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在高压共轨柴油机上对生物柴油混合燃料(源自食用废油)的排放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限制性气体排放中,随着生物柴油混合比例的增加,NOx的排放量明显升高,同时在氧化催化器后NOx中的NO2体积分数也逐步增大;烟度则随着燃料混合比例的增加呈线性下降。非限制性气体排放中,外特性工况下的生物柴油混合燃料的乙醛排放量随混合比的增加而降低;SO2气体排放量也随着燃料混合比例的增加逐步下降,纯生物柴油可降低20%~60%。生物柴油的颗粒粒径分布表明,生物柴油的核态纳米颗粒对混合燃料的硫含量非常敏感,由于纯生物柴油硫含量低,故可以有效降低颗粒的总数量浓度。  相似文献   

2.
共轨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限制与非限制排放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高压共轨柴油机上对生物柴油混合燃料(源自食用废油)的排放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限制性气体排放中,随着生物柴油混合比例的增加,Nox的排放量明显升高,同时在氧化催化器后Nox中的NO2体积分数也逐步增大;烟度则随着燃料混合比例的增加呈线性下降.非限制性气体排放中,外特性工况下的生物柴油混合燃料的乙醛排放量随混合比的增加而降低;SO2气体排放量也随着燃料混合比例的增加逐步下降,纯生物柴油可降低20%~60%.生物柴油的颗粒粒径分布表明,生物柴油的核态纳米颗粒对混合燃料的硫含量非常敏感,由于纯生物柴油硫含量低,故可以有效降低颗粒的总数量浓度.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机动车排放对臭氧前体物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燃用汽油时排放物中臭氧生成前体物浓度较高,臭氧的生成潜势相对高;代用燃料排放物中臭氧生成前体物浓度较低,臭氧的生成潜势低。代用燃料又以甲烷排放的生成潜势最低,其次是LPG,醇类燃料最高。  相似文献   

4.
生物质颗粒成型设备发展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生物质颗粒燃料及其特性,综述了国内外生物质颗粒燃料成型机发展现状,对环模颗粒成型机和平模颗粒成型机的性能和应用进行了比较,并针对目前国内外生物质颗粒燃料成型技术及设备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生物质颗粒燃料设备及产业化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由于石油资源的萎缩和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的日趋严重,开发和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减少石化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世界各国缓解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问题的共识。生物质颗粒燃料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近十几年在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关注下世界生物质颗粒燃料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为此,首先介绍了世界生物质颗粒燃料产业的起源,全面描述了目前世界生物质颗粒燃料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对世界生物质颗粒燃料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并对现阶段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了解世界生物质颗粒燃料产业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促进我国生物质颗粒燃料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柴油机的排放物按其物理形态划分,可分为气态排放物如:CO、HC、NOx及SO2和颗粒排放物两大类。颗粒排放物就是除纯水以外的颗粒,直径大于0.001μm的任何固态或液态微颗粒或亚微颗粒。柴油机尾气排故中所含颗粒物质主要有碳、碳氢化合物、硫化物、铅化物和含金属元素的灰分等物,通常称为碳烟或碳粒。含金属元素的颗粒主要来自燃油和润滑油的添加剂以及运动件间摩擦所产生的磨屑等。未燃烧的燃油和润滑油以液态状颗粒凝聚在排气管内,然后排放出去。直径较大时表现为白烟,直径较小时表现为兰烟。为了改善柴油机的点火性能,提高柴油…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柴油机排放物中有害物质的形成和危害,介绍了控制柴油机排放,燃料喷射装置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随着环保形势的日益严峻,生物质颗粒燃料应用及设备的研究成为解决环境污染和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目前病虫与杂草等影响农业生产力,导致作物产量减少和质量下降,而农药的长期使用以及人工不均匀施撒,给土壤和地下水资源带来了巨大污染。该文以火焰杀虫旋耕机和生物质颗粒燃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火焰消毒旋耕机进行创新理论设计,为生物质颗粒燃料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目前市场上已有的生物质颗粒燃料成型机存在的问题,阐述了11SZL-320型生物质颗粒燃料成型机的成型原理及结构特点,并对其性能试验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我国最主要的能源是煤炭,但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阻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煤炭污染问题格外突出。如果用生物质颗粒燃料替代煤炭燃料,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农业的进步和发展,并从根本上解决农林废弃物的处理问题。不仅节约资源,也能很大程度上控制煤炭资源燃耗相关的费用和成本,减少大量的颗粒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保护了环境。本研究针对不同条件下,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的生物质颗粒燃料相关技术进行了讨论,通过实验法筛选得出了颗粒成型的最佳条件,为相关的技术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谭泽飞  何超 《农机化研究》2012,34(6):194-198
在一台直喷式增压柴油机上研究了生物柴油发动机的HC,CO,NOx,PM和烟度等常规排放特性,同时基于美国环保署TO-11A方法,利用2,4-DNPH管采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分析了醛酮类化合物的排放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生物柴油能有效降低HC,CO,PM及烟度排放,但增加了NOx排放;与柴油相比,生物柴油的醛酮类化合物排放从30.7mg/kW.h上升到90.8mg/kW.h,增加了2倍。  相似文献   

