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泡桐丛枝病病原及传毒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2.
罹丛枝病泡桐组织结构的解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泡桐在罹丛枝病之后,除节间距缩短、叶片缩小等外部变化外,其组织结构也发生变化。罹病枝的顶芽弱化;茎形成层明显变薄;次生木质部导管变细;叶脉木质化程度降低;叶肉中的栅 栏组织变薄,叶背毛刺数量减少。结构性变化造成了水份“供给“与“消耗”以及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生理矛盾。矛盾的加剧可能导致了枝条或幼树的死亡。  相似文献   

3.
我国泡桐抗丛枝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选种育种、引种和人工杂交育种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的泡桐抗丛枝病育种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阐述了目前泡桐抗病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泡桐丛枝病发生相关蛋白质的电泳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对毛泡桐和白花泡桐同龄同方位的病株健叶,病株病叶和健株健叶蛋白质进行了单向和双向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研究。单向电泳结果表明,毛泡桐和白花泡桐病株健叶,病株病叶和健株健叶的蛋白质在种类和数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明显的蛋白质凝胶扫描谱带分别有22、20和17以及27、21和22条;双向电泳结果表明,毛泡桐与白花泡桐在健株健叶,病株健叶和病株病叶蛋白质变化方面具有一定相似性,即在两种泡桐健株健叶和病株健叶中存在的一种pI6.8,MW24KD蛋白多肽在病株病叶中观察不到。我们认为这种情形可能与发生泡桐丛枝病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泡桐种源抗丛枝病性状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泡桐丛枝病是影响泡桐生长的一种主要病害,种源试验表明在毛泡桐种源中,除甘肃平凉未见发病以外,其它种源均有病害发生。江苏南京、湖北十堰、黄冈、陕西商县和辽宁大连5个种源发病较重,病情指数超过30%;白花泡桐丛枝病发病率较低,自然分布区南部的种源很少见到丛枝病发生,分布区北部与毛泡桐分布区有重叠的种源,丛枝病发病相对较重。毛泡桐起源靠西的种源发病较轻,随着经度的增加,丛枝病发病有增大趋势;白花泡桐发病与种源经度无关,而与纬度相关明显,呈现出纬度越高,发病率越低,病情指数越小的趋势。泡桐品种间丛枝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差异明显,通过品种选择可以获得抗病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6.
7.
泡桐丛枝病是泡桐的严重病害,其病原为类菌质体(MLO)。近几年,国内有人测定分析,发现泡桐丛枝病的感病指数与土壤磷钾比有关。据我们试验,也发现幼龄期泡桐追施磷肥,很少发病。从1982年开始,我们对农桐间作和“四旁”的泡桐追施鸡粪,泡桐丛枝病的治愈率达90%。为了调整土壤的磷钾比,防治泡桐丛枝病,自1984年9月至1987年9月,在芝灵乡东卜头村兰考泡桐林内追施钙镁磷肥、鸡粪进  相似文献   

8.
一.病情和危害性泡桐丛枝病在河南省禹州市泡桐栽植区均有发生,但发生程度有明显差异。一般平原和丘陵地区比山区严重,新栽植区和新育苗区发病较轻。此病主要是种根带病传播,虫害或机械损伤也能导致此病的传播。据调查,病区苗木和1~2  相似文献   

9.
泡桐丛枝病是一种侵染性病害,主要通过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St-al)传播蔓延;在苗木生产中,还可通过带病种根传播。我省田间发病株率为30—50%,重者达80%以上。树体感染后,呼吸作用加快,能量消耗增高,使树体生长受到严重影响。据测定,平均每千株病树在一个轮伐期内立木材积生长量减少50—75立方米。 自1983年以来,我省在泡桐产区9个地(市)70余县推广应用秋修枝或春环剥治疗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治愈率为85—94%,有效地控制了泡桐丛枝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泡桐丛枝病带毒苗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类菌原体的侵入对泡桐组织和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类菌原体MLO侵入泡桐筛管,引起寄主细胞变化的观察和对细菌差别透性的分析,病健组织结构的观察,研究了MLO侵入泡桐后地寄主和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MLO的侵入使筛管细胞产生胶胝质,胼胝质的聚集堵塞了筛板孔和由胞间连丝连接筛管与相邻细胞的通道,使得皮部细胞的判别透性增大,木质部的差别透性减小,形成层相对厚度变薄。  相似文献   

