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洪家堡子山体滑坡与区域灾害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家川县地处黄河中游山体滑坡的Ⅰ级危险区,2004年5月发生的洪家堡子滑坡,滑体约47.56万m3,属厚层大型黄土滑坡。通过对洪家堡子山体滑坡的典型案例调查分析,针对滑坡形成的特点,提出了区域山体滑坡的预警预报及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2.
小口滑坡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小口滑坡的分析,其属于蠕滑-拉裂型滑坡。详细阐述了滑坡的基本特征,并研究分析了滑坡的成因机制及演化过程;在成因机制分析基础上,采用传递系数法对该滑坡天然状态及暴雨情况下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和评价,为滑坡治理设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郭家水井滑坡位于大新河小流域郭家水井村东面约1 km处的乡村主干道两侧山体上,自2000年起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后,滑坡体整体稳定,没有再发生大规模滑坡,确保了滑坡体下方道路的畅通,保障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及下游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介绍了郭家水井滑坡的基本情况、滑坡成因以及"稳、拦、排、保"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山体发生崩塌等山地灾害,改变了流域运动形态。定性分析其危害远远大于常规的水土流失。但定量分析,究竟危害到什么程度,目前还没有相关的详细研究报道。2008年日本学者Laurentia DHANIO等人根据2004年3月26日发生在印尼的山地灾害相关资料,定量研究了因山体发生崩塌、滑坡,对流域输沙量的影响。其结论是:山地灾害的发生,不仅造成河流的泥沙大量沉积,且崩塌前径流深为降水量的60%,而崩塌后下降到45%。浑浊度比崩塌前提高了400倍。此项研究揭示了流域内一旦发生滑坡,必然产生大量的水土流失,增加了流域治理难度。但也提示我们应利用这种改变规律,决策流域治理手段。此项研究成果对我国研究山体崩塌、滑坡或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的防治,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广东某滑坡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广东某滑坡的分析,其属于蠕滑-拉裂型滑坡。根据大量的详细勘探资料,详细阐述了滑坡的基本特征,并研究分析了滑坡的成因机制及演化过程;在成因机制分析基础上,采用剩余推力传递法(Push法)对该滑坡天然状态及暴雨两种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和评价,为滑坡治理设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5·12"汶川地震诱发了大面积的山体滑坡,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陇南三家地老滑坡在这次地震期间前缘大规模滑动,并在前缘滑动牵引下诱发后缘形成贯通裂缝,严重威胁滑坡体上三家地村1 732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准确判断该滑坡稳定性,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尤为重要。在对三家地滑坡进行现场勘查、室内试验和相关论证的基础上,阐述该滑坡的基本特征和成因,并运用传递系数法和数值模拟对该滑坡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及应力应变进行了计算、模拟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天然状态下,三家地老滑坡的整体稳定性系数为1.30~1.36,处于稳定状态;在地震和暴雨工况下,老滑坡的整体稳定性系数为1.02~1.09,处于欠稳定状态。最后,基于滑坡成因和稳定性评价结果,提出为提高滑坡稳定性应采取的加固措施。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吊嘎河滑坡、泥石流的成因特征分析,采用科学合理的工程方案对其进行了整治并稳定了滑坡、控制了泥石流危害,达到了防治目的。借吊嘎河的防治对滑坡泥石流治理进行探讨,可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南方山区粗壮藤本植物对水土保持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南方山区,粗壮的藤本植物不仅能引起山体滑坡,而且会使滑坡加剧,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通过调查2010年6月尤溪国有林场北岭坑山场北坡30年以上近熟、成熟林发生滑坡的原因,还原了在极端天气中,有粗壮的藤本植物参与下,滑坡产生并扩大的全过程。对藤本植物可能引起的山体滑坡要有充分认识和足够重视,做好这一类型灾害的减灾防灾工作。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元阳县牛角寨乡阿努寨某滑坡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该滑坡属中型、浅层、重力-牵引式复合型、土层滑坡。滑坡天然状态总体处于欠稳定~不稳定状态,在自重、降雨、地下水、人类工程活动和地震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将转化为不稳定状态,极易发生急剧滑动。文中选用两种治理方案进行比选,认为削坡减载+双排钢筋混凝土抗滑桩的治理方式更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0.
