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云南非洲菊根腐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云南非洲菊主产区表现根腐症状的非洲菊病株上分离到13个镰刀菌菌株及18个疫霉菌菌株,经形态学鉴定、鉴别寄主测定及分子鉴定,分别确定为茄病镰刀菌Fuaarium solani(Mart.)Sacc.和隐地疫霉Phytophthora cryp-togea Pethybridge&Lafferty.将茄病镰刀菌和隐地疫霉回接到健康非洲菊根部,隐地疫霉可以单独引起根腐,而茄病镰刀菌不能单独使植株表现明显发病症状.将茄病镰刀菌和隐地疫霉混合接种后,发现非洲菊根腐症状加重,且发病时间缩短.表明隐地疫霉是引起云南非洲菊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茄病镰刀菌对非洲菊根腐病的发生起到加速发病时间和加重发病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贵州山豆根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为山豆根根腐病的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保湿培养法和组织分离法对感染根腐病的山豆根植株组织进行病原菌分离和纯化,根据柯赫氏法则对代表性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从收集的病株组织样本中共分离获得200株真菌菌株,选取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形态差异明显的67株菌株进行ITS测序并在NCBI数据库进行BLASTn比对分析,结果显示,67株菌株中包含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35株、茄腐镰刀菌(F.solani)7株、粉红粘帚霉(Clonostachys rosea)23株和帚状弯孢聚壳(Eutypella scoparia)2株。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代表性菌株和茄腐镰刀菌代表性菌株均可侵染山豆根引起典型的根腐病症状,且茄腐镰刀菌致病性明显强于尖孢镰刀菌。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确认分离得到的病原菌分别为尖孢镰刀菌和茄腐镰刀菌。【结论】贵州山豆根根腐病主要由尖孢镰刀菌和茄腐镰刀菌复合侵染引起。  相似文献   

3.
甘肃中部地区豌豆根腐病病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豌豆根腐病病原研究中,采用了PDA、WA组织分离、胡萝卜诱饵分离及水培养分离等不同的分离技术,共分离病株820株,病组织1734块,获得菌株235个,经初步鉴定确定为17个不同的种,对这些分离物采用灭菌土盆栽、蛭石盆栽、纸卷法、断根法等接种技术进行致病性测定。根据分离率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认为发生在甘肃中部地区的豌豆根腐病是由茄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s)Sacc)、豌豆丝囊霉(Aphanomyces euteiches)、链孢粘帚霉(Gliocladium catenulatum Gilman et Abbott)、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根串珠霉(Thielaviopsis basicola)、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腐霉(Pythium spp)和壳二孢菌(Ascochyta spp)等复合侵染引起的。根据文献记载,上述各类菌除茄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和丝囊霉之外,其余真菌在豌豆上的致病性国内未见报道,链孢粘帚霉作为豌豆根腐病的致病菌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豌豆根腐病病原及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福建省漳洲、福州等地豌豆不同生育期的根腐病原进行调查,基本明确了福建豌豆根腐病的病原。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福建省豌豆根腐病主要是由茄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t.)Sacc.]、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ehlesht.)、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tihn)、终极腐霉(Pythium ultinum Trow.)、根腐丝囊霉(Aphanomyces euteiches Drechs.)、根串珠霉[Thielaviopsis basicola(Berk.et Br.)Ferr.]和一种未鉴定镰刀菌(Fusarium spp.)等复合侵染引起的;致病性试验表明,茄镰刀菌和根腐丝囊霉对豌豆具有较强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5.
试验对所采集的西葫芦根腐病病株进行分离培养,共分离得到5种病原菌,分属于Phytophthora和Fusarium两个属。引起西葫芦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为疫霉菌,经鉴定该致病疫霉菌为烟草疫霉,尖孢镰刀菌对西葫芦根腐病的发生有加重作用。  相似文献   

