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杉木人工林木材密度及干缩性变异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系统分析了不同林龄、不同立地条件和不同林分密度下杉木人工林木材密度和干缩性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影响杉木人工林木材密度和干缩性的主导因子是林龄,其次是立地条件,林分密度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揭示引种鹅掌楸和杉木人工林在广西自治区融水县的生长特性,为杉木连栽迹地造林树种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广西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杉木采伐迹地的鹅掌楸和杉木人工林的生长特性进行了5年的定位监测,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在相似立地条件下,1~5年生鹅掌楸人工林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平均蓄积量均明显高于杉木人工林,其中,5年生杉木人工林年均胸径生长量为1.43 cm,年均树高生长量为1.23 m,年平均蓄积量为17.02 m3/hm2,而5年生鹅掌楸人工林的上述3个数据分别为2.19 cm、1.78 m和31.80 m3/hm2,是杉木人工林的1.53、1.45和1.87倍。[结论]鹅掌楸是一种早期速生树种,其生长速度比杉木快,成材比杉木早,可以作为杉木的替代轮作树种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3.
郭城梁 《乡村科技》2023,(19):106-108
杉木人工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的经济资源,但目前当地部分地区存在立地条件不优越、造林树种单一、造林密度不合理、日常管护工作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杉木木材的产量与品质。为提升广西壮族自治区杉木人工林的种植效益,详细分析当地杉木人工林营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善立地条件、合理营造混交林、合理修枝间伐、强化日常管护工作等措施,以供相关从业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长岭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叶面积指数及净生产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自1983年以来在南昌湾里区长岭万亩杉木人工林基地进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的内容之一。根据定位观测所搜集的资料,对不同立地条件下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叶面积指数及净生产量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文中简要介绍了森林叶面积指数和净生产量的测定方法,探讨了不同立地条件下杉木人工林的叶面积指数和净生产量的变化规律、叶面积指数与净生产量的相互关系等。为进一步研究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如何创建稳产高产的杉木人工林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选择7种模型拟合同一立地条件下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与天然林的树高生长曲线,并从中选出最优模型,为福建省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与天然林的合理经营奠定基础。【方法】基于福建省第7次森林资源一类清查数据,以同一立地条件下639株(人工林326株、天然林313株)马尾松标准木及687株(人工林498株、天然林189株)杉木标准木为研究对象,利用二次项方程、幂函数方程、对数方程、S曲线方程4种经验方程及Richards模型、Logistic模型、单分子式模型3种理论方程,拟合马尾松人工林和天然林、杉木人工林和天然林4种林分类型的树高曲线,并以调整决定系数、均方根误差、总相对误差和预估精度为评价指标,选择4种林分类型的最优树高模型。【结果】马尾松人工林与天然林分别以幂函数方程、二次项方程拟合效果较好,预估精度分别达到96.812%和96.474%;杉木人工林和天然林用Richards模型拟合效果最好,预估精度分别达到96.742%和96.495%。【结论】通过比较分析,获得了最适合模拟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与天然林的树高生长曲线模型。  相似文献   

6.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是我国南方地区经营历史最长的人工用材林,其在木材生产功能和固碳、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进程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与天然林相比,人工用材林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如何在保证木材生产的同时提高生态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杉木人工林经营管理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碳储量是衡量森林生态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森林碳汇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应对气候变化。本研究通过梳理和分析近年来与杉木人工林碳储量相关的文献,综述了林分年龄、经营管理措施、分布区域以及立地条件对杉木人工林生产力和碳储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维持杉木人工林经济与生态效益相平衡的生产实践建议,也对杉木人工林碳储量研究的现存问题以及日后方向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杉木人工林树冠最大重叠系数及适宜经营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文在证明了开化县不同立地条件下松木胸径与冠幅相关规律无显著差异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县杉木胸径与冠幅的回归模型InCw=-0.2538 0.48221nD,R=0.9972,S=0.0480,并以此确定了杉木林分处于不同径阶时的基本经营密度指标。通过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估计杉木林树冠最大可重叠系数K值的方法,修正了以往对K值估计偏小的现象。运用该K值计算了杉木人工林的饱和密度,并由此推导出了不同立地条件下郁闭度分别为0.6,0.7,0.8和0.9时的杉木经营密度指标。  相似文献   

8.
以营造在建德市寿昌林场五年生刨花楠与杉木不同混交模式林及纯林为研究对象,对刨花楠不同立地条件下人工林生长差异以及与杉木混交后不同模式林分的生长量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立地条件下刨花楠幼林生长量差异明显;刨花楠与杉木混交后能促进刨花楠幼林的生长,其中以楠∶杉=2∶1混交模式刨花楠的生长量较高,与刨花楠纯林相比,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分别提高了10.45%和12.71%,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刨花楠混交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9.
陆乾 《乡村科技》2023,(21):99-101
杉木生长速度快,木材材质良好,是我国重要的人工造林树种,通过间伐处理可显著提高杉木人工林林分生长质量。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北部山区为研究区域,分析不同间伐强度下杉木人工林林分生长质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综合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量来看,经间伐处理后,杉木人工林林分生长质量有所提高,间伐强度为50%时有利于杉木生长,但其林分蓄积量相对较小,恢复至未间伐林地相同水平的时间相对较长,建议在培育大径材林时采用50%的间伐强度;间伐强度为30%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杉木生长,且恢复至未间伐林地相同水平的时间相对较短,建议在培育杉木速生林时采用30%的间伐强度。  相似文献   

