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3 毫秒
1.
麋鹿的驯化     
麋鹿为我国固有特产鹿类,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原生地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下游局部地区.至明、清年代只有少量残留种群,几近绝迹.其种群的逐渐消失主要受气候变迁、人为滥猎,森林植被破坏等原因所致.十九世纪末,最后一批圈养在北京南海子的麋鹿群体也被迫离开了中国,从而这个珍稀物种在原产地遭到绝迹,使麋鹿成为与大熊猫相媲美的珍稀物种.  相似文献   

2.
<正>1背景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为我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野生种群早已灭绝。1986年,由原国家林业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从英国重引进39头麋鹿(13♂、26♀),在江苏省大丰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麋鹿自然保护区,实施麋鹿重引进项目。截至2014年底,大丰麋鹿种群扩大到2360头,其中野生种群为235头。目前,世界上麋鹿总数近5000头,其中多数采用圈养方式。因此,大丰麋鹿种群的复壮和其野生种群  相似文献   

3.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俗称"四不像",分布于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局部地区.古人狩猎麋鹿曾经是一项广泛而又经常的活动,至明清只有少量残留种群外,几近绝迹.  相似文献   

4.
大丰麋鹿野生放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6年在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支持下,由国家林业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从英国伦敦动物学会的7家动物园引进39头麋鹿(雄性13,雌性26)放养在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年来麋鹿已由当初的39头发展到现今706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麇鹿种群。随着麋鹿种群的不断壮大,在麋鹿野生种群的最后灭绝地恢复其自然种群的工作随之提上议事日程。根据建区宗旨和  相似文献   

5.
1998~2006年,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4批共挑选53头麋鹿(♂17,♀36)放归自然,有计划地实施了在南黄海湿地建立野生麋鹿种群的工程。截止2015年,大丰野生麋鹿仔4代(F_4)已在野外诞生,种群数量已达265头。实践证明,对大丰野生麋鹿种群的恢复,重在保护好栖息地;适度实施人工生境改造,营造野生麋鹿栖息所需的自然环境。今后的保护工作,建议开展远缘个体交换,提高麋鹿种群遗传多样性,减轻人为干扰,加强科普宣教,不断提高公众保护意识,促使大丰野生麋鹿种群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江苏大丰麋鹿种群及管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立冰  丁晶晶  丁玉华  任义军  刘彬 《野生动物》2012,33(5):254-257,270
以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为研究对象,探讨麋鹿种群管理及保育对策.结果显示:1986 ~2011年,大丰麋鹿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增长率在7.7% ~27.1%之间,平均年增长率为13.6%(n=25).大丰麋鹿种群的管理有4种方式,即圈养、半散养、野生放养和异地寄养.圈养生境面积小,麋鹿采用全年人工补饲;半散养生境面积较大,以第一核心区麋鹿为例,其种群密度从1998年的0.825头/hm2增加到2011年的3.06头/hm2,平均增长1.9%(n=14).野生放养是恢复麋鹿野生种群的基础和前提;异地寄养是保存麋鹿物种的关键.今后,大丰麋鹿保护区将走麋鹿种群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合理野生放养、异地选点寄养,并通过栖息地生境修复、麋鹿血统交换等方式,不断探索麋鹿保护发展新策略.  相似文献   

7.
麋鹿自古就是珍贵的药用生物资源,其茸、角、血、肉等均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麋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自我国重新引入以来,大丰麋鹿种群不断繁殖壮大,数量从1986年的39头,增长到2018年的4556头。但是,目前其受到种群密度的制约、生境退化和潜在传染病暴发威胁,影响了麋鹿种群的健康发展。笔者通过系统分析麋鹿药用资源的保护现状,结合已开展的麋鹿生物学科学研究,综合分析麋鹿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可行性,既能有效缓解保护区种群密度制约问题,又能推动中医医药事业和麋鹿繁育保护事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丁玉华 《野生动物》2013,(6):320-322,326
2010年3月-2013年3月,在江苏大丰麋鹿野放区及北京南海子麋鹿苑观察麋鹿行为时,发现有2头麋鹿头上分别长出3支角。通过对这一麋鹿发展史上罕见的案例剖析,认为它对今后开展麇鹿近亲繁殖、种群遗传多样性保护、种群的健康发展等相关研究可能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麋鹿历史纪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麋鹿在中国的圈养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史料记载表明,中国历史上曾有5种麋鹿,其中4种早已绝灭,现存的麋鹿绝迹于20世纪初,而不是公元前200年的汉代。世界上现存的麋鹿只有2000多头,均为英国乌邦寺保存下来的18头麋鹿的后代、麋鹿自1985年重返中国后,至1996年已发展到400多头。  相似文献   

