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水温为(22±2)℃条件下,研究了周期性饥饿对早繁鮸Miichthys miiuy幼鱼肌肉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分为6组:一直投喂(S0组)、隔日投喂(S1组)、饥饿3 d投喂3 d(S3组)、饥饿6 d投喂6 d(S6组)、饥饿9 d投喂9 d(S9组)和饥饿12 d投喂12 d(S12组)。结果表明:随着周期性饥饿时间的延长,鮸幼鱼肌肉水分的含量明显上升,各饥饿组鱼的水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S1、S3组与S0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S6、S9、S12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且这3组与S0组之间蛋白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脂肪和糖类含量明显下降,除S1、S3、S6组外,其余各组间脂肪含量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各组间糖类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鮸幼鱼肌肉中天冬氨酸、谷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均较高。经过不同时间周期性饥饿后,各试验组鱼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和氨基酸总量与S0组均差异显著(P<0.05),必需氨基酸总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饱和脂肪酸(SFA)显著下降(P<0.05),按下降的百分比计,下降趋势为C21:0>C17:0>C18:0>C15:0>C14:0>C22:0>C24:0>C16:0>C23:0;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按上升的百分比计,上升趋势为C18:3n-3>C20:4n-6>C20:5n-3>C18:3n-6>C22:6n-3>C18:2n-6。说明鮸幼鱼在周期性饥饿过程中,首先利用饱和脂肪酸,然后利用低不饱和脂肪酸,最后才动用高不饱和脂肪酸。双键位置不同的脂肪酸在饥饿过程中的损失速度也有差异,具体为∑n-9 PUFA>∑n-6 PUFA>∑n-3 PUFA。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处理对豹纹鳃棘鲈幼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方法]试验均设置对照组(持续投喂)、处理组S_1F_1(饥饿1 d、再投喂1 d)、S_1F_2(饥饿1 d、再投喂2 d)、S_2F_2(饥饿2 d、再投喂2 d),开展了2种规格豹纹鳃棘鲈幼鱼周期性饥饿-再投喂生长试验。[结果]试验一S_1F_2、S_2F_2组和试验二S_1F_1、S_1F_2组试验结束时体质量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一各处理组摄食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S_2F_2组摄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饲料转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S_1F_2组摄食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而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二各处理组摄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_1F_2组饲料转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S_1F_1组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结束时,各试验组粗脂肪含量均略低于对照组,水分含量略高于对照组,但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试验一S_1F_2、S_2F_2组与试验二S_1F_1组、S_1F_2组均能够达到完全补偿生长,其补偿生长主要是通过提高摄食率和饲料转化率来实现的,在饥饿过程中豹纹鳃棘鲈幼鱼可能首先消耗脂肪作为能量来源。  相似文献   

3.
饥饿对南方鲶幼鱼血液的影响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测定了饥饿组与对照组南方鲶幼鱼的血液生理指标及生化指标,结果表明:饥饿使南方鲶幼鱼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显著减少,血细胞体积增大,饥饿鱼血液中的血糖,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胆固醇、甘油三脂及Na^+、K^+,Cl^-等物质的浓度低于正常鱼,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的活力也有变化。  相似文献   