6.
葫芦巴根腐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萍 《西北农业学报》2008,17(6):202-204
通过田间系统观察、调查和采样,在室内进行了病原分离、鉴定和致病性测定,对葫芦巴根腐病病原菌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宁夏葫芦巴根腐病由茄镰刀菌、尖孢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和终极腐霉等复合病原真菌侵染引起。  相似文献   

7.
文山三七根腐病病原真菌的鉴定与药剂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云南文山三七药材基地感染根腐病的三七组织获得分离物,并对其进行培养和纯化,并运用科赫法则(Koch’s Postulate)进行病原菌回接感染,得3株致病明显的菌株,后对此菌株进行生物学和18S-rDNA全序列分析鉴定及室内药效防治。结果表明,此3株菌分别是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甲基硫菌灵、根康、多菌灵对茄孢镰孢菌、尖镰孢菌的抑菌效果最好,腐霉利、甲基硫菌灵对链格孢菌的抑菌效果最好。该研究可为尖孢镰刀菌、茄病镰刀菌和链格孢菌引起的三七根腐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同一地块通过对白术根腐病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确定白术根腐病分为湿腐和干腐2种症状,湿腐为主要症状类型,在田间所占比例达69.68%.通过对30个病株样本进行病原分离,共分离得到131个菌株,12种分离菌中有7种对白术具有致病力,其中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茄病镰刀菌(F.solani)能产生白术根腐病的典型症状.尖孢镰刀菌为根腐病主要致病菌,并能导致两种症状,致病率达90%;茄病镰刀菌危害症状为湿腐,致病率为30%.  相似文献   

9.
周默  白庆荣 《吉林农业科学》2021,46(2):52-55,61
黄芪在内蒙古莫旗地区大量种植,其根腐病是影响黄芪产量的病害之一,本研究以该地区的黄芪根腐病材料为研究对象,对患病植株进行病害症状的描述、组织分离和致病性测定,并通过培养特征、显微形态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获得黄芪根腐病的4个致病菌,确定菌株LD1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LD2为腐皮镰刀菌(F.solani),LD3为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LD4为木贼镰刀菌(F.equisetim).其中LD4引起黄芪根腐病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0.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3种内生真菌对连作花生土壤尖孢镰刀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拟茎点霉NJ4.1菌株、拟茎点霉B3菌株和角担子菌B6菌株对花生根腐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均有拮抗作用,其中拟茎点霉NJ4.1菌株对尖孢镰刀菌抑制作用明显,抑菌率为38.93%,与尖孢镰刀菌生态位重叠指数为1/3;拟茎点霉NJ4.1菌株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挥发物对尖孢镰刀菌抑菌率为18.15%,拟茎点霉NJ4.1菌株发酵液对尖孢镰刀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明显小于挥发物对尖孢镰刀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可引起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一种分布广泛、危害较为严重的世界性土壤传播病害。为获得对大豆疫霉根腐病具有良好抑制效果的放线菌资源,采用高氏培养基从采集自内蒙古多伦县的土壤中分离对大豆疫霉具有抑制活性放线菌并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一株对大豆疫霉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放线菌,编号为放线菌1-17,平板对峙的抑菌直径在17.81mm以上。另外该菌对尖孢镰刀菌、禾谷镰刀菌也具有抑制作用,抑菌直径均在10mm以上。放线菌1-17的16SrDNA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其与Streptomyces humidus NBRC 12877(T)相似性达99.85%,表明其为链霉菌属菌Streptomyces humidus sp.。  相似文献   

