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裸燕麦为原料,研究其发芽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及蛋白质体外消化率的变化。结果表明:燕麦发芽过程中,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丝氨酸(Ser)呈降低趋势,但在发芽后期含量增加,其余氨基酸和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在发芽过程中均呈增加趋势。燕麦蛋白体外消化率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发芽48-60h,体外消化率基本达到峰值,比未发芽燕麦增加了19%左右。  相似文献   

2.
傅维  孙勇民  王芃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476-1478
[目的]测定黑米发芽过程中色素及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方法]选取大小一致的黑米粒,采用Ca2+和去离子水进行前处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发芽,测定不同发芽温度及前处理方法对黑米芽长的影响,考察黑米色素及氨基酸在发芽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黑米发芽过程中,黑米长芽的趋势,温度较高的要比温度较低的好;采用Ca2+进行前处理的要比用去离子水进行前处理的更为显著。黑米色素提取液色价值与温度的高低呈正相关;提取批次和样品脱脂与否对提取液色价值也有较大影响。整个发芽过程中黑米的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有所增加,但不同发芽时期内有差异。[结论]发芽前后,黑米中氨基酸含量升高,黑米的色素色价值也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薏苡发芽后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薏苡经浸泡,在温度15℃、相对湿度100%条件下发芽,8d后,经酶水解,测定其酶解液中各种氨基酸含量,并与未发芽薏苡酶解液对照。结果表明:发芽薏苡酶解液中15种氨基酸含量增加,3种氨基酸含量下降。氨基酸总量增加95.13%。  相似文献   

4.
盐水鸭卤水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盐水鸭加工过程复卤工艺中所使用的卤水对盐水鸭特征滋味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尤其是卤水中的游离氨基酸。该试验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自制新卤水与南京桂花鸭集团盐水鸭生产所用的老卤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卤水中主要游离氨基酸是谷氨酸,其次是天门冬氨酸、丙氨酸、丝氨酸等,半胱氨酸的含量最少;腌、煮对卤水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影响较大;老卤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为1 100~1 350 mg/L,显著高于新卤中游离氨基酸含量。老卤对盐水鸭滋味的贡献可能更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大豆78和晋豆52为研究对象,观察他们在发芽过程中Vc、可溶性糖、氨基酸含量的变化。Vc测定用2、6-二氯酚靛酚法,可溶性耱测定用蒽酮法,氨基酸测定用茚三酮比色法。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大豆发芽初期Vc、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很低,在发芽过程中它们的含量快速增加,第四天后趋于平衡。自然条件下,培养第三天的豆芽最宜食用。  相似文献   

6.
酸奶的氨基酸含量与其营养价值、风味及质构密切相关。试验研究了酸奶发酵过程中各种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40℃恒温发酵10 h的过程中,酸奶的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先降后升,发酵0~8 h以乳酸菌分解游离氨基酸占主导地位,8~10 h以蛋白质水解占主导地位。谷氨酸、组氨酸、蛋氨酸、两种芳香族氨基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和支链氨基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含量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且在0~4 h时下降幅度为极显著;而牛磺酸、丙氨酸、甘氨酸、苏氨酸、丝氨酸和赖氨酸含量在4~8 h时下降幅度为极显著;而精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在整个发酵期间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另外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40℃发酵10 h酸奶游离氨基酸水平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结合pH检测及感官评定,选择10 h作为其发酵终点。  相似文献   

7.
采用L-8800氨基酸分析仪对奇苏II、奇苏III、M183和M218四个贵州本地紫苏品种叶片中总氨基酸及游离氨基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四个品种的贵州紫苏叶中总氨基酸含量有显著差异,最高为奇苏II,鲜叶含量为8.02 g/100g;游离氨基酸中奇苏III与M183两个品种均检出17种游离氨基酸,奇苏II与M218共检出16种及15种游离氨基酸,四个品种紫苏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在0.25~0.31 g/100g之间。结果还表明,四种贵州紫苏叶中氨基酸EAA/TAA、EAA/NEAA值接近WHO/FHO参考标准,药效氨基酸比例高达60%以上,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是有利于人体氨基酸营养平衡的植物氨基酸资源。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研究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游离氨基酸丰富的生物学功能,以适应对新型S.cerevisiae食品资源的开发应用.本研究以3株S.cerevisiae为出发菌株,利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对S.cerevisiae发酵过程中游离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3株S...  相似文献   

