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论青枯菌潜伏侵染与花生抗性遗传改良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抗病品种是迄今防治花生青枯病最重要的途径。虽然花生的青枯病抗性育种成效较大,但过去的研究工作普遍忽视了青枯菌对花生的潜伏侵染及危害。本文论述了近年来关于青枯菌潜伏侵染对花生的危害、花生对潜伏侵染反应特性的遗传分化、检测青枯菌潜伏侵染的技术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花生的青枯病抗性机制进行了讨论,提出了针对潜伏侵染的抗性遗传改良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栽培种花生对青枯菌潜伏侵染的反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对国内外已鉴定出的主要抗青枯病花生种质进行人工接种和多克隆抗体检测,研究栽培花生对青枯菌潜伏侵染的反应。根据青枯菌在花生植株体内的潜伏定殖部位,将抗病花生品种划分为5个反应类型,类型间抗性水平和稳定性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分析潜伏定殖率与植株生长发育的关系,发现不同花生品种受潜伏侵染影响的程度不同,鉴定出的几个产量水平高而且受潜伏侵染影响较小材料,可以作为进一步育种的抗源亲本。  相似文献   

3.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技术对花生青枯菌(Pseudomonassolanacearum)潜伏侵染进行检测,检测灵敏度为104菌/ml,对潜伏侵染的检测可准确到组织水平,样品制备可用缓冲液浸泡代替研磨,样品保存时间不影响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4.
花生抗青枯病机制的初步研究单志慧(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谈宇俊中国油料,—1995,17(3).—40~42通过用浸种接种青枯菌的花生进行了水培试验,现在了抗、感品种的根系发育和同动酶谱。结果表明,青枯菌均能侵染抗、感品种的根系,但在根系发育上...  相似文献   

5.
通过用浸种接种青枯菌的花生进行水培试验,观察了抗、感品种的根系发育和同功酶谱。结果表明:青枯菌均能侵染抗、感品种的根系,但在根系发育上有明显的差异;同功酶系统也有显著变化。抗性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带数增多且活性增强,酯酶酶带则有部分消失和新带出现,而感病品种中过氧化物酶带变化很小,但酯酶带则有大量新带出现。  相似文献   

6.
青枯菌粗毒素对花生离体叶片浸渍和种子根伸长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抗性花生品种的离体叶片对粗毒素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差异性,粗毒素对花生根伸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同花生品种对毒素的抗性差异显著。离体叶片法和种子根伸长法提供了两种用粗毒素快速、准确地测定花生抗病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对花生青枯菌菌株在不同的温度、pH值、培养时间、菌液浓度等条件下产毒素的情况,以及毒素对热、紫外线的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培养温度为25~28℃、pH值为7、培养时间为3d是花生青枯菌粗毒素最适的产生条件、菌液浓度对花生青枯菌产毒素的影响不大;花生青枯菌粗毒素对热效应比较敏感,100℃水浴1h时,其生物活性降低89.8%,几乎完全丧失其生物活性。对紫外线则不敏感,在25W紫外光下照射30min、60min、90min、120min均不影响其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8.
花生经青枯菌无毒自发突变株AP7接种后,体内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会增高。经无毒自发突变菌株AP7接种后的花生叶片组织粗提液对青枯菌的致病菌株有强烈的体外抑菌作用。将这种粗提液与致病菌株同时注入花生叶片内,亦表现出抑制发病作用,而且这种抑病作用随着粗提液浓度下降而减弱.  相似文献   

9.
从我国六个省的花生青枯病发生地区采集的36个花生青枯菌分离株,通过对六个不同抗病性的鉴别品种进行人工接种表明,所有菌株对鉴别品种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致病力,菌株致病性分化十分明显。根据致病性的不同反应,可以划分为7个致病型,其中的V型和Ⅱ型出现率最高达36.1%和25%。且分布地区相当广泛,为我国花生青枯菌占优势的致病型。试验证明,我国南方病区菌株的致病力普遍比北方强;同一地区可以有不同致病型菌株混合存在;同一母株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下,致病力会发生变化。通过7个省13处自然病圃的品种抗病性鉴定表现,所获结果与人工接种结果基本相同。只是在自然环境条件影响下,菌系的致病性分化更为复杂,出现的致病型更多。本试验为青枯菌系的研究,深入开展花生抗青枯病鉴定,发掘新抗源,加快抗病育种工作进程以及设计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青枯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E.F.Smith)虽然是一种寄主范围非常广泛的病原细菌,但据国外研究,青枯菌是一种复杂的类群,按青枯菌对寄主致病性以及其他特性并将其划分为小种、株系或致病型。 在我国花生青枯病是青枯菌致病的重要病害之一,病害遍及南方广大的花生产区以  相似文献   

