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日,我们在宿舍谈论最多的是结婚这件事。我的老乡、校友也是我现在的同事,他们要结婚了。他们是甘肃不同地方的人,既为千里迢迢回家行礼而犯愁,又为还无着落的婚房而暗自着急。同是外乡人的我,已在天津成家,在农垦扎根,如果我不是毕业后就远离父母来农垦工作的外乡人,也不会体会到结婚这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对我们这些外乡来的一穷二白的大学生却有着不一样的滋味。当我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时,我深刻体味到了现实给予我们的苦难、平庸和尊严,还有幸福。  相似文献   

2.
去年3月,我停薪留职南下广州,碰到一家服装公司甩货还债,其中一批质量不错的风衣10多元一件。我觉得有赚头,脑袋一热把价格压到10元一件,就把近千件风衣全部买了回来。谁知因季节已过,摆了一星期都无人问津,放在家里成了一堆人见人烦的垃圾,我急得嘴唇上冒起了泡。   一天在街上避雨,看到两位姑娘把一件风衣顶在头上当雨伞用,我心头猛然一动:何不把风衣加工成雨衣呢?记得在一本科技杂志上看到过普通服装加工成雨衣的文章。我顿时一阵激动,回到家把几年间订阅的十几种科技杂志翻出来,仔细查找,终于从一本残缺不全的杂志上找到了普通服装加工成雨衣的技术资料。   当天,我便买来原料,加工了30件。商店售的雨衣不仅价格贵,而且粗硬笨重,阻汗、不透气,穿着不舒服。而我加工的隐形雨衣看上去是一件普通风衣,却防水防油、不渗不漏、舒适透气、无闷热之感,融服装与雨衣功能于一体。第二天,当我在集市上穿着自己加工的雨衣,一边吆喝“新型雨衣”,一边用水杯往衣服上浇水时,人们纷纷围上来。结果,30件隐形雨衣一个多小时就卖完了,每件卖价50元。就这样,半个月时间,千余件滞销风衣变成隐形雨衣全部卖完,除去加工成本,纯赚3万多元。  相似文献   

3.
我叫张洪妹,今年39岁,是江苏省阜宁县杨集镇樵农村一组万只鸡场的场长。13年来.我共饲养蛋鸡10多万只,获利20多万元。每当人们到我这儿求教养鸡经验时.我都乐滋滋地向他们介绍我的“技术顾问”——《农家致寓》,是她给了我创业的勇气。是她为我指点了迷津.是她教会了我养鸡的技术。  相似文献   

4.
村民的口碑     
李生龙:我们村过去吃的是旱井水,干旱时要用牲口从几十里的山下往上驮水;加工粮食要翻山越岭步行近3个小时到邻村去。我在村里开着一家小杂货铺,路没通前,一天只能卖10多块钱。自打有了这条路,山货能及时卖到外面,乡亲们手头也有了点零花钱,他们好过了,我也好过了,现在一天能卖50多块钱,海潮真是为我们为了件好事啊。以前人们只是简单地买点盐、醋等生活用品,现在像方便面、饼干、饮料等副食品也开始买了,  相似文献   

5.
写下这个标题时,心暖暖的……往事如烟。当一件件陈年往事正逐渐淡出我记忆的时候,我与《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的相识相知,却历历在心、挥之不却。转眼之间,《中国农民合作社》已陪伴我走过了五年的笔耕之路,令我平凡的生活多了几分精彩。每当我手捧《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心里总有一股莫名的温暖,思绪禁不住飞回与她邂逅的时光。  相似文献   

6.
<正>"吱——咚"关上办公室的门,我拖着疲惫的身躯准备回家。为了赶思想政治论文,已经连续四天加班到晚上9点多了。2016年初,我欣喜地走上企划宣传岗位,却没想到新工作会这么忙。工作已让我忙得不可开交,在职研究生课程又将我的双休全部没收。再加上结婚、买房、装修、迎接小生命……一件件"人生大事"纷至沓来,汇聚成一张拥挤不堪的日程表,让我喘不过气来。  相似文献   

7.
张润喜 《现代农业》2004,(12):33-36
食用葵花是伊旗多年来的主要经济作物,是农牧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也是通过多年来选中的适合伊旗土壤、气候和耕作习惯的一个农作物品种,平均每年播种面积10万余亩,年产值2000多万元,并已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市场,但是,由于多年来不注重品种更新,导致品种老化、退化,品种单一,产品的商品性能低下,缺乏市场竞争能力,价格下跌,甚至滞销,经济效益下降,甚至出现负效益。因此,引进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数量,提高产品的商品性,稳固葵花市场,对于伊旗发展农村经济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为此,我  相似文献   

8.
张虹 《农家顾问》2001,(4):50-51
打工路上,有鲜花也有陷阱。在求职择业市场化的今天,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而且,求职时稍有不慎就会落入他人设置的种种陷阱。以下是我亲身经历的——  相似文献   

9.
邻居丁姨     
正1999年五一劳动节放假期间,我搬进了盼望以久的新房。这是一套砖混结构带院子的平房,买时才花了2万多元,唯一的缺憾是没有自来水,院子里只有一口挖了一半的枯井。看着一堆需要换洗的衣物,我开始发愁去哪里找水。一筹莫展的时候,院子门"吱"的一声被推开了,走进来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只见她留着短发,上身穿一件浅红色的碎花衬衣,下身穿着黑色宽腿裤,手里拿着一个没有纳完的鞋底。她环顾了一下四周,操着浓浓的河南口音对我  相似文献   

