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究阔叶混交林的更新特性.[方法]对红椎纯林、马尾松纯林、红椎+马尾松同龄混交林、红椎+马尾松异龄混交林4种林分设置固定样地进行幼苗更新研究.[结果]红锥与马尾松同龄混交林下幼苗物种数量及个体数均远高于各自的纯林及异龄混交林分;各林分自然更新显示物种数、个体数稀少特征;固定幼苗样方分析表明,红椎纯林和同龄混交林...  相似文献   

2.
选择福建省建阳范桥国有林场16 a生杉木—闽粤栲混交林与杉木纯林为研究对象,进行不同坡位不同林分养分循环特征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杉木—闽粤栲混交林与杉木纯林养分存留量差异明显,混交林中坡和下坡分别比杉木纯林高28.16%、19.39%;各个坡位养分归还量均表现为:混交林〉杉木纯林,混交林下坡的养分归还量最大,其次是上坡,再次为中坡;中坡和下坡养分吸收量分别是杉木纯林的1.29、1.49倍;同一坡位同一林分的养分归还比表现为:N〉P〉K,说明养分N在两林分中的循环能力最强。混交林在上、下坡的归还比分别比杉木纯林高160.0%、104.55%,而二者在中坡的差异则较不明显,混交林养分归还比表现为:下坡〉上坡〉中坡,说明混交林下坡的养分循环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3.
闽北不同类型毛竹林生态系统植被状况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亚热带杉木纯林(Ⅰ)和常绿阔叶林(Ⅴ)为对照,运用灰色关联法对闽北地区竹杉混交林(Ⅱ)、毛竹纯林(Ⅲ)、竹阔混交林(Ⅳ)3种不同类型毛竹林的生态系统植被状况影响地表径流系数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植被状况参数对地表径流系数影响的大小顺序是:草本层盖度>凋落物层有效持水量>物种丰富度>林分高度>凋落物总储量>土壤稳渗速率>灌木层盖度>乔木层郁闭度>土壤层有效持水量=土壤孔隙度;5种林分的植被状况对地表径流系数的影响以常绿阔叶林最大,竹杉混交林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最小,灰关联度排序为:常绿阔叶林(0.763)>杉木纯林(0.756)>竹阔混交林(0.697)>毛竹纯林(0.621)>竹杉混交林(0.529)。  相似文献   

4.
不同林龄杉木千年桐混交林与纯林土壤理化性质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5年生的杉木千年桐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0~30 cm土壤层为研究对象,探讨幼龄期杉木纯林和杉桐混交林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规律,旨在为杉阔混交林的营造以及持续健康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幼龄期各林龄杉桐混交林在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方面显著优于杉木纯林,说明营造杉木千年桐混交林能有效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纯林各林分p H值介于4.22~4.53,混交林各林分p H值介于4.41~4.85,杉桐混交林缓和了土壤的酸度。不同林龄的杉木纯林和杉桐混交林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基本呈现明显的"表聚"现象。其中,杉桐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杉木纯林,除4年生杉桐混交林的水解氮、全钾、速效钾含量低于纯林,3、5年生的混交林水解氮、全钾、速效钾含量均高于纯林,幼龄期杉桐混交林的全氮、全磷、有效磷含量高于纯林。整体来看,杉木千年桐混交林土壤养分相较杉木纯林大体上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覃晓琼 《园艺与种苗》2021,(5):23-24,34
[目的]探究不同模式红椎及马尾松人工林自然更新状况.[方法]对环江县华山林场4种林分(红椎纯林、马尾松纯林、红椎与马尾松同龄混交林、红椎与马尾松异龄混交林)建立固定幼苗样方,进行林下幼苗更新研究.[结果]乔木层中自然更新情况一般,主要表现为物种数、个体数稀少;灌木层中的乔木树种的个体大部分为人工林目标树种的幼树,自然更...  相似文献   

6.
以乳源木莲纯林为对照,对10年生杉木、乳源木莲混交林的分枝特性进行分析,提出培育优质干材的调控技术。结果表明:乳源木莲分枝生长具有本身特性,其耐荫性强,枝下高低,具有分叉干现象,影响干形质量。乳源木莲通过修枝,树高提高5.7%,胸径降低5.7%;修枝后乳源木莲的胸高形率为0.51,高径比为1.05,枝粗指数为0.33,而未修枝的胸高形率为0.57,高径比为0.93,枝粗指数为0.21;人工接于后乳源木莲接干率为73%,通直率达87%,接干形率为0.87,树高提高33.3%,胸径降低4.4%。可见,乳源木莲通过修枝和人工接干,树干通直圆满,可以缓解分叉干现象,提高了木材质量。  相似文献   

