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桑断柄型细菌性疫病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毛建萍  谭书生 《蚕业科学》1999,25(4):203-207
近年来发现桑细菌性疫病除黑枯型、缩叶型外 ,还有一种新的症状类型———断柄型。本文对桑断柄型细菌性疫病病原菌的血清学反应、生理生化性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并与以前发现的黑枯型菌、缩叶型菌作了比较试验。断柄型菌属桑疫病菌 (Pseudomonussyringaepv.mori)的同类菌 ;大多数菌株的血清学类型为Ⅴ型 ;最适生长温度 2 8~ 30℃。桑断柄型细菌性疫病在自然情况下于 4月上旬到 5月上旬发病 ,4月中下旬发生最多 ,表现为嫩叶叶柄的中间某点呈缢缩发黑 ,随后桑叶枯萎下垂并在叶柄缢缩处断裂脱落  相似文献   

2.
桑树上新发生的细菌性枝枯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据病害症状、病原菌分离、纯化及致病性、生理生化特性、冰核活性(INA),血清学的试验结果,证明桑树枝枯病的病原细菌是一种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syringae),具有冰核活性。它与桑细菌性疫病的病原细菌具有部分同源的血清学关系,但在发病症状及侵染部位,侵染时期等方面明显不同,所以认为桑细菌性枝枯病病原细菌可能是丁香假单胞菌组群中一个新的致病变种(Pathovar)。  相似文献   

3.
关于桑树细菌性黑枯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经初步调查,苏、浙两省为害桑树枝、叶的细菌性病害,主要有桑细菌性黑枯病、桑细菌性缩叶病两种病型。本文对桑细菌性黑枯病菌的形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反正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用抗血清结合噬菌体作为鉴定该菌种的快速简易的实验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周帅 《广东蚕业》2012,(3):24-25
桑细菌性黑枯病又名桑缩叶细菌病、桑疫病、烂头病,分布较广,是桑树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在重点蚕区屡有发生,主要危害新稍和嫩叶,导致桑叶减产甚至无叶喂蚕。可通过选种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进行药物防治等综合措施降低该病引起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桑细菌性黑枯病又名桑缩叶细菌病、桑疫病、烂头病,分布较广,是桑树重要病害之一。春天桑树发芽后开始发病,夏秋期高温季节发病严重,7~8月为发病盛期。近年来该病在长江流域蚕区屡有发生,为害程度严重,同时易发生蔓延。严重田块,病  相似文献   

6.
桑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玲  薛松 《中国蚕业》2006,27(4):33
桑疫病又称桑细菌性黑枯病、烂头病,是桑树的主要病害之一。其主要表现为2种症状:一是黑枯型,病斑初期呈现出油渍状半透明斑,逐渐转为黄色、黄褐色,病斑周围叶肉退绿,病菌从叶片气孔侵入则表现出点状褐斑;病菌从叶柄叶脉的伤口侵入,叶片则表现出多角型褐斑,叶片变黄而脱落;从嫩梢侵入嫩梢和嫩叶则变黑腐烂表现为烂头症状。二是缩叶型,感病初期叶片出现近圆形褐色斑点,后期穿孔,叶缘边褐色而腐烂,叶脉受害。叶片向背面卷曲呈缩叶状容易脱落。这种病害传染迅速且不易控制和根治,严重影响了桑树全年的产叶数量和质量。1原因分析1.1品种差异桑树…  相似文献   

7.
桑树细菌性黑枯病是我县桑树的主要病害.近年来、我县各地不同程度都发生了此病,特别是长山河桑带和县蚕种场为害严重,不但影响当年的秋蚕生产,而且影响来年的春蚕生产和病害的再次侵染发生及扩展,给蚕桑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为此今年春季我县建立了桑细菌性黑枯病防治协作小组,对目前推广防治桑细菌性黑枯病常用药剂,采取不同药剂,不同浓度,不同用药方法进行对比试验,把桑细菌性黑枯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正> 桑树病害种类很多,全世界约有200多种,按桑树被害部位分为全株性病害、芽叶病害、枝干病害、根部病害和桑椹病害五大类。我省当前主要的病害有;桑萎缩病、桑细菌性黑枯病、桑赤锈病及桑里白粉病等、  相似文献   