12.
应用祛疯1号防治枣疯病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祛疯1号是目前治疗枣疯病的最佳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期是萌芽展叶期和盛花期至生理落果前。对病级3级以下的树,不论树龄大小,防治效果都很好;对4级以上的树,治疗恢复效果差;对幼小老弱树,必须在加强肥水管理的前提下,先复壮树势,再进行输液,疗效方能体现出来。防治效果与枣树品种无关。  相似文献   

13.
抗枣疯病枣树品系选育及抗病机理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野外嫁接病枝病皮和室内PCR检测的方法,测定了不同枣树品种和单株对枣疯病的抗性,历经12 a的时间,筛选出了抗病性较强的壶瓶枣和婆枣单株。建立了总面积24 hm2的6个试验示范园,观测了林间生长表现,证明选择的枣树品系抗病性稳定。通过与感病枣树品种进行对比分析,初步研究了抗病品系的抗病机理。抗病和感病品系间在酚类物质含量、绿原酸含量和蛋白质含量间都存在显著差异。在抗病品种中发现一种感病品种中没有的酚类物质,经提取测定,该物质的提取液可对过氧化物酶、吲哚乙酸氧化酶的活性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IntroductionWitches'broomisaseriousdiseasetothegrowthanditslifeofPaulowniatreesandisoneofproblemsneededtobesolvedurgentlyinforestry.Tenyearsago,physiologicalandbiochemicalchangesduringtheoc-currenceofwitches'broomwerefoundout(Jiang,l992;Ren,l987).Recentye…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 8种泡桐的 1a生枝条韧皮部的过氧化氢酶 (CAT )、a -淀粉酶 (a -AMYZ)、乙醇脱氢酶 (ADH)、苹果酸脱氢酶 (MDH)等四种酶系统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PAGE) ,进行同工酶酶谱分析 ,并讨论了泡桐属种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以感染丛枝病的豫杂一号泡桐幼苗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浓度5-氮胞苷和利福平处理,研究了其幼苗形态和蛋白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利福平和5-氮胞苷共同使用可抑制泡桐丛枝病的发生。150μmol·L-15-氮胞苷+80 mg·L-1利福平可以抑制豫杂一号泡桐丛枝病症状。存在于健康豫杂一号幼苗中的蛋白质pI 6.8、m24ku而在病苗中观察不到。表明该蛋白质可能与豫杂一号泡桐丛枝病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1983年至1985年在四川省资中县林场对泡桐属9个种的16个苗期性状进行了观测,并通过两两性状的相关分析和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包括苗高和地径在内的13个性状之间的着显著的表型相关性;各种间、各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和重复力的差异显著。与苗高相关紧密的主要因子有节数、地径、维管束痕长、叶痕宽、叶宽和叶柄夹角;影响地径的主导因子为维管束痕宽、叶长和苗高。  相似文献   

18.
调查了6个泡桐无性系的12个树冠结构因子,并对9个因子进行了主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将9个因子结合为2个主因子,可以包含90.5%的树冠信息,并认为通过树冠结构来选择抗风无性素是可行的,理想的抗风无性系应是一级侧枝多而较细,新梢夹角较小,树冠较高的细枝塔形结构。  相似文献   

19.
泡桐单板染色因素对色差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用酸性大红染料对木材进行染色试验,以染液组成的染色工艺为试验因素,用正交方法对木材色差和上染率进行观测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Nal是使泡桐单板染色差增加的第一作用因素,最佳浓度是1.5%。处理温度是第二作用因素。50℃的温度对色差和上染率都是有利的。表面活性剂是第三作用因素,最佳浓度是0.1%。最佳染色时间4h,作用因素居第四位。乙酸最佳作用浓度2%,是第五作用因素。染料浓度变化对色差没有造  相似文献   

20.
运用数量遗传学原理和方法,分析剖析了白花泡桐接干强度与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接干后的分枝强度与整个树冠结构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结果表明,泡桐接干能力对生长,和对树冠结构都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