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胶锈菌在贴梗海棠上发育过程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电镜技术研究了胶锈菌在贴梗海棠上的发育过程,发现位于寄主细胞间隙的单核菌丝可直接侵入寄主细胞形成吸器.成熟吸器呈菌丝状或者由细长的颈部和膨大的吸器体构成.吸器也可形成于幼叶的微管束细胞内,但随后者的进一步分化,吸器趋于坏死.性孢子器呈瓶状,每一性孢子梗可在近同一部位上产生多个性孢子,产孢方式为整体芽生环痕式,并具瓶体式特征.锈孢子器通常呈杯状,每一锈孢子梗可由上向下连续产生多个锈孢子,锈孢子成串排列.成熟的锈孢子体表分布有利状突起.  相似文献   

2.
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青叶锈病(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菌在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上的发育过程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胞间菌丝呈丝状、单核或双核,单核胞间菌丝直接穿透寄主细胞壁侵入寄主细胞形成吸器,吸器菌丝状。性孢子产生为环痕式产胞,锈孢子器疱状、锈孢子串生,具疣突。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竹黄菌的生长发育情况,采用光学显微镜对其无性孢子的类型和产孢方式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竹黄无性型存在着梭形砖隔状的大分生孢子和椭圆形至近球形的共无性型小分生孢子,并首次报道了大分生孢子形态的多样性和能产生瓶梗孢子及芽生孢子产孢方式的多型现象.  相似文献   

4.
一、病原梨锈病又名梨赤星病,是梨树的主要病害之一。病原为梨胶锈菌一真菌,属担子菌亚门胶锈菌属。病菌具有专性寄生和转主寄生特点,在整个生活史中可产生4种类型的孢子,冬孢子及担孢子阶段发生在桧柏、龙柏等柏类寄主上,性孢子及锈孢子阶段发生在梨树上。二、危害症状1、叶片:叶片受害初期,叶正面形成橙黄色圆形病斑,并密集着生橙黄色针头大小的点,看起来有光泽,这就是性孢子器。随后病斑逐渐扩大,潮湿时溢出淡黄色黏液,即性孢子,后期小粒点变为黑色。与叶面病斑相对应叶背面组织增厚、隆起,并长出一丛灰黄色毛状物,如山羊胡子状,即锈孢子器。毛状物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末,即锈孢子。后期病部变黑,有时形成窟窿,叶片枯焦,易引起早期落叶。  相似文献   

5.
在温室里比较了小麦叶锈菌叶中三号生理小种的夏孢子侵入慢叶锈小麦品种(中引305、中引515、中引709)和快叶锈小麦品种(无沙八号、纳罗)后,菌丝体和夏孢子堆的扩展速度.结果表明,接种后48小时到192小时,菌丝体在叶片组织内扩展长度与时间里幂函数回归关系,慢锈品种是Y=0.0879X~(1.3459);快锈品种是Y=0.1205X~(1.3859)。菌丝平均日增长速率,慢锈是0.169毫米、快锈是0.2535毫米。夏孢子堆面积增加与时间呈直线回归关系,慢锈品种为Y=0.0076X 0.005;快锈品种为Y=0.0182X 0.0142。夏孢子堆面积平均日增长速率慢锈为0.0065毫米~2;快锈为0.0156毫米~2。夏孢子堆面积的扩展呈现两个增长峰。较大的峰出现在夏孢子堆形成初期,另一个是在夏孢子堆形成后的8~10天,峰较小。快叶锈品种的增长峰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上述结果进一步说明了抗扩展是小麦慢叶锈抗病品种的重要抗病特性。  相似文献   

