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周期木材物流网络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木材供应链中,木材需求量受到市场竞争环境变化影响,供应量则受到土地状况、森林经营计划等因素的影响,均呈现不确定的动态变化特征,而木材物流网络规划的周期一般较长,因此多周期模型更符合实际的生产实践。在分析木材物流网络特性的基础上,考虑不同规划期内供需状况的变化,以物流网络总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包括木材物流中心打开成本、关闭成本、运营成本、流转成本、木材从供应点到物流中心以及从物流中心到需求点的运输成本,建立了多周期木材物流网络优化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某林业集团的木材物流网络规划,利用Lingo 11.0进行求解。结果表明,采用多周期模型的优化结果比采用单周期模型的优化结果总成本降低了8%,从而也证明了多周期木材物流网络优化模型的合理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模糊时间窗多目标冷链物流路径规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近几年冷链物流行业高额的配送成本和能源消耗等问题,以冷链物流配送路径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碳排放量、配送总成本和客户满意度的多目标配送路径优化模型。采用贴近实际的模糊时间窗配送方式和自适应灾变遗传算法,对冷链物流运输车辆路径规划和在实际配送中复杂路径问题下的多目标路径优化进行研究。算例分析表明:1)在冷链物流路径配送中,目标函数考虑碳排放时的碳排放量相比不考虑碳排放降低了56%;2)该模型能够在考虑碳排放量和客户满意度的基础上有效地降低配送成本,使多个目标进行有机统一,全局优化;3)该算法对于多目标冷链物流路径优化问题在寻优效率和计算时间上均优于标准遗传算法。  相似文献   

3.
以现行林业行业标准为基础,核算标准工序下木材生产的综合能耗量,并以此计算木材生产作业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结果表明:在基本条件下机械化木材生产的碳排放在9.4050~12.3488 kg/m3,其中木材运材碳排放最大,约占65.3%~74.7%;其次为集材段(拖拉机占12.2%~15.7%,索道占11.0%~14.3%);碳排放作业过程还受气温、海拔及林型、蓄积量等的影响,尤其是采伐工序,平均条件下的油锯采伐碳排放是基本条件下的2.22倍.虽然木材运输在平均条件下的碳排放是基本条件的1.5倍,但由于木材运输阶段所占的排放比例最大,因此在实际生产中,提高车辆的使用率与尾气排放技术对降低木材生产的碳排放具有重大意义;从碳排放角度看,油锯采伐—索道集材—绞盘机装车—柴油车运材—水运到材为最优作业模式.研究结果可为森工作业过程中合理选择木材生产作业方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成本约束的冷链物流配送网络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冷链物流配送网络进行规划,以总操作成本最低为目标建立目标函数,考虑冷链产品的特性,在建立目标函数时主要考虑网络节点的建设成本、运输成本、货损成本。由于冷链产品对服务时间有要求,提出了"服务半径"概念,物流节点间的配送时间就转化为物流节点间的服务半径,并通过一系列约束条件表示各决策变量间的关系。通过案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以贵州省水果产业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分析2005—2019年贵州省水果产业空间分布特征;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物流发展水平与水果产业发展状况3个方面选取14个指标构建节点城市物流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贵州省水果产业物流网络的轴心城市与辐点城市;通过引力模型测度了各城市之间的物流引力水平,以此构建出以贵阳物流圈、遵义—铜仁物流圈以及毕节—六盘水物流圈为核心的贵州省水果产业轴辐式物流网络。  相似文献   

6.
为了完善木材物流网络,保障木材物流顺畅运行,降低区域木材物流系统成本,从木材物流的生产现状出发,建立木材物流网络优化的数学模型,采用遗传-禁忌算法求解模型的策略和流程。以永林集团在福建三明永安境内的木材物流活动为例,将模型算法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进行木材物流网络优化的实证分析,用C#编写相应的求解程序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 GIS)实现方案可视化。结果表明,该模型与算法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可提高木材物流网络优化决策的精度和效率,降低物流总成本。  相似文献   