9.
AccQ-Tag-HPLC法测定烟叶生长过程中游离氨基酸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AccQ-Tag分析包的基础上建立一种适合烟草中游离氨基酸测定的方法。[方法]采用WATERS公司的AccQ-Tag试剂包作为构建方法的基本条件,通过优化烟草中游离氨基酸的前处理和色谱条件,以6-氨基喹啉-N-羟基琥珀酰亚胺基甲酸酯(AQC)为衍生试剂与各氨基酸柱前定量衍生后,再用AccQ-TagTM柱梯度洗脱,建立了烟叶中游离氨基酸的AccQ-Tag-HPLC测试方法。[结果]用该方法测定烟叶杀青样品中的游离氨基酸,能够分离检测烟叶中的16种游离氨基酸,其回收率均在82.8%~105.3%,标准偏差均在2.5%以内,具有较好的重现性和回收率。烤烟杀青样中游离氨基酸以脯氨酸、天门冬氨酸、丝氨酸和丙氨酸含量较高。[结论]AccQ-Tag-HPLC法是一种实用的烟草中游离氨基酸的分析方法,适于烟叶中游离氨基酸从旺长期到成熟期的不同时段含量变化的测试。  相似文献   

10.
选用4个糙米品种进行发芽试验,探讨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糙米发芽后活性成分和蒸煮品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糙米发芽后,直链淀粉含量下降显著;粗蛋白含量升高,品种之间存在差异;粗脂肪和灰分均变化不显著.游离必需氨基酸中组氨酸和缬氨酸的含量升高显著,游离非必需氨基酸中,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和酪氨酸的含量升高显著,其余氨基酸含量均有升高,但品种间升幅差异不大.米汤干物质均显著升高;膨胀率和吸水率升高,受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影响,存在差异;米汤pH值则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1.
喷施外源激素对苦荞籽粒产量和黄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2份苦荞材料威苦1号和黔苦6号为试验材料,在花蕾期进行不同浓度的外源激素全株喷施处理,测定了其产量和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外源激素处理对苦荞的产量和品质有一定影响。适宜浓度的外源GA3、IAA喷施荞麦均可提高其产量,其中GA3、IAA的最适浓度分别为80和110 mg·L-1。喷施外源GA3威苦1号籽粒黄酮含量比不施用降低,而低浓度GA3处理黔苦6号时,其籽粒黄酮含量升高;喷施低浓度外源IAA时,威苦1号籽粒黄酮含量升高,而喷施外源IAA黔苦6号籽粒黄酮含量比不施用降低。  相似文献   

12.
响应曲面法优化苦荞麸皮总黄酮的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定了苦荞麸皮总黄酮的含量,并采用响应曲面法中的Box-B ehnken模式,对苦荞麸皮总黄酮微波辅助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苦荞麸皮总黄酮含量为60.1 g/kg;其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加热时间120 s,乙醇体积分数86%,料液比1∶50,在此条件下总黄酮得率达58.1 g/kg,提取率达96.67%。  相似文献   

13.
西藏苦荞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揭示西藏苦荞种质资源多样性和发掘苦荞资源中的有益基因,利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西藏80份苦荞资源的7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藏苦荞资源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主茎粗的遗传变异系数达到36.7%。千粒重与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和极显著偏相关,生育期与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和显著负偏相关。应用主成分分析将西藏苦荞7个主要农艺性状简化为4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为86.04%,以主茎因子贡献率最高,为41.11%。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在遗传距离11.61水平上可聚为4个大类,可区分为株高较矮大粒型、株高中等小粒型、植株矮小大粒型和植株高大茎秆粗壮型。综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苦荞资源中植株较矮、大粒是较为理想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4.
反相HPLC法测定余甘子果实中的游离氨基酸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反相HPLC法测定了余甘子果实中的游离氨基酸,色谱柱为爱尔兰产150mm×4.6mm,5μ RP18柱.流动相A为0.04mol/L KH2PO4(pH7.2±0.05)、B为水、C为乙腈,流速0.65mL/min,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60nm,柱温40℃.结果显示,16种氨基酸标准品的线性范围为0.0156—0.2500μmol/mL,相关系数球=0.9949—0.9999.标准品在0—48h内经多次测定,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在0.03%-1.75%和0.54%-3.67%之间;回收率和回收率相对标准偏差分别在85.95%-102.18%和1.10%-6.54%之间.4种余甘子果实中检出有9种游离氨基酸,分别是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精氨酸、甘氨酸、苏氨酸、脯氨酸、丙氨酸和苯丙氨酸,含量为0.0042—0.5666mg/g干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苦荞遗传群体籽粒性状的遗传变异,探索影响苦荞籽粒产量的主要因素,筛选综合性状优良的株系,为苦荞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材料。以小米荞与晋荞2号杂交获得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对籽粒产量、千粒重、籽粒长宽比、籽粒面积、籽粒周长、籽粒直径、籽粒圆度等7个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变异系数为5.16%~25.45%,均存在双向超亲分离现象。籽粒产量与千粒重、籽粒直径、籽粒面积、籽粒周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将7个籽粒性状综合为2个主因子,前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6.71%。基于籽粒性状的表型值,聚类分析将苦荞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划分为7个不同的类群,其中C5和C7类群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其他类群。千粒重、籽粒直径、籽粒面积、籽粒周长是影响籽粒产量的主要因素;结合籽粒性状主成分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结果,C7类群的株系R166、R188、R78、R46、R112、R151籽粒性状较好,具有高产特性可作为高产苦荞的推荐材料。  相似文献   

