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尾松产脂类型与轴向树脂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马尾松高、低产脂类型产脂量、产脂力和轴向树脂道的关系。初步结果认为:1.高、低产脂类型的产脂量和产脂力相差很大,树脂道面积、数量、直径也有差别;2.采脂割面下沿木质部的树脂道面积、直径与产脂力之间相关密切,相关系数分别为γ=0.629和γ=0.641;3.根据计算产脂力经验公式,测定树脂道直径或面积,可求出相应的产脂力,作为鉴定高、低产脂类型的估测依据。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泌脂系统树脂道结构电镜扫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马尾松主要器官树脂道的发生和发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半薄切片、超薄切片方法研究马尾松主要器官中树脂道的结构、分布、发生和发育过程,以及树脂道发育过程中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马尾松树脂道是由一层上皮细胞围绕着伸长的胞间道而构成的,上皮细胞外又有1-2层鞘细胞.树脂道几乎分布于所有器官中,仅子叶中未观察到树脂道.树脂道以裂生方式形成,其发育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原始细胞阶段、形成阶段和成熟阶段.在原始细胞阶段,原始细胞中含较多的质体,质体中缺乏完整的膜结构,在质体外膜及内质网上可见到少量嗜锇滴.在形成阶段,上皮细胞内质体数量增多,质体外常见到内质网鞘包裹,各种细胞器的数量增加.在成熟阶段,上皮细胞内各细胞器的数量逐渐减少,但质体仍很多,嗜锇滴多.  相似文献   

4.
马尾松,为我国主要采脂树种,又是分布较广的速生树种。通过对马尾松采脂材径向组织比量、树脂道大小等性质的研究、测定,并进行系统分析,根据有关标准来确定其最佳用途。一、材料与方法1.研究材料。试验所用马尾松材,采自安徽省滁州市皇甫山林场,树龄43年,胸径45cm。试样取自树干1.3m,位于边材的内缘切取,一个试样不包括心材和边材的两个部分。试样以  相似文献   

5.
马尾松树脂道与产脂力的回归分析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测定了14个马尾松高产脂无性系的树脂道个数与产脂力的关系。结果表明:树脂道个数与产脂力具有密切相关,经过16个回归方程拟合,树脂道个数与马尾松日产脂量、10cm侧沟产脂量、校正产脂量的最优回归方程分别是:①Y=(7 102+120 703X)/X,r=0 848;②Y=(0 789+12 300X)/X,r=0 762;③Y=(4 842+80 362X)/X,r=0 664。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马尾松的四个家系(广西家系:38#、464#、127#、83#)和一个地理种源(台江#)共五个处理为材料.观察其针叶的解剖构造,主要包括表皮厚度、下皮厚度、绿色折叠组织厚度、角质层厚度及气孔开度,研究马尾松抗旱适应性。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马尾松针叶解剖构造具有一定差异,其中绿色折叠组织、角质屡厚度、气孔开度差异达显著水平,通过隶属函数计算综合评价,38#家系、464#抗旱能力最强,其次为台江#与127#.83#家系抗旱能力最弱。  相似文献   

7.
马尾松没种源氨基酸含量与抗松材线虫病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选出和验证抗病马尾松种源的基础上,研究了马尾松不同抗病性种源的树全内氨基酸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抗病种源在接种松材线虫前后均比较感种源含有较少的组氨酸、苏氨酸、甘氨酸、异亮氨酸、胱氨酸、甲硫氨酸、亮氨酸、酪氨酸和精氨酸等9种游离氨基酸。它们与感病指数均呈正相比,这说明游离氨基酸含量低的马尾松种源抗松材线虫病。11种固态氨基酸的含量与感病指数有负相关性。说明其含量较高的种源具有较强抗病性能。  相似文献   

8.
马尾松是含脂较高的树种,而树脂对马尾松木材利用有不利影响.结合汽蒸及热压干燥对马尾松进行脱脂处理,结果发现不同树干高度的马尾松锯材在汽蒸2.5 h及1400℃热压处理后,树脂含量由内向外分层含脂率基本呈逐渐增加趋势,其值分别为3.87%、3.90%和4.23%;而脱脂率基本呈递减的趋势,对应的值分剐为12.53%、11.80%和4.00%.  相似文献   

