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80~1997年山东省玉米主要种质中,BSSS系统系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兰卡斯特系统系呈逐渐下降趋势,塘4平头和旅大红骨子系统系呈波浪式变化。90年代,BSSS系统系占43.3%,塘4平头系统系占30.0%,兰卡斯特系统系占10.0%,旅大红骨子系统系占6.7%,四大系统系共占90.0%。  相似文献   

2.
中国玉米种质基础、杂种优势群划分与杂优模式研究   总被引:80,自引:21,他引:59  
在1978~1994年中国玉米生产用主要种质中,改良Reid和旅大红骨的比重直线上升,Lancaster呈抛物线式下降,四平头趋于平稳,其它种质则显著减少,至1994年四大核心种质约占86.3%。“八五”期间我国审(认)定玉米主要品种的组成为:Reid和Lancaster各占25.6% ,四平头、旅大红骨分别占17.9%和10.7%,四大种质占79.9%,然而其骨干系多为改良系所代替,掺进了大量的其它种质,由此可见我国玉米种质改良取得了明显成效。 根据系谱关系、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等,将我国玉米主要种质划分为五大杂种优势群、九个亚群,即改良Reid、Lancaster(Mo17和自330两个亚群)、四平头、旅大红骨和其它(Suwan、外杂选、综合种选和其它低纬度种质四个亚群)杂种优势群,总结探索出10种主体杂交优势利用模式、16种子模式 ,其中4种子模式应用较多,3种子模式发展趋势明显,4种子模式明显衰退,并对其利用及种质改良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陕西玉米杂种优势群划分和杂优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陕西19个自育玉米品种的种质杂种优势群和杂交优势利用模式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玉米的种质基础过于狭窄,改良Reid群×塘四平头群和塘四平头群×Mo17亚群是近20年陕西利用的主要杂交优势模式,应继续加强研究和利用,要注意自330亚群,旅大红骨群和其它种群的改良利用,并重新研究改良Reid群×旅大红骨群,塘四平头群×外杂选亚群和塘四平头群×旅大红骨群这三个杂优模式,以突破现有的杂交优势利用模式,才可能使陕西玉米育种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玉米种质基础及杂交优势利用模式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1980~1998年主要种植玉米杂交种有关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80年代以来,河北省种植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是以塘四平头群、兰卡斯特群、改良Reid群、旅大红骨群四大系统为主,并且近几年有增加之趋势.四大系统中,塘四平头群变化不大,兰卡斯特群利用水平明显降低,改良Reid群利用水平明显增加.杂交优势利用模式主要是:改良Reid群×塘四平头群,塘四平头群×其它种质群.  相似文献   

5.
利用4 434个SNP标记对47份玉米自交系进行种质遗传多样性和杂种优势类群研究。采用Admixture软件对自交系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采用Treebest软件对自交系进行聚类分析和类群划分。结果表明,47份自交系分为6个类群,分别为瑞德群、兰卡斯特群、塘四平头群、PB群、旅大红骨群和自330亚群。10个自选系组配的杂交种主要利用的杂种优势模式为PB×塘四平头和瑞德×塘四平头,均为近年来黄淮海地区主要利用的杂种优势模式。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玉米种质基础及杂种优势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山东省的主要玉米自交系种质类群及主要玉米杂交种的杂种优势模式进行了分析,将主要亲本自交系划分为改良Reid、Lancaster、四平头、旅大红骨及其它种质5个杂种优势群,其中改良Reid和四平头杂种优势群在玉米育种中起着主导作用.杂种优势利用模式,80年代以四平头×其它种质、改良Reid×四平头和四平头×Lancaster为主,进入90年代以来,改良Reid×四平头成为主导模式.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八九十年代玉米杂种优势模式的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山东省 1 980~ 1 999年生产上推广的 37个主要玉米杂交种进行分析 ,总结探索出山东省八九十年代有 1 0种杂种优势主体模式和 1 9种子模式。其中 ,应用最多的主体模式为BSSS群×唐四平头群 ,子模式为 81 1 2亚群×唐四平头群、XL80亚群×唐四平头群和C1 0 3亚群×唐四平头群  相似文献   

8.
杂种优势模式在山东省玉米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省玉米育种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其遗传基础相对狭窄。主要种质分为改良Reid、Lancaster、塘四平头、旅大红骨和其它杂优种质群。改良Reid和塘四平头杂优群起主导作用。主要杂种利用模式以改良Deid×塘四平头 ,塘四平头×其它种质、改良Reid×其它种质、塘四平头×Lancaster、改良Reid×旅大红骨为辅。应加强种质改良 ,丰富遗传基础 ,探索新的杂种优势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P群种质选育的品种,结合育种实践,认为P群种质是不同于我国原有4大杂种优势类群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新的优势群.总结出P群种质的主要杂种优势模式,即P群×Reid类群、P群×塘四平头类群、P群×旅大红骨类群和P群×其它种质类群.提出了P群种质在今后玉米育种和种质扩增中存在的问题和利用思路。  相似文献   