16.
苦荞重组自交系群体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苦荞Fagopyrm tataricum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揭示影响苦荞单株粒质量的主要因素,筛选综合性状优良的株系,为高产苦荞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基础和推荐材料。【方法】以小米荞与晋荞2号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群体399个家系为材料,对株高、主茎分枝数、主花序二分叉花枝数、顶三花枝粒数、单株粒数、单株粒质量、千粒质量、籽粒产量这8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和相关性分析,利用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挖掘影响单株粒质量的主要因子,基于农艺性状表型值将RIL群体进行聚类分析,通过群组间方差分析筛选优良单株。【结果】各性状变异系数为13.1%~42.4%。除了主茎分枝数外,其他性状均存在双向超亲分离现象。株高、主花序二分叉花枝数、单株粒数与单株粒质量、籽粒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单株粒数、主花序二分叉花枝数和千粒质量是影响单株粒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单株粒数对单株粒质量的直接作用和总体效应最大。在欧式距离为22.0处,RIL群体可划分为10类,C5类群籽粒产量最高,C1类群在单株粒质量、单株粒数、主花序二分叉花枝数和籽粒产量等方面表现良好。【结论】单株粒数可作为高产苦荞品种选育的重要参考指标,C1和C5类群的株系可作为高产苦荞育种的推荐材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普通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种内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基因(MAPK)序列的差异,研究MAPK基因序列在普通荞麦栽培进化过程中的变化。【方法】以普通荞麦的9个栽培品种和3个落花落果野生种质为材料,PCR特异性扩增获得MAPK基因的保守片段,对基因片段序列进行差异分析和蛋白结构预测。【结果】荞麦MAPK基因cDNA全长为2 835 bp,开放阅读框1 827 bp,编码609个氨基酸,含有TDY的三肽模块,为植物D组MAPK蛋白。PCR扩增获得12个供试材料的MAPK序列,其单型不变位点为723个,多态位点为70个。9个栽培品种间开放阅读框(ORF)区域无序列差异,3个野生种质间ORF区域也无序列差异。栽培品种与野生品种的ORF区域序列含有8个差异位点,编码3个差异氨基酸。其中,ORF区域第13位点组氨酸(H)→酪氨酸(Y)发生置换,导致1个α-螺旋构象发生变化。【结论】普通荞麦MAPK基因序列高度保守,栽培驯化对ORF区域第13位点差异氨基酸的选择具有高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温度对荞麦芽菜、叶片及籽粒芦丁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智能人工气候箱条件下,分析研究了生长在3种培养温度下的4个荞麦品种芽菜的芦丁含量以及开花结实期温度处理对荞麦叶片和种子芦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温度的提高,荞麦芽菜的芦丁含量呈降低趋势;而开花结实期较高的温度则增加叶片和籽粒的芦丁含量.  相似文献   

19.
水分胁迫对山黧豆萌发中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山黧豆 (L athyrus sativus)进行不同浓度 PEG胁迫处理 ,研究水分胁迫对山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的影响。结果表明 ,水分胁迫能导致山黧豆根芽和子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 ,非可溶性蛋白质分解受到抑制 ;子叶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 ,而根芽游离氨基酸含量增高 ,尤其是丙氨酸、异亮氨酸、脯氨酸和精氨酸。随着种子萌发时间的延长 ,根芽 β- ODAP含量逐渐增加 ,而子叶 β- ODAP却降低 ;在水分胁迫下子叶和根芽 β-ODAP含量均增加  相似文献   

20.
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简称河蟹)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放养于4 m×4 m×2 m的网箱中,每箱放养量为0.75只/m3。每组设3个重复。A组体重为(59.26±13.84)g,投喂鲜活的圆背角无齿蚌(去壳重)(60%) 配合饲料(40%);B组体重为(65.08±13.84)g,全部投喂配合饲料。每天的投喂量均为河蟹体重的10%左右。经养殖45 d后,测量河蟹体重,并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对两组河蟹肌肉和肝脏中氨基酸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组河蟹增重率分别93%、82%,A组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河蟹肌肉、肝脏中氨基酸的组成基本相同,均检出21种氨基酸及其衍生物,但A组河蟹肌肉、肝脏中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呈味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含量均明显高于B组。投喂新鲜的圆背角无齿蚌对河蟹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能明显提高河蟹可食部分的氨基酸及风味物质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