂量大小,则1:1处理组致死时间相对最佳.比较6组处理的存活试虫的蝗虫微孢子虫感染情况,各组存活试虫仍可达到较高感染率,联合使用两种病原物在统计学生对微孢子虫感染情况无显著影响.综合各方面因素,当接种剂量绿僵菌:蝗虫微孢子虫为1:1时,达到防治东亚飞蝗的最佳实验室配比. 相似文献
4.
蝗虫微孢子虫对东亚飞蝗及蒙、新草原蝗虫的感染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蝗虫微孢子虫(Nosema locustae)能在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体内繁殖,生成大量孢子,使蝗虫致死。用1×10~7孢子/ml 液接种3龄蝗蝻,30天后,死亡率可达96%。接种高浓度病原物比低浓度病原物可显著提高其死亡率。脂肪体是主要感染组织。内蒙、新疆地区十一种主要蝗虫接种东亚飞蝗体内增殖的上述病原物均可使其感染。 相似文献
5.
蝗虫微孢子虫处理剂量与海南省荒地东亚飞蝗感病率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海南省儋州市的东亚飞蝗 ( L 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发生区 ,采用蝗虫微孢子虫 ( N osemalocustae)分别以 4 9.5× 10 9孢子 .hm-2 (小区 1)、99× 10 9孢子 .hm-2 (小区 2 )和 150× 10 9孢子 .hm-2 (小区 3)剂量处理 ,处理时间为 1999- 0 7- 10— 0 7- 2 2。自处理后第 3周开始 ,上述 3个处理区中的飞蝗虫口密度均显著下降 ,极显著低于处理的对照区 ,处理区中的平均虫口密度均在处理指标以下。特别是在处理后第 10周时 ,不处理对照区中的平均飞蝗虫口密度高达 7.74头 .m-2 ,远高于其他 3个处理区中的虫口密度 ,分别为 0 .12头 .m-2、0 .18头 .m-2和 0 .0 6头 .m-2。处理后微孢子虫处理 3个小区中残存活飞蝗的感病率在调查期间 (处理后第2周至第 10周 )均呈上升趋势 ,到第 10周高达 35.7%~ 4 0 .6%。以 99× 10 9孢子 .hm-2和 150× 10 9孢子 .hm-2剂量处理的小区 ,成虫个体在整个种群中所占比例均为 0 ,而不处理的对照区的成虫比例达 14.5% ,以 4 9.5×10 9孢子 .hm-2剂量处理的成虫比例为 4 0 % ,但是在 50个样方中仅成虫总头数为 4头 ,而对照区为 56头 相似文献
6.
7.
2.7%氟虫脲·甲维盐对飞蝗的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求防治飞蝗的高效、低毒农药,在室内毒力测定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室内配方筛选试验,将氟虫脲与甲维盐进行复配,对飞蝗3龄蝗蝻进行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氟虫脲与甲维盐以有效成分8∶1复配对飞蝗杀虫活性最高,共毒系数达528.6, 增效作用显著.以有效成分复配成2.7%混剂进行田间笼罩药效试验,2.7%氟虫脲·甲维盐速效性与持效性均优于单剂,与单剂进行差异显著性比较,具0.05的显著性差异和0.01的显著性差异水平.防后第8天飞蝗的死亡率达96.9%,可作为替代高毒农药的优良药种. 相似文献
8.
9.
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虫腈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及对水稻生长与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5%氟虫腈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及对水稻一些生长与生理指标的影响.小区试验显示:四(2)代、五(3)代稻纵卷叶螟药后14 d,氯虫苯甲酰胺防效和保叶效果都高于氟虫腈;氯虫苯甲酰胺连续施用2次>第1次施用氟虫腈+第2次施用氯虫苯甲酰胺>氟虫腈连续施用2次的防效和保叶效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好于氟虫腈.施药14 d后对水稻植株株高、分蘖数未产生明显影响,但水稻叶片过氧化物酶(POD)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极显著低于空白对照. 相似文献
10.
11.
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等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福戈)等3种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福戈)水分散粒剂180 g/hm2、10.5%甲维.氟铃脲(龙歌)水分散粒剂180 g/hm2、2%阿维菌素(四门)乳油900 mL/hm2,防治稻纵卷叶螟的保叶效果和杀虫防效都在85%以上,值得今后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一种高效安全的茶园害虫防治措施,本研究选用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和丁醚脲组合施用于茶园,并与联苯菊酯和苦参碱的混用进行比较。第一次喷药后8 d进行第二次喷药,第一次施药后9、16、23 d调查害虫防治效果、茶叶生长状况,药后23 d测定茶叶农药残留量。结果表明,组合施药后16 d,对茶小绿叶蝉(Empoasca pirisuga Matumura)的防效为73.10%~88.62%,对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的防效达98.35%~99.25%;药后23 d茶叶样品中农药残留量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组合施用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和丁醚脲可以作为茶园中一种有效的害虫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不仅是我国的马铃薯生产大省,也是我国历来的马铃薯主要种薯基地。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的发生可造成马铃薯茎叶枯斑或提早枯死,减少同化作用的面积和缩短同化物的积累时间,从而降低产量;在病害流行年亦可引起贮藏期间块茎的腐烂。本试验在黑龙江省选择3个有代表性的试验点,通过对治疗性药剂687.5g/L氟啶脲悬浮剂不同处理的研究,旨在考察其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及使用技术,为指导马铃薯的大面积种植,马铃薯晚疫病的大面积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