12.
苜蓿根腐病多种病原菌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苜蓿根腐病病原菌种类和各种病原菌在病株中的出现频率,以及单一病株受到多种病原菌复合侵染的情况,并为该病复合侵染规律及防治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已报道的7种病原菌的7对特异性引物,分别对新疆北疆主要苜蓿种植区采集的根腐病混合病样,及单一重病田分单株采集的根腐病病样进行PCR检测.[结果]新疆北疆主要苜蓿种植区根腐病病样中可检出的根腐病病原种类主要有5种镰刀菌和1种丝核菌;其中,立枯丝核菌、木贼镰刀菌、锐顶镰刀菌、茄腐镰刀菌、尖孢镰刀菌5种病原菌在病株样品中普遍存在,是新疆北疆部分地区苜蓿根腐的主要病原菌;侵染根部的病原菌中以尖孢镰刀菌、锐顶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为优势种群,侵染茎基部病原菌中以茄腐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为优势种群.检测结果还表明苜蓿根腐病病样中两种及两种以上病原菌复合侵染的的比率达到83;.[结论]木贼镰刀菌、锐顶镰刀菌、茄腐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是新疆北疆部分地区苜蓿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拟知孢镰刀菌是出现频率较低的次要病原菌;根部病斑与茎基部病斑中优势病原菌种类有所不同;田间病株中多病原复合侵染的情况非常普遍.  相似文献   

13.
非洲菊根腐病是一种难以防治的真菌性土传病害,在非洲菊生产中危害严重。为有效防治非洲菊根腐病,采用杯碟法测定了枯草芽孢菌Bv17对非洲菊根腐病的抑菌作用,并进行枯草芽孢菌Bv17防治非洲菊根腐病的室内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Bv17菌液对非洲菊根腐病两种病原菌隐地疫霉菌和腐皮镰刀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室内盆栽试验中,枯草芽孢杆菌Bv17不同浓度处理均可大幅度地降低非洲菊根腐病的病情指数,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供试浓度范围内枯草芽孢杆菌Bv17对非洲菊根腐病的相对防效均达70%以上,浓度为5×107cfu·mL~(-1)时防治效果最好,病情指数为2.50,相对防效高达97.32%。  相似文献   

14.
从唐山地区采集大花蕙兰根腐病病株样品50份,按照柯赫氏法则对其进行了病原物的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及菌株鉴定.结果表明,发病部位分离物中有2类病原菌,为镰孢属(Fusariumspp.)和枝顶孢属(Acremoni-um link=Cephalosporiumcorda).但主要优势菌群为镰孢属.分离物经致病性测定和复合接种试验发现,茄病镰刀菌(F.solani)及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致病性最强,接种后发病株率达85%以上,木贼镰刀菌(Fusariumequiseti)、串珠镰孢中间变种(F.moniliformevar.intermediumNeish et Leggetl)和占枝顶孢霉(A.strictum Gams.)致病性弱,潜伏期长,接种发病率为5%~18%.占枝顶孢霉与茄病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混合接种后的发病率均高于单独接种的发病率.证实大花蕙兰根腐病是以茄病镰刀菌及尖孢镰刀菌为主要病原菌,并由木贼镰刀菌、串珠镰孢中间变种和占枝顶孢霉复合侵染导致的一种病害.  相似文献   

15.
镰刀菌属引起的根腐病是烟草的重要病害,根腐病危害严重可导致烟草产品质量和产量出现重大损失。为明确鄂西北烟草根腐病病原,从湖北十堰烟区采集典型症状标本分离病原菌,对其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合基因系统发育学分析和致病性验证,确定鄂西北烟草根腐病的病原为尖孢镰刀菌、 腐皮镰刀菌、木贼镰刀菌和接骨木镰刀菌。  相似文献   