11.
花生品种间根瘤量的变化有明显的差异,大粒种大于小粒种。特异固氮酶活性,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小粒种略高于大粒种,全生育期固氮酶活性出现两次高峰,与单株根瘤量的增长相一致。氮素种肥能抑制根瘤数和固氮酶活性,其抑制程度与氮肥量呈正相关,抑制时间发生在生育前期。固氮活性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在辽宁锦州分别采用根瘤菌株S_(4-32)、S_(6-31)、S_(16-4)、S_(13-31)、NC43.3进行覆膜和不覆膜的花生接种栽培试验。花生生长60天不覆膜处理花生结瘤数为16—35个,株平均根瘤干重为18—58mg,而覆膜处理的平均单株根瘤数为70—132个,根瘤干重为119—180mg,覆膜处理的花生植株苗期含氮百分率降低,而总氮积累明显提高,在海花1号品种上,覆膜处理,菌株S_(4-32)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生长60天的平均单株根瘤数、根瘤干重、植株干重和总氮分别达到101个,180.3mg、11.0g,和332.7mg,不覆膜不接菌仅为16.8个,18.7mg、7.3和274mg,前者的荚果产量4224.4公斤/公倾,对照为2955.9公斤/公倾,增产率达42%以上。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在主要农艺性状和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的六个大豆基因型间的双列杂交,对成熟期、株高、主茎节数、百粒重和单株粒重等性状的遗传进行了图解分析,并且利用这些性状的数据估算的阵列方差(V_r)和协方差(W_r)等统计量间的关系进行了遗传解释。结果表明成熟期的6×6完全双列群体符合双列分析的所有假设,直线回归系数b=0.7597,与W_r+V_r值的相关密切(r=0.7086),可见早熟基因倾向显性。株高的遗传并不完全趋于显性,很可能存在向高低两个相反方向发展的因素。与株高的遗传动态相仿,主茎节数和百粒重的遗传并不都是由显性基因控制。六个亲本在控制单株粒重的遗传中都存在上位性效应。维尔金带有较多的早熟性和单株粒重的显性基因;设交76—5184具有较多的控制株高和百粒重的显性基因,合丰22号控制主茎节数的显性基因较多。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14个抗和7个感青枯病的花生材料苗期的固氮性状进行了观察比较。抗病材料的单株结瘤数和植株含氮量均低于感病材料,表明抗病材料苗期的固氮能力相对较差。两组材料在根瘤菌侵染的频率、部位以及根系形态上都有明显的差异,表明花生根部对外界微生物浸染的抵抗能力存在差异,初步认为花生对青枯病的抗性中包含有“抗外界微生物侵入”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红花种子产量相关性状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以9个栽培红花品种为材料,进行种子产量相关性状通径分析。结果表明,9个相关性状对种子产量影响的顺序:单株粒重>单株无效果球数>株高>平均每果粒数>开花期>一级分枝数>百位重>单株有效果球数>单株粒数。降低单株无效果球数是提高种子产量的主要途径。在百料重、一级分枝数、单株无效果球数相对稳定的类型中,选择植株高大的材料,是提高种子产量的重要途径。开花期、单株有效果球数、单株粒数通过株高进行间接选择,亦是提高种子产量的重要途径。选择单株有效果球数多的材料,或在百粒重相对稳定的类型中,选择平均每果粒数多者,亦可提高种子产量。在单选单株粒重高的材料,可能会因为其他相关性状的变化而导致减产。因而两两性状间的互作效应对种子产量的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脱毒试管薯形成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 3个品种 5种植物生长调节剂采用多因素多重复试验设计 ,分析了基因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脱毒试管薯形成的影响。方差分析表明 :对于试管薯单瓶块茎数和单瓶块茎重量 ,基因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影响达显著水平 ,基因型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互作不明显。试管薯单个块茎重量的变异系数在基因型间、植物生长调节剂间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17.
对长江中下游地区花生品种更替中产量及有关的22个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单株有效果数、饱果数、百果重、主茎青叶数、叶面积指数、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等性状遗传相关均达正向极显著,而与株高呈极显著负相关。经分析表明,近期推广品种比地方品种增产,在于主要经济性状的综合改良和收获指数的提高由(0.33提高到0.46)。说明高产品种不但生物产量较高,且表明向荚果转化的物质也多。其次.主茎第六节以上的长度得到控制。避兔植株体过旺生长,更能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8.
《Field Crops Research》1986,15(2):165-179
Nitrogen requirements and utilization of mineral nitrogen (N) by sorghum and groundnut were compared. At the maximum N use level, sorghum genotypes showed greater N use efficiency (120 kg biomass/kg N harvested) than groundnut genotypes (36 kg biomass/kg N harvested). Using a non-nodulating groundnut genotype (Non-nod) or sorghum as controls for soil N uptake, the amounts of N2 fixed by the nodulated groundnut genotypes were estimated to be 183–190 kg N/ha. Nitrogen fertilization increased harvest index and percentage N translocated to seeds in sorghum genotypes, but decreased harvest index and had variable effects on percentage N translocated to seed in groundnut genotypes. Leaf nitrate reductase activity (NRA) and nitrate content in the leaves of two sorghum genotypes, one nodulating, and ‘Non-nod’ groundnut genotypes were also compared. The concentration of nitrate was lower in sorghum than in groundnut leaves, but NRA was higher in sorghum. It is suggested that either NRA in the groundnut leaves has relatively lower affinity for the substrate (higher Km, the Michaelis-Menton constant) or higher nitrate is required for the induction of nitrate reductase in groundnut than in sorghum. This implies that groundnut is a poor utilizer of fertilizer nitrogen.  相似文献   

19.
在人工接种江苏大豆花叶病毒(SMV)SA株系条件下,研究了SMV对19个抗性不同的大豆品种9个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3个感病品种在苗期接种SA后,除根瘤数外其余8个性状均与对照有极显著差异,受SMV影响的程度从大至小依次为单株粒重、单株叶面积、根瘤重、茎叶干重、根干重、种子褐斑粒率、株高、百粒重。抗病品种9个性状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感病品种在苗期与花期分别接种SA后,褐斑粒率、百粒重、单株粒重有极显著差异,早期感染SMV其危害大于中后期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