在研究了三峡库区某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及滑坡体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滑坡成因机制和失稳因素。考虑到未来三峡蓄水位的变化,结合不同工况对该滑坡进行了稳定性计算,针对计算结果,提出并设计了采用抗滑桩支挡与监测工程相结合的综合工程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1.
水稻精量穴直播排种轮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8,自引:3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研制了一种新型水稻精量穴直播排种轮,用4种不同类型的稻种对5种不同型孔的排种轮进行了排种试验,结果表明:瓢形型孔充种性能优于其他型孔形式,粒数为2~6粒种子的穴数在90%以上,漏播率小于5%,穴距、穴径符合农艺要求,实现了精量播种。伤种率对比试验表明,瓢形型孔的排种轮对水稻发芽率无显著影响。该文还进行了不同的瓢形型孔个数的排种对比试验,确定了适合该排种轮的型孔个数。研究工作为水稻精量穴直播排种轮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适宜机插株行距促进水稻生长提高产量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为了比较不同行距插秧机的作业效果,以及机插秧不同株行距组合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在江苏靖江、张家港和黄海农场3地进行了连续2 a田间定位试验。每个试验点设置行株距分别为:30 cm×11 cm、25 cm×14 cm、25 cm×11 cm 3种株行距组合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在水稻漏插率方面,2012年30 cm×11 cm(行距×株距)处理最高,25 cm×11 cm(行距×株距)处理最低,2013年30 cm×11 cm(行距×株距)处理仍最高,25 cm×14 cm(行距×株距)处理最低。窄行距大株距有利于降低水稻漏插率,但在伤秧率、倒秧率方面和每穴平均株数方面,3个品种的不同处理之间均无统一规律;分蘖稳定后各试验点茎蘖数均为30 cm×11 cm(行距×株距)处理最高,25 cm×11 cm(行距×株距)处理最低,大株行距有利于促进水稻分蘖;产量方面各处理每公顷有效穗数30 cm×11 cm(行距×株距)处理25 cm×11 cm(行距×株距)处理,其他产量构成因素差异不显著,最终各处理实际产量表现为25 cm×11 cm(行距×株距)处理较好,故插秧机行株距为25 cm×11 cm较适合于江苏省水稻机械化种植。该研究可为江苏省水稻插秧机机具选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近40 a黑土典型区坡沟侵蚀动态变化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研究黑土区坡面侵蚀与沟谷侵蚀的动态变化对于正确认识黑土侵蚀的发生发展过程、制定合理的侵蚀防治对策具有重要理论与实际意义。该文以克拜东部黑土区为例,从1965年美国侦查卫星Corona影像和2005年法国Spot-5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提取侵蚀沟、植被、土地利用等信息,结合地形、降雨及土壤资料,以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为基本框架建立坡面侵蚀定量估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对近40 a坡面侵蚀和沟谷侵蚀的动态变化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坡面侵蚀以轻度侵蚀为主,中度和强度侵蚀面积比例很小;40 a来坡面侵蚀总面积变化不大,但侵蚀强度的变化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研究区1965年有侵蚀沟1 682条,2005年增加到2 561条,侵蚀沟平均每年侵吞耕地5.23 hm2;40 a来研究区坡沟侵蚀产沙比约为3.5︰1,总体上以坡面土壤流失为主。研究结果可为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水稻精量旱穴播机穴距电液比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针对目前国内水稻精量旱穴播机普遍采用多组链轮或多组齿轮改变传动比,实现株(穴)距调节,但株距调节范围有限的问题,为了增加穴距调节范围,实现穴距的无级调节,研制了一种基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与触摸屏的电液比例控制系统,实时调整液压马达转速,实现播种作业的实时调节。液压系统主要由液泵、液压马达和比例流量阀等组成;控制系统通过Delt WPLSoft V2.37编程软件,编制PLC梯形图程序,采用监视与控制通用系统(monitor and control generated system,MCGS)组态软件开发出人机交互界面,可在交互界面上输入地轮直径大小和穴距,以及设定比例流量阀初始值和阈值,调整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 integration differentiation,PID)参数,并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实现播种作业时的穴距调节和作业速度监测。