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优培九(原名65002)系江苏省农科院邹江石研究员主持的水稻“863”课题组以培矮64S为母本、9311为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熟籼型新组合。两系杂交稻是继三系杂交稻之后水稻育种史上的又一次革命,是我国继续居国际领先水平的农业高新科技成果。两优培九自1996年育成以来,经10余省121个基点试种,充分显示了高产、优质、多抗于一体的特点。《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此广为报道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中《农民日报》将两优培九的培育成功列为1998年农业十大新闻。国家科技部、农业部、中国生物工程中心、国家杂交稻技术工程中心等百余名专家、教授现场观摩研讨认为,“两优培九增产潜力大、品质好,适应性广,其选育和大面积试种成功为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杂交稻育种的诸多难题,例如产量和品质的矛盾、高产与倒伏的矛盾等带来新的希望”。中国生物工程开发中心已将两优培九列为长江流域和黄淮地区一季中稻的重点中试组合。1999年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通过审定,定名为“两优培九”。两优培九目前在全国引种、示范、推广面积已达23.3万hm2,在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重庆、陕西等15个省(市、区)都有种植,其中湖北、江西、安微、河南南部、江苏北部的种植面积都已超过或接近3.3万hm2。……  相似文献   

2.
<正> 两优培九是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用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与常规品种9311配组而成的两系杂交中熟籼型组合,1999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2001年3月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主要表现产量高、米质优、适应性广等特点。 1 特征特性 1.1 产量表现 该品种2001年参加宜城市19  相似文献   

3.
1 组合来源 "两优培九"由培矮64S与扬稻6号配组而成,是湖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与江苏省农科院合作研究选育的两系高产优质杂交中稻新组合,1999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4.
两优培九(原名65002)系江苏省农科院以培矮64S为母本,9311为父本配组,1996年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组合。1999年经江苏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通过审定并命名。2001年通过国家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2年在福鼎市种植,连续4年表现高产稳产。该品种茎秆粗壮,长相清秀,抗倒性强,中  相似文献   

5.
武夷山市于2000年引进试种两系,杂交超级稻“两优培九”并获得成,2005年进行了超级稻“两优培九”作单季晚稻栽培的“千亩”高产示范,通过选择适宜于高产的生态区域,选用两系超高产杂交稻组合“两优培九”,将各项技术措施进行综合组装,切实有效地将技术措施落实到农户到田块,实现了“千亩示范片”平均单产665.3公斤/亩,  相似文献   

6.
管好两优培九种子市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优培九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水稻“86 3”课题组以低温敏核不育系培矮 6 4S为母本 ,中籼品系 9311为父本配制成的籼型两系杂交稻组合。 1999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 0 0 1年通过国家审定。 1997年种植以来很受各地农户信赖。大面积产量 6 5 0~ 70 0kg/ 6  相似文献   

7.
培两优3076系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选育的中稻新品种,2006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集优质、高产、多抗于一体。  相似文献   

8.
桃江县一季晚稻杂交组合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试验,筛选出适于桃江县栽培的一季晚稻杂交组合两优培九、准两优527、培杂559、Ⅱ优441、Ⅱ优明86、汕优Ⅲ。其中最适组合为两优培九和准两优527。  相似文献   

9.
"两优培九"是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通过两系法途径育成的亚种间杂交稻.1999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可望成为长江流域和黄淮地区替代汕优63的组合.  相似文献   

