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圆柏枯梢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圆柏枯梢病近年来呼和浩特地区一些苗圃的圆柏上发生严重。经病原菌分离培养,形态特征观察及致病性测定表明该病是由松色二孢菌Dipodia piea Kickx危害所致。其潜育期为7-10d,病原菌生长和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2℃,相对湿度在90%以上,在散射光下萌发最好。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为该菌纯培养的适宜碳源。 相似文献
2.
高节竹梢枯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节竹梢枯病是浙江临安市首次发现的新病害,国内外至今未见报道。经多年反复的分离培养,从病竹组织中只分离到一种真菌,是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Corda)M.B.Ellis.。通过对当年新竹在室内外和有伤无伤的多次重复接种和再分离。充分证明暗孢节菱孢有较强的致病力,能引起与自然发病相一致的症状。病原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30℃,最适温度为25℃;适宜的pH值为5—10,最适的pH值为6—8;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8℃;分生孢子萌发最适宜的pH值为6,分生孢子在竹汁水中萌发最适宜,光照可促进分生孢子发芽。表9参5 相似文献
3.
4.
[目的]鉴定引起广西按树梢枯病的病原菌.[方法]对近年发生在广西河池、南宁、崇左、百色、梧州等地的桉树梢枯病进行了采样调查、病原菌分离、致病性测定及种类鉴定.[结果]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Pat) Griffon&Maubl]、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Pennycook&Samuels) Crous,Slippers&A.J.L Phillips]和拟隐孢壳菌(Cryptospotiopsis sp.Bub.et Kabat)均可导致桉树梢枯病的发生.[结论]为桉树梢枯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按林木病害常规的研究方法,对松枯梢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特性进行较系统和细致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能在多种培养基上生长,但以在松梢煎汁液+糖+琼脂上为最好;其生长的最佳温度为25℃,相对湿度98%以上,pH值6.5~6.8之间。在一般培养条件下,病原菌在培养基上不产生子实体,但经紫外光每天照射20min,10d后即可产生子实体。子实体的形态、大小及特征和自然界中松梢上子实体基本一致,仅在形态上略大。 相似文献
6.
对东北地区落叶松枯梢病[Botryosphaerislaricina(Sawada)Snang]的寄主抗病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抗病良种筛选研究中得出:(1)落叶松枯梢病多发生于6~25年生幼林和成林,不同品种、品系、种源的抗病性不同、同一品种、品系、种源的不同年龄、不同立地条件发病不同;(2)东北地区落叶松品种、品系抗病序列为日5、日5×兴12、日5×兴9、兴12×日5、兴6×兴9、日12、兴9×日76-2、长78-5、长78-15、兴13×兴9。长白落叶松种源抗病序列为小北湖、白刀山、白河、大石头、和龙、汪清、天桥岭、黄泥河;(3)综合抗性、生长量、形质三项指标.筛选出日×兴、兴×日、日×长、日5×兴12、兴12×日55个品系为抗病优良品系,小北湖长白落叶松为抗病良种种源。在抗病机制研究中确定了当年枝梢钾、锰含量低时则抗病,健康落叶松品种、品系的过氧化物同工酶(POD)与抗病性关系不明确,但患病后POD则发生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7.
按林木病害常规的研究方法,对松枯梢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特性进行较系统和细致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能在多种培养基上生长,但以在松梢煎汁液+糖+琼脂上为最好,其生长的最佳温度为25℃,相对湿度98%以上,pH值6.5~6.8之间,在一般培养条件下,病原菌在培养基上不产生了实体,但经紫外每天照射20min,10d后即可产生子实体,子实体的形态,大小及特征和自然界中松梢上子实体基本一致,仅在 相似文献
8.
杉木幼苗梢枯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杉木幼苗梢枯病是杉木产区发生的一种危害苗木的新病害,为了摸清引起病害发生的病原菌和抑制病原菌的有效药剂,通过多次对病苗进行组织分离、培养、纯化,获得平脐蠕孢属(Bipolaris)真菌的纯培养;通过杉木苗期的室内有伤、无伤接种和再分离试验,证明该病菌对杉木苗有很强的致病力,并能引起与自然发病一致的症状,是杉木幼苗梢枯的主要病原菌;通过百菌清、白色甲托、多菌灵、萎立、代森猛锌、三环唑6种杀菌剂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70%白色甲托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0%萎立可湿性粉剂对该病菌的菌丝和孢子生长都有较强的抑制力,这3种药剂可用于田间试验,进一步研究其对杉木幼苗梢枯病的防治效果,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从樟子松枯梢病病害的症状、病原菌、病菌生物学特性、寄主范围、侵染规律、流行规律和防治技术等7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樟子松枯梢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鸡冠花镰刀菌叶疫病菌专化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鉴定广州市鸡冠花叶疫病病原为砖红镰刀菌鸡冠花专化型(fusariumIateritiumNeesemendSnyd.&Hans.f.sp.celosiaeMatuoT.),此专化型为国内首次报道.该菌在20—35℃下可以侵入并引起发病;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温度为15—35℃,最适温度为25—30℃.每年9—11月份,广州市各公园普遍发生,为害严重. 相似文献
12.