通过台架试验和田间试验表明,在作业速度2.8~3.2和3.2~3.6 km/h时,台架试验穴距合格率和田间试验播种穴距合格率均为100%,满足播种要求;在作业速度3.6~4 km/h范围内,台架试验穴距合格率达到89%,田间试验穴距合格率为70%,根据NY/T987-2006《铺膜穴播机作业质量》农业行业标准,田间试验穴距合格率80%,不能满足穴播机作业质量标准。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精量旱穴播机选用型孔轮式排种器,但田间播种作业成穴性效果受风阻、机架振动和种子下落速度等影响较大,作业速度应控制在2.8~3.6 km/h为宜,当作业速度增大对成穴性影响尤为显著。台架试验和田间试验结果都表明电液比例控制穴距系统的可行性,为播种机株(穴)距调节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播种机的相关设计研究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山西省大同市晋华宫人工复垦和自然恢复煤矸石山以及忻州窑自然恢复煤矸石山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三座煤矸石山土壤AM真菌群落组成进行分析,并测定其土壤理化性质,以探究不同地点煤矸石山不同复垦方式下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真菌)群落组成的差异及其土壤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晋华宫人工复垦煤矸石山和忻州窑自然恢复煤矸石山AM真菌多样性指数(Chao指数和香农-威纳指数)存在显著差异,但晋华宫人工复垦和自然恢复煤矸石山AM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试验共检测到67个AM真菌OTUs,可鉴定到3个AM真菌属级分类单元,其中球囊霉属(Glomus)在晋华宫人工复垦煤矸石山、晋华宫自然恢复煤矸石山和忻州窑自然恢复煤矸石山中均为最优势菌,多样孢囊霉属(Diversispora)、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仅出现在晋华宫自然恢复煤矸石山。多元置换方差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结果表明,晋华宫两种恢复方式的煤矸石山之间AM真菌群落组成差异不显著,而晋华宫与忻州窑两个地点的煤矸石山AM真菌群落组成差异显著。AM...  相似文献   

16.
娄邵地区不同岩性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土山区和石山区两种不同立地条件对蒜头果叶片形态解剖的影响。结果表明,石山立地蒜头果叶片面积较小,表皮细胞、角质乳状突起和气孔器等的密度均是石山的较小,但它们的大小均是石山的大于土山的,并分析了这种差异的生理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黄土区不同地貌部位径流泥沙空间分布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黄土丘陵区侵蚀泥沙的来源以及坡沟侵蚀产沙关系等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难点之一,也是争论较多的问题。在梁峁坡到谷坡的坡沟系统中,不同地貌部位有对应的侵蚀形式出现。该文采用多坡段组合模型,运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法,研究了黄土区坡面各垂直侵蚀带径流泥沙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上坡来水来沙的加速侵蚀作用。结果表明:单位面积与时间产流量排列为谷坡>梁峁坡下部>梁峁坡中部>梁峁坡上部。雨强0.5 mm/min时,没有沟蚀发育;1.0 mm/min时,细沟主要在梁峁坡下部;1.5 mm/min时,细沟伸展到梁峁坡上部,谷坡出现滑塌和崩塌等重力侵蚀现象。坡面径流量、产沙量随坡度、坡长、降雨强度变化成正比增长。上坡来水来沙使梁峁坡和谷坡产沙量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19.
以淄博市城市周围破坏山体为研究对象,根据野外调查结合植被恢复的影响程度分析,选定破坏山体外貌形态、坡度、边坡高度、土层厚度和砾石含量5个立地因子,并对之进行分级量化;利用聚类分析法将破坏山体划分为7个立地条件类型和16个亚型;不同立地条件类型植被恢复难易程度不同,在分析各立地条件类型特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提出不同的植被恢复措施。研究成果可为破坏山体的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以山东省青州市为例,研究了基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区域土地整理时空配置指标体系、模型和方法。结果表明,青州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为目标的土地整理区主要位于丘陵区,整理面积655.14 km2,占可整理面积的48.37%,其中近期整理区主要分布于丘陵区西北部,中期整理区主要位于丘陵区东南部,均以耕地整理为主,远期整理区主要处于丘陵区西南部,耕地整理和未利用开发并重;非整理区主要分布于北部平原,为耕地,占51.63%。研究结果可为青州土地整理规划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