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提出,医学高等院校建设校园文化必须制定校园文化发展战略,将校园文化建设贯穿学校发展的全过程;必须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构建各方支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格局;必须打造优秀校园文化项目政策品牌,以品牌提升校园文化建设质量;必须深化校园文化内涵,着力打造生命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2.
3.
以上海海洋大学图书馆采集的数据为依据,针对图书馆“立体阅读”服务于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提出充分发挥图书馆“立体阅读”服务,建立高校图书馆“立体阅读”服务资源共享平台,进而建立良好的人文素养与高品位人文关怀的和谐校园文化,达到高尚的精神文化追求、正确的文化导向、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较强的文化辐射力之目的. 相似文献
4.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1):145-148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是一所以畜牧兽医、食品加工和工商管理为优势学科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凝练出了\"牧工商一体化\"的办学特色,其校园文化建设也突出\"牧工商一体化\"的整体思路,并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吸收企业文化的精华以丰富校园文化,为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在线开放课程的兴起,湖南农业大学积极响应教育教学改革的号召,于2013年开始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工作,现已取得优异成效。结合"信息论基础"课程的特点,从学习资源的设计、学习活动的设计、课程管理的实施3方面介绍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其中,学习资源的设计包含静态和动态学习资源的设计。在线开放课程使教学模式进行了转变,包括单一任课教师转为教学团队协同教学;创建以"学"为主课堂,实现以人为本的改革;形成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教学实践表明,使用在线开放课程辅助教学不仅给师生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还能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并通过管理模板给予学生及时全面的学习评价和反馈,从而推动考核方式的改革,在线开放课程更能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相似文献
6.
高校校园文化是实现人才培养和文化育人的重要手段。高校班级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实施单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当前,高校的班级设置主要延续以专业背景为主体的模式,形式单一。随着学生群体情况的不断变化,以兴趣爱好相近、职业发展目标相同的文化认同为基础建立的 “虚拟班级”,通过传输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成长指导,对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实现文化育人具有积极 的正态响应。 相似文献
7.
8.
大学公益性农技推广新模式的探索——以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建设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建设及其农技推广模式为例,研究其建设思路、运行机制及推广成果,发现大学作为农技推广"多元主体"的"一元",是政府农技推广体系的有益补充与自然延伸,大学为主体的农技推广模式对于突破"最后一公里"障碍,维护中国农技推广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启发深刻:问题导向的农技推广理念与应用型复合型研究生培养理念的更新与结合;进驻"科技小院",以实现零距离农技推广;将"政学研用产"相结合,保证农技推广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9.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往往内化为大学的操守与观念,外化为培养人的实践与大学的社会贡献。作者从对大学精神的定义开始研究,结合河北农业大学的办学历史以及太行山精神的积淀和传承,浅析了高等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10.
为建设高职食用菌生产技术精品线下开放课程,该文分析了精品线下开放课程的发展、教学特点和教学条件,阐述了该课程建设的目标,并以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讨论了该课程建设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1.
理科课程绝大部分的基础课、专业课都具有其内容严谨,逻辑严密,抽象性较高的背景。微课的出现能够赋予理性的理科课程以感性、形象的色彩,在抽象转形象、突破重点、攻克难点等方面,可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改善教学的困难程度。对于理科学生,微课还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相关问题的探索,刺激他们的探究及好奇心理,拓宽视野。 相似文献
12.
课程思政是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融合,通过专业课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农业经济学”课程为例,阐述切合课程内容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融合、通过专业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实现“四个自信”等思政目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15.
笔者详细阐述大学一年级新生在大学之初所面临的困难及问题,并通过访谈的方式,对社会工作专业所开设的"成长小组"对大学一年级新生适应性的影响进行评估,发现其在一定程度有助于大学一年级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相似文献
16.
17.
对合肥市环城公园使用人群及使用状况进行调研与统计,采用SPSS的方法分析出影响城市滨水空间“使用效度”的主要关联因子.以关联因子为问卷内容,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合肥市环城公园景区进行初步评价,并运用环境行为学理论分析验证评价结果.最后从可视度、交往度、亲水度三方面对提升城市滨水空间的“使用效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背景下,“新农科”建设为我国林业绿色大学办学理念改革和建设明确了新方向,也为林业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文章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总结梳理林业高校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从绿色+学科建设、绿色+人才培养、绿色+科技创新、绿色+社会服务、绿色+学校治理五个方面创新办学理念的做法,旨在全面提升师生绿色人文素养,从而建设新型绿色大学。 相似文献
19.
劳动素养已经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耕读教育作为农林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实现铸魂育人目标的重要实践。但目前高等院校的劳动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规划、可操作的课程载体,并未完全发挥育人功能。课程组以通识课“节气与作物生产实践”为依托,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轴线,设计了劳动耕读教育体系化的教学内容,并在课程内容中融入耕读文化中的物态元素、文化制度元素、文化行为元素和精神元素,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达到“教之以事而喻诸德”的课程目标。通过对“节气与作物生产实践”这一系统性劳动耕读教育课程的案例分析,拟为高等农业院校劳动耕读教育提供一条富有启发性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农村信息工程的推进,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尤其是“直播+电商”模式,在推动新农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兴化菜花旅游节”为例,将电商直播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活动的实践中,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