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豆施氮肥接种根瘤菌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接种根瘤菌以增强固氮能力,有助于磷钾肥的吸收,当接种适量的根瘤菌时,在相同磷钾肥基础上,施以不同量级的氮素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固氮能力加强,生物产量明显提高。试验结果表明,以施氮量187.5kg/hm^2增产效果最明显,超过187.5kg/hm^2产量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接种大豆根瘤菌对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俄罗斯全俄大豆研究所提供的两种根瘤菌H和根瘤菌K及华农菌、自制4号菌在大豆上的应用效果,于2008~2009年在黑河分院试验地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接种根瘤菌能够促进大豆结瘤,提高大豆自身固氮能力,提高大豆产量;引进的俄罗斯大豆根瘤菌与当地大豆品种有较好的亲和力和适应性,且两种菌混合使用比单独使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大豆根瘤菌与不同氮肥用量配合使用对大豆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使用根瘤菌进行包衣情况下,减少氮肥用量,可提高大豆种植效益和产量.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研究根瘤菌接种对鹰嘴豆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减施氮肥条件下固氮效果.[方法]以木鹰1号为材料,设C1(根瘤菌A、1/2氮)、C2(根瘤菌B、1/2氮)、C3(根瘤菌A、不施氮)、C4(根瘤菌B、不施氮)和CK1(不接菌、施全氮)、CK2(不接菌,1/2氮)、CK3(不接菌,不施氮)共7个处理,测定各处理鹰嘴豆的根瘤鲜...  相似文献   

6.
7.
为探索大豆根瘤菌土壤接种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改善大豆品质,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北安分公司在2021年示范推广了一种先进的大豆根瘤菌土壤接种方式,在播种机上加装根瘤菌滴流配套装置,实现大豆播种及固氮根瘤菌剂液态喷施一体化,并配合分层定量施肥,保障大豆固氮根瘤菌最大的成活率和接种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实施大豆根瘤菌土壤接种,有效降低了植株底荚高,提高了单株有效荚数,增加了单株粒数,提高了百粒重和大豆籽实蛋白含量。大豆根瘤菌土壤接种示范区籽实平均蛋白含量为41.8%,较对照区提高0.9%,平均产量为231.4 kg/亩,较对照区增加21.5 kg/亩,增产幅度达10.2%,新增纯效益65.8元/亩,提升了大豆品质,提高了产量,促进了农业增效和种植户增收。为今后当地更好地利用大豆根瘤菌提供科学技术指导,进而为大豆产业振兴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8.
根瘤菌和氮素对大豆植株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初步了解延安地区大豆植株特性及其产量对根瘤菌和氮素的响应,在接种根瘤菌的情况下,设置施氮量分别为0(N0)、50%(N50)、75%(N75),研究不同浓度的氮肥对大豆植株生长的影响;以T1:150kg·hm~(-2)重过磷酸钙+75kg·hm~(-2)硫酸钾为底肥作空白对照,T2:底肥+根瘤菌,T3:底肥+根瘤菌+60kg·hm~(-2)氮肥,T4:底肥+60kg·hm~(-2)氮肥,T5:根瘤菌+60kg·hm~(-2)氮肥,研究不同配比的根瘤菌与氮肥对大豆植株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根瘤菌的大豆植株,根部根瘤数量增多,且干重也相应的增大;大豆植株的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随氮肥的浓度增加而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N50为最佳施氮量;T3复合处理下,大豆成熟期生理性状高于其它处理。在接种根瘤菌剂情况下,配施一定量的氮肥可使大豆植株的各项生理特性达到最大值,同时达到大豆丰产;氮素浓度使用不当会影响大豆植株的生长和产量,浓度过低不利于根瘤的形成,过高对根瘤的固氮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不同大豆品种增施氮肥试验,探索不同品种不同施氮量的应用效果,从中选出最佳的施氮量,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0.
施氮对大豆接种根瘤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接种根瘤菌,设置不同氮水平,对大豆盛花期根瘤及大豆产量构成因子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施氮范围内施用根瘤菌,可明显提高大豆根瘤风干重,促进成荚、鼓粒,对增产有明显作用;施用根瘤菌与尿素15 kg.hm-2组合,较单一施用尿素25 kg.hm-2处理,增加产量5.36%;较以根瘤菌替代氮肥施用处理,增加产量10.50%。  相似文献   

