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取36个栽培稻、普通野生稻骨干系进行了RFLP聚类,并对分子标记法、程氏指数法和杂交亲和力法进行了比较分类。结果表明,三种分类方法对水稻材料的分类是基本一致的。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整理分类,有利于对水稻材料的深刻理解与认识。通过RFLP聚类树状图、籼粳倾向性图及基因型的综合分析,明确了中国普通野生稻可分偏粳型和原始普野型,国外普通野生稻包括偏籼型与原始普野型。中国原始普野型相对倾粳,国外原始普野型相对倾籼,它们是遗传分化显著不同的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用SSR标记初步分析高州普通野生稻的籼粳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34对SSR引物对高州普通野生稻(简称"高野",下同)7个自然居群217份个体进行研究,并结合统计软件进行遗传距离和遗传结构分析.通过已明晰籼、粳类型的中国栽培稻微核心种质作对照检测,所用引物能有效区分籼粳亚种,并在高野材料中扩增出籼稻带型、粳稻带型以及野生稻特殊带型.结果表明,高野群体总体比较原始,已经出现了籼粳分化,其中偏粳多于偏籼,但这种分化是初步的.本研究为进一步明确高野在中国栽培稻的起源演化上的地位、并对其有效的发掘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对36个水稻骨干系进行了RFLP分析,并对这些水稻材料的162个杂交组合育性进行了分组分类研究。杂种育性的遗传基础研究表明,亚种内杂交组合育性显著高于亚种间杂交组合育性。亚种间杂交不育性是由籼粳两个亚种间深刻的遗传分化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鉴定水稻籼粳属性的准确性,用程氏指数法从稃毛,酚反应,第1.2穗节间长度,抽穗时壳色,叶毛和粒形等6项指标对173分水稻材料的籼粳属性进行分析,各项指标的分数加起来后,0~8分为籼(H),9~13分为偏籼(H'),14~17分为偏粳(K'),18~24分为粳(K),以典型籼稻冈46为对照,将供试材料分为籼、偏籼、粳、偏粳四类.  相似文献   

5.
采用程氏指数法对用4个籼稻和3个粳稻按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24个籼粳杂交组合的F_1进行籼粳属性鉴定,结果表明,所有水稻亚种间杂种F_1都表现偏籼和偏粳,并且偏籼多于偏粳,但没有一个完全表现为粳型和籼型的。母本的亚种类型对杂种F_1的籼粳属性有一定影响,也就是说,用籼稻母本容易获得(偏)籼型亚种间杂交水稻,反之亦然。该文还对用作鉴定籼粳属性的6个鉴别性状在亚种间杂种F_1表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钱前  朱立煌 《作物学报》1998,24(1):74-77
对典型灿、粳稻南京11、金南凤突变体和中间型品种Bellemont相互杂交形成的三各上杂种优势及三者之间的RFLP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F1杂种生物学优势存在着籼/粳〉籼/中间型〉粳/中间型趋势,经济优势则为籼/中间型〉粳/中间型〉籼/粳。而多态性是籼/粳〉籼/中间型〉粳/中间型,并且各珠12条染色体我态性程度也有差异,因此,多态性与生物优势趋于一致,但经济优势却与多态性及亲和性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7.
中国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的形态分类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选用中国7省571份,国外27份普通野生稻(OryzarufipogonGriff简称普野)的10个形态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并结合普野栖生地的生态考察。将中国普通野生稻划分为多年生与一年生两个普野群,七个普野型,作者根据普野植株在北京温室越冬与翌春植株再生情况及其繁殖方式并联系其生长习性与同工酶分析论证了,中国除多年生普野外还存在一年生普野,但期生自然群体尚待考察与研究确认。本文还对中国栽培稻的原始  相似文献   

8.
对36个水稻骨干系进行了RFLP(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分析,并对这些水稻材料的162个杂交组合育性进行了分组分类研究。杂种育性的遗传基础研究表明,亚种内杂交组合育性显著高于亚种间杂交组合育性。亚种间杂交不育性是由籼粳两个亚种间深刻的遗传分化引起的。广亲和性品种为亲本之一的杂交组合多数(71.7%)具有正常的育性,RFLP分析表明,这些杂交组合的遗传基础特殊,其遗传距离大于典型的亚种内组合距离,而小于典型的亚种间遗传距离。广亲和性水稻种质的创建、改造和利用潜力是大的,广亲和基因作用及其与杂种优势表现有关的若干遗传育种学问题要协同一并去解决。  相似文献   