4.
在水温为17~19℃条件下,分别以鲜杂鱼(x)和配合饲料(p)为饵料,采用一直投喂(对照组)和周期性饥饿1 d再投喂6 d(S1F6)、饥饿2 d再投喂5 d(S2F5)3种投喂方式,研究投喂不同饵料时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体质量为7.80 g±0.01 g)生长、生化组成和能量收支的影响,试验共进行42 d。结果表明:投喂配合饲料时,S1F6p和S2F5p组均具有完全补偿生长现象;投喂鲜杂鱼时,S1F6x组具完全补偿生长现象,S2F5x具部分补偿生长现象;投喂配合饲料和鲜杂鱼时,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处理的大菱鲆幼鱼均通过饲料转化效率和摄食率共同提高来实现其补偿生长,且各试验组的鱼体成分和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处理组幼鱼的生长能比例均有所增加,而代谢能比例均有所减少;无论是处理组还是对照组,鲜杂鱼的投喂效果均优于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5.
在水温为17~19℃条件下,分别以鲜杂鱼(x)和配合饲料(p)为饵料,采用一直投喂(对照组)和周期性饥饿1 d再投喂6 d(S1F6)、饥饿2 d再投喂5 d(S2F5)3种投喂方式,研究投喂不同饵料时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体质量为7.80 g±0.01 g)生长、生化组成和能量收支的影响,试验共进行42 d。结果表明:投喂配合饲料时,S1F6p和S2F5p组均具有完全补偿生长现象;投喂鲜杂鱼时,S1F6x组具完全补偿生长现象,S2F5x具部分补偿生长现象;投喂配合饲料和鲜杂鱼时,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处理的大菱鲆幼鱼均通过饲料转化效率和摄食率共同提高来实现其补偿生长,且各试验组的鱼体成分和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处理组幼鱼的生长能比例均有所增加,而代谢能比例均有所减少;无论是处理组还是对照组,鲜杂鱼的投喂效果均优于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6.
卵形鲳鲹幼鱼的饥饿和补偿生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幼鱼在不同饥饿时间(1、2、5、7 d)处理后再恢复投喂的补偿生长。室外水泥池和近海网箱两次实验结果均显示,在前15 d、30 d内,饥饿1 d、2 d组卵形鲳鲹生长略快于对照组,出现完全补偿生长现象。第一次实验饥饿5 d、7 d组的鱼在相同的时间内,体重的增加量未能赶上对照组,为部分补偿生长。饥饿组饲料转化效率高于对照组,且随饥饿时间的延长呈增大趋势;摄食率也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但饥饿1 d、2 d组摄食率低于对照组,各饥饿组总摄食量均低于对照组,表明卵形鲳鲹幼鱼的补偿生长主要是通过提高饲料转化效率来实现的。对鱼体进行生化组成的结果分析发现:饥饿使鱼体水分和灰分含量升高,脂肪和蛋白质含量下降,且脂肪损失率高于蛋白质损失率,实验结束时,各组鱼体生化组成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表明在饥饿期间,卵形鲳鲹幼鱼主要消耗的能量物质为脂肪。  相似文献   

7.
刘瑜 《安徽农业科学》2014,(14):4376-4379
综述了有关饥饿对甲壳动物生化组成的影响,并从脂类、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以及核酸等方面进行总结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牙鲆幼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3年5~6月,在(18±1)℃条件下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初始体重为4.21±0.28g)分别进行了周期性饥饿-再投喂的生长试验。对照组连续饱食投喂36 d,处理组S2F4、S3F6、S4F8分别周期性饥饿2 d再投喂4 d,饥饿3 d再投喂6 d和饥饿4 d再投喂8 d。结果表明:S2F4组牙鲆幼鱼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转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3F6组牙鲆幼鱼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转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S4F8组牙鲆幼鱼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饲料转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结束时,各处理组鱼体生化组成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9.
测定了饥饿组与对照组南方鲶幼鱼的血液生理指标及生化指标,结果表明:饥饿使南方鲶幼鱼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显著减少,血细胞体积增大;饥饿鱼血液中的血糖、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及Na+,K+,Cl- 等物质的浓度低予正常鱼;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的活力也有变化.  相似文献   