10.
前年冬季,北京的师友来信告诉我,孙机先生在他和杨泓先生合著的《寻常的精致》一书中,对我的《豆腐起源于何时》一文提出批评。因该书是在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在江西买不到,不知他批评些什么。我想学术问题,有不同的意见提出来商讨,是件好事,是非自有公论,用不着大惊小怪,也就没放在心上,以后虽然几次上京开会,并没有去寻找该书,过后也就忘了。没想到,去年8月份(光明日报)“史林”专刊又发表了署名董晓娟、闻悟的文章—─《不寻常的豆腐问题》,再次对我提出批评。当时我正在山西主持“五台山国际茶会”,并不知道这件事…  相似文献   

11.
一天晚饭时,小刚发现餐桌上多了一种黑糊糊的粥,便问到:“妈妈,这是什么呀?” “这是黑米粥,我听电视上说黑米营养价值非常高,有‘黑珍珠’和‘世界米中之王’的美誉,在古代是专供内廷的‘贡米’,所以今天我在超市买了一些来熬粥。”妈妈边说边抓了一把黑米给小刚看。  相似文献   

12.
话不多,句句掷地有声,办起事,件件实实在在,这是杞县民政局局长汤宗立给人的第一印象。他在民政局任职7年多来,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忘我工作,把自己的精力和心血全部倾注到优抚对象、五保老人和困难群众身上,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条开创民政事业的新路子,使民政局的各项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受到了群众普遍赞扬。  相似文献   

13.
正这是发生在去年的一件事儿。母亲1968年从天津下乡来北大荒,去年正好68周岁。我们想在母亲生日时纪念一下这两个特殊的"68"。因为母亲生日那天是星期一,时间有点紧。我和老公一边收拾家中旧物,一边商量什么方式好。在一旁查阅大学资料的儿子冒了一句:"妈,我姥姥喜欢吃饺子,给我姥姥包饺子吧。"  相似文献   

14.
母亲的惦记     
今年春节探家时,原本与母亲商定好的,“五一”来郑州我家住一段时日一不料,四月底突闯母亲患了肠癌.又一次使我孝敬母亲的愿望落空。我在震惊之余来不及多想,便匆匆地赶回老家新县.率弟、妹们送母亲去武汉医院进行复查.并做了切除手术?尽管手术很成功,我总算尽到了人子的孝道.但母亲癌细胞转移的重压,仍使我心似铅重,久久不能平静。  相似文献   

15.
笔者教学生涯已经20年了,也做了20年的班主任,在这么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尊重孩子是最重要的。师生之间多交流、多沟通,互相尊重,建立起知心朋友的师生关系。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也有自尊心,记得有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  相似文献   

16.
目前,肉狗养殖业正在全国风风火火兴起,但真正把狗养好并非一件易事。我场常年养狗100多只,根据我们的经验,群体养狗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狗群喜欢  相似文献   

17.
茶与舞──舞蹈“月夜茶香”创作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生活在“茶圣”陆羽创作“茶经”的地方──湖州,被人称为中国茶文化的发祥地。当京腔京味的“北京大碗茶”在全国流行时,江南特有的名茶和有着浓郁吴越特色的民间茶风茶俗已魂牵梦萦、撞击着我的心头,产生了舞蹈创作的冲动。艺术创作是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的传达活动,湖州北临浩瀚的太湖,南有天目山脉,平原河湖密布,山间重岭叠翠,溪水环绕,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得此地早在唐代就是产茶胜地。几千年来,茶的作用不仅仅是饮料,已渗透至生活各个方面,茶已是这个地区人民的一种生活方式。清晨第一件事是沏一杯清茶,名茶是馈赠亲朋…  相似文献   

18.
与茶结缘     
我爱喝茶。但这个嗜好是在年近而立时才开始染上的,可谓后知后觉,起步甚晚。当然,这并不是说我此前就不喝茶。只是说起初的所谓喝茶,多半只是为了解渴,还当不得一个“品”字。我的家乡天津并不产茶,但客来待茶的习俗还是挺“正统”的。家家都备有一个大茶壶,冬天时天冷,怕茶凉了,就在茶壶外头做一个大棉壶套。家里来了客人,奶奶就会从那只旧茶叶罐儿里抓一把茶叶,用滚开的水沏上,还要把壶盖盖上“闷”一阵儿。京津地区都爱喝花茶,据说“闷”一下是为了让茶中的花香充分挥发出来。我之所以对那个大棉壶套印象颇深,是因为在我儿…  相似文献   

19.
美女招贼     
我这人看起来老实巴交,面相有些憨厚,所以就比较容易“招贼”。 第一次被偷得比较“失败”。大四那年放寒假,我去火车站买票,钱包放在胸前的内兜里,往外拿钱要先解开大衣的扣子,再拉开内兜的拉链,才能把钱拿出来。我感觉这件大衣特别安全,所以现金、饭票就一股脑地都放在大衣的内兜里。买完票回到宿舍,发现上衣的第三颗纽扣是解开的,内兜里的钱已经不见了。这才想起来,在火车站买票时,老有人挤我,估计那就是小偷了。  相似文献   

20.
请客吃饭也是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涛 《百姓》2005,(12):35-37
(一) 吃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确是一件最重要的事.彼此打招呼的语言为"吃了没";朋友许久不见联络感情,多是"你来我请吃饭";办事情谈生意,也要先坐下来吃饭;遇到红白喜事,更是借机大吃一顿,在乡间往往是举家来吃;甚至拜祖宗、祭鬼神、供菩萨、扫墓,也都少不了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