10.
麋鹿慢性失血性贫血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麋鹿慢性失血性贫血的诊断孙大明丁玉华朱明①沈华②徐安宏②戴亚斌王桂宏麋鹿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1986年中国林业部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合作从英国重引进39头麋鹿在大丰建立麋鹿保护区进行风土再驯化研究工作。目前麋鹿种群数量已达268头。1996年6~7月...  相似文献   

11.
2002年12月13日下午5时,湖北石首麋鹿保护区迎来了它的第三批“移民——30头来自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也称麋鹿苑)的麋鹿。继1993、1994年后,这是北京麋鹿苑在该保护区放归自然的第三批麋鹿。  相似文献   

12.
麋鹿为我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本文收集整理了1979年以来国内已发表关于麋鹿发病并救治的研究文献,对麋鹿疾病发生规律特点进行了分析,为麋鹿种群健康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文献共报道病例数为23次,记录363头麋鹿发病,对麋鹿发病救治病例进行调查,其中355头死亡,病死率为97.80%(355/363);治愈8头,治愈率2.20%(8/363)。发病类型以细菌感染最多,且病死率最高。麋鹿成体发病次数最多,幼体次之。总体上看,麋鹿发病后死亡率较高,治愈率低,麋鹿疾病防控应采取"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原则。  相似文献   

13.
麋鹿采食植物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麋鹿又名大尾鹿,俗称“四不象”,是世界珍稀动物之一。原产于我国,后来部分流离海外,而在我国则巳绝迹近百年。为恢复野生种群,1986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从英国伦敦等五家动物园提  相似文献   

14.
<正>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为鹿科麋鹿属,俗称四不象,是我国特有的、世界珍稀动物。它们随着故国的多灾多难而飘泊流落到异国他乡近百年。为使麋鹿重返故乡,建立野生种群,去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无偿提供的39头麋鹿,经我国技术人  相似文献   

15.
麋鹿,人们又称它为“四不象”为我国特有的世界珍稀动物。它随着故乡的多灾多难而飘泊流落到异国近百年。为了使麇鹿重返故土,建立野生种群,去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无偿提供的39头麋鹿,经我国技术人员的精心护养和科学管理,已在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安家,繁衍后代。这当中麇鹿渡过了五关。1、高温关,麋鹿是一种怕热耐寒,喜栖沼泽的动物。去年麋鹿远涉重洋,归回故乡,饱尝故乡  相似文献   

16.
麋鹿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江苏大丰引进麋鹿种群在壮大和发展的30年中,在黄海之滨建立了首个麋鹿野生种群。由于圈养麋鹿种群密度过大,引起生境恶化、食源短缺、寄生虫寄生和疾病传染等制约大丰麋鹿发展的问题。笔者从有效降低麋鹿密度的角度出发,建议采取麋鹿栖息地生境恢复与改造、确保饮用水清洁安全、增加自然食物、采取人工补饲、防治寄生虫及其它疾病、实施血统交换等措施,以保证大丰麋鹿种群质量和增加遗传基因的多样性,进而为麋鹿群的健康繁衍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中国麋鹿种群发展现状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为中国特有种。由于人类的猎捕和环境的变迁,在1900年左右该种群在中国基本灭绝。麋鹿重引入是中国第一个重大物种重引入项目,目前已经建立了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代表了中国麋鹿的人工圈养、半人工圈养和自然放养3种方式。作者从麋鹿的生物学特征、生境、种群、遗传繁殖、饲养管理及药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分析,详细阐述了中国麋鹿种群发展现状及其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为促进麋鹿种群的健康繁衍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 麋鹿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早年在我国绝迹,1986年8月中国林业部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合作从英国重引进麋鹿39只在大丰建立麋鹿保护区。91年4月在进行麋鹿繁殖研究中发现一头8日龄仔麋鹿突然死亡,经诊断为大肠杆菌病,血清型为O_3,国内外较少报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麋鹿的饲养以及开发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种群现状麋鹿是野外绝灭的物种,其野生种群早已经在自然界中消失,建立和发展圈养种群并实施大自然放归是中国麋鹿保护的关键。中国麋鹿种群的建立始于1985年和1987年国家环保局和  相似文献   

20.
麋鹿自然保护区技术管理基本路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麋鹿自然保护区,麋鹿是主要保护对象,应当优先保护。依照技术管理规程,有计划地对麋鹿种群实施有效管理,是建立麋鹿野生种群目的。对麋鹿种群实施有效技术管理,应当联系保护区自身实际,在充分认知资源的基础上,掌握其生物学特性,运用野生动物保护原理,满足麋鹿饮用水、食物2个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认真做好日常巡护和栖息地监测等工作,加强科学研究,积极防治疾病,密切注意种群动态,保护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与利用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