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茴香薄翅野螟(Evergestis extimalis Scopoli),又称茴香螟、油菜角野螟.主要为害油菜、甜菜、白菜、芥菜、萝卜、甘蓝、芥菜、茴香等.20世纪60年代在青海发现,但无为害记录.2002年在青海东部农业区春油菜上首次较重发生.目前已成为该地区春油菜的重要害虫,并有逐渐加重发生趋势,极大地威胁着青海及周边地区春油菜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春油菜生长后期针对茴香薄翅野螟的有效防控措施,于2018年在青海省大通县开展了太阳能杀虫灯诱控示范。结果表明,杀虫灯可有效诱集茴香薄翅野螟成虫,降低田间落卵量及幼虫为害程度。灯诱示范区平均卵块数较空白对照区减少60.0%,油菜角果受害率为3.33%,较空白对照区的角果受害率23.33%降低85.73%。通过灯诱防控示范,实现单位面积油菜增产10.6%,增收102.1元/667m~2。  相似文献   

3.
螟蛉绒茧蜂是寄生红花天料木(母生)主要害虫短梳角野螟的寄生性天敌昆虫。本文针对该寄生蜂开展其生物学、发育及寄生特性研究,采用室内测定结合林间调查的方法,系统调查及研究螟蛉绒茧蜂的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实验室条件下,螟蛉绒茧蜂单雌寄生数量为9~24头,平均寄生20头;偏好寄生3、4龄短梳角野螟幼虫,很少寄生低龄幼虫,不寄生5龄幼虫;当寄生低龄幼虫且完成其发育时,羽化的成蜂都为雄蜂;当短梳角野螟2龄、3龄初、3龄末和4龄幼虫同时存在时,喜寄生3龄初幼虫,偏好系数为0.574 3;试验条件下寄生蜂的发育历期和个体大小随着寄主龄期的增大有所增长,相同温度下补充外源营养均可延长成蜂寿命。研究结果可为利用螟蛉绒茧蜂防控短梳角野螟的林间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短梳角野螟Meroctena tullalis(Walker)是为害红花天料木Homalium hainanense Gagnep的重要食叶害虫,其形态描述和幼虫准确分龄是开展害虫生物生态学及林间防控研究的重要依据。本文采用林间采样与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对短梳角野螟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形态及生活习性和生活史进行调查和描述。并通过测定头宽、头长和体长3项分龄指标,利用SPSS Statistic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次分析,结合戴氏法则和线性回归等试图探究准确划分幼虫虫龄的可靠方法。结果表明:短梳角野螟幼虫随龄期增长,幼虫颜色由浅黄绿色逐渐变为深绿色,头部由肉色逐渐变深,最后形成外围红褐色中间深肉色。通过频次分析统计,测得短梳角野螟幼虫虫龄为5龄;头宽可作为最佳分龄指标,且头宽测量指标平均值自然对数与幼虫龄期呈线性关系(y=0.181 6x-0.602 3,R2=0.999 1)。头长和体长统计检验,符合戴氏法则,但频次分析5个峰值不是很明显,且有部分区域重叠,只能作为划分虫龄的辅助指标。本研究确定了短梳角野螟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及划分幼虫龄期的最佳指标,以期为该虫林间防治提供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Gaertn)属伞形科(Umbellifera),为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在茴香害虫中以黄翅茴香螟为害最为严重。黄翅茴香螟在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及华北各省均有分布。幼虫为害茴香及其他伞形科药用植物如防风(Siler divaricatum Benth.et Hoo-k.)、狧活(Angelica glabra M.)及白芷(Angelicadehurica Benth.et.Hook.)。对野生的山芹(Ae-  相似文献   

6.
近年桐城市稻螟上升原因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螟是我市水稻上重要害虫,近年二化螟、三化螟危害逐年加重,两螟发生面积1997年为1万hm2,1998年17万hm2,1999年33万hm2,损失粮食分别为60、100、200万kg。1 稻螟上升原因分析11 耕作制度的改变稻螟危害与耕作制度的改变有密切关系。近年来春花作物油菜面积扩大,尤其  相似文献   

