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豆抗食叶性害虫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崔章林  盖钧镒 《大豆科学》1996,15(2):149-158
  相似文献   

2.
大豆对食叶性害虫抗性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93~1996年,利用田间自然虫源,以叶面积损失率为指标,进一步鉴定了从6724份大豆资源中筛选出的46份抗感材料对食叶性害虫的抗性表现。从中选出3份抗虫和3份感虫的材料,用以研究自然虫源下豆卷叶螟、斜纹夜蛾、大造桥虫和筛豆龟蝽的产卵选择性,并在实验室和网室人工接虫条件下,研究了抗感材料对斜纹夜蛾的抗虫性机制。结果表明,田间自然虫源下抗感材料以叶面积损失率为指标的综合抗性相差显著;4种重要食叶性害虫在抗虫品种上的产卵量较少;用抗虫品种叶片饲养斜纹夜蛾幼虫,表现为食量减少、体重变小、死亡率增加、历期延长以及蛹重减轻等,而对蛹死亡率和蛹历期的影响不明显。大豆对食叶性害虫具有明显的排趋性和抗生性,尤以后者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4.
王慧  喻德跃 《大豆科学》2016,(5):863-870
大豆是重要的粮油作物,但其产量和品质受到食叶性害虫的严重影响。总结归纳了近10年来大豆抗虫分子遗传研究的成果,包括抗虫QTL定位、优异等位基因及载体材料发掘、优异杂交组合预测、抗虫相关基因鉴定及大豆与食叶性害虫交互调控基因网络分析等,并讨论了大豆抗虫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大豆种质资源对食叶性害虫抗性的鉴定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崔章林  盖钧镒 《大豆科学》1997,16(2):93-102
在南京经过6年鉴定,从6724份国内外大豆资源中,发掘出对本地大豆食叶性害虫表现抗性的资源20份,包括对豆卷叶螟、斜纹夜蛾、大造桥虫等具有综合抗性的6份;主要抗豆卷叶螟的8份;主要抗斜纹夜蛾、大造桥虫的6份;主要抗豆卷叶螟的8份;主要抗斜纹夜蛾、大造桥虫的6份。其中大多数材料的抗性水平高于目前国际上常用的3个食叶性害虫抗源PI171451、PI227687、PI229358。一些抗性资源综合农艺性  相似文献   

6.
大豆对食叶性害虫的抗性与农艺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田间自然虫源条件下,对503份国内外大豆种质资源抗虫性进行了鉴定,筛选出对本地大豆食叶性害虫表现抗性的资源5份,感性的资源6份。研究了其中182份种质资源抗虫性与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豆抗虫性与开花期、成熟期、结荚习性、茸毛色、茸毛密度、茸毛长短、种皮色、单株分枝数、茎秆粗度等性状显著相关,而与花色、叶色、叶形、生育习性、株高、底荚高、百粒重、单株荚数、粒形、茸毛着生状、茸毛粗细等性状相独立。  相似文献   

7.
大豆对食叶性害虫田间抗性的相对稳定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已有的7年工作基础上,以叶面积损失百分率为指标,继续于2000年和2001年对51份大豆材料开展了对食叶性害虫综合虫种抗性的鉴定工作.综合分析1993-2001年历年各次田间抗性鉴定结果,发现虽然每年抗性鉴定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但各品种的抗性水平还是保持了一定的相对稳定性.通过对各年抗性鉴定分级结果的综合分析,结合9年综合抗性分级结果,确立了10个较为稳定、并具一定代表性的抗感材料,作为大豆对食叶性害虫田间综合虫种抗性鉴定的标准品种.分别是,抗性材料:吴江青豆3、PI227687、沔阳白毛豆、通山薄皮黄豆甲、赶泰-2-2;感性材料:山东大豆、大青瓤黑豆、矮杆黄、商丘7602和皖82-178.  相似文献   

8.
南京地区大豆食叶性害虫种类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赤光灯诱蛾及田间调查的结果,南京地区大事产良叶性害虫计有鳞翅目,支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和半翅目的21个科49个种。其中豆郑叶螟「Lamprosema indicata(Fabricius)」,大造桥虫和斜纹夜蛾是该地区危害大豆最重要的虫种,应作为抗虫育种的 要目标。  相似文献   

9.
利用62个基因型比较了冬闲地块和冬季耕作地块的大豆叶片受害虫危害的程度,以及不同调查时期大豆抗虫鉴定结果的一致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冬季耕作地块,若不设立诱虫植物或诱虫品种,食叶害虫危害程度很轻,难以体现品种间的抗性差异。下部3~6节位叶片损失率早期调查结果与全株叶片损失率几乎一致,而相同节位的晚期调查结果与全株叶片损失率一致性较差。因此,在冬闲地块或设立诱虫品种的前提下,可依据相同节位叶片损失率早期调查结果确定品种间的抗/感虫差异。  相似文献   

10.
茶尺蠖等三种食叶性害虫的测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俊庆 《茶叶》2002,28(2):96-97
该文介绍了茶尺蠖、茶黑毒蛾 茶丽纹象甲三种食叶性茶树害虫的实用测报技术,可供有关生产单位预测预报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大豆品种抗锈病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宇俊  孙永亮 《大豆科学》1991,10(2):104-109
本研究利用4个对锈病抗性反应不同的大豆品种,配制双列杂交,并采用离体叶片人工接种鉴定F_1、F_2、B_1C_1、B_1C_2、杂种抗性的方法,研究了大豆抗锈病的遗传。研究结果表明,4个品种的抗锈性遗传基础显著不同,抗病品种PI459025的抗锈性受一个显性基因控制,耐病品种的耐病性受多基因控制,并有超显性作用存在。抗性的回交效应明显,受细胞核基因控制。抗性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重要,抗性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较高。  相似文献   