6.
观察发现,多核无隔膜的胞间菌丝上可产生多个吸器,形成于寄主细胞内的球形吸器体以管状的颈部与胞间菌丝细胞相连。吸器体壁和颈部壁仅由一层组成,颈部上端的壁外存在一染色较深的外套结构,吸器体内分布有大量的线粒体,但无细胞核的存在,吸器体外间质内分布有染色较深的物质。在寄主细胞原生质中,可观察到大量的管状结构,这些结构可相互联接,并可与吸器外间质沟通。位于表皮细胞和叶肉细胞之间的孢子囊梗,以芽生的方式产生孢子囊,孢子囊通常呈串状排列。本文对入侵外套和吸器外间质内物质来源及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辣椒小孢子胚胎发生机理,以甜椒品种晋椒203为试验材料进行小孢子培养,制作培养0,3,7,15d的花药石蜡切片,利用番红-固绿、碘-碘化钾和考马斯亮蓝3种染色液分别对小孢子的细胞质、淀粉粒和蛋白质染色。结果表明:高温诱导3d后,小孢子体积明显膨大,细胞核移向中央。少数小孢子分裂产生大小、结构特征相等的两个细胞,进而增殖形成多细胞结构。起初具有胚性的小孢子内积累了大量淀粉,随着分裂的进行,有些多细胞结构内会沉积较多的淀粉,也有些多细胞结构没有淀粉积累,不被碘-碘化钾染色。具有胚胎发生能力的小孢子中蛋白质含量减少。这些变化必然影响辣椒小孢子胚状体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云杉美景梢锈病是为害青海云杉嫩梢的一种锈病。主要分布在甘肃西部的祁连山北坡东段海拔2600~2800m的云杉林内。病部受病原菌刺激而呈畸形,针叶肥大而略弯曲变成香蕉状。颜色由桃红转为桔黄,色泽鲜艳,病梢形似花朵。性孢子器近圆瓶状,几乎全部突出寄主组织。锈孢子器长条状,直径大的可超过0.7mm,其发病期比青海云杉叶锈病早约一个月。  相似文献   

9.
茭白黑粉菌营养菌丝的分离与确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茭白黑粉菌冬孢子通过单孢子分离所得菌株,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上菌丝呈梭状,一般1~17个隔,于分隔处可产生1~2级分支或不分支,其上产生担孢子,两端尖锐或略钝圆,大小为1.5~6.0 μm×16.5~225.0 μm.这些形态特征与冬孢子在马铃薯液体中萌发形成的菌丝形态完全一致.此外,梭状菌丝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形成厚垣孢子,其萌发方式与冬孢子一致.由此,确证了梭状短菌丝是茭白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的营养菌丝.  相似文献   

10.
电镜观察发现,小麦条锈菌胞间菌丝细胞的多核现象极为普遍,但聚集于寄主表皮细胞下的夏孢子产孢细胞均含两个细胞核。在夏孢子形成过程中,产孢细胞一端先经突起而形成孢子芽,随后孢子芽经延伸和产生隔膜,分别先后形成夏孢子原体,柄细胞和夏孢子。随幼龄夏孢子进一步发育,细胞原生质电子致密度增加,大量脂肪粒累积,孢子体表伸出大量的刺突。在夏孢子之间,还可观察到具形状各异内含体的伴胞细胞。  相似文献   

11.
梨胶锈菌重寄生菌(Tuberculina vinosa)对木瓜锈病菌的重寄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木瓜锈病(Gymnosporangiumasiaticum)发生期,利用梨胶锈重寄生菌(Tuberculinavinosa)的分生孢子孢悬液喷雾接种于木瓜锈菌性子器发生了重寄生现象。该重寄生现象发生于锈病病斑叶背锈子器处,紫色、半球状。被重寄生病斑无毛管状物产生。切片镜检重寄生菌产孢结构,其分生孢子座弧形平铺,大小平均直径为790 5μm;分生孢子梗栅状排列、近无色、平均为18 5μm×3 33μm;分生孢子无色、球形和椭圆形、平均大小分别为7 93μm和9 26μm×7 53μm。  相似文献   

12.
秦瑞云  邓传良  杨金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760-11760,11763
对石蒜C带的初步研究表明,其染色体2n=33,由T型染色体组成。带纹不丰富,仅第3号和第5号染色体出现带纹。第3号染色体出现的是着丝点带,为线状;第5号染色体出现的是中间带,带纹出现在长臂上,为斑点状。结果表明,石蒜为同源三倍体。  相似文献   