9.
“桑细菌性疫病”中名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桑细菌性疫病我国1958年时称桑细菌病,后改为“桑黑枯型细菌病”;旋又改“桑细菌性黑枯病”、“桑疫病”等,以上名称均值得商榷,笔者提出应改为“桑烂头疫病”。看法如下: 一“桑细菌病”。把此病称“桑细菌病”,似太笼统。随着科技的发展,桑树上由细菌致病并已定名的有三种:即黑枯型细菌病Pseudomoonas mori(Boyer et lambert)Stenvens;新梢软腐病Erwinnia carOtovora Var carotovora(Jones)Dye;和桑细菌性立枯病Klebsiella morieolum(Yendo et Higuohi)Tomirtaga et Nishiyama?所以“桑  相似文献   

10.
桑树细菌性疫病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桑树细菌性疫病即桑疫病有缩叶、黑枯两种病型,是桑树的主要病害。缩叶型:发生在桑树的枝叶上。病菌从气孔侵入叶片时,常引起点发性圆型病斑,病斑中央裂开,呈穿孔状;病菌从叶柄叶脉的维管束侵入时,引起叶脉变褐,叶子向背面卷曲皱缩呈缩叶状,严重时病叶脱落。病菌侵染到新梢时往  相似文献   

11.
调查部份一、加湖平原桑烂头疫病分布桑烂头疫病Pseudomonas mori(Boyer et Lambert)Stevens又名桑疫病、桑细菌性黑枯病、桑缩叶细菌病、桑细菌病、桑细菌性疫病等等.本区主要分布在长兴县太湖桑带、海盐县长山河桑带、海宁县黄湾公社,仅以上三处,发病受害面积为8865亩.各蚕种场发病较多的有长兴县的龙  相似文献   

12.
如皋市桑疫病发生动态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钱忠兵 《江苏蚕业》2007,29(3):27-28
<正>桑疫病为桑树一种细菌性病害,常见有缩叶型和黑枯型两种,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如皋市发生以来,近几年呈逐步蔓延之势,已跃升为如皋市桑树主要病害之一,造成桑园大幅度减产,严重的田块甚至无法再进行生产。如皋市桑疫病发生区域呈东重西轻、北重南轻走势,发生季节呈春轻秋重的状况,虽然各季缩叶型和黑枯型都有发生,但春天多以缩叶型为主,秋以黑枯型为主。  相似文献   

13.
桑病防除     
桑的传染性病害,已知的有30多种,但广泛发生、影响生产的有10多种。根据1965~1975年,桑病害的综合试验及蚕桑技术联合试验,提出的桑病发生情况: 纹羽病21县市、芽枯病20县、萎缩病18县,缩叶细菌病14县市、胴枯病13县、桑里白粉病11县。从实际情况看、可以说都是比较难治的病。特别是近10年流行的萎缩病,  相似文献   

