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福州市晋安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市绿地可达性进行评价,探究路网密度等微观因子对可达性的影响程度,并进行优化,从而提高晋安区公园绿地可达性水平,促进城市公园空间配置优化。基于百度地图API路径规划接口及热力图等大数据,采用多种出行模式(步行、电动车、驾车)的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对福州市晋安区公园绿地的空间可达性及其活力匹配特征进行研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工具对可达性与影响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1)晋安区绿地可达性在空间上呈现中心向外递减特征,可达性较高的多为综合公园,较低的多为社区公园和街头绿地;2)公园绿地活力分布呈现西南部向东北部递减特征,低可达性高活力类型和低可达性低活力类型的公园绿地面积占比多,高可达性高活力类型占比最少;3)在可达性与其影响因子的关系中,发现道路服务指数、路网连接度对公园绿地可达性有显著影响;公园的空间分布上,鼓山镇东部及东南部、岳峰镇东北部为公园资源匮乏区。建议通过建设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公共绿地及和小型的公共绿地,优化散落分布的社区公园,提高路网密度以及路网连接度,以提升晋安区公园绿地可达性。  相似文献   

2.
为提升城市公园绿地使用效率,查找公园绿地分布布局短板,基于公平理念,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从城市公园绿地服务能力与社区人群需求出发,利用分级公园绿地服务覆盖率、地均绿地服务水平、人均绿地服务水平区位熵及可达性指标,通过优化可达性评价模型,提出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公平性精准化评价方法;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对北京市海淀区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公平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海淀区大尺度城市公园绿地供给充足;海淀区社区型游憩绿地供给有待提高;海淀区"三山五园"建设极大地提高了社区绿地可达性。基于研究结果,建议增加社区级城市公园绿地面积及增加社区到达绿地空间的便捷性。实证研究表明,提出的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公平性精准化评价模式能为城市公园绿地的更新及规划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城市人居环境和城市环境的重要标准.本研究以太原市中心城区(环城高速内)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技术以及GIS相关技术,对太原市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及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太原市城市公园绿地面积偏少且各行政区之间分布不均匀,其中杏花岭区城市公园绿地面积最小仅为0.99 km~2,占研究区的2.37%;②太原市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整体较差,仅有不到50%的城市居民能在30 min内通过步行方式到达最近公园;③太原市城市公园绿地整体分布较为均匀,破碎化程度较低,但其景观形状较为规则,不利于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且斑块丰富度密度较低.本研究成果可以为太原市合理优化绿地空间结构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北京城市公园植物多样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城市公园植物多样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北京16个城市公园绿地植物多样性进行研究。应用物种丰富度、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对植物多样性进行分析,采用RDA排序和Pearson对公园特征与植物多样性进行相关性分析。共记录乔木87种,灌木63种,草本植物196种,物种均匀度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16个公园中,柳荫公园、陶然亭公园、龙潭湖公园和紫竹院公园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公园面积与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乔木层均匀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公园年代与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公园位置与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丰富乡土园林植物材料、建植地带性植物群落、建设大型绿地斑块以及培育年代久远的城市公园是丰富城市公园植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城市绿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多种生态服务功能保障.探讨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合理配置城市绿地,使其发挥最大的生态服务功能非常重要.研究基于北京市2002年7月的QuickBird数据和Landsat 7 ETM+数据分别提取城市绿地格局和地表温度,分析城市绿地格局(绿地面积、形状指数、邻接关系)与绿地地表温度及冷岛强度的相关关系.邻接关系包括邻接绿地斑块个数百分比和邻接绿地斑块面积百分比.邻接绿地斑块面积百分比采用缓冲区分析法,主要以乔木林地对地表热环境的调节作用为例.结果表明绿地格局参数对地表温度的影响相差较大:①城区主要的绿地类型(乔木林地、水体、草地)的温度都与其面积呈显著负相关,其中水体的相关系数最高;②只有乔木林地、水体的温度与其形状指数呈显著负相关,而灌木林地的温度与各个格局参数不相关;③乔木林地的缓冲区分析显示温度与其大小、形状、邻接绿地面积百分比关系都呈负相关,其中与邻接绿地面积百分比的相关关系最强,其冷岛强度也主要受邻接绿地面积百分比的影响.基于遥感识别的城市绿地微气候调节功能研究,有助于提高有限的城市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并可为城市绿地的规划管理和景观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城市公园绿地可以美化城市生态环境和改善城市局地小气候,在城市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临安博物馆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测量5 个研究区小气候因子及植物叶面积指数,对小气候因子与人体舒适度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群落、水体和山地海拔具有降温增湿的效果;生理等效温度(PET)与空气温度和太阳辐射强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城市绿地可达性是影响绿地使用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绿地建设合理的重要依据。以长春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以城市居住用地和人口分布数据为基础,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基于人口权重的人口重心模型,模拟研究区内新增绿地格局,并利用缓冲区分析方法生成新的绿地格局空间分布,对结果进行定量的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优化方案在公园绿地面积增加5.5%的情况下,公园绿地的可达性人口增加了50.3个百分点,可达性面积增加了22.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8.