7.
王圣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36):122-125
依据土地利用碳排放测算方法,对安徽省池州市耕地、林地、牧草地、建设用地碳排放进行测算,并基于环境压力随机模型分析影响土地利用碳排放的驱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城镇化进程中GDP、城镇人口、第三产业产值及城镇化水平每增加1%,土地利用碳排放将增加0.147%、0.499%、0.428%、0.657%;第二产业产值每增加1%,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将减少0.489%。2池州市能源消费及土地利用碳排放量不断增加。3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积极推行低碳排放的生产、生活方式,可提升低碳水平。为实现安徽省池州市低碳经济和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了若干建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王珧  张永强  田媛  王荣 《南方农业学报》2019,50(7):1632-1639
[目的]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量进行测度,明晰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为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04—2016年我国粮食主产区省际数据,在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量测度的基础上,引入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考察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性.[结果]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量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特征,即粮食主产区各地区农业碳排放量不仅受到来自本地区农业碳排放的直接影响,还会受到其他地区农业碳排放的影响.考虑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城镇化水平和农业产业集聚水平均对农业碳排放量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下同),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业开放度对农业碳排放量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产业结构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不显著(P>0.1).[建议]为更好地促进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碳减排,政府应强化农技推广和投入,依靠农业技术进步实现碳减排;制定合理政策适度推动城镇化发展,发挥城镇化对农业碳减排的正向作用;鼓励农业资源调整和重组,推动农业产业集聚;加强地区间合作交流,推进低碳农业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对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碳排放计算方法对山东省2009?2016年的土地利用碳排放进行测度,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论证耕地、园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与碳排放的关联程度,并运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对山东省2017?2025年碳排放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研究期2009?2016年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地均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六种地类与碳排放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对碳排放影响的主次程度分别为交通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利设施用地、耕地、林地、园地;经预测到2019年,将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55%;到2025年,山东省碳排放总量约上升至59722万t,人均碳排放约5.684 t/人,地均碳排放量40.585 t/hm2,碳排放强度约下降至0.376 t/万元。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对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碳排放计算方法对山东省2009?2016年的土地利用碳排放进行测度,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论证耕地、园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与碳排放的关联程度,并运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对山东省2017?2025年碳排放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研究期2009?2016年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地均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六种地类与碳排放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对碳排放影响的主次程度分别为交通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利设施用地、耕地、林地、园地;经预测到2019年,将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55%;到2025年,山东省碳排放总量约上升至59722万t,人均碳排放约5.684 t/人,地均碳排放量40.585 t/hm2,碳排放强度约下降至0.376 t/万元。  相似文献   

11.
基于灰色理论模型的山东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对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碳排放计算方法对山东省2009~2016年的土地利用碳排放进行测度,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论证耕地、园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与碳排放的关联程度,并运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对山东省2017~2025年碳排放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研究期2009~2016年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地均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六种地类与碳排放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对碳排放影响的主次程度分别为交通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利设施用地、耕地、林地、园地;经预测到2019年,将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55%;到2025年,山东省碳排放总量约上升至59722万t,人均碳排放约5.684 t/人,地均碳排放量40.585 t/hm~2,碳排放强度约下降至0.376 t/万元。  相似文献   

12.
陈峰  谢旭光  孙楠  高振 《油气储运》2023,(5):509-516
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碳成本对于LNG接收站企业生产运营的影响不容忽视。选取长三角地区拟建加工能力为600×104 t/a的某LNG接收站二期工程项目为例,参照已投产的一期项目历史年度碳排放情况,运用排放因子法测度其运营周期内各年度碳排放时序性发展水平,并考虑未来碳交易市场价格水平对LNG接收站投资回报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LNG接收站考虑碳排放后,碳成本在经营成本中的占比逐年增大,最高可达4.11%,对LNG接收站经营成本影响显著;若保持8%的全投资内部收益率(税后)不变,LNG加工费增加了0.51%;对未来碳排放价格进行敏感性分析,可知碳排放价格波动对LNG加工费的影响在±0.1%之间。可见,碳成本对LNG接收站的经营成本与加工费具有一定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LNG接收站纳入碳排放成本后评估项目的经济性提供参考。(图4,表8,参24)  相似文献   

13.
采用IPCC及我国相关方法研究了重庆市污水处理部门的碳排放情况,主要对2000-2009年城镇生活污水 处理过程产生的CH4 和N2O,以及由能源消耗间接产生的CO2 进行了初步估算.结果表明,2000-2009年重庆市 生活污水处理部门累计产生碳排放205.24万tCO2-eq,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年均增加约50%.其中,污水处理过 程产生的CH4 为主要贡献者,占总量的45.25%,N2O 占28.62%,CO2 占26.13%.人均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 年均增加46.68%;碳排放水平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32.4%.  相似文献   