16.
根腐病、炭疽病、叶斑病等多种病害会造成黄精产量减少、品质下降。本研究从多花黄精根际及块茎中分离得到37株菌株,并接种于无菌组培苗进行致病鉴定,从中筛选出12株致病菌。结合菌株致病特征和菌落形态,从12株致病菌中选择7株致病菌进行进一步观察。通过测定rDNA-ITS、TEF-1α基因序列,鉴定出这7株致病菌中2株为尖孢镰刀菌、2株为腐皮镰刀菌、1株为芬芳镰刀菌、1株为卵形孢球托霉、1株为裂褶菌。其中,叶片上尖孢镰刀菌QB-ed-1致病力最强,尖孢镰刀菌E-rz-7次之;块茎中尖孢镰刀菌QB-ed-1致病力最强,芬芳镰刀菌E-ed-2次之。菌株QB-ed-1对黄精叶片和块茎都有较强的致病力。本研究提供了一种主动筛选多花黄精致病真菌的方法,可在病害发生前预先筛选可能的致病菌,为黄精病害检测和防控提供了有效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7.
豌豆根腐病病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豌豆根腐病是甘肃中部干旱地区豌豆上新发生的一种病害.近年来为害逐渐加重,致使豌豆产量遭受严重损失.1984—1985年在榆中北山地区、定西北部山区种植的豌豆分别在苗期、花期、成熟期采集根腐病病株,采用常规法分离标样178个,共分离病块3,738块。出现镰刀菌(Fusarium Spp.)病块数占50.5%,获得菌株170个.其它菌类有腐霉(Pythium SP.)、丝核菌(RhiZOctonia SP.)、壳二孢(Ascochyta SP.)、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等.经接种、回接试验镰刀菌对豌豆具有较强的致病力,腐霉及其它菌类则有加强腐烂作用,初步认为豌豆根腐病病原以镰刀菌为主,其主要种有豌豆尖孢镰刀菌(Fusartum Oxysporum Schlecht.]和豌豆茄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t.)Sacc.].  相似文献   

18.
新疆吉木萨尔地区大蒜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新疆吉木萨尔大蒜种植区大蒜根腐病的病原菌。【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用传统的形态学鉴定方法,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用原位伤根法进行回接,对照科赫法则明确致病菌的种类及其致病力。【结果】在采集的3批次典型病害植株组织和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64株分离物,其中61株分属于镰刀菌,分属于尖孢镰刀菌、层生镰刀菌、芳香镰刀菌、三线镰刀菌、轮状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和层生镰刀菌分离频率累计达到76.6%,且在采集的各个时期都有分离出现。选取典型的5株菌株进行回接测定,回接的5个镰刀菌种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致病性,其中尖孢镰刀菌是大蒜根腐病分离频率最高、且致病性最强的致病菌,其次为层生镰刀菌。【结论】新疆吉木萨尔地区大蒜根腐病是由镰刀菌属的真菌引起的,其中尖孢镰刀菌是致病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19.
为了获得具有抑制镰刀菌根腐病的生防菌,从研究较少的兰坪铅锌尾矿极端环境中采集样品分离菌株,运用平板对峙法从中进行4种镰刀菌根腐病拮抗菌的初筛,共获得10株有抑制效果的菌株.通过平板对峙法和发酵液涂布法进行复筛,获得1株抑菌活性较强的拮抗菌株KC 121.根据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测序结果分析,将KC 121菌株鉴定为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抑菌试验结果显示,KC 121对根腐病的4个病原菌(腐皮镰刀菌、禾谷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和拟枝孢镰孢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同发酵液相比,菌体的抑菌效果较好.KC 121对拟枝孢镰孢菌的抑制效果达82.66%,对腐皮镰刀菌的抑菌率达76.91%.KC 121的发酵液对拟枝孢镰孢菌和腐皮镰刀菌的抑菌率分别为84.76%和60.85%.本试验结果可以为根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菌种资源,具有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大豆根腐病是导致大豆减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但危害重而且防治困难,而尖孢镰刀菌是黑龙江省大豆根腐病的优势菌种,为研究大豆尖孢镰刀菌根腐病的生物防治情况,采用蛇床子和知母的提取物对大豆尖孢镰刀菌进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蛇床子和知母的提取物对大豆尖孢镰刀菌都有抑制作用,蛇床子提取物在浓度为20%时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为90.36%,而当知母提取物浓度为40%时,抑菌率为65.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