城市绿地可达性是影响绿地使用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绿地建设合理的重要依据。以长春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以城市居住用地和人口分布数据为基础,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基于人口权重的人口重心模型,模拟研究区内新增绿地格局,并利用缓冲区分析方法生成新的绿地格局空间分布,对结果进行定量的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优化方案在公园绿地面积增加5.5%的情况下,公园绿地的可达性人口增加了50.3个百分点,可达性面积增加了22.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9.
以襄阳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多期遥感影像数据和襄阳市中心城区城乡土地规划(2010—2020)中公园绿地变化统计数据,应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体系计算其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的生态服务价值,同时结合该市空气质量指数多年变化特征评价其中心城区的绿色发展进度。结果表明:襄阳市中心城区2010—2020年城区城市公园规划效果良好,规划前中心城区公园绿地总面积4 320 hm~2,绿地生态服务价值为6 258.04万元,2010—2020年城区城市公园规划过程中新建公园绿地面积4 140 hm~2,新增公园绿地生态服务价值为5 997.30万元,规划后公园绿地总面积为8 460 hm~2,公园绿地生态服务总价值为12 255.34万元;但城区间公园绿地增长不均匀,樊城区增量最大,新建公园面积2 340 hm~2,占樊城区公园绿地总面积的95.9%,襄城区增量最少,新建公园面积675 hm~2,占襄城区公园绿地总面积的19.1%;结合襄阳市空气质量指数多年变化特征可以看出,襄阳市城市绿色发展已初具成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城市公园布局合理性是城市人居环境建设重要体现,分析福州市主城区城市公园的服务能力对提高布局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统计法,提出游憩可达性与避灾覆盖率2项指标对福州主城区城市公园现状布局的影响;通过城市兴趣点(POI)数据计算城市服务压力对城市公园潜在服务的需求。  结果  台江区、鼓楼区现状服务能力较好,避灾覆盖率大且路网丰富,可达性较好,服务能力最好的是鼓楼前公园;晋安区与仓山区现状服务能力较差,避灾覆盖率小且路网较差,较偏僻地区可达性较差,服务能力最差的是飞凤山公园。城市公园潜在需求分析表明鼓楼区服务压力最大,仓山区服务压力最小,城市公园集中在鼓楼区与仓山区。  结论  城市公园的布局较好,呈聚集性分布;布局合理性很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在鼓楼区北部与台江区南部,布局合理性很差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仓山区的南部及东南部地区、晋安区东部及北部地区,原因是这些区域本来公园绿地就少,避灾覆盖率及游憩可达性较差。从城市空间布局上对城市公园进行优化;对城市公园现状优化有12个,其中,台江区4个,鼓楼区3个,晋安区2个,仓山区3个;根据土地利用情况,建设潜在城市公园:仓山区可建45个城市公园,鼓楼区可建7个城市公园,晋安区可建19个城市公园。图10表3参25  相似文献   

11.