12.
大豆对SMV株系SC-11的抗性遗传及抗病基因的等位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对我国北方大豆产区流行株系SC-11表现抗病的材料科丰1号、邳县茶豆、大白麻、齐黄22、诱变30、PI96983、Kwanggyo和感病材料南农1138-2、南农18-6配制的抗感和抗抗杂交组合,研究了对SC-11的抗性遗传以及不同材料的抗病基因间的等位性关系.结果表明,科丰1号、邳县茶豆、大白麻、PI96983、Kwanggyo、齐黄22、诱变30与感病品种杂交的F1表现抗病,F2呈3抗:1感分离比例,F2:3家系呈1抗:2分离:1感病的分离比率,证明它们对SC-11的抗性由单显性基因控制.PI96983×Kwanggyo和齐黄22×诱变30杂交后的F2群体未发现抗感分离,表明PI96983与Kwanggyo以及齐黄22与诱变30对SC-11的抗性基因是等位或紧密连锁的.大白麻与科丰1号、邳县茶豆、诱变30,科丰1号与Kwanggyo,PI96983与邳县茶豆杂交的F2呈15抗:1感的比例分离,初步表明大白麻与科丰1号、邳县茶豆、诱变30,科丰1号与Kwanggyo,PI96983与邳县茶豆所携带的抗SC-11的基因是不等位的,而且2个抗性基因独立遗传.  相似文献   

13.
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1、2、3号毒系抗性的遗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抗大豆花叶病毒1、2、3号毒系的品种(系)吉林21号、公交8107—12和公交8045—524—2与感病品种吉林20号杂交,研究抗病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吉林21、公交8107—12对SMV1号毒系的抗性是由两对互补基因决定的,F_1表现感病,F_2呈9感:7抗的分离比例。三个抗病亲本对SMY2号毒系的抗性反应是由一对主效基因控制的,F_2呈3抗:1感的分离比例对SMV3号毒系的抗性反应是由一对主效基因控制的,抗病表现为隐性。  相似文献   

14.
在南京分期播种及遗传试验表明:大豆扁茎性状受不同播期的光温条件影响,随播期推迟扁茎表现程度降低。扁茎性状在南京表现由对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5.
大豆抗灰斑病的抗性与抗病遗传育种研究的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越平  杨庆凯 《大豆科学》2002,21(4):285-289
大豆灰斑病是一种世界性大豆病害,曾给我国的大豆生产造成过重大的损失,对该病害的抗性机理、遗传及育种进行研究对有效控制这一病害具有促进作用。本文从病原物与寄主相互作用的角度,论述了近年来在大豆灰斑病结构抗性、生化抗性、抗性的遗传方式以及抗源筛选与育种研究的进展,为大豆抗灰斑病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NaCl胁迫下栽培大豆所受的离子胁迫作用主要是由Cl-毒害所引起的,可以通过改良栽培大豆的Cl-敏感性来提高栽培大豆的耐盐性.本研究对栽培大豆品种南农1138-2、南农88-31和Jackson间配制的2个杂交组合的P1、P2、F1、F2和F2:3世代的Cl-耐性进行了调查,并利用主基因十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联合分离分析方法分析栽培大豆的Cl-耐性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南农88-31×Jackson和南农1138-2×南农88-31的Cl-耐性遗传都符合D-0模型,即上述两组合的Cl-耐性都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同时也受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南农88-31×Jackson组合的主基因和多基因加性效应都高于南农1138-2×南农88-31组合.但是,其主基因和多基因显性效应远低于南农1138-2×南农88-31组合.从F2∶3估计的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0.54%和18.23%,估计的微效基因遗传力分别为83.56%和16.32%.表明,可以利用Cl-耐性强的大豆亲本配制杂交组合,并且在育种的早期阶段选育Cl-耐性强的单株或家系,以获得耐盐性高的栽培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采用两个抗孢囊线虫品系84—783、CN210与当地感病的大豆品种绥农6号配制成84—783×绥农6号和绥农6号×CN210二个组合,在大豆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自然感染条件下,分析这些组合的F2代抗感病植株分离比例。结果表明,84—783、CN210的抗性基因对绥农6号的感病基因是隐性的,三对独立遗传的隐性基因控制84—783×绥农6号和绥农6号×CN210两个组合对大豆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  相似文献   

18.
陈宸  崔清志  陈惠明  田云 《热带作物学报》2015,36(10):1769-1773
利用黄瓜强雌株系S-2-98和雌雄同株系95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共获得6世代群体(P1,P2,F1,F2,B1,B2),通过观察6世代群体的雌花率,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联合分离分析方法,对黄瓜强雌性状的遗传模型进行判别与遗传参数的估计。结果表明:黄瓜强雌性状的遗传除受主基因控制外还受多基因的影响,符合D遗传模型,即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B1、B2、F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50%、68.98%和54.65%,相应的多基因遗传率和环境变异分别为45.67%、11.81%、25.45%和48.83%、19.21%、19.90%,说明黄瓜雌花遗传还受多基因的修饰,同时环境对黄瓜的雌花也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