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套种其他农作物是我国较早的复种模式.近几年,随着种植业结构逐步调整,麦田地套种面积也在逐年扩大,其套播方式多采用"三一式"或"四一式"等.各模式下,由于预留行宽窄不同,势必给小麦产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找出适宜我县推广的最佳套播模式,试验对不同麦套模式不同预留行的麦田进行了定点抽样测产.  相似文献   

2.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单季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为筛选出适合我县种植的优质单季稻杂交组合,我们于2002年在白鹤镇下宅农业示范园区进行对比试验,通过试验,为我县优质单季稻的推广提供参考。1材料与方法参试杂交稻组合为协优9308(中国水稻所)、Ⅱ优162(四川农科院)、两优培九(江苏农科院)、协A/2600(中国水稻所)、汕优63(常山县种子公司,对照)。本试验在白鹤镇下宅农业示范园进行。试验统一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采用育苗移栽,播期为5月18日,移栽6月18日。移栽株行距24cm×24cm,小区面积29.34m2,四周设同一品种延伸保护行。试验田肥力…  相似文献   

3.
唐河是南阳盆地的重点植棉大县,年种植面积2.5万~3万hm2,种植模式以麦套棉为主.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力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和小麦机收面积的不断扩大,麦套棉不利小麦机收的矛盾日益突出.另外,麦套棉移栽后易出现麦"烤"苗(棉苗)、蕾花期枯(黄)萎病发病比较严重、后期易早衰等技术问题.从2006年开始,劳力少、地头窄、预留棉田面积小的农户.开始试种麦茬棉,试图解决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4.
麦田套种作物行距、行数配置及农机具运行路线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田套种一年两熟高效农业栽培技术在目前试验推广初期,首先是在现有农机具和不同畦宽种植模式的基础上,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有:(1)合理布置小麦和套种作物行距、行数,使小麦播种行数尽量不减行或少减行,套种作物尽量多播行,使小麦和套种作物行距、行数布置均匀合理.(2)合理设计预留农机具作业定位运行路线和套种作物待播行的空间.使农机具在麦田套种播种作业时,不(或少)辗压、挂拉伤小麦;小麦收获作业时,收割机不(或少)辗压损伤套种作物,并有利于小麦收获后及时拉运麦草腾地、中耕、开沟、追肥等农机具作业行走路线最佳方案的配置.  相似文献   

5.
以种植面积较大的花生品种豫花11号为主体作物,进行了花生与玉米间作试验,结果表明5行花生间作1行玉米时,其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毕节地区现有粮烟轮作制下玉米二种种植方式在不同密度下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范围内(3000~4000株/667m2),每带无论种植2行还是3行玉米,产量都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在4000株/667m2条件下,3行种植产量高于2行种植,而在3000~3500株/667m2,2行种植产量高于3行种植,但差异都达不到显著水平;3行种植的各密度对产量的效应大,而2行种植的各密度对产量的效应小。  相似文献   

7.
兵团杂交棉种植面积将突破5.33万hm2今年,兵团将种植杂交棉5.33万至6.67万hm2,以进一步发挥杂交棉增产潜力,带动兵团棉花生产再上新台阶。2001年,农五师率先在兵团试验种植杂交棉标杂A1,在5年的小面积试验推广中,连续2年创北疆皮棉平均单产200kg以上高产纪录。去年,该师种植0.23万hm2杂交棉,平均单产皮棉202kg,又创兵团棉花大面积高产纪录。  相似文献   

8.
新乡市是我国的玉米主产区之一,年种植面积18万hm2.为选出适合本地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2006年我院对我市种植面积较大的玉米品种进行了田间小区种植试验,鉴定与评价其丰产性、稳产性、抗逆性,旨在为我市玉米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农药市场信息》2003,(19):23-23
<正> 2003年美国种植 GM 作物的比例又创新记录,GM 棉花、玉米和大豆的面积比 USDA3月调查中预测的还要高。6月作物面积评估表明,81%的美国大豆已经种植了 GM 品系,3月估计是80%,2002年是75%。今年高地棉面积中,有73%已经种植了 GM 品种,3月预计是70%,2002年是71%。今年40%的玉米面积种植了 GM 品种,3月预计是38%,去年是34%。GM 耐除草剂大豆的面积增长8%,达到5970万英亩(2420万公顷),在14个主要的大豆生产州都增加。每个州,种植 GM  相似文献   

10.
连年种植在某些景观中,经常会预留大量种植郁金香的区域,每年都在同一地点种植,变换的只是品种和设计图案,这种情况常见于郁金香花展。实际上郁金香不宜连作,在荷兰的郁金香种球繁育地块7年轮作一次,以保证商品种球的质  相似文献   