14.
解红  刘建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573-12574,12577
为有效解决恶劣环境下的野外环境监测数据采集网络数据传输率低的问题,将容迟网络(DTN)技术引入到环境监测网络构建中,节点采用存储转发的方式尽力传输数据包以应对频繁、长时间的网络中断。并在节点聚集分布的DTN环境下,研究基于ProPHET的泛播路由算法,并且提出一种基于节点运动趋势的泛播方法。仿真实验证明,该方法使平均消息传递率提高了约12%。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碳足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土地利用数据及能源消耗数据测算了2009—2017年陕西省各个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碳足迹,并在此基础上利用SPSS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法预测了2020年全省及省内11个地市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碳足迹。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碳排放情况与碳足迹变化特征,得出以下结论:2009年以来,陕西省的碳排放与碳足迹逐年增长,建设用地面积扩张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省内碳排放与碳足迹存在明显的分布差异,关中地区碳排放量最高,陕北地区次之,陕南地区最低;碳吸收以陕南地区最高,陕北地区次之,关中地区最低;而碳排放强度逐年减小,已经提前实现了省内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每万人产生的碳排放量逐年增长,仍需进一步调控优化,可以通过促进能源结构多元化、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助力土地利用高效化等方式有效控制碳排放,减少碳足迹。  相似文献   

16.
为从区域尺度研究净碳排放变化特征及碳中和能力并从区域尺度上实现“碳中和”目标,借鉴《IPCC温室气体排放》《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给定的方法、碳密度法等方法,对湖北省碳排放量、碳汇量及净碳排放量(CO2-e)进行了评价,并针对净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分析湖北省区域碳中和能力。结果显示:2000-2020年,湖北省区域碳汇总量为264 178万t,历年碳汇量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增长幅度约135.21%,年均增长约6.76%;湖北省2000-2020年区域碳排放总量为910 331万t。历年碳排放总量的变化趋势可分为2个阶段,2000-2010年为第一阶段,湖北省碳排放总量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2011-2020年为第二阶段,湖北省碳排放总量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第一阶段湖北省净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ZM-K统计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阶段湖北省净碳排放量呈现下降趋势,但ZM-K统计量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即湖北省净碳排放量在第二阶段有下降趋势,但这种趋势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湖北省的生态系统碳汇量与碳排放量仍有巨大差距,净碳排放量的变化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应当持续深入进行碳减排,优化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并大力发展碳捕获技术与相关产业。  相似文献   

17.
将技术要素作为内生变量纳入随机前沿模型,对2003~2011年中国不同区域的技术效率水平进行测度,并重点分析造成区域技术效率差异的原因。结果显示:整体来看,我国平均技术效率水平稳步上升;从区域角度来看,东部地区平均技术效率水平最高,高出中部地区约3.04%,高出西部地区约7.87%,且三大地区之间的技术效率差异呈现收敛趋势;科技投入、高科技产业规模、人口素质、经济外向度和地方保护是当前导致区域技术效率差异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针对我国县、乡、村物流配送成本居高不下,需求覆盖率严重不足以及碳排放量较高的现实问题,构建考虑需求不确定和碳排放约束的农村物流配送路径优化模型,并提出了适用于多车型的改进多目标遗传算法。结合农村物流配送数据,运用MatlabR2014a软件进行仿真试验,最终得出在需求不确定和碳排放约束下农村物流的最优配送路径方案。仿真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改进多目标遗传算法对于求解农村物流配送路径优化问题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在需求不确定和碳排放约束下,改进多目标遗传算法能够有效降低农村物流配送成本,提高需求覆盖率;与单车型配送方案相比,多车型配送方案在农村物流配送中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91—2011年的数据,采用多项式和趋势移动平均预测模型预测了2012—2020年我国的GDP和CO2排放量,并经过一定修正,预测2020年我国的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为1.68 t/万元,比2005年减排45%,达到我国提出的到2020年单位GDP的碳排放比2005年减排40%45%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基于DDEPM模型对1984-2020年的中国碳排量和GDP进行预测,对预测值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然后展开碳排放量与GDP的脱钩分析。结果表明,1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降低61.49%,超过中国政府碳减排目标,中国将在2014年提前实现降低幅度为40%的碳减排目标;21984-2010年,碳排放量与GDP关系整体处于弱脱钩态势,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碳排放量的增长,但是经济增长速度大于碳排放量增长速度;3预测2010-2020年十年间中国弱脱钩的状态并没有改变,表明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并未改变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弱脱钩状态。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