14.
李班峰 《蚕桑通报》1999,30(4):56-56,
桑疫病又称烂头病,桑细菌病,是桑树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杭嘉湖蚕区均有发生,环太湖一带桑园;由于地势低洼,招风多湿,易发本病。本病为害桑树的新梢及嫩叶,使叶片出现褐斑,腐烂或卷缩,顶芽枯萎,新梢变黑,枝条细短,叶片较小,严重影响桑叶的产量和质量。根据发病症状不同,桑疫病分为黑枯型和缩叶型2种。黑枯型表现为明显的新梢变黑,烂头症状,病株有棕褐色点线状病斑,春夏均有发病,秋期7,8月份尤为严重。缩叶型,多在春期发生,叶片向后卷缩,后期穿孔,枝条多为裂口状病斑。本所桑园地处施家桥三工区,濒临公路,背靠荒山…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桑树细菌性疫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山东省已调查的 16个市 (县 )均有桑树细菌性疫病发生 ,病害主要有黑枯、枝裂、缩叶和叶斑 4种症状。每年 5月底至 6月初开始表现症状 ,7~ 8月份为发病盛期 ,发病率一般为 5 %~ 10 % ,重者可达 4 0 %以上。对病害症状、培养性状、致病性测定、生理生化特性的鉴定结果表明 ,山东省的桑树细菌性疫病病原菌绝大多数属丁香假单胞杆菌桑树致病变种 (Pseudomonassyringaepv .mori)生物型Ⅴ。疫病病原菌可随病残体在自然表土、灭菌土壤、自然土层 10cm深处以及桑树上越冬 ,存活到翌年 5~ 6月份。室内药效测定表明 ,70 %百菌清、卡那霉素和农用链霉素对桑树细菌性疫病病原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田间防治试验以 30 %琥胶肥酸铜悬浮剂的效果最好 ,达85 0 % ,其次为农用链霉素 ,防治效果达 4 5 %以上。  相似文献   

16.
桑细菌性疫病菌与若干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研究了桑细菌性疫病菌(Ps.mori)的一些生理性状,初步分析了本菌与若干环境因子的关系。了解到黑枯型菌的生长温度范围为2~35℃,最适温度28~30℃,干热致死温度90℃,湿热致死温度48℃;生长pH范围为5.0~9.0,而以pH6.3~8.0最适;紫外线灯照射菌液25分钟或日光照射90分钟即死亡;病原菌干燥保存30天死亡,水中生存时间随温度不同而有差异,一般为120~150天,在低温灭菌土壤中存活时间达半年。缩叶型菌的最适生长温度25~28℃,干热致死温度120℃,紫外线灯照射菌液60分钟,日光照射150分钟则病原菌死亡,其余性状与黑枯型菌相似。前述试验结果,为进一步鉴别各类病型和研究病原菌发生生态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桑疫病已成为我市主要病害,发生面广,危害较重,对我市蚕桑生产造成较严重影响。桑疫病主要有桑缩叶型细菌病和黑枯型细菌病。经专家鉴定,近年在我市发生的主要为缩叶型细菌病。该病为害枝条和叶片,被感染的叶片初期出现油渍状病斑和褐色病斑,后期穿孔;叶脉受害后,叶片向  相似文献   

18.
桑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疫病土名烂头病,常见有黑枯型和缩叶型两种,是桑树的主要病害之一,春秋两季遇长时间阴雨和高温就会大面积发病。一般春季多发缩叶型桑疫病,夏秋季多发黑枯型桑疫病。自2002年以来,桑疫病在全区重点蚕区均有发生,以黑枯型桑疫病为主,并呈逐年蔓延上升之势,已成为我区桑树主要病害之一,造成桑叶大量减产,严重的整株枝条枯死,对蚕桑生产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桑疫病俗称烂头病,属于细菌性病害。本病主要为害桑树的新梢及嫩叶,使嫩梢和嫩叶变黑腐烂,枝条细短,叶片较小,叶片出现褐斑。腐烂或卷缩,易脱落,顶芽枯萎,严重影响桑树的生长,使桑叶的产量与质量下降。根据发病的症状不同,该病分为缩叶型和黑枯型二种。缩叶型多发生在春季,叶片向背面卷曲呈缩叶状,易脱落,新梢出现黑色龟裂状梭形大  相似文献   

20.
几年来,桑细菌性黑枯病一直是我场桑园一组的主要病害。1984年因受此病影响损失秋叶80多担,1985年秋期,病势猖撅,发病面积增加,桐乡青11.24亩,病枝感染率达85%,其它荷叶白成林桑,病枝感染率达5%左右,损失秋叶150多担。为控制桑细菌性黑枯病危害,1986年我们切实加强了肥培管理,在除病芽、病枝上下功夫,使荷叶白成林桑病枝感染率降低至0.35%,桐乡青病枝感染率也有所降低。现将有关试验资料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