10.
在水温(29.2&#177;0.2)℃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和再投饲对点带石斑鱼幼鱼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下降,但多不饱和脂肪酸上升(P〈0.05),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氮基酸总量显著下降,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说明饥饿胁迫后产生了饥饿效应;恢复投饲后,实验组鱼体内的脂肪和能量百分含量与对照组不再存在显著差异。各实验组的氨基酸总量和必需基酸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合体重变化为判断指标,饥饿2d的点带石斑鱼幼鱼具有完全补偿生长的能力,饥饿4~10d具有部分补偿生长的能力;以氨基酸为指标,饥饿2~10d的点带石斑鱼幼鱼均具有完全补偿生长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鱼免)鱼仔稚鱼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石蜡包埋连续切片技术,通过对1~40日龄鮸鱼仔稚鱼消化系统组织学发育的观察,探讨了鮸鱼仔稚鱼期不同发育阶段的消化器官组织学结构变化及卵黄囊的吸收机制。在水温为17.3~24.9℃的条件下,初孵仔鱼消化管仅为一细长的线状管,位于卵黄囊上方。3日龄仔鱼消化管基本上贯通,变长,肝脏、胰脏出现。4日龄仔鱼卵黄囊完全被吸收,消化管完全贯通,开始摄食。消化管明显分化成食管、胃、肠,此时开始进入外源型营养阶段。9日龄仔鱼,粘膜层出现胃小凹及粘膜褶皱。25日龄仔鱼,胃腺出现,粘膜褶皱增多。28日龄仔鱼,消化系统从结构和功能上趋于完善。本文分析了鮸鱼仔稚鱼消化系统的早期发育特点与摄食、营养方式的关系.并比较了鱼类肝脏、胰脏的组织学发育特点。  相似文献   

12.
利用石蜡包埋连续切片技术,通过对1~40日龄(鱼免)鱼仔稚鱼消化系统组织学发育的观察,探讨了(鱼免)鱼仔稚鱼期不同发育阶段的消化器官组织学结构变化及卵黄囊的吸收机制.在水温为17.3~24.9 ℃的条件下,初孵仔鱼消化管仅为一细长的线状管,位于卵黄囊上方.3日龄仔鱼消化管基本上贯通,变长,肝脏、胰脏出现.4日龄仔鱼卵黄囊完全被吸收,消化管完全贯通,开始摄食.消化管明显分化成食管、胃、肠,此时开始进入外源型营养阶段.9日龄仔鱼,粘膜层出现胃小凹及粘膜褶皱.25日龄仔鱼,胃腺出现,粘膜褶皱增多.28日龄仔鱼,消化系统从结构和功能上趋于完善.本文分析了(鱼免)鱼仔稚鱼消化系统的早期发育特点与摄食、营养方式的关系,并比较了鱼类肝脏、胰脏的组织学发育特点.  相似文献   

13.
鱼仔稚鱼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石蜡包埋连续切片技术,通过对1~40日龄(鱼免)鱼仔稚鱼消化系统组织学发育的观察,探讨了(鱼免)鱼仔稚鱼期不同发育阶段的消化器官组织学结构变化及卵黄囊的吸收机制.在水温为17.3~24.9 ℃的条件下,初孵仔鱼消化管仅为一细长的线状管,位于卵黄囊上方.3日龄仔鱼消化管基本上贯通,变长,肝脏、胰脏出现.4日龄仔鱼卵黄囊完全被吸收,消化管完全贯通,开始摄食.消化管明显分化成食管、胃、肠,此时开始进入外源型营养阶段.9日龄仔鱼,粘膜层出现胃小凹及粘膜褶皱.25日龄仔鱼,胃腺出现,粘膜褶皱增多.28日龄仔鱼,消化系统从结构和功能上趋于完善.本文分析了(鱼免)鱼仔稚鱼消化系统的早期发育特点与摄食、营养方式的关系,并比较了鱼类肝脏、胰脏的组织学发育特点.  相似文献   