9.
马尾松松脂产量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影响马尾松松脂产量的因素进行了综述。马尾松的针叶中树脂道数目、地理位置、树体因子、生态因子、针叶中叶绿素含量等对松脂的产量均有影响。今后应从分子水平研究树脂道的形成、松脂的合成及分泌过程,以便为高产脂马尾松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以中国南方马尾松为研究对象,对南方马尾松不同器官的碳素含量、灰分含量与去灰分热值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南方马尾松林分的平均碳素含量、灰分含量与去灰分热值分别为50.55%,1.02%,21.74 kJ.g-1;枝、叶、干、皮、根相互之间的平均碳素含量、灰分含量、去灰分热值都具有显著性差异;②认为将树干(去皮)中部位(3.5/10树高处)碳素含量,皮的上、中、下部位的平均去灰分热值,枝的中、下部位的平均灰分含量可分别作为整株碳素含量、去灰分热值、灰分含量是可行的;③马尾松碳素含量、去灰分热值、灰分含量三者之间均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其中去灰分热值与灰分含量的相关性系数达0.668;④马尾松碳素含量比较稳定,与林木起源、胸径、年龄等因子相关不显著,而去灰分热值、灰分含量与胸径、年龄、冠幅、树高相关性显著,与起源、坡度、海拔等因子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马尾松木材密度、管胞形态、微纤丝角和化学组分等材性性状在种源、家系、无性系和个体间及个体内各层次的变异模式和规律,以及遗传相关等遗传参数。同时从材性分析技术、测定林持续跟踪、多层次遗传材料的研究进展、人工杂交和基因工程应用等领域概述了马尾松材性遗传改良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准确地确定高产脂思茅松优良种源的选择指标,本研究对高产脂和低产脂的思茅松木质部进行解剖构造观察,并进一步探讨胸径与产脂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高产脂思茅松的单个轴向树脂道面积、轴向树脂道密度、径向树脂道密度、径向树脂道直径均显著高于低产脂。高产脂木质部木射线分布密度和高度也高于低产脂思茅松。当思茅松受到外界机械刺激后,高产脂新生轴向树脂道的增长数量明显多于低产脂,同时,该生长轮中的晚材率也高于低产脂思茅松。在实验样地划分的5个小区中,只有第2小区思茅松的胸径与产脂量呈正相关性关系,其余4个小区均不存在相关性。结果表明:木质部单个轴向树脂道面积、轴向树脂道密度、径向树脂道密度、径向树脂道直径、木射线密度和木射线高度均可作为高产脂种质选育的有效参考指标;受到外界刺激后新生树脂道数量和晚材率的变化也可以作为高产脂种质选育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嫁接技术作为马尾松无性繁殖的主要手段,在无性系种子园、收集区、采穗圃的建设中已被广泛应用。马尾松嫩枝嫁接,以当年生嫩梢为接穗,砧木为三年生幼龄植株。嫁接之后的穗、砧接合部,从机械结合开始,经接面愈合,到输导组织沟通,最后来自不同母体的两部分组织,形成一个具同步代谢机能的个体。这一过程长达1—2个月之久。这期间正是接后  相似文献   

15.
马尾松地理起源及进化繁衍规律的探讨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地史变迁、冰川影响、地形特点、生态条件的分析与植株原始形态的调查检测,提出四川盆地的马尾松种源是我国古老马尾松的原始类型。由于盆地的特殊地形,使马尾松渡过冰期的影响得以保存而生长到现在。经检测该地区马尾松针叶树脂道数目最少,只有大多数种源的一半,条叶型苗木比例最高,比大多数种源高 2-6倍。树脂道少与条叶型苗木多都是较为原始的形态特征,证明四川盆地种源属于原始类型,是马尾松地理起源种群。  相似文献   

16.
以落叶松为研究对象,分析木材中树脂含量对木材胶合强度的影响.试验共进行了两大部分的测试:一是实木锯材的剪切应力测试;另一部分是指接材的力学性能测试.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树脂含量的升高,无论是实木锯材还是指接材,其力学性能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7.
马尾松开花结实特征及种子产量预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标准枝法以及可见半面树冠法研究了马尾松开花时间、球花和果实在树冠的分布特征,采用球果切开法测定球果结籽数量。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建立马尾松树体性状、花、果与种子相互之间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8.
马尾松球果发育和元素含量的季节动态张云跃,李佩瑜,简梦完(湖南省安化县林业科学研究所安化413500)关键词马尾松,球果发育,元素含量,季节变化马尾松(N。。s。at。on7a。aLamb.)为我国亚热带广泛分布的树种,适应性强,传统上一以供应薪材为...  相似文献   

19.
湘东罗霄中部山区森林植被垂直分布上限南坡高于东坡,海拔400-1600m为树木生长旺盛,种类丰富的区域,在海拔450m以下,马尾松重要值占其它树种之首,在海拔700m以下,以及海拔1300-1500m区间内,单位面积蓄积量与生长量明显高于其它区域,顺向演替的马尾松混交林,松毛虫危害极少。  相似文献   

20.
马尾松材性遗传改良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概述了马尾松材性遗传改良研究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加强杂交育种 ,充分利用现有的遗传测定林 ,探索切实可行的无性繁殖技术和利用林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马尾松材性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