空间句法理论中的可达性程度已成为衡量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的重要指标。为了给南陵县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的合理空间布局提供指导与科学依据,以城区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构建线段模型并进行句法测度与量化分析,结合ArcGIS从全局可达性、局部可达性、感知可达性和心理可达性4个维度指出南陵县在城市道路和公园绿地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结果表明:1)南陵县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的全局和局部可达性良好,能在总体层面上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游憩要求。但其空间聚集性呈现多核心的圈层分布特征,新老城区公园布局不均衡,部分公园周边道路体系建设不完善;2)中心城区公园绿地整体感知可达性较差,不利于城市居民通过局部路网感知公园的整体空间信息,并且公园整体空间渗透能力不足,心理可达性一般;3)在依据完善城市道路结构、合理增加公园绿地、优化绿地分类分级体系和丰富绿色开放空间等策略优化城市道路和公园绿地空间布局后发现,城市道路和公园绿地的全局与局部整合度值均明显提升,公园空间分布系统性与均衡性方面也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2.
城市公园的游憩草坪是游人开展游憩活动的主要场所,深入探究游憩草坪空间特征与游人行为的相关性对于开展游憩草坪“人性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以南京玄武湖公园中的6块游憩草坪为研究对象,分别开展游憩草坪空间特征量化解析和游人行为调研,并进一步展开两者的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1)除光影环境与开敞度外,其余游憩草坪空间特征与游人信息均存在密切关联,其中游人总人数与草坪面积呈正相关;女性占比与草坪可达性呈正相关;儿童占比与草坪面积呈正相关,少年占比与草坪内植物种类呈正相关,青年占比与草坪内水景设施有无以及可达性呈负相关,中年占比与空间形状系数呈正相关;3~5人的游人群体数量占比与可达性呈负相关;旅游团群体数量占比与可达性呈负相关。2)游憩行为与景观要素间存在密切关联,而与其他空间特征的相关性不显著,其中观景行为与水景设施有无呈正相关,运动行为与建筑小品有无呈正相关。本研究初步揭示了游憩草坪空间特征与游人行为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能够为游憩草坪的“人性化”设计提供理论参考,并为完善城市公园的游憩功能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3.
北京城区公园绿地景观格局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基于3S技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在对城区公园绿地景观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选取了景观破碎度、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景观均匀度等指数对北京市城区公园绿地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区内共有公园绿地斑块105个,绿地面积5 565.74 hm~2,占城区总面积的4.07%。绿地面积以面积大于50 hm~2的大型斑块为主,占总绿地面积的77.66%,缺少社区公园等小型斑块绿地。公园绿地斑块密度为1.89个·km~(-2),景观多样性指数为0.78,优势度指数为0.83,均匀度指数为0.49。绿地斑块景观分布不均衡,分布不合理,景观多样性指数较低。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对居民公共健康的影响,促进健康社会的发展,采用ArcGIS网络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对福州市二环内、二环与三环之间和三环外的3个居住区进行分析,计算他们到达最近公园绿地的路网距离,并同出行方式、公共健康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居住区离公园绿地越远,居民越倾向于机动化出行,而居住区离公园绿地越近,居民则越倾向于低碳出行;长期选择私家车等机动化方式出行易引发肥胖和慢性疾病,同时心理健康也将受影响,而自行车、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则会促进居民的生理健康;构成公共健康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也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由此可见,城市公园绿地的空间分布通过影响出行方式从而对居民的公共健康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郑州市主城区公园可达性、绿地服务水平、区位熵为公园绿地与人口分布均衡性评价的定量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分析了公园绿地与居民人口分布的均衡性。结果表明:1)综合指标分析得出,主城区内6个区公园绿地服务效率差异较大,郑东新区综合值最高,为0.694,公园服务效率远高于其他各区,服务重叠率较高;其他老城区综合评价值普遍较低,惠济区最差,为0.139,服务效果差距较大,公园绿地与人口分布严重失衡。2)反映公园绿地可达性的网络分析显示:3种交通方式下出行5 min内,惠济区可达性最差,郑东新区最好。3)现状公园绿地在500、1 000 m服务范围内,管城区服务效率最差,郑东新区最好;按照《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中新增居住区,惠济区公园绿地的服务水平在500、1 000 m范围内将分别下降30%、44%,忽略了新增绿地与新增居住区的同步发展匹配。4)各主城区公园绿地的区位熵差距悬殊,表明郑州市主城区公园绿地与居民人口分布极不均衡,郑东新区最高是金水区的154.1倍,前者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是金水区151.7倍。该研究结果将为今后的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和公园绿地布局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三维绿量对怀化市城市公园和郊野公园绿地48个典型植物群落夏季11:00—15:00时间段降温、增湿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群落高度、分层数、总三维绿量密度、乔木三维绿量密度、灌木三维绿量密度与降温率和增湿率呈显著正相关,地被植物三维绿量密度与降温率和增湿率呈显著负相关;当乔木三维绿量密度接近9.9 m3/m2时,降...  相似文献   

17.