9.
庞汉华 《种子》1999,(3):58-60
采用花药培养技术对普通野生稻稻瘟病抗原ST221,长花药野生稻Gyw06,普通野生稻叶枯病抗源RBB16与粳型栽培稻中作9037,中作180,84-15等品种杂交后代进行花药培养,获一批粳型栽培稻与野生稳杂交后代花粉植株。几年来经抗病性和农艺性状鉴定从中选出一批农艺性状较稳定,抗病性较强的株系这些具有野生稻血缘的新种质,是水稻育种难得的亲本种质源。  相似文献   

10.
水稻野败不育系与保持系线粒体DNA限制酶酶切图谱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杨金水 Walbo.  V 《作物学报》1995,21(2):181-186
采用限制酶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广泛比较了水稻野败不育系及其籼型保持系线粒体DNA酶切图谱。野败不育系与籼型保持系线粒体DNA在组成上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根据具有相同迁移位置与大小的片段比例判断,这2种不同细胞质线粒体DNA顺序同源性约为30%。分子杂交结果显示,编码功能蛋白的基因及其邻近顺序存在在相当程度的保守性。本文并对线粒体DNA的组成变异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1.
淀粉是构成和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最主要因素;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基因是影响淀粉合成的关键酶基因之一。本研究用编码AGPase小亚基基因(AGPsma)序列的特异引物(序列为F:5’-TACGCTATGCTCTTGAAAC-3’;R:5’-TATCTTCCCAGTAACCATCA-3’)对普通野生稻(元江)、粳稻(榆密15)、籼稻(93-11)及籼粳交品系(南34)进行PCR扩增、克隆、测序和序列对比。又用该引物对来源于13个国家的15份AA基因组和5份CCDD基因组的共20份野生稻及205份包括40份籼稻和165份粳稻的云南地方品种和改良品种(系)进行PCR检测。在以上4个不同类型水稻材料该引物上扩增出184bp和215bp的2个片段均为AGPase小亚基基因的序列。在该序列的109bp处,元江普通野生稻和榆密15为T,而93-11和南34为C;籼粳交品系南34在121~151bp区间缺失31个碱基。所有的225份供试材料可分为3类。第一类具有215bp大小的条带,包括了全部的野生稻材料和196份籼粳材料。其中籼稻数占籼稻样本总数的95%,籼稻地方品种占籼稻地方品种总数的75%;粳稻数占粳稻样本总数的83.6%,粳稻地方品种占粳稻地方品种总数的60%。第二类具有184bp的条带,包括28个籼粳材料。第三类同时具有215bp和184bp的片段,此类只有1个父母本具不同片段的滇型杂交粳稻品种。结果表明AGPsma序列在野生稻中可能尚未出现分化,但在籼稻、粳稻和地方老品种及改良品种中都出现了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2.
孙传清  袁平荣 《作物学报》1998,24(6):677-686
本研究对来自12个国家的74份亚洲栽培稻进行了核DNA,线粒体DNA的RFLP分析和叶绿体DNA的ORF100的PCR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的74个栽培稻品种,除CR147的线粒体基因组的类型较为特殊外,其它73个品种的细胞核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叶绿体基因组均可分为籼粳两种类型,可见籼粳分化是栽培稻核DNA,met DNA和cpDNA遗传分化的主流,同一品种3个DNA的籼粳属性即有一致的,又有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野生稻0.rufipogon中存在广泛的种内变异。认为它是具有籼型和粳型两种生态型的栽培稻0.sativa的祖先。P-SINE1是在水稻中鉴定出来的第一个反转录子SINE,它以多拷贝形成存在于具有从基因组的稻属物种中。部分P-SINE1成员显示出水稻材料间的插入多态性,从而假定它们是进行品系分类的合适标记,依据相关位点这些成员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ISSR和SSR遗传分析比较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本研究应用ISSR和SSR技术建立了24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DNA指纹图谱,利用13个ISSR引物和20对SSR引物,分别获得174个多态性片段和62个多态性片段,平均每个ISSR引物检测到13.38个多态性片段,远远高于SSR引物的检测率。根据遗传距离进行的聚类分析表明,利用这两种标记所得的聚类结果十分相似,24个材料被聚为粳型,偏籼型和籼型三个类群,在籼型不育系类群内,又可明显的分成三个亚类群,其中7个安农S-1衍生的不育系聚为一类,与农垦58S衍生的不育系有明显的遗传差异。根据两种标记计算的遗传距离及其遗传关系,所得的结果仍有一些差异,但总体趋势是一致。研究结果表明,ISSR和SSR标记适用于构建DNA指纹图谱,进行分类鉴定和遗传分析。  相似文献   

