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小瓜虫病是澳洲龙纹斑鱼人工养殖过程中威胁最大的病害,特别是在幼鱼阶段,致死率高达100%。通过两组药物治疗方案,对比和分析治疗澳洲龙纹斑小瓜虫病的效果。结果表明,试验组药物治疗方案(鱼康乐+氟苯尼考+盐酸土霉素药物制剂+活性腐殖酸钠)防治小瓜虫病鱼的鱼苗成活率高达93.3%,而参照组药物(福尔马林+工业盐)防治小瓜虫病鱼苗存活率仅30.0%。试验药物的优化配方为:鱼康乐2g·t~(-1),氟苯尼考3g·t~(-1),盐酸土霉素药物制剂3g·t~(-1),活性腐殖酸钠0.8g·t~(-1)。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生长阶段的澳洲龙纹斑肌肉氨基酸组成的动态变化,同时探讨并比较处于商品鱼阶段的澳洲龙纹斑、石斑鱼、鲟鱼肌肉氨基酸的组成与含量变化,以期推广澳洲龙纹斑的养殖技术与引导消费,本研究通过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澳洲龙纹斑亲鱼、商品鱼、幼鱼以及石斑鱼商品鱼、鲟鱼商品鱼中肌肉氨基酸含量,系统分析了澳洲龙纹斑不同生长阶段氨基酸组成的变化规律,同时比较了不同种类商品鱼氨基酸组成的含量。结果表明:3种不同生长阶段的澳洲龙纹斑氨基酸总含量最高为商品鱼70.96%、其次为幼鱼69.24%、亲鱼最低为65.36%(以干基计算),在氨基酸组成中亲鱼和商品鱼的比例较为接近,而幼鱼的氨基酸组成比例则有所变化,在必需氨基酸中,其EAA/TAA值则比亲鱼以及商品鱼低2%左右,而在非必需氨基酸中,EAA/NEAA比值又高于亲鱼与商品鱼2%左右;澳洲龙纹斑、石斑鱼、鲟鱼3种商品鱼肌肉中甜味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的含量之和均超过50%(澳洲龙纹斑57.17%,石斑鱼57.68%,鲟鱼57.85%),其反映了3种商品鱼肉质味道鲜美度是处在同一等级上;同时,澳洲龙纹斑商品鱼(E/T比值为40.34、E/NT比值为67.62)符合WHO/FAO提出的E/T应为40%左右和E/NT应为60%以上的参考蛋白质模式标准。 相似文献
3.
应用扫描电镜对鳜Siniperca chuatsi鳃的表面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鳜鳃的表面结构和微细结构与其他硬骨鱼类基本相似,鳃弓和鳃丝表面分布有规则或不规则的微嵴结构,鳃小片表面凹凸不平,不存在微嵴结构;鳃弓着生在鳃耙的周围,有许多类似于小的鳃耙构成的区域;扫描电镜下能分辨出鳜鳃上的扁平上皮细胞、黏液细胞和泌氯细胞。鳃弓及鳃丝表面的扁平上皮细胞具有不规则分布的微嵴结构,且前者扁平上皮细胞间的界限清楚,而后者的界限模糊;鳃弓和鳃丝上的黏液细胞数量明显多于鳃小片;鳃小片基部有泌氯细胞分布,但数量很少。这些结构特点与其生理功能和生活习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Z1)
应用扫描电镜对鳜Siniperca chuatsi鳃的表面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鳜鳃的表面结构和微细结构与其他硬骨鱼类基本相似,鳃弓和鳃丝表面分布有规则或不规则的微嵴结构,鳃小片表面凹凸不平,不存在微嵴结构;鳃弓着生在鳃耙的周围,有许多类似于小的鳃耙构成的区域;扫描电镜下能分辨出鳜鳃上的扁平上皮细胞、黏液细胞和泌氯细胞。鳃弓及鳃丝表面的扁平上皮细胞具有不规则分布的微嵴结构,且前者扁平上皮细胞间的界限清楚,而后者的界限模糊;鳃弓和鳃丝上的黏液细胞数量明显多于鳃小片;鳃小片基部有泌氯细胞分布,但数量很少。这些结构特点与其生理功能和生活习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澳洲龙纹斑生物学特征及其繁养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洲龙纹斑Maccullochellapeeliipeelii是原产于澳大利亚墨瑞河的一种经济鱼类,是澳大利亚乃至世界上品质优良及种群类型较大的淡水鱼类之一。近年澳洲龙纹斑已经引入中国并开始驯化开发。其作为一项新兴的水产养殖产业,给人们带来新的开发途径,但开发者也将面临许多新的技术问题,如何有效地人工繁殖,保障健康养殖与有效防控病害等。本文就澳洲龙纹斑的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养殖技术、经济价值和养殖技术以及疾病防控等方面进行综述介绍,同时结合先期的养殖实践,提出若干发展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福建农业科技》2021,(6)
为及时了解新品种澳洲龙纹斑病害研究现状,并提出建议以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检索19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中文和外文期刊关于澳洲龙纹斑病害的相关文献,提取并分析发文量、年代、作者、期刊、单位、区域和研究内容等信息。文献计量分析表明,1998-2020年国内外与澳洲龙纹斑病害相关文献28篇;发文量前3名的单位分别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The University of Sydney和Deakin University;刊载量前3名的期刊分别为Aquaculture、《福建农业学报》和《中国预防兽医学报》;科研队伍较稳定,核心作者群较稳定;澳洲龙纹斑病害研究最多的是寄生虫病,占总文献数量的35.71%;其次是病毒病,占总文献数量的21.43%;未明确病因病害占总文献数量的3.57%;中国在澳洲龙纹斑病害方面的研究位于国际前列。综合研究结果提出建议:一是要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加强政府政策引导与企业实践摸索;二是要发挥专业组合优势,开展病害防控技术创新研究;三是要注重科研团队建设,联合攻关突破病害高效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7.