13.
电镜观察发现,黑根霉菌的孢囊孢子是以原生质割裂的方式形成。在原生质割裂初期,细胞核核膜上形成了形状不同的泡囊,该孢囊的产生与割裂泡的产生可能密切相关。大量的割裂泡通过在细胞核外的有规律排列和相互间的接合,从而将孢囊的原生质割裂开来,并形成大量的无壁新细胞,该细胞的质膜来源于割裂泡的外膜。随着细胞壁的出现,这些无壁的细胞最终发育成为孢囊孢子。观察还发现,孢囊的囊轴与原生质割裂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14.
华山松疱锈病发病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华山松疱锈病的病菌系茶生柱锈菌(CronartiumribicolaJ.C,FischerexRabenhorst)的一个生态型或变型,具长循环型生活史。0、Ⅰ阶段生于华山松枝干皮层,分别于8—9月和次年3—6月出现;Ⅱ、Ⅲ、Ⅳ阶段生于狭萼茶子,[Ribesglacialewallvar.Laeiniatum(Hookf.et.Thoms)Clarke]叶片,分别于5—8月和8—9月出现。病菌以多年生菌丝在华山松活体组织内越冬。孢子主要靠风力传播。完成浸染循环至少需要三年时间,并有侵染重叠现象。锈、夏孢子的散放期分别为60天和70天左右,散放高峰期分别为4月中旬至5月中旬和7月中旬至7月中旬。锈子器始见期的早迟和持续期的长短分别取决干上年11月至当年锈子器始见期及锈子器发生期>0℃的积温值,幼苗至35年生的华山松均可染病,以幼树受害最重。同一发病年度,林分病情的动态变化不明显,年间呈逐年增加。林分发病率(y)及感病指数(y’)与林间狭萼茶子数量(x)呈显著正相关。扫描电镜观察显著,锈孢子突顶端平截与基部基本等径,具4—5个环纹。夏孢子表生锥形刺。  相似文献   

15.
低洼重度盐碱地滴灌垄作模式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滴灌+高垄”模式下盐碱地垄沟栽种的苗木初始成活率高,而一段时间后成活率大幅降低,为研究清楚垄沟苗木死亡原因,开展了“滴灌+高垄”模式水盐运移规律研究。方法田间原土起垄后分别在垄面和垄沟铺设滴灌带,在保证滴头附近不出现大面积明水前提下持续滴灌,根据湿润锋运移和水盐运动情况连续取土样,分析垄体和垄沟盐分运移规律与灌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当灌水量不超过41.4 mm时,水平湿润锋和垂直湿润锋运移距离均随灌水量的增加呈极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增加,垄体滴头下方形成一个高土壤含水量、低土壤盐分区,并且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该区向横向和纵向不断扩大。当灌水量达到84.3 mm时,土壤质量含水率等值线由原来的椭圆形转变为倾斜向垄沟方向,垄面滴灌形成的湿润锋与垄沟滴灌形成的湿润锋搭接,土壤盐分在湿润锋搭接处聚集。当灌水量达100.9 mm时,垄体盐分随着灌水量的增加不断向土壤深层和垄沟迁移,盐分等值线图由双“U”型转变为倾斜向垄沟方向,垄体淋洗下来的盐分向垄沟大量聚集。当累计灌水量为171.6 mm时,垄体和垄坡大幅度脱盐,ECe较初始值降低62.9%。结论垄作滴灌灌溉对垄体和垄沟水盐运移有显著影响,垄沟盐分经历了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过程,垄沟脱盐较垄体脱盐有延迟性。在此条件下对垄沟进行植被构建时,要避开盐分向垄沟聚集的时段,延迟于垄面种植。   相似文献   

16.
播期对新农菜豆1号农艺性状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播期对菜用大豆农艺性状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菜用大豆生育期缩短,株高和始荚高度呈增加趋势,茎粗、节数、分枝数、分枝总长度呈减少趋势,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降低,百粒鲜重与播期关系不显著;菜豆籽粒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淀粉含量减少、可溶性糖含量先增后减.以第2播期处理产量最高,为13 594.20 kg/hm2,适宜播期应为4月10~25日.  相似文献   

17.
杂种朱顶红鳞片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杂种朱顶红单鳞片扦插只在鳞片远轴面产生突起,不形成小仔球;双鳞片扦插能在内外鳞片的连结处形成小仔球,其中以外部位置,外鳞片厚、内鳞片薄类型生成的小仔球数多,且生根数多;6月份扦插比 4月份有利于小仔球的发育;湿度为 60 %~ 80 %的基质比湿度为 2 0 %~40 %的基质有利于小仔球的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