11.
根瘤菌对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合丰55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探讨根瘤菌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合丰55大豆品种施用根瘤菌剂,脂肪、蛋白、水溶蛋白的含量均高于对照,2种根瘤菌剂分别增产20.55%和22.45%。  相似文献   

12.
氮肥对菜用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研究了新农菜豆1号在5种不同的施氮水平下,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产量及品质等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茎粗、节数减少,节间长度、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增加,百粒鲜重与氮肥关系不显著,分枝数先增大后减小,蛋白质含量先增大后减小,淀粉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可溶性糖含量先增大后减小。以施氮量90 kg/hm^2时产量和品质最高,鲜荚产量为13 652.55 kg/hm^2,可溶性糖含量为68.85 mg/g,蛋白质含量为39.11%。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新型杀菌剂对大豆的增产效果及田间最佳施用量,以黑农63为试材,研究了8%宁南霉素制剂对大豆品种黑农63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全生育期喷施2次8%宁南霉素300mL·hm-2效果最好,产量最高,为4 939.20kg·hm-2。比清水对照增产8.31%,增收1 847.25元·hm-2。比对照药剂增产3.31%~5.88%,增收924.00~1 481.40元·hm-2。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覆膜条件下新农菜豆1号在6种不同的施氮水平下,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产量及品质等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茎粗、节数减少,节间长度、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增加,百粒鲜重与氮肥关系不显著,分枝数先增后减,蛋白质含量先增后减,淀粉含量和脂肪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可溶性糖含量先增后减。以施氮量90 kg/hm2时产量、品质及效益最高,鲜荚产量为17 002.10 kg/hm2,蛋白质含量为39.82%,可溶性糖含量为64.62 mg/g及脂肪含量为16.55%。  相似文献   

15.
为扩大大豆品种合农63的种植面积,对其进行播种密度和播期试验.结果表明:合农63播种密度以30万株?hm‐2的表现最好,产量性状、产量均好于其它处理;5月8日播种的产量性状及产量最好,5月21日播种产量最低.说明该品种在中等肥力下播种密度为30万株?hm‐2时,产量随着播种期的推迟而下降,在适宜生长期内应适时播种,才能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6.
高产多抗大豆新品种许豆8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豆8号是许昌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高产多抗大豆新品种。2011年5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豫审豆2011001。该品种为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110d,株高81.2cm,有效分枝3.2个,紫花,灰毛,褐色荚,单株有效荚数40.7个,单株粒数75.4粒,百粒重22.3g,籽粒圆形,种皮黄色,褐色脐。紫斑率0.4%,褐斑率1.3%。蛋白质(干基)含量40.30%,脂肪(干基)含量19.72%。2010年河南省大豆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1 084.05kg/hm2,比对照豫豆22号增产11.29%,居7个参试品种第1位。  相似文献   

17.
氮肥施用量对大豆生长动态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试验于2004年采用框栽法,以垦农4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大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0相比,施用氮肥提高了大豆的叶面积指数,增大了大豆全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量。适宜的施氮量(22.5~457.1kg/hm2)和高氮处理(1435.4kg/hm2)在大豆生育后期能协调植株各部分干物质的分配,对大豆有增产作用;高氮处理(946.3kg/hm2)促使植株茎、叶干物质量在生育后期积累过多,而干物质向荚的分配率低,造成减产。  相似文献   

18.
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大豆生长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摸清氮肥施用量对大豆生长状况的影响,设置不同梯度氮肥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氮肥能够显著增加大豆株高、叶绿素含量,促进植株干物质的积累,不同施氮水平下,株高和叶绿素含量以及植株生物量在N3P2K(高氮)处理中达到最大值,但对大豆根瘤的形成和生长则表现出抑制作用,表现为减少根瘤数量和根瘤干重,降低固氮酶活性。与低氮处理相比,其它处理的根瘤固氮酶活性较弱。增加施氮量能够改善大豆产量性状,增加大豆单株荚数和粒数,但与N1P2K(低氮)处理相比,N2P2K(中氮)、N3P2K(高氮)处理的产量稍有下降,分别减少了6.8%、1.1%。  相似文献   

19.
为建立大豆品种黑河50高产、高效的生产技术体系,以大豆品种黑河50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设密度为主处理,栽培方式为副处理.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栽培方式对大豆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栽培方式以及二者的互作均对大豆产量影响显著,其中处理A285产量最高,即密度45万株·hm^-2。与15cm平作组合,且与其它处理差异极显著。种植密度和栽培方式对大豆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重影响显著,且种植密度的影响要大于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