10.
不同立地指数级杉木生长过程的数学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多种生长函数的拟合和比较,选择了Richards生长函数作为开化不同立地指数等级下杉木人工林平均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过程的基本模型。从拟合参数可知,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都是多形的。  相似文献   

11.
不同树龄人工杉木林木材KP法制浆性能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3种不同树龄的人工杉木林木材进行了制浆性能比较.测定了它们的纤维形态和化学组成,优选出各自的最佳蒸煮工艺条件.测定了纸浆的物理强度.最后用座标综合评定法来全面评价它的制浆性能.结果认为:17a树龄人工杉木林木材制浆性能优良,23a次之,12a较差.研究结果为杉木造纸材的定向培育和合理利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杉木大径材密度控制连续状态的动态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杉木大径材林分的标准地资料 ,应用连续状态的动态规划方法建立了可变间伐间隔期的杉木大径材林分密度决策模型 ,为杉木大径材培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杉木无性系不同继代代数组培苗差异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为了解杉木经不同继代代数培养的组培苗差异 ,就 3个不同种源无性系分别继代培养 1至1 2代 ,以组培苗建立采穗圃和造林对比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 ,各无性系组培苗采穗圃穗条产量和造林生长状况在不同继代代数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以 8~ 9代组培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杉木人工林序列林价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以福建省杉木人工林为对象,收集了大量杉木人工林的投入与产出资料,测算了杉木人工林单位活立木蓄积的序列林价,并用动态函数曲线拟合不同立地类型的不同利率的序列林价.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序列林价在杉木人工林最优经济轮伐期的确定及资产评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为构建稳健、实用的木材纵向弹性模量预测模型,以人工林杉木木材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同一非标无疵小试样的气干密度、微纤丝角和顺纹抗拉弹性模量,构建了以木材密度或微纤丝角为单一变量及二者的特定组合为自变量的3种纵向弹性模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3种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存在显著差异。以密度与微纤丝角比值为自变量所构建的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最高、预测残差标准差最小。该模型证实,密度和微纤丝角共同影响木材的顺纹抗拉弹性模量。对于杉木,影响其顺纹抗拉弹性模量的关键因子是密度。   相似文献   

16.
杉木桤木混交林生长量与土壤肥力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18地位指数的第1代杉木林采伐迹地上营造杉木纯林和杉木桤木混交林(混交比例2∶1).造林后10 a,对立地条件一致的2种人工林的生长量和土壤肥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杉木桤木混交林林分蓄积量大于杉木纯林,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杉木桤木混交林中的杉木平均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生长量均显著大于纯林杉木(P<0.05),但混交林中桤木生长比杉木差,其胸径和单株材积生长量均显著小于混交林中的杉木(P<0.01).10年生杉木桤木混交林的土壤性质(主要是0-10 cm和10-20 cm层次的速效性养分、全N和有机质)比杉木纯林有所改善,但只有水解性N在0-10 cm和10-20 cm层次显著(P<0.05)高于杉木纯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有效提升人工林杉木物理力学性能,以无机硅酸钠(Na2SiO3)溶液为浸渍改性剂,硫酸镁(MgSO4)溶液为固化剂,采用真空–加压循环浸渍方法制备硅镁凝胶改性杉木,探究硫酸镁的添加量和不同浸渍工艺对改性杉木浸渍效果和性能的影响,并优化浸渍工艺为硅镁凝胶改性杉木的规模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硫酸镁和硅酸钠的摩尔比、浸渍时间、浸渍压力与负/正压时间比4个因素对杉木试件改性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L9(34)正交试验优化浸渍工艺参数。由最佳工艺制得硅镁凝胶改性杉木与硅酸钠改性杉木,考察其质量增加率、顺纹抗压强度、硬度、吸水率、抗流失率、耐热性等性能和微观形貌表征,对比两种改性杉木之间及与未处理杉木的差异。  结果  综合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结果得到:以硫酸镁和硅酸钠的摩尔比为1∶2的MgSO4溶液和Na2SiO3溶液改性杉木,浸渍时间2 h、浸渍压力0.3 MPa和负/正压时间比2∶1的条件下制得的硅镁凝胶改性杉木性能最佳。对比未处理杉木,硅镁凝胶改性杉木的抗压强度、端面硬度、弦切面硬度和径切面硬度分别提升81.1%、73.1%、52.6%和37.2%,吸水率由129.3%降至73.3%。SEM结果显示硅镁凝胶改性杉木中硫酸镁成功浸入杉木管胞与硅酸钠反应并将其固化,导致其沉积物形貌不同,相比硅酸钠改性杉木其抗流失性提升了22.1%。TGA曲线中硅镁凝胶改性杉木的质量损失速率显著降低,由于无机组分的浸入,残余质量提升了27.09%。  结论  杉木经硅镁凝胶改性后,密度和强度增加,耐水性能改善,硬度、抗流失性及热稳定性显著提高,较硅酸钠改性杉木更具性能和应用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杉木木束干燥过程中水分的非稳态扩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不同恒定的温度场中的试验,研究分析了人工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木束在高温干燥中,木束内部水分在非稳态状态下的扩散及其影响因素.在高温干燥情况下,水分扩散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水分扩散系数也随直径的增加而增加.并探讨了木束水分在非稳态状态下的扩散规律,为合理地制定木束干燥工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闽北杉木人工林经验收获表编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ichards方程描述杉木人工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平均材积、平均胸径和平均高的生长过程,结合有关公式编制了杉木人工林经验收获表 经检验证明适用,可用于林分生长、收获的预测以及林木资产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