10.
培两优500作中稻蓄留再生的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两优500系湖南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培育的两系杂交水稻组合,2002年3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0年引入望城县作中稻蓄留再生种植,经两年试验,示范 ,与原生产上种植的再生稻组合汕优63比较,综合性状优良,经济效益高,优势明显,在望城县试种示范倍受农民群众的喜爱,培两优500在望城县的试种结果表明,该组合作中稻蓄留再生稻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1.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系江苏省农科院以“培矮64S”作母本,“9311”作父本配制育成的集高产、优质、高抗性于一体的中籼组合。目前随大田水稻生产肥床旱育技术推广和普及,“两优培九”制种父本两段育秧和母本泥踏头育秧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种子生产发展需要。为此,我们在2001年实行父母本采用旱育技术育苗,经两年试验示范已形成完整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2.
用52对SSR引物对以培矮64S为母本的4个两系杂交稻组合的5个亲本DNA多态性进行了分析,并以1个杂交粳稻86优8号作为对照。结果表明:46对引物能在7个亲本间扩增出多态性条带;8对引物能将4个两系杂交稻与对照杂交粳稻区分开,且在86优8号的亲本中具有多态性;可区分两优培九、两优108、培矮64S/E32、两优122和86优8号F1及其亲本的SSR引物分别为34、32、31、30和14对;有16对SSR引物可用于区分4个两系杂交组合F1和亲本,引物RM206和RM286可区分5个组合和各自的亲本。应用其中1对引物RM505对两优培九进行鉴定验证,结果表明该引物能准确区分两优培九及其亲本。根据本试验中引物的多态性和特异性结果,有多种途径可鉴别这4个两系杂交组合。可通过RM13(或RM206、RM286等)、RM224(或RM337)、RM234(或RM252、RM505和RM565)和RM25(或RM217、RM248和RM585)等4对引物将两优培九、两优108、培矮64S/E32和两优122分别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13.
两优培九是江苏省农科院研究员邹江石于1996年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培育的核不育系培矮64S与江苏籼稻新品系9311配置的两系法亚种间杂交水稻新组合,是我国"863"计划的重要成果之一.该组合2001年全国种植80万hm2,已成为推广面积最大的两系杂交稻,是继汕优63之后又一个种植面积突破66.7万hm2的杂交稻组合.已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获2001年美国杜邦科技创新奖,位居我国获该年度该奖项的5个生命科学项目之首.我市于1999年引进该组合参加本市区试,2001年全市示范150 hm2,深受广大农民欢迎.  相似文献   

14.
为选育出两系超级杂交稻新组合,1985年至1996年用低温敏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培矮64S为母本,以新恢复系559为父本,配组育成了两系超级杂交稻新组合--培两优559。该组合参加2000至2001年湖南省中稻超级杂交稻区试,平均产量9.6t/hm^2,比三系对照组汕优63增产5.3%;全生育期135.4d,比对照短3.2d;抗稻瘟病;外观品质、食味品质、米品质及再生能力均强于对照,并易于制种。2002年3月已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5.
两优培九开发中心 ,是由北京大北农农业科技研究院和两优培九技术专利权拥有者———江苏省农科院共同组建的旨在对两优培九进行产业化推广和开发的专门机构。并在此基础上合资成立了两优培九产业化经营单位———南京两优培九种业有限公司。两优培九 (原名 650 0 2 )系江苏省农科院以邹江石研究员为带头人的水稻“863”课题组以培矮 64S为母本 ,931 1为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型新组合 ,自 1 996年育成以来 ,经 1 6个省 (市、区 )试验、示范、推广 ,充分显示了适应性广、增产潜力大、米质优、抗性好等特点 ,1 999年 4月通过江苏省品种…  相似文献   

16.
两系杂交稻—培两优慈4于2003年3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应湖南省、长江流域及热带地域海拔500米以下地区作中稻种植。  相似文献   

17.
2000年我站对两系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进行小区试验、超高栽培攻关试验和大面积示范,初步摸清了两优培九的生态特点、中稻高产栽培的规律和配套技术。现就两优培九的试验示范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杂交稻两优培九(原名65002)系江苏省农科院以培矮64S为母本、9311为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熟籼型新组合,是我国居国际领先水平的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自1996年育成以来,经10余省121个基点试种,具有高产、优质、多抗为一体的特点。两优培九目前在全国引种、示范、推广面积已达313万公顷,在江苏、广东、湖南、江西、四川、陕西等15个省市、区都有种植。  相似文献   

19.
培两优981是湖南省水稻研究所采用培矮64S与光1选配而成的一个两系杂交晚稻新组合。2002年2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抗倒伏。2000年~2001年参加省区试,平均667平方米产量504.4公斤。  相似文献   

20.
培两优210于2001年2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可作一季中稻或晚稻栽培,其栽培技术要点是宽行窄株,主攻大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