12.
畜禽场空气悬浮颗粒物污染与其监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畜禽养殖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畜禽场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PM)对于动物的健康、福利以及生长的危害越来越受到重视。畜禽场PM的来源、理化和生物特征、扩散模型以及相关监控技术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阐述了畜禽场PM的来源、特征、危害和国内外针对PM的相关标准;根据畜禽场PM复杂的理化和生物特征,阐述了相应的检测技术;从源头、过程和末端3个环节分析了畜禽场PM的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3.
随着畜禽养殖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畜禽场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PM)对于动物的健康、福利以及生长的危害越来越受到重视。畜禽场PM的来源、理化和生物特征、扩散模型以及相关监控技术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阐述了畜禽场PM的来源、特征、危害和国内外针对PM的相关标准;根据畜禽场PM复杂的理化和生物特征,阐述了相应的检测技术;从源头、过程和末端3个环节分析了畜禽场PM的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4.
增压柴油机废气再循环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油机排放控制是目前柴油机技术领域关注的焦点,柴油机排放的难点在于控制NOx和PM。对于NOx,目前最主要的手段是采用EGR。本研究工作在一台增压柴油机上进行,得到了不同工况下柴油机排放污染物的分布情况及不同的EGR率对排放浓度的影响。通过采用电控EGR技术,在其他排放污染物增加不多的情况下,使NOx降低27%。  相似文献   

15.
降低柴油机有害排放物NO_X的废气再循环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柴油机废气再循环 (EGR)技术的一些特点和控制方法。EGR是降低柴油机NOX排放的有效方法 ,为了进一步降低NOX 以及微粒排放量 ,必须采取一系列包括EGR在内的综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EGR率对柴油机排放特性影响的试验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研究了增压直喷柴油机在不同工况下不同EGR率对性能和排放的影响规律,确定了各个工况下EGR率的优化原则,并获取了柴油机最佳EGR率的M AP图,设计出一套EGR电子控制系统,可以对EGR系统中的进气节流阀和EGR阀进行控制,确保不同工况的最佳EGR率。发动机台架试验证实,设计的EGR电控系统按所获取的最佳EGR率运行,可以使NOx排放量降低19.9%,CO和HC排放量略有增加,动力性和经济性与原机相当,对EGR回路冷却可以抑制柴油机因使用EGR技术而导致的PM排放的增加。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柴油机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降低排放(浮游颗粒PM和NOx)和噪声,优良的混合气准备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因素。这要求高效喷射系统产生高喷射压力,确保燃油雾化良好,并且还必须精确控制喷油始点和喷油量。研究结果表明,本文介绍的泵喷嘴技术可以满足这一严格要求。泵喷嘴技术的关键是把喷油泵和喷嘴合成一体,以省去高压油管并获得高喷射压力。  相似文献   

18.
提出一种将废气再循环EGR技术应用于自然吸气柴油机上的可行方法,通过在某柴油机上进行匹配EGR系统的试验,使NOx排放大幅度降低,并且平衡了和PM的矛盾关系,最终达到了欧ⅢA非道路用柴油机排放法规要求。  相似文献   

19.
针对甲醇-柴油双燃料增压柴油机,研究了甲醇喷射的控制方法和这种柴油机的排放性及经济性,并开发了控制甲醇喷射的电控装置,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控制方法能够提高甲醇对柴油的替代率,有效降低碳烟和NOx排放,改善柴油机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20.
直喷式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的排放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生物柴油是一种较有前途的代用燃料.为此,通过试验,分析和比较了YZ4102QF直喷式柴油机燃用0#柴油和生物柴油的排放.结果表明:生物柴油的C0、HC和PM等13工况比排放分别低于0#柴油34.6%、40.2%和19.6%,而N0x排放比0#柴油高6.6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