冬青苦丁茶树组织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冬青苦丁茶树的幼嫩枝梢为材料进行组织培养,结果表明:外植体在MT+BA 1 mg/L+2,4-D 0.05 mg/L培养基培养,腋芽萌发最快,萌发率最高;随着外植体木质化程度的增加,褐变率降低,腋芽萌动时间缩短,萌动率提高;5、8、10月份取材的外植体,萌动率5月8月10月,腋芽萌动时间则相反;MT+BA 0.5 mg/L+NAA 0.2 mg/L培养基能使试管小苗茎段快速增殖;试管苗在1/2MT+NAA 0.2 mg/L+IBA 0.2 mg/L培养基上短时间培养后,蛭石上扦插发根,较容易移栽成活. 相似文献
13.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影响苦丁茶冬青RAPD-PCR反应的5种因素4水平进行优化试验,最终确定苦丁茶冬青RAPD—PCR的最佳反应体系为:在25μL反应体系中,DNA模板20ng,Mg2+ 2.5mmol·L-1,引物浓度为0.3μmol·L-1,Taq聚合酶浓度为2.0U,dNTPs浓度为200μmol·L-1。最佳的RAPD-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min,然后94℃变性30s,36℃退火30s,72℃延伸120s,进行40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min;4℃保存。然后通过RAPD技术筛选了91条随机引物,共计有24条引物能在雌/雄DNA/样品池间显示多态性,其中引物S164和S191分别扩增得到2个雄性特异标记S164—900和S191—800。经多次重复实验,RAPD标记均能在雄性个体中稳定出现,故此标记可应用于苦丁茶冬青性别的早期鉴定。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苦丁茶冬青多糖醇沉规律及产物理化性质。通过热水浸提和不同浓度乙醇分级沉淀,得到乙醇终浓度为20%、40%、60%和80%的4种苦丁茶冬青多糖组分,即ICP-1、ICP-2、ICP-3和ICP-4。比色法检测各多糖组分总糖、糖醛酸、蛋白质和总酚含量;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进行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紫外和红外光谱扫描考察各组分的光谱性质。结果表明:ICP-1、ICP-2、ICP-3和ICP-4总糖含量分别为19.21%、34.91%、37.70%和30.21%,糖醛酸含量分别为5.04%、44.90%、24.20%和5.84%;凝胶渗透色谱图表明:ICP-2和ICP-3为高纯度均一组分,分子量为440.440与348.279 ku;4种多糖组分在280 nm处均有吸收峰,说明均为糖蛋白质化合物。红外结果显示,各组分均为吡喃糖环构型。以上结果表明,乙醇分级沉淀的方法可用于分级纯化制备组分均一、纯度较高的苦丁茶冬青多糖组分。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发出与苦丁茶炭疽病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RAPD-SCAR特异标记,本研究中首先利用92条RAPD随机引物对苦丁茶冬青中已知对炭疽病高抗或高感的不同种质材料进行RAPD分析,并从中寻找到4个与苦丁茶炭疽病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RAPD特异标记特异性片段S69-300,S227-300,S227-2000和S247-400。后续的研究可对这些RAPD特异片段进行回收,扩增和测序,并将测序结果作为开发与苦丁茶炭疽病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SCAR标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一品红枯萎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病原菌致病性测定形态鉴定,确认一品红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引起。采用浸根接种法和灌根接种法进一步对该菌进行寄主范围测定试验,被接种的11个科14种植物中仅有一品红发病,故鉴定该菌为一独立的专化型--尖孢镰刀菌一品红专化型。 相似文献
17.
我国棉花枯萎镰刀菌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1979年开始,从全国15个植棉省、自治区采集棉花枯萎病株,经分离纯化,获得273个单孢菌株,对其中13个菌株的分生孢子形态、产孢细胞特点、菌落培养性状、耐受高温能力以及对棉属和非棉属寄主植物致病性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棉花枯萎镰刀菌大型分生孢子按其形态和量度可划分为三个培养型:Ⅰ型为典型尖孢镰刀菌型(Oxysporum type),平均量度值31.01×3.46μm;Ⅱ型变化幅度较大,介于尖孢镰刀菌型和马特镰刀菌型(Martiella type)之间,平均量度为30.04×3.75μm;Ⅲ型近于马特型,平均量度23.47×3.92μm。各菌株的厚垣孢子与着生特点,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培养性状、颜色,以及在35℃和37℃高温下的生长状况有差异。
结合全部试验结果认为:怀疑我国棉花枯萎镰刀菌中可能有Fusarium redolens Wr.(芬芳镰刀菌)或F.oxysporum var. Redolens(Wr.)Gordon(尖孢镰刀菌芬芳变种)的依据不足,仍应按Booth.的分类系统定为Fusarium oxysporum Schl .f. Sp. Vasinfectum(Atk.)Snyder et Hansen(尖孢镰刀菌萎蔫专化型)。 相似文献
18.
19.
苦丁茶化感作用现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苦丁茶叶片水抽提液,根系分泌液对茶树等6种受体植物的种子萌发及其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苦丁茶叶片水抽提液,根系分泌物均含有化感物质,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抑制参度受体种子的萌发及其幼苗的生长,土壤能积累苦丁茶的化感物质,当累积到一定浓度时对茶树及其它植物发生化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利用药用植物薄荷防治棉花枯萎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种过一年薄荷[Mentha haplocalyx var.piperascens (Malinv.)C. Y. Wu, et al.]的茬田土壤,人工接种棉花枯萎菌培养物,或接种病土进行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薄荷茬土可抑制土壤棉花枯萎病菌,在对照发病率为67.8-81.7%的情况下,防病效果达49.6-64.9%。薄荷草粉碎物以土重0.5-1.0%的用量及薄荷油以0.025-0.05%的用量处理严重感染棉花枯萎病菌的土壤,防治枯萎病的效果为43.9-74.3%。2000-10000ppm薄荷油稀释液熏蒸处理PDA平面上培养的枯萎病菌孢子,可完全抑制孢子萌发;500-1000ppm的含量仍可抑制约40-60%的孢子萌发。500-10000ppm的薄荷油稀释液,在48小时内,均可将生长茂盛的枯萎菌落几乎完全熏蒸致死。本研究为薄荷 - 棉花轮作防治棉花枯萎病提供了一些依据,展示了利用薄荷制剂防治该病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