7.
温志伟 《园艺与种苗》2023,(3):33-34+59
[目的]研究广西主要造林树种与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的相关性。[方法]以杉木、相思、巨尾桉、灰木莲4个南方速生造林树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林地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状况。[结果]土壤微生物总数量以及共生固氮菌数量以灰木莲人工林地最多,总微生物数量达到277 859.5×107个/g,生物活性最丰富;不同季节间,细菌数量在不同树种人工林中均为最多,平均占比达到0.97%;不同季节间微生物及固氮菌数量差异不显著,但在不同树种人工林中差异极显著。[结论]从土壤微生物角度来看,4个南方速生树种中,灰木莲具有较大的生长优势。  相似文献   

8.
与纯林相比,混交林在树木选择及培育方法上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所选树种间的相互搭配是成功营造混交林地的前提,之后所采用的营造方法会直接影响到林地的发展质量。文章以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为研究对象,对混交林的树种选择与营造方法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进行大叶冬青混交试验。结果表明,大叶冬青、马尾松比较适合试验地气候、土壤,马尾松是大叶冬青的较佳混交树种,大叶冬青×马尾松混交能够促进大叶冬青和马尾松的生长,可在同立地条件林地进行推广;建柏、乳源木莲与大叶冬青混交也能不同程度地促进林木的生长,可根据具体情况营造大叶冬青和建柏或乳源木莲的混交林;光皮桦不能适应该立地条件,大叶冬青和光皮桦混交林的生长状况不良。  相似文献   

10.
杉木纯林及杉桐混交林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5 a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千年桐(Aleurites montana)混交林与杉木纯林2种营造模式下不同土层(0~10、10~20、20~30 cm)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杉木纯林和杉桐混交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Aleurites montana mixed forest)的土壤脲酶(URE)、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和蔗糖酶(INV)活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在同一造林模式同一林龄不同土层间,4种酶在土壤表层含量最高,随着土层加深,各林下土壤ACP、URE和INV均呈明显下降趋势,CAT活性无差异性。(2)同一造林模式同一土层不同林龄间,杉木纯林和杉桐混交林土壤酶活性均随林龄的增大而变大,但不同酶的变化趋势不同。(3)同一林龄同一土层不同造林模式间,杉桐混交林的土壤ACP、URE及INV活性总体高于杉木纯林。(4)不同林地和土层的土壤酶活性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混交模式下的林地土壤酶活性均高于杉木纯林模式,土壤生物学性质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1.
采用分层切割法和标准枝法对尾巨桉单株和林分生物量、生物量结构特征和林分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中,桉树的枝、叶量均随着带距的增加而增加;同一种带距中,则随着株距的增大而增大。各种种植模式中桉树树冠与对照相比,均呈现较严重的"偏冠"现象,带外树冠生物量比带内树冠大25.35%~308.45%,但随株距的加大而减小。宽带行桉树的最低枝下高与对照相比,明显偏低,证明宽带行桉树的树冠长度大于对照。桉树平均单株的生物量也随着带距的增加而增加。除8 m带距比对照小2.5%~10.9%,其余模式均大于对照10.2%~23.07%。干材生物量所占比例随带距增大而减小,同种带距随株距增大而减小。林分生物量整体上株距8 m14 m16 m对照;平均比对照分别大42.1%、11.8%、15.7%。从生物量结构特征中可知,14 m和16 m带距的4种模式林分较为稳定。8 m带距的3种种植模式林分差异较大。不同种植模式间桉树的生产力存在明显差异,均随着株行距增大呈增大趋势。其中,8 m带距的种植模式最高,总量比对照高33.42%~56.13%。  相似文献   

12.
林武星  郑郁善  朱炜 《热带作物学报》2015,36(12):2245-2249
运用分形理论研究了闽北山地不同模式福建含笑-杉木混交林包括福建含笑与杉木1 ∶ 1行间混交林、1 ∶ 1株间混交林、福建含笑纯林和杉木纯林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阐明不同模式福建含笑-杉木混交林土壤结构的分形特征,建立福建含笑-杉木混交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团聚体含量和结构体破坏率与分形维数回归模型,以及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团聚体含量的分形维数与土壤各项具体的理化性质指标的关系式。结果显示:福建含笑-杉木混交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和团聚体含量与其分形维数呈负相关,而结构体破坏率与分形维数之间正相关;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和团聚体含量的分形维数与其对应的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存在显著回归关系。福建含笑与杉木1 ∶ 1行间混交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和团聚体含量的分形维数均最小,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和团聚体含量最高,土壤结构和稳定性最好。运用分形理论研究林地土壤肥力状况为林地质量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南方红豆杉林造林概况和金龟子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提出了选择适当的树种搭配营建混交林可提高南方红豆杉林抵御金龟子危害的能力,营建南方红豆杉纯林时应提前对造林地进行林地病源和虫源调查。  相似文献   