11.
河西地区套种大豆播期与主要经济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两高一优”农业生产的发展,近年来河西地区小麦套种大豆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我们在种植形式、规格、施肥量及品种选配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并于1994~1995年在张掖的小满乡古浪村,康宁村进行了播期试验观察。本文仅就大豆套种的适宜播种时期的试验结果介绍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大豆品种选用辽86—2453,小麦品种选用永良12号。1.2试验方法:种植规格采用麦豆带幅宽80cm,其中小麦带幅宽45cm,种4行;大豆带幅宽35cm,种2行,麦豆行比4:2。小麦于3月15日机播。大豆分期播种:从4月15日开始,每隔5天播1次,至5月…  相似文献   

12.
对边门镇种植面积较大的6个玉米品种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分析了各品种的产量、生育期、米质、抗病、倒伏等生育指标,试验结果可供农民在种植过程中参考。  相似文献   

13.
2007年农六师引进棉花品种新陆早26号,并于2008年进行了比较试验和小面积示范,2009年大面积的推广,其抗病性、丰产性等都表现良好,很受广大棉农喜爱。现将该品种在我垦区的种植表现和高产栽培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大蒜不同类型播种机作业经济性差异不明确现状,开展了不同机型的播种经济性试验。以人工播种为对照,通过对正芽机播和非正芽机播(摆种机播)在平作模式下的生长和收益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不同面积下的经济性。结果表明,机播生产成本随播种面积和机具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在种植面积小和种植年限短的条件下,以8行摆种机播为最优。随着种植面积和年限的增加,机械播种效益要高于人工播种,呈现出正芽机播>非正芽机播>人工播种,且面积越大效益越明显。5年周期内,非正芽机播较人工播种效益增加,最高增效10.1%,最低增效4.1%,3种播种方式相对效益在种植面积较小时,相对效益相差大,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趋势变小。  相似文献   

15.
试验分别设在有代表性的云南省临沧市云县涌宝、镇康、凤庆、双江、耿马勐撒5个点。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20m^2,小区长5m,宽4m,3次重复,5行区,宽窄行或等行距种植,种植密度6万株/hm^2,以当地最佳节令播种,实收小区中间3行计产。  相似文献   

16.
<正>2008年农六师引进棉花品种710,并于2009年对该品种进行大面积的推广种植。2008年种植面积为100hm2,2009年种植面积为7000hm2(接近主栽品种面积),占棉花种植总面积的21.2%。通过两年的种植,该品种在早熟性、抗病性、丰产性等都表现良好,很受广大棉农的喜爱,现将该品种在我垦区的种植表现和高产栽培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小麦是南阳市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常年种植面积60万hm^2,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品种近20个,试验示范的新品种30多个,为了准确掌握新老品种在我市的种植表现,指导全市科学用种,2007年5月中、下旬南阳市种子管理站组织全市技术人员对我市生产上利用的品种和试验示范中的苗头品种进行了多点次调查,进一步鉴定这些品种的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正确地评价品种,并提出了全市小麦品种秋播利用意见。  相似文献   

18.
<正> 近年来我国蔬菜及瓜类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01年蔬菜播种面积2.45亿亩,蔬菜面积已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3.36亿亩的0.5%。蔬菜的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小麦、玉米,列第4位,已大大超过大豆、油菜、棉花、花生等作物。由于蔬菜种植面积大幅度的增加,蔬菜田使用除草剂的面积、数量及除草剂品种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除草剂在蔬菜及瓜类田做除草剂登记试验的种类也比较多。2002年10月在成都市召开的"全国农药药效试验总结暨新农药  相似文献   

19.
新洲县凤凰公社石骨山大队第一生产队,为了解决棉麦两熟用地养地的矛盾,促进粮棉稳产高产,从1974年冬播开始,在20亩新平整的低丘陵黄土地上进行了棉麦两熟两肥耕作改革试验示范。即冬季在冬播大、小麦时的预留棉行中套种箭舌豌豆作为棉花底肥;夏季大、小麦收割后,又在棉行中套种短期绿肥柽麻,作为棉花蕾花肥。共中有2.16亩三结合试验地进行了单收。两熟两肥  相似文献   

20.
河南是一个植棉大省,常年种植面积在66.7万hm~2左右,种植模式以麦棉套种为主.随着小麦机械收割的普及和小麦效益日益提高,麦套棉花生产就凸现出了不可协调的矛盾.机械收割容易伤到棉苗,而且麦套棉的小麦预留行限制着机械收割和小麦产量,麦套棉不利于小麦机收的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上随着农村劳力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国家对粮食的重视,小麦价格日益攀高,麦棉争地日益突出,特别是在河南这个粮食大省,小麦更是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样棉花让位就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