14.
鮸鱼仔稚鱼早期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对人工培育条件下鱼仔稚鱼的早期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鱼初孵仔鱼的平均体长1.95 mm(1.88~1.98 mm),在水温24.6~24.9℃,盐度26~30条件下初孵仔鱼至孵化后4日龄为卵黄囊仔鱼,5~14日龄为前弯曲期仔鱼,15~28日龄为弯曲期仔鱼,29~40日龄为后弯曲期仔鱼,41日龄开始进入稚鱼期。各鳍发育的体长范围在3.63~10.38 mm,进入稚鱼期完成了所有鳍的发育。鱼的早期发育中头背部不出现枕骨棘。自卵黄囊期后阶段开始到稚鱼期,在尾部中央侧面和腹缘具1个或数个星状的色素,是鱼早期发育阶段最重要的形态特征,可以作为鉴别鱼仔稚鱼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鱼仔稚鱼早期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对人工培育条件下  相似文献   

16.
对人工培育条件下鱼仔稚鱼的早期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鱼初孵仔鱼的平均体长1.95 mm(1.88~1.98 mm),在水温24.6~24.9℃,盐度26~30条件下初孵仔鱼至孵化后4日龄为卵黄囊仔鱼,5~14日龄为前弯曲期仔鱼,15~28日龄为弯曲期仔鱼,29~40日龄为后弯曲期仔鱼,41日龄开始进入稚鱼期。各鳍发育的体长范围在3.63~10.38 mm,进入稚鱼期完成了所有鳍的发育。鱼的早期发育中头背部不出现枕骨棘。自卵黄囊期后阶段开始到稚鱼期,在尾部中央侧面和腹缘具1个或数个星状的色素,是鱼早期发育阶段最重要的形态特征,可以作为鉴别鱼仔稚鱼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为发掘鮸鱼的EST-cSNP位点,以测序获得的鮸鱼脾脏4609条高质量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s,EST)序列为源序列,利用Vector NTI 11.0软件拼接出707条重叠群(contig)序列,检测到209个可信度高的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性(coding-region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cSNP)位点;SNP位点数在包含SNP序列中的发生概率为0.743%,在209个SNP位点中包含114个碱基转换位点、74个碱基颠换位点和21个插入缺失位点,转换与颠换比为1.54;对所鉴定的SNP位点的相关序列进行基因注释表明,这些序列包括一批与免疫抗逆相关的基因,例如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免疫球蛋白、T细胞受体以及各类蛋白酶等.说明所发掘的SNP将有助于促进鮸鱼的分子遗传学及分子辅助育种研究.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中国近海连云港、舟山和福州38尾鮸鱼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的1 140 bp序列,共检测到39个变异位点和5个简约信息位点;共有27个单倍型,总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960±0.020,核苷酸多样性为0.00271±0.00030,表现为高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Tajima's中性检验为负值且显著(-2.36010,P<0.05),在简约性网络图中单倍型呈星状分布,核苷酸不配对分析呈单峰曲线,表明中国近海鮸鱼经历过种群扩张,推测扩张年代约为8万年前.在邻接树和简约性网络图中不同地理来源的单倍型交错分布,群体间有较低的F4值(-0.0190~-0.0081)和较高的Nm值(-62.53~-26.82),分子方差分析(群体间-1.12%)表明群体间未出现明显的遗传分化,可作为一个管理保护单位,推测鱼生活史中存在一定规模的洄游以及扩张后的群体尚未在迁移与漂变间达到平衡是未检测到显著地理和谱系结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在水温(29.2&#177;0.2)℃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和再投饲对点带石斑鱼幼鱼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下降,但多不饱和脂肪酸上升(P〈0.05),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氮基酸总量显著下降,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说明饥饿胁迫后产生了饥饿效应;恢复投饲后,实验组鱼体内的脂肪和能量百分含量与对照组不再存在显著差异。各实验组的氨基酸总量和必需基酸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合体重变化为判断指标,饥饿2d的点带石斑鱼幼鱼具有完全补偿生长的能力,饥饿4~10d具有部分补偿生长的能力;以氨基酸为指标,饥饿2~10d的点带石斑鱼幼鱼均具有完全补偿生长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