14.
运用野外实地测量和室内浸提法对4种套种雷公藤人工林凋落物持水量、持水率和吸水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林分的凋落物最大持水量大小为杉木林(11.66 t/hm2)>马尾松林(6.81 t/hm2)>厚朴林(5.90 t/hm2)>纯林 (4.28 t/hm2);在不同浸泡时间段,林分的凋落物持水率大小为厚朴林>纯林>马尾松林>杉木林;凋落物最大持水率为厚朴林(205.12%)>纯林(163.33%)>马尾松林(139.33%)>杉木林(120.96%);4种不同种植模式雷公藤林分的凋落物吸水速率大小为厚朴林>纯林>马尾松>杉木,浸泡0.5 h后的吸水速率分别为2 630.05、2 407.32、2 035.09和1 592.14 g/kg/h。凋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凋落物持水率与浸泡时间呈现极显著的(P<0.01)对数递增函数关系,凋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现出极显著的(P<0.01)递减幂数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5.
闽南地区桉树不同种植密度试验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种植密度的桉树试验研究分析表明:不同密度种植造林的桉树,树高、胸径、单位蓄积量的生长有显著差异,同时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差异很大,按目前我省大部分造林株数为110株/亩与试验的90株/亩和70株/亩的林分相比效果差异十分明显,扣除成本余额分别为2674.26元/亩、4025.38元/亩和3072.72元/亩。  相似文献   

16.
间伐对楠木杉木混交林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个处理4次重复的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对楠木与杉木混交林进行间伐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间伐有利于楠木生长,间伐林分楠木平均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分别为不间伐的177.4%、120.8%和361.5%,间伐楠木林分蓄积量为74.23m^3·hm^-2,不间伐楠木蓄积量为24.88m^3·hm^-2,间伐楠木受光条件好,林木树冠大,生长好;间伐有利于楠木林下植被的生长,间伐林分林下植被生物量为9702.0kg·hm^-2,不间伐林分为3221.5kg·hm^-2,间伐林分为不间伐林分的301.2%;间伐后楠木林分的凋落物量有所减少,间伐林分凋落物量为2463.8kg·hm^-2,不间伐林分为3600.0kg·hm^-2,间伐林分为不间伐林分的68.4%。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不同混交树种、不同混交密度、不同混交方法对毛竹混交林出笋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以不同混交树种混交中,组合特性为落叶、喜光的出笋量最高,常绿、喜光的最低;以不同密度混交中,密度为150株·hm^-2的出笋量最高,毛竹纯林的最低;以不同混交方法混交中,块状混交的出笋量最高,毛竹纯林的最低。  相似文献   

18.
不同林龄史密斯桉树能源林现存量与能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云南省牟定县2~6年生史密斯桉的现存量和能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史密斯桉林分各器官现存量以及林分现存量都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大,林分现存量年增长量在第6年达到最大,为22.52t/(hm2·a)。不同林龄史密斯桉器官现存量排序为干根或枝皮叶,器官平均灰分含量排序为叶皮根枝干,平均干重热值排序为叶干枝根皮,平均去灰分热值排序为叶枝干根皮。史密斯桉树植株体的平均灰分含量和平均去灰分热值随林龄的增加而减小,而平均干重热值却在第4年达到最大。植株体平均灰分含量为1.17%~2.65%,平均干重热值为18.61~18.86kJ/g,平均去灰分热值为18.83~19.29kJ/g。林分总能量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大,其年增长量在第6年达到最大,为414.59GJ/(hm2·a)。只从现存量和能量的角度考虑,云南省牟定县的史密斯桉树能源林收获周期应为6a。  相似文献   

19.
研究针阔混交林下土壤对养殖污水中污染物吸收以及清理情况,并分析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污水排放过后,土壤物理性质得到一定的改善;土壤中K含量有明显提高;排放前后污水中污染物锰降低54%,其他污染物降低都超过90%,林分及土壤吸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滨海防护林及半自然次生林禁伐后的植被结构、土壤养分特征的变化,是认识林地演替生态过程和盐碱地生态恢复的核心内容,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海南岛北部低海拔滨海地区1994年开始禁伐的人工林与次生林,采用典型样地法,比较研究3类人工林(大叶相思林、木麻黄林、桉树林)和邻近的次生林、混交林(对照)等5个森林类型的植被与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1)5种森林群落内主要植被共计34科54属57种,次生林和混交林群落物种组成较其他纯林物种丰富,木麻黄林内无灌木生长,除次生林外,其他森林类型草本层物种最丰富;(2)5种森林的土壤皆呈酸性,桉树林、次生林和混交林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较高,但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低于木麻黄林和大叶相思林(P<0.05);(3)混交林土壤速效钾最高为11.27 mg/kg,其他森林类型均很低甚至未检出;(4)次生林土壤有机质含量、混交林土壤速效钾含量与群落物种组成呈正相关;土壤全氮含量与树龄、树高等呈正相关。因此,土壤养分随着禁伐时间增长而增加;桉树林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和氮含量,但木麻黄林和大叶相思林的磷含量较高,次生混交林则有着较高的钾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