10.
改良Reid类群种质及组配的杂交种在吉林省的应用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吉林省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玉米杂交种其亲本系主要来源于Lancaster、瑞德黄马牙(Reid Yellow Dent)、旅大红骨子、塘四平头、吉63群和门14群,近年来又从省外引入和选育一批78599等改良系(P群).重点介绍了改良Reid类群种质的特征特性和应用概况。通过改良Reid类群种质与Lancaster、塘四平头、旅大红骨子、P群及其它类群组配的杂交种分析,阐述了改良Reid类群种质的杂交优势模式及该类群种质在吉林省玉米育种和杂交种生产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强优势杂交小麦产量结构优势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利用 9个性状差异较大的品种 (品系 ) ,按完全双列杂交 (正交 )组配成 36个杂交组合 ,利用 Nair单性状水平分组法将 36个杂交组合的产量及产量结构优势进行了分组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产量水平下各产量构成因素的杂种优势大小不同。在产量优势 >10 %的强优势组合中 ,穗粒重优势对产量优势的贡献最大 ,千粒重优势的贡献最小。产量构成各因素优势与产量优势的关系研究表明 ,产量构成因素的优势是可以协调发展的 ,不应单纯追求某一因素的优势 ,而忽视另一些因素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普通玉米主要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及优势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本文通过7×7的双列杂交试验,分析了玉米4个主要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亲子相关及优势值间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淀粉含量的杂种优势最高,其次是油分含量,而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则呈现负的杂种优势。各性状的不同组合的杂种优势存在着较大变异。蛋白质、赖氨酸及油分含量的亲子相关达显著或极显著,在亲本组配时应注意高值亲本的选择。蛋白质含量的中亲优势与赖氨酸含量的中亲优势呈显著正相关,而蛋白质、赖氨酸含量的中亲优势与淀粉含量的中亲优势呈显著的负相关。赖氨酸、淀粉含量的中亲优势与行粒数的中亲优势分别达正的和负的极显著相关,油分含量的中亲优势与百粒重的中亲优势达正的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甜菜多粒雄性不育系测交组合试验所调查的甜菜4个主要产质量性状杂种优势分析,表明,杂种优势在性状之间和组合之间的差异是明显的,其优势程度依次为:产糖量>根产量>褐斑病病情>含糖率,而优势的稳定性则为,含糖率>褐斑病病情>根产量>产糖量。各性状优势间的相关表现为,根产量及含糖率与产糖量是极显著的正相关;根产量及含糖率与褐斑病病情均为负相关;根产量与含糖率为正相关。含糖率和产糖量两个性状明显回归于中亲和低亲,根产量明显回归于中亲和高亲。因此,通过利用杂种优势是可以选育出既丰产又高糖且抗病性强的品种。  相似文献   

14.
杂种优势在农业生产中已有广泛的应用,但是其根本的机理仍然没有阐述清楚。文章回顾了杂种优势学说的发展,以及一些关于杂种优势的重要基础。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包括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表观遗传组学技术应用于杂种优势机理的探索研究,综述了近年来利用各种新技术对杂种优势学说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杂种优势利用是玉米育种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玉米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可以划分杂种优势群,并在结合育种实践的基础上构建杂种优势模式。分子标记技术已成为分析遗传多样性的重要工具。对不同分子标记系统的比较分析表明,SSR标记最适合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系谱分析方法、数量遗传学方法和分子标记技术是分析玉米杂种优势群的常用方法。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并结合双列杂交和NC-II方法对中国玉米种质进行了有效划分。文章最后探讨了利用分子标记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李金梅  赵威军 《杂粮作物》2006,26(3):182-184
综述了基因的差异表达、调控基因的表达、DNA甲基化与杂种优势之间的关系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玉米穗部产量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9,自引:8,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玉米穗部性状的杂种优势,双亲生育期间隔长短与F1穗粒重的关系以及穗部性状亲子相关.结果表明:穗粒重、穗重的杂种优势最大,其次为穗粒数、千粒重、穗长、穗粗,穗行数为最小.F1穗粒重杂种优势与双亲生育期间隔长短无关.杂交种穗粗、穗行数与母本穗粗、穗行数以及中亲值呈正相关,杂交种千粒重与中亲值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提高水稻杂种优势水平的可能途径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杂交水稻的单产处于徘徊状态。提高单产的可靠途径在于扩大双亲的遗传差异, 进一步提高杂种优势水平。培育“杂交水稻超高产群体理想型”, 应用分子标记辅助相互轮回选择法累加不同组群的优势基因和应用分子标记技术挖掘与利用野生稻中的远缘优势基因, 有可能大幅度地提高杂交水稻的单产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