8.
9.
为了获知重金属离子与消毒药物对澳洲龙纹斑幼鱼的急性毒性浓度,选用硫酸铜、硫酸锌、氯化镉、硝酸铅4种重金属化合物与二氧化氯、聚维酮碘、高锰酸钾、甲醛、食盐5种消毒药物,通过调配不同浓度,对澳洲龙纹斑幼鱼进行急性毒性试验,采用静水法测定9种消毒药物及重金属离子对澳洲龙纹斑幼鱼每隔24h的LC50(半数致死浓度)、LC100(绝对致死浓度)和SC(安全浓度)。结果表明,硫酸铜、硫酸锌、氯化镉、硝酸铅、二氧化氯、聚维酮碘、高锰酸钾、甲醛、食盐对澳洲龙纹斑幼鱼的安全质量浓度(SC)分别为0.122 3、0.571 3、0.020 0、0.461 2、5.030 0、0.532 4、0.958 9、6.960 0、1.584 0mg·L~(-1)。综合分析认为,4种重金属化合物与5种消毒药物对澳洲龙纹斑的急性毒性的大小顺序为:氯化镉硫酸铜硫酸锌聚维酮碘高锰酸钾硝酸铅食盐二氧化氯甲醛。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双角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digonicus)。[方法]对采自浙江长兴的双角螺旋线虫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对光镜下的形态结构进行了确认。[结果]采用戊二醛-锇酸双固定及临界点干燥制备的线虫样本,虫体不皱缩,不变形,形态结构清晰,能够很好地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论]为研究和防治双角螺旋线虫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鱼类小瓜虫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小瓜虫病又叫白点病,是由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ls寄生于各种淡水鱼和观赏鱼的体表和鳃上引起的。该病由于危害严重、治疗困难,所以一直是鱼病专家研究的热点。本文中作者就目前小瓜虫病的病原学、病理学、免疫学,以及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国内小瓜虫病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2.
13.
14.
研究低盐度对澳洲龙纹斑(Maccullochella peelii peelii)生长、血液生化、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的影响。将澳洲龙纹斑盐度驯化后,分别饲养于盐度为0、3、6、9的4组水体中60 d。结果表明,鱼体末体质量随盐度升高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在盐度0组达到最优(1.11±0.11),成活率在盐度3组最高(98.33%±2.89%)。血液生化结果显示:随着盐度上升,肌酐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尿素氮含量随盐度升高而上升,且在盐度9组[(7.00±0.26)mmol/L]显著高于0组(P<0.05);其他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受盐度影响明显,其中碱性磷酸酶和溶菌酶活性均在盐度3组最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盐度6组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组;盐度0组和6组的过氧化氢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两组。综上,澳洲龙纹斑适宜在盐度为3的条件下养殖。 相似文献
15.
16.
<正> 鱼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是由多个小瓜虫侵入鱼的皮肤和鳃部引起的一种鱼类侵袭性寄生虫病。当小瓜虫大量寄生时,病鱼运动减少、食欲降低,甚至因消瘦而死亡。 相似文献
17.
18.
一、症状及诊断 小瓜虫病病原体是多子小瓜虫.鱼体被小瓜虫大量寄生时,病鱼的鳍和皮肤上出现一个个的白点及大量粘液,所以又叫白点病. 相似文献
19.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3)
应用扫描电镜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和蓝鳃太阳鱼Lepomis macrochirus鳃的表面微细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大口黑鲈和蓝鳃太阳鱼鳃的表面结构和微细结构与其它硬骨鱼类基本相似,鳃弓和鳃耙表面被具环形微嵴的上皮细胞所覆盖,表面观凹凸不平;大口黑鲈鳃耙的尖齿直径和长度分别为蓝鳃太阳鱼鳃耙的3.43.8倍和2.13.8倍和2.13.8倍;两种鱼的鳃丝末端略为膨大呈勺状,鳃丝表面都具有规则或不规则分布的环形微嵴、沟、坑、孔等结构;大口黑鲈鳃丝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大,蓝鳃太阳鱼的鳃丝间距离仅为大口黑鲈的83%3.8倍;两种鱼的鳃丝末端略为膨大呈勺状,鳃丝表面都具有规则或不规则分布的环形微嵴、沟、坑、孔等结构;大口黑鲈鳃丝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大,蓝鳃太阳鱼的鳃丝间距离仅为大口黑鲈的83%88%;大口黑鲈鳃小片的高度、厚度和片间距都大于蓝鳃太阳鱼。文中还比较探讨了大口黑鲈和蓝鳃太阳鱼的形态结构与其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应用扫描电镜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和蓝鳃太阳鱼Lepomis macrochirus鳃的表面微细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大口黑鲈和蓝鳃太阳鱼鳃的表面结构和微细结构与其它硬骨鱼类基本相似,鳃弓和鳃耙表面被具环形微嵴的上皮细胞所覆盖,表面观凹凸不平;大口黑鲈鳃耙的尖齿直径和长度分别为蓝鳃太阳鱼鳃耙的3.4-3.8倍和2.1-3.8倍;两种鱼的鳃丝末端略为膨大呈勺状,鳃丝表面都具有规则或不规则分布的环形微嵴、沟、坑、孔等结构;大口黑鲈鳃丝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大,蓝鳃太阳鱼的鳃丝间距离仅为大口黑鲈的83%-88%;大口黑鲈鳃小片的高度、厚度和片间距都大于蓝鳃太阳鱼。文中还比较探讨了大口黑鲈和蓝鳃太阳鱼的形态结构与其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