7.
豆荚螟Eticlla Zinckenella(Treitschke)是多种豆科作物的主要害虫。1978年郑州姚桥公社有几十亩大豆,遭受豆荚螟幼虫为害,减产5成左右。过去记载第一代发生在5、6月,为害毛苕和春箭舌豌豆。据我们观察豆荚螟第一代发生在4月份,主要为害小叶金鸡耳。  相似文献   

8.
用喷雾法防治油菜田茴香薄翅野螟,结果表明: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和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种农药对茴香薄翅野螟的防效随着施药次数增加而增加;40%灭多威可溶性粉剂和25%杀虫双水剂的防效随着施药次数的增加防效逐渐下降; 48%毒死蜱乳油在不同施药次数下防效变化幅度较小,平均防效在95.85%左右;上述7种农药喷施1次后, 以48%毒死蜱乳油和40%灭多威可溶性粉剂的防效最好,分别达96.03%和94.82%。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和48%毒死蜱乳油喷施2次和3次时的防效都在95.70%左右。  相似文献   

9.
峨边县位于凉山州东北部,地处山区。全县种植玉米12.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3.3%。由于气候温和、雨水较多,适宜玉米病虫害发生,特别是春玉米第一代大螟在全县发生为害严重。在常发地区,一般年份为害产量损失约10%,大发生年损失高达30%以上,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为了有效控制大螟为害,近几年来笔者对玉米上大螟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做了一些调查试验工作。1发生规律观察1.1发生期本县地形、气候复杂。不同地区大螟的发生期、发生量都有明显差异。大螟在低山河谷地带每年发生3代,在中、高山地区每年发生2代。9月下旬幼虫在玉米秸秆内开始…  相似文献   

10.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种中草药乙醇提取物对油菜菌核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等12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在粗提物质量浓度为1mg/mL时,红茴香提取物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抑制率为65.3%;补骨脂乙醇提取物除对番茄灰霉病菌和早疫病菌外,对其他10种病原菌的抑制率均在63%以上,其中对油菜菌核病菌抑制率最大,达到74.9%.在粗提物质量浓度为10mg/mL时,红茴香和补骨脂乙醇提取物对多数供试植物病原菌抑制率在60%以上,特别是对油菜菌核病菌,两种中药乙醇提取物抑制率分别为100%和88.3%;此外,在此浓度下,金钱草乙醇提取物对玉米大斑病菌,蓼子草乙醇提取物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率也在60%以上.可见红茴香和补骨脂乙醇提取物对油菜菌核病菌抑制活性最高,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豆荚螟对丘陵地区大豆和绿肥柽麻为害极重,能使柽麻种子产量,由刚引进种植时每亩300—400斤降为几十斤,严重的威胁柽麻绿肥的发展。为探索豆荚螟的发生规律,通过1979年的连代饲养和几年来的田间调查,明确了豆荚螟在南阳地区年发生5代,世代重迭,以老熟幼虫于10月下旬入土越冬,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化蛹、羽化。主要寄主有豌豆、蚕豆、刺槐、春柽麻、夏柽麻、大豆、黑豆等。  相似文献   

12.
青海省春油菜田杂草发生危害与防除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研究了青海省春油菜田主要杂草种类、危害损失及春油菜田野燕麦、Bian蓄、苣荬菜等杂草的发生特点和杂草群落演替趋势;试验筛选了近20种对春油菜田野燕麦和一年生阔叶杂草有较好防除效果的化学除草剂及混配剂。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地防除春油菜田野燕麦,对10.8%精喹禾灵乳油防除春油菜田野燕麦的效果及其对春油菜的安全性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10.8%精喹禾灵乳油在一定剂量范围内于野燕麦3~4叶期(春油菜3~4叶期)兑水300 L/hm2茎叶喷雾,对野燕麦的防除效果达到66.24%~ 95.75%,各处理区油菜生长正常.10.8%精喹禾灵乳油安全性好、防效高、持效期长.  相似文献   