探究城市绿地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能够为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成都市2019年土地利用数据,计算成都市城市绿地斑块尺度的7个景观格局指数,利用InVEST模型研究绿地的水源供给、土壤保持和碳储存3种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相关性分析探明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结果表明,成都市绿地面积及绿地间距离差异较大,平均值分别为29.01 km2和256.8 m,形状较为规整;成都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具有空间差异性,水源供给服务总量达24.98×108 m3,呈现西南高东低的趋势;碳储存服务为12.73×106 t,空间上呈中部高值聚集分布,其余地区为中、低值;土壤保持服务总量为3.54×108 t,空间上呈现西南高东低的分布趋势;绿地的景观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呈非线性相关,水源供给、碳储存和土壤保持服务与斑块面积的关系是随面积的增大3种服务均先快速增加后增长速度减缓;随斑块间距离增大,水源供给、碳储存呈先降后增的趋势;绿地斑块距离与土壤保持服务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NetworkAnalyst的重庆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大型城市公园绿地斑块、道路网和居民聚居点分布数据,结合航片解译的绿地覆盖数据,利用ArcGIS 9.3的NetworkAnalyst工具,分析了重庆市主城中心城区在30min步行距离内街道居民到达城市公园绿地斑块 的可达性以及城市公园绿地斑块的服务指数.结果表明:重庆市主城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分别有78.8%,55.8%和 34.6%的街道居民在步行30min,20min和10min距离内能够到达大型城市公园绿地斑块;从街道居民点的行政 归属看,以渝中区、渝北区、江北区和南岸区的居民可达性最好,大渡口区和沙坪坝区的居民区可达性较差.  相似文献   

19.
基于可达性的沈阳市城市绿地景观格局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绿地可达性是影响其使用效率的重要因素,也是城市绿地建设合理性的重要标志。以沈阳市为例,在考虑城市居住用地类型及人口空间分布的基础上,基于QuickBird卫星遥感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基于人口权重的人口重心模型,定量表征与模拟研究区绿地优化格局,并结合缓冲区分析方法对绿地格局优化结果进行了定量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城市公园绿地面积增幅为39.9%的情况下城市公园绿地可达人口增加了104.7%,优化方案中86.5%的居民均可实现500 m可见绿地的目标,通过优化实现了以较少的绿地面积发挥较大的绿地效益。可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城市公园绿地对于城市空气、气候、污染、秩序和空间格局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以山东省青岛市的城市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对比不同年份、不同区县、不同街道的城市公园绿地-鉴于公园绿地对城市空气、气候、烟尘、噪音和城市景观格局的重要作用,借助于Arcgis平台提取城市公园绿地的空间位置、面积大小和形状等各类基础信息,运用等效替代法、碳税法等多种方法对城市公园绿地固碳服务价值等11个城市生态功能系统服务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同年份、不同区县和不同街道等多方面对于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比较,从而综合评价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