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为支撑,加强各方良性互动,走出一条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各具特色的富民强县之路。县域涵盖城镇与乡村,兼有农业与非农产业,是宏观与微观、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推动"四化同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此,要以战略眼光谋划县域经济发展,以全局意识统筹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  相似文献   

2.
农村区域经济是按照自然地域、经济的内在联系、商品流向及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经济联合体,是特定区域农村经济整体的总称.县域经济是以县域为中心、集镇为纽带,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区域性经济系统.它既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三牧”问题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体制障碍,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首先要消除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障碍,明确政府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和责任;同时,要坚持多管齐下的原则,充分发挥东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在中西部地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县域经济和股份合作制企业,增强该地区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郭颖 《农民致富之友》2014,(13):105-105
<正>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县域经济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样一个方针,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支点和载体。发展县域经济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也理所当然的会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一、发展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农村人口和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转移。要把发展县域经济同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结合起  相似文献   

5.
<正>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县域经济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样一个方针,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支点和载体。发展县域经济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也理所当然的会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一、发展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农村人口和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转移。要把发展县域经济同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结合起  相似文献   

6.
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小城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从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县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以及县域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阐述了小城镇建设对于县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小城镇建没中存在的制度障碍和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城乡结合部的发展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的重要支撑力量。城乡结合部在经济发展和居民社会生活等方面是介于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状态,面对当前发展中的一系列不和谐问题,比如经济结构不良以及优势不明显、多元经营的矛盾突出、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征地补偿等相关问题,要充分研究问题的本质,抓住解决相关问题的关键,比如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争创品牌经济、发展民营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社会的文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县域经济是基础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县域经济又是综合经济,它既是连结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枢纽.同时也具备了类似国民经济大系统、大网络特点。是社会经济结构比较完善、相对独立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发展决定着我国绝大多数人口就业和收入状况,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点和关键。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县域经济要在新一轮竞争中谋求新跨越,实现大发展,就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才能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9.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中功能和产业门类键全的基础层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单元,是宏观与微观、城市和农村的结合部,因而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平台和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切入点。党的十六大首次使用“县域”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结合部位于城市和农村之间,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研究了城乡结合部的内涵、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探讨城乡结合部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实现城乡结合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统筹城乡发展首先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切入:一是以农村低保、老保、五保等“三保”为突破口,统筹农村社会保障;二是以卫生、教育、文化为突破口,统筹农村社会事业;三是以户籍管理、治安管理、公共管理等“三大管理”为突破口,统筹农村社会管理;四是以路、电、水、讯、气为突破口,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五是以劳动力就业政策为突破口,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为加快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充分发育,应注意制定好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村级经济,改善财政支出结构并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12.
县域经济是具有农村地域属性和资源禀赋特征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直接决定着小城镇建设的进程,而小城镇的发展又会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县域工业化,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1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3):220-221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城乡结合部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更是关系着我国城乡的一体化建设。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视力度能够促使城市和农村取得更好的联系,推动社会的进步。然而,城乡结合部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方面的不足之处,制约了城乡结合部的长远发展。先就城乡结合部的大致情况进行简单的介绍,然后重点分析我国城乡结合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就如何解决城乡结合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4.
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和联结点,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发挥着承上启下、连接城乡、沟通各业的重要作用,"富民强国"首先必须"富民强县"。随着党的十六大作出"壮大县域经济"的重大决策以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为薄弱、最为滞后的环节上实现突破,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5.
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和联结点,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发挥着承上启下、连接城乡、沟通各业的重要作用,"富民强国"首先必须"富民强县"。随着党的十六大作出"壮大县域经济"的重大决策以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为薄弱、最为滞后的环节上实现突破,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6.
<正>发展县域经济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也理所当然的会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1发展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农村人口和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转移。2发展县域经济同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转移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县域经济发展了,县一级中心有望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县域经济发展能够提供一条将发展经济和提供就业结合起来的  相似文献   

17.
<正>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乡镇企业走过了一段极其辉煌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证明:发展乡镇企业是一条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其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吸纳剩余劳动力及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正日益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乡镇企业的第一次创业从根本上改变了单一的从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体的中国农村经济结构,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缩减了城乡差别,所以说乡镇企业的第一次创业取得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在西部大开发、东部大开放的背景下,作为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呼和浩特市如何发挥后发优势,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是摆在各级各部门的重要课题。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重要举措。而透过对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分析和调查,对于我们研究县域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一、科学发展观统揽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县域经济发展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  相似文献   

19.
<正>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能够取得如此辉煌成就,乡镇企业发挥的基础作用功不可没,对县域经济起到的支撑作用十分明显。实践证明,发展乡镇企业是壮大县域经济是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农村城镇化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模式的重要途径,有利于解决农村农产品剩余和富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促进农村地方财富资源积累和缓解农村地方压力,有利于促进城乡社会稳定和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消除制度上的障碍,有利于集中和合理布局乡镇企业。因此,农村城镇化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模式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应该加强而不能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