14.
油菜、甘蔗套种的栽培制度,不仅能改良土壤,提高复种指数,还能保护有益天敌。而且油菜植株内含物对第一代二点螟有一定的驱避作用。我场从1972年以来,采用油菜、甘蔗套种的栽培制度,已获得了较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油菜是我省重要的油料作物,油菜籽的产量每年要占全年油料总产量的70%. 油菜分冬油菜和春油菜.冬油菜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安徽、湖南、江苏、江西、浙江、上海等省、市及陕西、河南省的一部分.春油菜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新疆、内蒙古、甘肃等省、自治区.  相似文献   

16.
仙居县春玉米大螟为害严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大螟在仙居县历史上仅零星发生,从未造成过严重危害。但自从80年代末面积推广小麦套种春玉米以来,大螟危害逐渐上升,近年来发生普遍,为害十分严重,一般田块被害率为10%-30%,严重田块株被害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7.
广西螟卵啮小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螟卵啮小蜂Tetrastichus schoenobii Ferriere在广西分布普遍,北至全州,南至合浦、钦州,西至那坡、靖西、龙州,均有发生,但发生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2.广西的螟卵啮小蜂有几个不同的寄主来源,除三化螟外,还有荸荠白螟、蓆草白螟、莎草白螟等。这几种不同寄主来源的螟卵啮小蜂在室内可以用上述四种螟卵交互培养繁殖。 3.在室内饲养情况下,螟卵啮小蜂一年可以繁殖14~15代。主要以老熟幼虫过冬。 4.螟卵啮小蜂的成虫飞翔力颇强,有趋光性。其寿命因气候条件不同和有无补充营养而有异,夏秋期间寿命较短,冬春季节寿命较长。冬期世代用蜜糖水饲养时,平均寿命约22天。成虫一般在交配后24小时内即可产卵;也能孤雌生殖,但子代均为雄性。幼虫能咬食多个寄主卵粒,通常一三化螟卵块有10个以上螟卵啮小蜂幼虫时,该卵块多不能孵化蚁螟。啮小蜂幼虫多在寄主卵块内化蛹,但当寄主卵块被雨水浸淋、湿度过高时,老熟幼虫可爬出寄主卵块外化蛹。 5.经在室内用大指形管、蜂箱和大养虫笼饲养考查表明,三化螟卵的和白螟卵的啮小蜂对三化螟卵的寄生率均较高,两者无差异。但田间放蜂试验的初步结果表明,两种不同来源的啮小啮对三化螟卵的寄生率均不高,尚不能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市郊油菜种植面积的增大,油菜病虫害越来越重。如春油菜苗期跳甲、茎象甲,3叶期以后的蚜虫、露尾甲等发生面积不断扩大,虫害直接影响着油菜产量和油料品质。为了降低虫害对油菜产量、品质的影响,2005年我们选用新药剂农地乐、功夫、乐斯本进行了药效试验。1试验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情况试验地点选在城北区大堡子镇吧浪村春油菜田。试验地地势平坦,肥力一致,播前每667m2施有机肥2m3、尿素12.5kg、磷酸二铵15kg。春油菜品种为青杂2号(青油303)。1.2供试药剂及处理①2.5%功夫EC(有效成分高效氯氟氰菊酯,英国先正达有限公司生产)150…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水稻三化螟的发生、消长、防治及其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总结湖北省水稻三化螟48a中发生为害的消长演变和防治措施的发展变化,进一步认识了三化螟发生为害的年度间演变规律和周年发生规律。认为冬春气候(气温、雨量)、水稻栽培制度和中稻生育期等因素与三化螟为害密切相关。并从治螟技术的发展历程提出了合理选择药剂、改善施药方式、发挥天敌自然控制作用的治螟策略。  相似文献   

20.
大螟为害小麦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螟(Sesamia in erens Walker)是一种以水稻为主要寄主的杂食性害虫,然而关于其为害小麦的调查研究却鲜有报道.为了研究大螟在麦田的发生规律,作者于2011年5月上、中旬,采用平行线跳跃式取样方法对安徽省部分地区麦田大螟的发生为害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大螟以越冬代和第1代幼虫为害小麦,在小麦茎秆上蛀孔后,可取食麦茎组织,形成白穗.滁州市南谯区麦田大螟为害最为严重,田间平均受害株率达到9.83%,有虫株率为6.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