15.
以程氏指数法和SSR分子标记法对主要5份育成长粒粳稻亲本和其他辅助试验材料进行了籼粳属性鉴别。结果表明,程氏指数法中3份表现偏粳,2份表现粳性;而在SSR分子标记法中,5份均表现粳性。相比较而言,粒型作为程氏指数指标之一,影响了籼粳属性指数,分子标记方法相对准确。  相似文献   

16.
根据稻谷长度、宽度、长/宽比,稃毛、苯酚反应、KC1O_3抗性六项指标对35份美国稻种进行了分类,可以划分为籼、偏籼、粳、偏粳类型。现有的美国栽培品种并非属于爪哇型,而爪哇稻可以并入粳类型之中。  相似文献   

17.
利用SSR分子标记进行水稻籼粳分类体系的初步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典型籼稻七山占和典型粳稻秋光构建的F8重组自交系(RIL)为研究对象,选取均匀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的94对及籼粳特异性28对共122对SSR引物对群体进行标记分析,对与籼粳分类相关的程氏指数各性状进行QTL分析,找出与程氏指数各性状连锁的34对标记,运用这34对标记及28对籼粳特异性标记进行群体籼粳血缘测定,探讨引物类型对分类的影响;并按在每条染色体上均匀选取大约3,5,8对引物共计34,65,90对引物进行群体籼粳血缘测定,探讨引物数量对分类的影响.结果表明:几种方法都将群体划分为以偏粳到粳类型居多的连续分布,籼及偏籼呈极少数.按血缘来源为50%的界限进行籼粳划分对比发现28对籼粳特异标记及34对与程氏指数连锁标记与总122对标记的相符度分别为96%和90%,均匀选取34,65,90对引物与总122对标记的相符度分别为91%,97%和99%,28对籼粳特异标记及65对均匀选取标记与122对标记的分类结果相符度均在95%以上,用较少的引物即可以对群体的籼粳血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亚洲栽培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是水稻超高产育种的一项很重要的手段,直接利用籼粳间杂种优势已成为杂交育种的主攻方向。要进行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超高产育种,首先是正确判别籼粳。籼粳中间型或非典型籼粳可能来源于籼粳的自然杂交或人工杂交,也可能来源于分化前的原始型过渡品种。这些品种中有很多是广亲和材料,如果能够正确认识其在分类系统中的地位,利用这些品种作为籼粳杂交的中间桥梁,运用科学的育种方法,减少或避免亚种间产生不育或育性较差的问题,对籼粳稻杂种优势的利用、广亲和材料的选育、分子标记及基因工程的顺利进行都…  相似文献   

19.
中国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种SSR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48对SSR引物对288份我国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共检测到505个等位基因, 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变幅为5~20, 平均10.5个; 平均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731, 变幅为0.384(RM409)~0.905(RM206)。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高于栽培稻种, 栽培稻等位基因数和平均Nei基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普通野生稻的70.2%和88.2%, 其中, 栽培稻地方品种和选育品种等位基因数分别为普通野生稻的65.4%和53.0%, 选育品种等位基因数仅为地方品种的81.1%。AMOVA分析表明, 总变异的10.3%是由于种间SSR遗传差异所引起的, 不同SSR位点种间的分化程度不同, 在0.7%~46.3%之间, 有43个位点种间遗传分化达到显著水平, 其中以RM427分化最为明显, 达46.3%。聚类分析表明, 中国普通野生稻总体偏粳, 极少数广东、海南材料偏籼。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水稻雄性不育系分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李泽炳 《作物学报》1980,6(1):27-34
我国已选育出不同质源的水稻雄性不育系30多种。本文是试图对水稻雄性不育系的分类所进行的初步探讨。按恢保关系分类:目前可以明显判断为不同质类的有野败型、红莲型和滇一型。按细胞质源分类:大致可分为种间核置换、野生稻和栽培之间的核置换、栽培稻和野生稻之间的核置换、籼稻和粳稻之间的核置换、籼稻和粳稻之间的核置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